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因為羅馬度過了中世紀最好的時光。自從三世紀的危機以來,羅馬已經從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大都市變成了只有大約3萬人的城市(人口有時甚至比3萬人更少)。市中心也從中心的古羅馬廣場周圍轉移到了臺伯河對岸的梵蒂岡地區。羅馬進入六十世紀的時候,人口為100,000人,但是到了570年,由於戰爭、圍困和饑荒,羅馬人口已經下降到了30,000人。
直到最近一段時間,羅馬的人口數量仍然很少:在中世紀的後半段羅馬人口開始有所增長之後,羅馬教皇與阿維尼翁(Avignone)教皇之間的衝突使人口再次下降約一萬人。到了十七世紀,羅馬的人口約為12萬,牧民會將他們的牛群帶到古羅馬廣場或體育館內的牧場。1871年,薩瓦省(Savoia)將羅馬選為義大利的首都,而此時羅馬的人口僅為21.2萬,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羅馬的人口也沒有超過100萬。
值得一提的是,在羅馬以及在義大利其他大多數城市中,羅馬廢墟並沒有被摧毀,而是被從中抽取了石頭和建築材料來建造新的房屋。如果您看體育館的任何照片,您會發現它看起來是歪斜的,因為其外牆的整個部分都被拆除了(畢竟它們已經成型並很方便使用了!)。這是在整個義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發生的事情,在盧卡(Lucca)尤為明顯,廣場安菲塔特羅廣場(Anfiteatro)周圍的建築物剝去了羅馬的兩棲劇院,留下了一個與被毀的兩棲劇院完全相同的形狀和大小的空白空間。
米蘭的羅馬馬戲團仍然只有少數元素可見,其餘的已被用作其他建築物的地基或被拆除以重新使用其石頭。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米蘭,那裡的大部分羅馬建築都被吞噬了。米蘭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古羅馬的首都,並且在古代後期,它已經發展成為比羅馬大得多的城市。伴隨著米蘭在其歷史上經歷的入侵、破壞和重建的循環,導致了大部分羅馬建築被抽出建築材料去建造其他新建築。
羅馬的聖瑪麗亞教堂的左門顯示出大量重複使用的羅馬石。
但是,由於羅馬是一個更大的城市,擁有更大的羅馬建築,並且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的大部分歷史中,其規模都比米蘭小得多,儘管重新使用了許多古老的石頭和建築 ,無法將它們全部(或幾乎全部)消耗掉,並留有大量的古蹟供探索,最後在文藝復興時期重新發現,然後在19世紀和20世紀再次作為旅遊景點重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