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看懂大英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
今天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本刊推薦給你20件大英博物館藏品。
01 烏爾旗
The Standard of Ur,公元前2600~前2400年。56號展廳
烏爾為蘇美爾人所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5000年前誕生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境內)。
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Leonard Woolley)在烏爾(City of Ur)的一個皇室陵墓裡發現了「烏爾旗」。它的材料為木質,長約58釐米,寬約19釐米,相當於一個小手提箱,頂端收窄,兩面鑲嵌著貝殼、紅石與天青石。被發現時,它靠在一個男性的肩上。根據安放的位置,伍利推測,它是一面固定於手杖頂部的儀仗隊的戰旗,在行軍或者戰鬥時高高舉起,因此將它命名為「烏爾旗」。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件樂器,或者存放珍貴物品的盒子,但「烏爾旗」的名字仍被沿用。
「烏爾旗」讓我們看到早期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權力的運作,以及暴力與財富的關係。它的圖案分為「和平的一面」與「戰爭的一面」。在「和平的一面」,下兩層裡,是百姓排隊獻上魚、羊、牛等供品;在最高一層,國王和地位較高的人享受盛宴,有人在一旁彈裡拉琴。在「戰爭的一面」,國王身穿長袍,手握大矛,士兵領著囚徒們向前衝,戰敗者被剝去衣服;最底層畫著的車,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雙輪戰車,它體現的繪畫藝術堪稱經典:拉著戰車的驢從走到慢跑再到飛奔,展示了一個動態的過程,是電影問世前表達這一過程的最好的手法。
倫敦政經學院前院長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認為,在傳統的小型農業社會裡,每個人都要勞動。而伴隨著糧食的富餘,階級開始出現,因為有人可以依靠別人的勞動而生存,因此,貢品、類似國家的組織、戰士階層開始出現,新的權力形式誕生。
在伊拉克考古學家拉米亞·阿勒蓋拉尼看來,烏爾旗展示了蘇美爾民族的生活,以及蘇美爾人旅行的範圍: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紅色大理石來自印度,貝殼來自波斯灣。而把各種材料黏合在一起的瀝青則產自本地,正如現在伊拉克的財富的重要來源之一是石油。
02 亞述浮雕
Assyrian Relief,公元前700~前695年。9號展廳
這塊浮雕板出土於古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在今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它曾用於裝飾辛那赫裡布王的宮殿,材質為石膏,高160釐米,長111釐米,厚9釐米。
公元前700年左右,亞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徵服了位於現如今中東的大部分地盤。這塊浮雕板中的兩個人物是國王近衛隊的士兵。左邊的弓箭手是阿拉姆人,其居住地阿拉姆位於今敘利亞北部地區。右邊的槍兵則來自黎凡特,他的裝飾表明他和族人很可能出自現今巴勒斯坦或巴勒斯坦周邊。
浮雕之於亞述,相當於雕塑之於希臘,繪畫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這塊浮雕反映了當時的亞述王國在世界各地徵討,將不同的血液納入自己軍隊的歷史。
03 埃及貓雕塑
The Gayer-Anderson Cat,公元前600年。4號展廳
這件貓雕塑出土於埃及古代大型墓地薩卡拉,材質為青銅,高42釐米,寬13釐米,由蓋爾·安德森(Gayer Anderson)少校捐贈給大英博物館。它看上去靈動而高貴,佩戴著金耳環、鼻環,胸前所刻銀色荷魯斯之眼,在古埃及具有神聖的含義,代表重生的可能性和神明的庇佑。
在埃及歷史中,「貓」的形象經歷了一系列改變。在古埃及,生活在沼澤地帶的貓被人類捕殺,以獲得皮毛。在古王國時期,貓開始被馴養,到了中王國時期,貓的形象開始出現在墓穴的繪畫裡,一些女性的名字裡也開始有「貓」字。而在家中,貓則成為主人的陪伴者,從早期被捕獵的對象成為人類捕獲獵物的幫手。貓與人類的關係,漸漸給貓的形象帶來了宗教意義。比如貝斯特女神,在埃及文化中,她最初的形象是獅神,代表復仇和毀滅,後來轉化為貓,主管人間性愛。後王朝時期,貝斯特女神特別受到人們的崇拜,被製成木乃伊放入墓穴之中。
04 下於茨酒壺
The Basse-Yutz Flagons,約公元前450年。50號展廳
1927年,在法國東北部的洛林地區下於茨鎮附近,一位掘地工人無意中發現了這對青銅酒壺,每個的大小和容量相當於1.5升大酒瓶。這兩把酒壺的出土在文物拍賣界掀起了軒然大波。當時,許多考古學家認為它們並非文物,但是大英博物館的館員卻認為,它們代表歐洲史上一個尚未被發現的記憶,以在當時看來價格高昂的5000英鎊買了下來。研究證明,這對酒壺的確是目前已知最重要也最古老的兩件凱爾特文物。
這對酒壺讓人仿佛看到2500多年前早期北歐人的活動範圍:他們生活在小型社群裡,已經掌握了金屬加工的複雜工藝,製作酒壺的材料顯示他們曾與多國進行國際貿易——銅來自阿爾卑斯山以南,錫來自遙遠的康沃爾,壺底的花紋與布列塔尼到巴爾幹一代的藝術元素相類似,而每件酒壺上所裝飾的數量超過120片的珊瑚,則很有可能來自地中海。
05 中國漢代漆杯
Chinese Han lacquer Cup,公元4年。33號展廳
這隻漆杯發現於朝鮮平壤附近,據推測,可能是公元4年左右中國皇帝賜予其在朝鮮的將軍的禮品。
漆杯的外形如同一個橢圓形淺碗,直徑約17釐米,有兩個鍍金把手,容量相當於一個大的葡萄酒杯。材質為木質,這一點從杯的破損處可以觀察到。碗體由紅棕色漆層覆蓋,外壁鑲嵌著黃金、青銅,並繪有數對相對而立的鳥,以幾何圖案和螺旋紋飾為背景。在杯底一圈有67個漢字,是6位工匠和7位監造人的名字。
根據劍橋大學中國史教授胡司德(Roel Sterckx)的分析,這隻漆杯的製作費時費力,需要從漆樹上提取汁液,與顏色混合併晾乾,層層塗抹到木胎上。高級漆器需要光滑和堅固並存,這個漆杯塗抹了30多層漆,每次都需要等待上一層漆乾燥變硬,因此製作周期需要一個月。在價格上,一隻漆杯相當於10隻青銅杯,因此只有駐守邊疆的將領有權使用。
漆杯也代表了帝國體系的一部分。在2000多年前,漢代的疆土南至越南,西至中亞草原,北達朝鮮。
06 波特蘭花瓶
The Portland Vase,公元5~25年。70號展廳
波特蘭花瓶高25釐米,直徑17.7釐米,是現存最精美的古羅馬寶石玻璃製品。在18世紀,它開始成為許多玻璃和陶瓷製造商的靈感來源。18世紀後期,此花瓶為第二代波特蘭公爵夫人所有,因此得名。在大英博物館裡,它曾被一位醉酒的人打碎,經過輾轉修復,恢復了原狀,但仍可見到碎裂的痕跡。
在製作方法上,它先把深藍色的玻璃吹制定型,然後把溫熱的深藍色玻璃瓶浸入白色玻璃液,將兩者合二為一。成型後,花瓶冷卻,在外層玻璃上雕琢圖案。而雕刻看起來以愛情和婚姻為主題,也似乎寓意著奧古斯都王朝的誕生。清晰而乾淨的藝術風格,滲入了古希臘藝術的痕跡,顯示了奧古斯都時代寶石玻璃製品的高超工藝。
07 雙頭蛇
Double-headed Serpent,公元1400~1600年。27號展廳
雙頭蛇是墨西哥古文明中的阿茲特克文明的代表性藝術品。其內部為木質,表面貼有2000塊左右的小綠松石。整體寬約40釐米,高20釐米,身體呈W形。在蛇的頭部,鼻子和牙齦的材質為鮮紅色貝殼,牙齒為白色貝殼。綠松石的光澤變幻,賦予了蛇以原始的生命力。
雙頭蛇顯示了阿茲特克人當時的活動範圍。鮮紅貝殼來自海菊蛤,需要潛入深海採集,由於其採集難度和漂亮的顏色,在古墨西哥具有很高價值。鑲嵌的墨綠色松石則很有可能來自距離當時的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提特蘭很遠的地方。這些信息說明,以上材料曾在此地區進行貿易。
蛇對阿茲特克人來說,是重生和復活的象徵。綠松石在阿茲特克文化中也具有特別的意義。對於16世紀初的阿茲特克人來說,他們製造出的綠松石馬賽克是比黃金更為珍貴的藝術品,價格昂貴。在統治者蒙提祖馬二世的時代,綠松石是他主持活人獻祭儀式時所穿盛裝上的重要裝飾。蒙提祖馬在1502年的登基大典上,很可能佩戴著這條雙頭蛇。
這隻雙頭蛇具有雙面的意義。一方面,雙頭蛇的製作原料,很可能是阿茲特克人徵服外族後,強制徵收的貢品。昂貴的綠松石體現了阿茲特克的貢品制度,這一制度令當時的屬民不滿,因此很多人加入了後來入侵的西班牙軍隊。雙頭蛇既見證了阿茲特克帝國的藝術、宗教與政治;也讓我們看到了帝國崩塌的根源。
08《神奈川沖浪裏》
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公元1830~1833年。92~94號展廳
《神奈川沖浪裏》是最暢銷的日本浮世繪,由葛飾北齋於1803年左右繪製,是他的「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之一。大英博物館藏有它的三個版本。
這幅木版畫使用了日本傳統的桑穰紙,主色調是柏林藍,在18世紀早期制於德國。富士山的繪畫手法,被認為來自葛飾北齋從歐洲版畫中學習的透視法。19世紀初,日本還處於江戶時代的閉關鎖國時期,「柏林藍」很可能是荷蘭進口,或者輾轉運自當時也正在調製這種顏料的中國。這幅畫在歐洲受到歡迎的原因,是它融合西方材料、繪畫手法於日式審美當中。日本專家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將海浪看作日本社會變遷的隱喻:我認為他們對海浪的興趣表現了對出海遠行的嚮往,以及在日本以外發現新財富的可能性。
19世紀中期,日本開始與外界交流,日本繪畫出口到歐洲,獲得了惠斯勒、凡·高和莫奈等畫家的高度評價。「日本風格」掀起一股熱潮,滲透到西方藝術傳統之中。
09 維多利亞早期茶具
Early Victorian Tea Set,公元1840~1845年。47號展廳
在中國歷史中,1840年幾乎是一個與「鴉片戰爭」無法分割的符號。而我們很少知道的是,這場「鴉片戰爭」同時也是一場「茶葉戰爭」,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其在中國出售鴉片獲得的銀兩,用來從中國進口茶葉。這套茶具就屬於這一時期,由英國最著名的陶瓷製造商韋奇伍德(Wedgwood)出品。它由三件陶瓷茶具構成:一個約14釐米高的茶壺、一個糖罐、一個奶罐。茶具上鑲嵌的白銀蕾絲裝飾,帶有純度標記。
與韋奇伍德在18世紀製造的昂貴瓷器不同,這套茶具面向大眾市場而設計,普通家庭也消費得起。它與茶文化從英國上流社會專屬,到成為社會各階層青睞的飲品的轉變密切相關。普林斯頓大學歷史教授琳達·科利(Linda Colley)說:19世紀時,如果你坐在一張紅木桌旁邊飲用加了糖的茶,便幾乎與世界上所有大洲產生了關聯。到了19世紀,茶葉已經成為英國的國民飲品,人均茶葉消費量達到每年3公斤。因此這套英國茶具不僅見證了英國的歷史,和中國近代史的聯繫也是千絲萬縷。
10 溼婆和雪山神女像
Shiva and Parvati Sculpture,公元900~1000年。33號展廳
這件雕塑是溼婆(Shiva)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帕瓦爾蒂(Parvati),二者的愛情故事出現在許多的古印度文獻之中。雕塑材質為玄武巖,高40.6釐米,寬25釐米,厚13釐米。
溼婆是印度教的三位主神之一,他的性格充滿矛盾,代表生殖和創造,也代表破壞和毀滅。雕塑中,溼婆扶著妻子的胸部,並輕託起妻子的下頜。帕瓦爾蒂則側坐在溼婆蜷起的腿上。溼婆腳下,是他的坐騎公牛南迪(Nandi),象徵男性的生殖能力,也是溼婆神的忠實信徒。在印度教中,浪漫的愛情是神性昭顯的一個方面,溼婆和帕瓦爾蒂的結合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和猶太教和基督教只信奉唯一的神不同,印度教的神靈之間可以形成伴侶關係。宗教史學者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認為:「在一神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中,要解釋性與性別的問題十分困難。個別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初期肯定女性,但類似觀點在發展過程中遭到劫持,乃至退守舊有的父權制。人們對性的看法存在巨大差異。如果你認為性是神聖的,是人理解神意的方式,那一定會引發某種結果——你會發現印度教的婚禮便是一種神聖的行為。性與性別問題一直都是基督教的死穴,體現了一種調和的失敗,沒有把一項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事實與宗教成功地結合。」
11 羅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公元前196年。4號展廳
羅塞塔石碑發現於埃及拉希德鎮。石碑的文字講述了一個權力與妥協的故事,內容的本質是一場交易:古埃及託勒密四世突然辭世,社會動蕩。公元前205年,年僅6歲的託勒密五世接管了王朝,只能藉助祭司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地位。石碑實則是一份關於稅收優惠的詔書。詔書上的條款之一,是祭司們不再需要每年去王朝的新都亞歷山大港朝拜,而只需前往古都孟菲斯。劍橋大學的多蘿西·湯普森(Dorothy Thompson)解釋道:「這是從未有過的事,表明王室向祭司做了讓步。」
石碑的價值在於,它把同樣的內容用三種語言進行了記錄,分別是官方的古希臘語、古埃及語,以及歐洲人數百年都無法破解的祭司使用的象形文字。1822年,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完成了羅塞塔石碑的破譯工作。石碑的破譯對後來人們閱讀古埃及文物和文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時,羅塞塔石碑本身的輾轉經歷,也記錄了埃及被異族統治的歷史變遷。
12 帕特農神廟石雕:半人馬與拉庇泰人
Parthenon Sculpture:Centaur and Lapith,公元前440年。18號展廳
帕特農是一座獻給雅典娜·帕特農女神的神廟。中央大廳是雅典娜的雕像,建築物四面柱子的頂端,環繞著92個系列方形石雕,被稱為排擋間飾,「半人馬與拉庇泰人」便是其中之一。
人像高達一米,半人馬正在攻擊傳說中的希臘民族拉庇泰人。這幅圖像表現了日常生活和神話傳說穿插下的一個由神、英雄與凡人組成的雅典。雅典大學古典考古學教授奧爾加·帕拉吉亞(Olga Palagia)描述道:「這種新風格是要在人物形體、動作與服裝之間創造出新的平衡……它創造了完美的人體比例。」劍橋大學古典學者瑪麗·彼爾德(Mary Beard)則認為:「在古希臘人的世界裡,凡事都通過爭鬥來解決。輸贏決定一切。希臘人在世界上為自己定位的方式之一,就是將『敵人』及『他者』都視作『非人』。這便是他們與自己徵服或痛恨的人之間的關係。帕特農神廟的雕像展示了表現敵人的『他者性』的不同方式。」
13 度母雕像
Statue of Tara,公元700~900年。33號展廳
度母雕像由青銅打造而成,外層鍍金,大小約為真人的四分之三。19世紀30年代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度母的身材為完美的沙漏形,上半身裸露,胸部圓潤,髖部圍著一條輕薄的紗籠。雕像完工之時,佛教已經在斯裡蘭卡作為主要宗教存在了千年以上。度母本是印度教的母親神,後來才被佛教信奉,表明佛教與印度教之間的交流。如今,度母在斯裡蘭卡的地位已不復當年,但是在尼泊爾和我國西藏等地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14 劉易斯西洋棋
The Lewis Chessmen,公元1150~1200。40號展廳
劉易斯西洋棋一共有78枚,發現於赫布裡底群島中的劉易斯島,一間掩埋在沙丘中的小石屋中。如今,其中67枚藏於大英博物館,其餘11枚藏於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這套棋子由殘缺的幾套拼湊而成,比常見的棋子略大,大部分用海象牙雕成,少數為鯨齒。其中有一些顏色一度為紅色,日久褪色為淺棕色。棋子的形象中,有個性鮮明的國王、王后、騎士、衛兵,以及19枚沒有以人形出現而僅僅是直立牙板的兵。
西洋棋在公元前500年後始創於印度,後傳播到中東,接著傳入了基督教盛行的歐洲。劉易斯棋子中的人物,反映了中世紀北歐的權力結構。棋子中的王后代表了歐洲的宮廷,而狂暴戰士(Berserker)體現了北歐戰爭的恐怖;19枚兵則代表在中世紀社會處於底層、沒有身份的被強徵充軍的農民。
在中世紀歐洲,主教是最有權勢的群體之一,掌控著土地和人命,並能夠控制民眾的精神生活。棋子中的主教形象表明,教會是當時歐洲國家戰爭機器的關鍵部分。
15 薩頓胡頭盔
The Sutton Hoo Helmet,公元600~650年。41號展廳
薩頓胡(Sutton Hoo)是位於英格蘭薩克福郡的古蹟,一個7世紀皇家墓地。17世紀,薩頓胡頭盔發現於這一古墓遺址,是英格蘭罕見的4個中世紀頭盔之一。
頭盔表面的裝飾嵌板上,點綴著在當時的日耳曼社會流行的動物裝飾和人物場景圖案。頭盔的鼻子和眉毛的位置之間,是一對鍍金龍頭,鼻子、眉板和龍由此看上去像一隻展翅的鳥。青銅眉板鑲嵌著銀絲和石榴石、末端刻著鎏金銅野豬頭圖案,象徵著勇氣和力量。
16 沃倫杯
Warren Cup,公元5~15年。70號展廳
公元10年左右,這個銀質高腳杯製作於羅馬時代的耶路撒冷。1911年,這個杯子被美國富翁愛德華·沃倫(Edward Warren)在羅馬購買並收藏,因此被稱為「沃倫杯」。
杯子上的圖案描繪了男子之間的性愛場景。兩個場景中的器具、服裝和髮型,都是希臘風格。在古希臘,貴族之間存在著同性戀文化。早期的羅馬帝國十分推崇古希臘,接受了大部分的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提供了一個視角,讓社會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表現同性戀情。
1928年愛德華·沃倫去世後,大英博物館對沃倫杯持拒絕的態度。1999年,公眾對同性戀的態度有了改變,大英博物館才購藏了這個杯子。沃倫杯經歷了從宴會用品到有傷風化的容器,再到博物館重要展品的歷史變遷,也展現了人類社會對同性關係態度的轉變。
17 復活節島雕像
Hoa Hakananai'a,公元1000~1200年。25號展廳
復活節島是智利的一個小島,早期的居民稱之為拉帕努伊島(Rapa Nui)。荷蘭人抵達這個島之後,將其命名為「復活島」作為紀念,這裡的土著則是玻里尼西亞人。
復活節島雕像則是一群巨型人像,被稱為「摩艾」(Moai)關於他們的來歷,至今沒有定論。Hoa Hakananai'a就這些摩艾的其中之一,在1869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這些雕像體現了玻里尼西亞人對祖先、神靈、生死的關注。
18 米爾登霍爾寶藏
The Mildenhall Treasure,公元300~400年。49號展廳
1942年,戈登·步切(Gordon Butcher)在英國東部薩福郡的米爾登霍爾附近耕地的時候,發現了34件銀器,並把它們交給了土地的所有者。這些銀質餐具包括盤子、碗和勺子,無論在技術還是藝術上,都具有高超的水平,是羅馬銀質餐具的典範之作。其歷史可追溯到羅馬人統治時期的不列顛。
19 遊泳的馴鹿
Swimming Reindeer,公元前11000年。51號展廳
整個大英博物館最古老的藝術品,製作於末次冰河時代末期,約13000年前。發現於法國蒙塔斯特呂克,猛獁象牙製成,長約20釐米,形狀細長微曲。由於材質已經極其脆弱,所以被保存在恆溫箱裡。
兩頭馴鹿挨得很近,一前一後呈現遊泳的姿態。雌鹿在前,象牙尖正好是它的鼻尖,身後較粗的部分則是體形較大的雄鹿。下方的鹿腿完全伸展,呈流線型。可以看出,製作它的人花了很多時間觀察馴鹿遊泳過河。
13000年前,成群的馴鹿正在當時寒冷的歐洲大陸上遊蕩。對於靠狩獵和採集維持生活的人來說,馴鹿是衣食和工具的重要材料來源。這件展品也表明了冰河時代的雕刻風格與技巧。
這件展品的另一重要之處在於,它是人腦運作方式發生改變的依據。英國雷丁大學的史蒂芬·米森(Steven Mithen)教授這樣描述說:「在大約5萬至10萬年前,人類的大腦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奇妙的創造力、想像力及藝術能力。冰河時代的自然條件起了很關鍵的作用:生活在漫長嚴酷的寒冬,對人類來說是極大的挑戰,他們需要建立真正緊密的社會紐帶,需要儀式,需要宗教,而這一切都帶來了藝術的繁榮。」
20 伊費頭像
Ife Head,公元1400~1500年。25號展廳
1938年,伊費頭像出土於奈及利亞伊費城的一座王宮遺址。頭像比真人略小,橢圓的臉部布滿了雕刻精緻的豎線。頭頂是一頂串珠王冠,王冠上是一根羽毛狀飾物。
伊費頭像是西非中古文明的代表作,被認為是某個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民族的最重要的證據。它的出現,使歐洲人對非洲藝術傳統的認知多了一個新的層面,也成為後殖民時代非洲對自己文化傳統的信心的重要來源。它表現出的理性與克制表明,它來自一個秩序井然、技術發達、神權與王權都很穩固的世界。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藝術史教授巴巴湯迪·拉沃爾(Babatunde Lawal)認為:「如今許多非洲人,尤其是奈及利亞人,對自己的過去引以為豪,而這段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世人誤以為是原始野蠻的。這種新的認識使他們體驗了一種新的民族主義。在我們這已經成為地球村的世界,現代藝術家也開始從這一歷史中尋找靈感,激發自己探求身份認同。」
(內容主要摘自《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上海博物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尼爾·麥格雷戈著,餘燕譯,新星出版社;《倫敦大英博物館》,盧卡·莫扎蒂編著,應倩倩、許琛、曾美禎譯,譯林出版社)
大家都在看這些
讓你買買買不停手的幕後「高」手「搶人大戰」中的重慶讀書 | 你做的是不是狗屁工作?豆瓣9.5,一檔認真的娛樂節目 | 陳丹青談《局部》這部五月最火的電影,你可能還有這些不知道魚油保健管用嗎?全網製造「社會人佩奇」《後來的我們》:中國父親田壯壯⊙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看懂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