臺北故宮推"墜馬髻頸枕" 一秒變唐朝仕女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2014年10月8日訊,據臺灣TVBS新聞網報導,今年7月臺北故宮推出「仕女唐唐」系列,有仕女唐唐洗澎澎的磁鐵夾,還有造型可愛吸油麵紙,大受好評。日前臺北故宮推出「墜馬髻頸枕」,7日在網絡首賣,銷售一空。

 

圖自TVBS新聞網

你可能看過故宮典藏《唐人宮樂圖》,裡頭奏樂的仕女個個梳著墜馬髻,但你一定沒有看過頸枕版的。沒錯,臺北故宮這次又大搞創意,把唐人時尚搬到現代,推出的「墜馬髻頸枕」就是以唐代仕女的髮型為靈感,枕頭兩側還有髮飾圖案。

文宣廣告上還有使用前後圖,使用前,唐朝仕女面容憂鬱,使用後立刻露出放鬆的表情,生動圖示超可愛。目前商品缺貨中,這趣味頸枕不但可以讓人在旅程中好好休息,也能戴在頭上,讓你一秒變「唐朝人」。

「墜馬髻頸枕」9月19日即在門市首賣,很快銷售一空,昨日網絡開賣,網友迴響熱烈,大呼超有梗,還戲稱「需要付版權給唐朝人嗎?」,臺北故宮商品年輕化,結合文創,讓歷史文物不再有距離,反而超逗趣。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妝中窺唐,唐朝雍貴的面妝之美
    柳葉眉、小巧紅唇的都在白粉上上妝,花鈿和妝靨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豐富了仕女的表情。髮飾上依舊是高髻為主,髮髻上開始有裝飾物的出現。金玉釵、鳳角梳,各種花冠都可以搭配在髮髻上。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復古現象,漢代的墜馬髻在唐朝又開始興起。花鈿的形狀顏色不一,梅花鈿、蓮花鈿等都能貼在婦女豐腴的臉上。
  • 《簪花仕女圖》原是屏風畫
    &nbsp&nbsp&nbsp&nbsp「《簪花仕女圖》是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實主義人物畫表現風格的開端,而以前的繪畫內容大多是歷史宗教人物,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那種亦仙亦幻的美,如同隔著浩渺河漢,離凡塵中的我們有些遙遠。」董寶厚說,「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卻是將唐朝貴婦真實的生活場景推到了前臺。
  • 在唐朝,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都穿什麼?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繡品整個唐朝(618—907),中國女性的自由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這是一幅表現貴族女人生活的作品,周昉出身豪門顯宦,對唐朝的高層生活非常熟悉7世紀晚期,一種全新式樣的大膽裝束——緊身半臂上衣被引入進來。
  • 《簪花仕女圖》—— 唐代宮廷貴婦圖鑑
    唐朝,或許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最綺麗旖旎的美夢。   只要提起唐代的女神,腦海中是不是會浮現起這樣的印象來:胖胖的一張圓臉,豐腴的體態,在那時只有這樣才是大唐的「顏值擔當」。這種所謂的臉頰、體態豐滿的特徵在唐以前是沒有的,唐以後也很少見。   那為何偏偏就在唐代出現了這種風格呢?
  • 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藝術配佳人,盛唐下女性的「千面變妝」如何影響士人創作?
    而紅妝則是古代女性之中最為常見且傳播最廣的妝容,與白妝最大的區別便是紅妝不僅使用鉛粉來使肌膚變白,還使用各種各樣的胭脂來使臉部變得紅潤,胭脂極為鮮豔的顏色使其備受歡迎,且在各個階級的女性中都有所使用,在唐朝女性的不斷使用,紅妝也誕生出了許多類型,例如醉妝,是紅妝中最為濃豔的一種,運用了大量的胭脂使面部兩頰呈現一種類似酒醉的紅暈,逐漸的由宮廷發展至民間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整棟建築白牆綠瓦,因為梅花是謂"國花",全院呈梅花形。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展覽總計選取院藏清代以來仕女畫49件,既有任薰、張大千等仕女名家名作,比如任薰《調鸚鵡圖》、溥儒《執扇仕女圖》、黃君璧《桂子清秋圖》,也會展出一些名不見經傳而難得一見的小名家作品。
  • 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最近有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一組圖片,圖片中拍攝了在美國華盛頓州機場,一架與以前有所不同的「華航」波音777F客機的塗裝。飛機上「CHINA AIRLINES」的塗裝被刻意縮小,並且從機首部位改動到機尾部位,在機身中央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日後可能會利用這些大面積的空白進行其他的彩繪。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 臺北旅遊該去哪 故宮博物館值得一覽
    臺北故宮,又叫故宮博物館。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模仿中國古代宮殿式風格,不僅有眾多珍貴的藏品,它還賣許多有意思的紀念品。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館內藏品總量雖然不法與北京故宮相提並論,但是它也珍藏了許多世間珍寶。1.散氏盤。
  • 臺北故宮被移置孫中山銅像歸位 馬英九出席典禮
    1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被移置的孫中山先生銅像歸位,馬英九出席典禮並致辭。二00四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整修時,原安放在館中間的孫中山銅像被移置放於它處,此後一直未再回歸原位。今日歸位的孫中山銅像系由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朗度斯基,根據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大理石坐像翻鑄而成。
  • 紀錄片《臺北故宮》帶你賞珍品 12日起央視開播
    臺北故宮裡收藏了哪些稀世珍品?文物大遷徙的漫漫路途中發生過什麼?隨文物去臺的人們對故土有著怎樣的情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對現代臺灣地區年輕人還有沒有吸引力……1月12日起,12集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將在央視一套晚間連續播出,該片不僅展示了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娓娓講述了曲折的人的命運和深深的人文精神。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報導稱,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是屬於臺「行政院」,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會從二級機關變成三級機關,會矮化臺北故宮。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是否會改名,還有人說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 民進黨到底要拿「臺北故宮」怎麼辦
    2日,臺灣地區頭目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示,針對「臺北故宮」的改名、降格降編爭議,沒人問過她的意見,不懂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更沒有這樣的討論。民進黨露出底牌「行政院秘書長」兼發言人李孟諺3日表示,外界關切「臺北故宮」是否改隸屬「文化部」,這部分正在密切評估與研商,但可以確定故宮不會改名。換句話說,「臺北故宮」應該不會更名為「華夏文博館」,但可能降格降編,坐觀國民黨怎麼要求民進黨解釋。
  • 臺北故宮畫貓名品集錦
    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圖這隻陪著女主人在梧桐樹蔭下讀書的貓兒,整張臉從左耳到右耳幾乎長了一整圈雄獅似的長毛,這可能就是古代傳說中來自西洋的名種「獅貓」了。周文矩(西元十世紀),所作人物,線條率皆細勁曲折,圓潤流暢,間作顫動之勢,飄逸自若,尤工人物仕女。圖中並無名款,觀其衣紋,轉折剛健,與文矩風格相去甚遠,當屬後世收藏者擅自附名。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今天的臺北已不再遙遠,有關臺北故宮的人和事卻依舊在歷史的煙塵中。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它們,整整60年的相隔,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了揭開塵封已久的那段歷史,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周兵和他的團隊再次打造了《臺北故宮》,本報也回訪當年的當事人和相關學者,還原出這些國寶的故事。
  • 島內傳聞臺北故宮更名"華夏博物館",藍營戳"蔡英文的心事"
    據臺媒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期傳出將改隸文化部門,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行政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引發議論。據「中時新聞網」報導,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11月26日表示,以故宮的地位,有必要直屬行政部門,若貿然行事,將使故宮地位下滑。
  • 徵集令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場拍賣面向全球徵集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鎮,也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建築主體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建造,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