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歷史回顧上|古希臘、古羅馬與中世紀語法

2020-12-05 語言學文獻每日悅讀

寫在前面

在正式推送文獻精讀之前,本號會推送幾期語言學研究的基本知識介紹(實不相瞞,Harris本人也是個還未入門的語言學小白哈哈哈哈哈),之後會不定期推送自己日常讀到的國內外比較有趣的語言學相關文獻,大家要搬好小板凳坐好咯!希望本小白能和大家一起進步鴨!爭取早日走上語言學的不歸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王口頭禪是不是太多~~)。話不多說,乾貨獻上!

歷史 · 回顧

一、古希臘語法(公元前800-公元前146)

01西方哲學的發端

西方哲學的歷史是從古希臘開始的,特別是始於一群生活在通稱為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那時已經開始提出一些極為深刻的問題:一切事物從哪裡來?由什麼構成的?如何解釋大量事物的本質?為什麼能用單一的數學來描述它們?

02古希臘時期的語言研究

對語言學的研究同樣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自然派」VS「慣例派」

古希臘哲學家對語言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語言受自然支配,二是語言受慣例支配(問題的焦點是一個詞的意義與它的形式之間到底有沒有內在的聯繫)。「自然派」(後來很多人成為斯多葛派)認為一切詞天然地代表著它們所指的東西,所以他們努力研究詞源。「慣例派」認為除了少數象聲詞以外,語言的詞彙意義與形式之間沒有任何必然關係,都是人為的、任意的,人類可以改變它、發展它。

「帕加馬學派」VS「亞歷山大學派」

帕加馬學派和亞歷山大學派圍繞爭論的兩個問題:第一,自然界是如何構成的?第二,自然界的運動情況如何反映到人類語言之中?

帕加馬學派認為大自然的運動沒有什麼定律或規則性可言。而亞歷山大學派則認為星球的運動和季節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由一種不可抗拒的規律支配的。因此,不論是大自然的運動還是語言的結構,都是受規律支配的,人們可以發現和描寫它們的模式,只有這樣,才有語法可言。

「異常派」 VS「規則派」

異常派(斯多葛派多屬於異常派):基本上繼承了自然派的觀點,認為天然形成的東西沒有什麼規律可言。異常派雖不否定規則現象的存在,但側重研究不規則詞彙的情況,它們認為,作為自然的產物,語言不能完全用規則來描寫,而是應該特別注意「用法」,一個語言現象如何「使用」就應該如何描寫,不論其用法多麼不合理。異常派的一重大發現就是詞形與詞義沒有一對一的關係。

規則派(亞里斯多德的學生多屬於規則派):基本上繼承了「慣例派」的觀點,認為語言既然是認為的,就一定由規律的。規則派努力研究語言的規律性,把詞彙分門別類,編制詞形變化表,作為共同遵守的規則,以便逐漸糾正例外現象。

總的來說,古希臘語法雖然有很多欠缺,但是其基本理論和描寫是經得起推敲的,對後來的語言研究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二、古羅馬語法(公元前9世紀初-476)

01古羅馬文學(拉丁文學)

古羅馬文學為拉丁文學,其原創性不大,多模擬古希臘文學。拉丁文學的全盛時期約為公元前80年至公元17年,這段時期以西塞羅、凱撒、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李維等位代表。

拉丁文是整個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拉丁文字母後來成為許多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

羅馬帝國中拉丁語和希臘語分別是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官方語言,兩種語言共存使用。由於拉丁語和希臘語結構相近,因此可用希臘語法的理論和範疇直接描寫和分析拉丁語。

02古羅馬時期的語言學家

瓦羅(Marcus Varro)

語法著作為《論拉丁語》(De Lingua Latina)。瓦羅將語言研究分為三大部分:詞源學、形態學、句法學;瓦羅在詞源學商的貢獻是區別了派生構詞法和去和屈折構詞法;在形態學上,他同意格和時態是區分有屈折變化的詞的基本範疇;瓦羅關於時態的觀點受了斯多葛派的影響;同時,瓦羅還注意到希臘語有五個格,拉丁語有六個格。

普裡西安(Priscian)

著作為《語法慣例》(Institutiones Grammaticae)。

普裡西安通過描寫字母來處理語音和音節,認為字母是話語中的最小部分。

多納特斯(Donatus)

三、中世紀語法(476-1453)

中世紀語言學(主要是拉丁語法)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拉丁語在使用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發生了各種變異。在南部歐洲,拉丁語逐漸演變成中世紀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地方語言。在西北歐,拉丁語逐漸分化為日耳曼語的各種地方語言:德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荷蘭語等。

拉丁語法

代表人物:阿爾福利柯(Aelfric),著有《拉丁語法》(Latin Grammar)、《拉丁會話手冊》(Colluquium)。阿爾福利柯聲稱,他的語法可以用來分析古英語,由於他的著作在講英語的人中間流傳最廣,從而使英語語法理論好幾百年擺脫不了拉丁語法理論的影響。

思辨語法(Speculative grammar)

中世紀語言學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經院哲學影響下的思辨語法,思辨語法學家不再滿足於對語言現象的說明和描寫,而是要探索語言內部的原因和理論。

思辨語法學家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通過語言來認識世界,使因為詞這種「符號」一方面與人的心智有聯繫,一方面同它代表的事物有聯繫,只是一條基本原則,也是普遍原則。

思辨語法代表人物: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他的不朽著作《邏輯綱要》(Summulae Logicales)。

希思帕尼斯影響下的「摩迪斯泰學派(Modistae)

同意慣例派的觀點,人物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同意規則派的觀點,認為自然界和語言結構都是有規律的;認為在這兩種規律之家,還存在第三種規律:認識規律。摩迪斯泰學派還區分了存在方式(本體論)、理解方式(心理學)和表達方式(語義學)。

其他學派代表人物

波依修斯:中世紀初期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他第一次提出了語言的普遍現象問題,認為語義具有普遍性,語義和真實性有著密切聯繫,他主張不僅要研究孤立詞語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們在實際運用中的詞義。

彼得·海利亞斯(Peter Helias):提出用邏輯方法研究語言問題,這種研究稱為「語法邏輯化(logicalization of grammar)」。

參考文獻:

劉潤清. 西方語言學流派[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13-32.

小結

今天的推送扼要回顧了從公元前4、5世紀到中世紀時期西方的語言學研究發展。下一次的推送會繼續回顧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的語言學研究歷史,敬請期待吧!

相關焦點

  • 影響了整個西方發展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究竟誰更厲害
    我們都知道,歐洲的歷史經歷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但是羅馬文明幾乎統治了全歐洲,除了東北北歐部分地區之外,那希臘文明時期,有沒有控制到西歐呢?但事實上,歐洲最早的文明卻不是古希臘,而是在「克裡特島」上產生的「克裡特文明」,那時候「克裡特人」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城市」、「文字」和「陶器」,而這時候的歐洲絕大部分地方,還都是一個個的野蠻較小的原始部落,生活狀態與「克裡特文明」差遠了。
  • 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項目論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語言學教學與研究得到全面發展,成績斐然。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
  • 中世紀音樂的概述
    15、16世紀一些崇拜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正處在古典文化「復興」的時期,因而將古羅馬消亡 到古代文化的復興這中間長達千年的歷史時期稱為「中間的世紀」(Middle Ages)。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多弗·凱列爾在《通史》一書中,第一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古代、中世紀和近代。音樂史研究一般傾向於把 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到14、15世紀之交看成西方音樂的中世紀時期。
  • 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的教育家對於雄辯術的認識
    雄辯術雖然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但真正有史可查的時間段卻是在古希臘時期,那時期,得益於雄辯術所衍生的文化氛圍十分濃厚,雄辯術理論,雄辯家,專門培養雄辯家的學校等等有關雄辯術的產物也層出不窮。但是,古希臘與古羅馬濃厚的學習氛圍,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輝煌,絕不僅僅只依賴於雄辯術,更多的,是依靠著全身心投入在辯論術研究中的學者,西塞羅,昆體良,柏拉圖等等。
  • 周之桓評《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歷史與傳說之間的中世紀
    當人們賦予一些西方中世紀的真實人物或事物以想像的時候,通過不斷的加工,他們的歷史成了想像的歷史。而當歷史學家再研究他們的時候,便成了一種研究想像歷史的歷史學。因為自從亞歷山大大帝時期以來,留鬍鬚者是哲學家形象,比如柏拉圖等,而不留鬍鬚者,是軍事家形象,後來的古羅馬凱撒、屋大維等形象皆是如此。艾因哈特筆下的查理曼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孔武有力。但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了白鬍子(40頁)。這是歐洲從古希臘羅馬向中世紀文化轉變的一個例證。
  • 歐洲人繼承了古希臘的科學和民主,為什麼直到15世紀末才崛起?
    歐美都認為它們的文化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正是因為繼承了古希臘的民主、科學和自由精神,繼承了羅馬的共和制和羅馬法,歐美才開創了世界近現代史上的輝煌成就。所以,歐美歷代文人墨客都對古希臘羅馬不吝讚美之詞。古希臘在歷史上總共輝煌了300多年,在公元前2世紀就被羅馬所滅。西羅馬在公元476年滅亡。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導讀: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自公元5世紀之公元15世紀的一千年裡,歐洲開始了一段為後世談論頗多的歷史時期,這正是無數文學、影視、遊戲作品所青睞的中世界。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為什麼羅馬在黑暗的中世紀能保留下來許多古羅馬遺址?
    首先是因為羅馬度過了中世紀最好的時光。自從三世紀的危機以來,羅馬已經從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大都市變成了只有大約3萬人的城市(人口有時甚至比3萬人更少)。市中心也從中心的古羅馬廣場周圍轉移到了臺伯河對岸的梵蒂岡地區。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錢文忠教授該書的作者約翰·赫斯特以極其簡練的文字,從宏觀上完整地介紹了歐洲的歷史,從不同的角度透徹地述說出歐洲歷史的精要。極簡作品不好寫,它不是一種節略版,而是對事物真相的高純度提煉,沒有爛熟於心的對材料的熟悉,沒有對世事洞明的識力,根本是無法把握到事實的真相的。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中世紀歷史與文化》,略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絕非一夜之間消失不見,古羅馬同樣如此;向古埃及人學習的文明——例如古希臘——沒有哪個會繼續建造金字塔。世界歷史更像是原始森林(Silva),古典和經院時期的自然哲學家將它作為構建世界的原料,將它比作受保護的葡萄園;在園中,世界花匠嚴格地剪除並燒掉老舊的藤蔓。即將死去的樹木和嫩枝同時出現。
  • 古希臘女性剃除陰毛追求處女美
    在中世紀的波斯,十分崇尚女子的捲髮。「飄盈著馥鬱的芳香,兩道眉毛如弧一般,兩圈捲髮相結如環,有著豔麗容姿的『絲杉』少女,走了進來」,這是公元10至11世紀波斯民族詩人飛達西的詩句,用以形容中世紀波斯美女的容貌。     至於古代阿拉伯理想的女性美,在《天方夜譚》這部膾炙人口的書中有不少敘述。
  •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教育體系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從古希臘時期莊嚴的武器授予儀式,具有忠誠關係的親兵制,以及具有依附關係的古羅馬庇護制中誕生的維繫領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正式紐帶關係,形成了騎士制度和文化體系。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歷史地理類 · 135種
    歷史是什麼?人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人們的歷史記錄是真實的嗎?以史為鑑到底有什麼含義,有實用意義嗎?這一連串的問題不僅讓專家乃至思想家絞盡腦汁,就是一般的人也經常問著這樣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因為中國是史學大國,那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構成了中華文明最重要的部分。
  • 中世紀後期西歐大學的誕生與發展,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中世紀初期,羅馬時代的城市幾乎完全沒落了,有的毀滅,有的變成設防據點、封建諸侯或者主教的駐地,它們在經濟上和農村沒有什麼區別。到了十一世紀前後,由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交通要道、關隘、渡口、城堡、教堂等附近,逐漸出現集市,開始興起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
  • 你絕對猜不到,古羅馬最難以接受
    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就是古代人的技術還不夠先進,相比較現代來說,古代上廁所就成了一個大問題,而古代更是沒有衛生紙,要用什麼上廁所呢?不過古人還是挺讓人佩服的,充滿智慧!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古人上完廁所是怎麼解決清潔問題的,難道祖先都是上完廁所直接穿褲子嗎?
  • 新媒體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變異社會語言學是以Labov(1966,1972)為代表的社會語言學變體學派,主要關注語音、詞彙、語法結構的變異分析;通過定量分析,研究語言形式與語言使用者背景因素(如:性別、年齡、社會階層、職業)之間的相關性。
  • 2014年自考語言學概論考試大綱語法
    第四章 語法  一、基本要求  了解語法的性質和特點,了解語法研究的內容、語法現象的分類和語法成分的單位,了解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的關係,基本掌握語法形式的主要手段和語法意義的主要範疇,基本掌握語法單位的聚合規則與組合規則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 穿越電影看古羅馬發明
    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陳志華曾經在他撰寫的《外國古建築二十講》中寫道:古羅馬建築是世界建築史上最光輝的一章,說它是奇蹟也不會過分。在古羅馬的傑出建築中,你看不到教堂,宮殿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神廟、浴場、劇場和角鬥場這些公共建築。
  • 王寅:體認語言學發凡
    01 當今語言學研究之前沿 古希臘哲學家出於「求真、愛智」之本能,不斷追問世界本質,從而建立了客觀主義形而上哲學,無視人主體想像力的存在。漫長的中世紀是「神本位」時代,堂堂正正的人卻要「受制於神的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