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桓評《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歷史與傳說之間的中世紀

2020-12-08 澎湃新聞

《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法]雅克·勒高夫著,鹿澤新譯,後浪丨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264頁,99.80元

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學研究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faits),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史實。我們所知的歷史應該不是想像出來的。然而,這並不影響歷史學研究「虛構」的「想像」,因為正如上世紀二十年代創立的著名史學流派「年鑑學派」所說的,歷史學研究的是一種「總體的」歷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一批法國歷史學家——既包括在國內為人熟知的喬治·杜比、雅克·勒高夫,也包括妮科爾·洛羅(Nicole Loraux)、皮埃爾·維達爾-納凱(Pierre Vidal-Naquet)等著名學者——開始著手研究一種「虛構」的歷史。不管怎樣,「虛構」的歷史也是歷史的一部分。1984年,在《神話與歷史問題》(

Question de mythes et histoire

)雜誌第五十九期,米歇爾·卡澤納夫(Michel Cazenave)對話雅克·勒高夫,討論了歷史與想像。1985年,勒高夫便出版了著名的《中世紀的想像》(

L』imaginaire médiéval

, Paris, Gallimard, 1985, 1991)。這項研究也極大地推動了圖像以及色彩的研究。現在我們要談論的,便是最近出版的勒高夫的另一本有關想像研究的力作:《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

想像的歷史:現實與虛構之間

中文的美妙在於孔子所謂之「微言大義」,或者說在於其「模稜兩可」,在於其不確定性。當我們說「想像的歷史」的時候,指的既是一種想像出來的歷史,又是一種研究想像這一主題的歷史學。而勒高夫的想像研究,其實也同時指向兩者。當人們賦予一些西方中世紀的真實人物或事物以想像的時候,通過不斷的加工,他們的歷史成了想像的歷史。而當歷史學家再研究他們的時候,便成了一種研究想像歷史的歷史學。想像一詞的法語為「imaginaire」,來源於「imagination」 (想像),雖然中文的翻譯似乎相同,但在法語中,前者指的便是後者的總體(本書翻譯為「意象」,但想像與意象並不相同,「意象」由象生意,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象,以借物抒情,在西歐語言可以對應為:topos [τόπος],因此這一處翻譯有待商榷),或者說想像的人或事物。也可以將「想像」翻譯為「幻想」「空想」「虛構」。「imaginaire」這一詞也來自於「image」(形象),但它「超越了形象的領地」,想像「培育和構建了傳說與神話。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一個社會、一種文明的幻想體系,可以將現實轉化為附有激情的思維景觀」

(第3頁)

。當現實被賦予想像,經過加工之後,新生之物便位於現實與虛構之間,它在時間中沉澱,一種全新的想像的歷史便誕生了。

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

想像的世界,是由當時之人想像出來的世界,也是匯聚當時之人想像力的世界,自然也是最能引發後人想像的世界。它身處歷史之中,也構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在西方文化中,這樣的世界首推中世紀,一個能讓人聯想到教堂、城堡的世界,一個會讓人遐想著信仰、魔法、鍊金術以及神秘主義的世界。

即使如勒高夫這樣中世紀研究領域的權威,要敘述這樣一個龐雜的世界也並非易事。於是,在本書中他將這一世界總結為兩方面,正如標題所言:英雄與奇觀,即中世紀的人與物。「英雄」在古希臘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在勒高夫看來,「這個詞隨著中世紀和基督教的到來逐漸從西方文化中淡出」,「而本書中所提到的英雄則指的是一些上層社會的人物」,與古法語「preux」相近,與「尚武」有關,「到了13世紀」,它轉向「風雅、善良、帥氣、真誠」等含義

(第4頁)

。勒高夫所討論的英雄,有的是來源於現實,但隨後便成了傳說,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查理曼大帝。有的則是半傳說的人物,比如亞瑟王,還有《羅蘭之歌》中的主角羅蘭。另有一些則屬於虛構,比如羅賓漢、魔法師梅林。中世紀的想像「在歷史與傳說之間、現實與想像之間構建了一個混合的世界」

(第5頁)

2013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奠基)八百五十周年;去年巴黎聖母院在大火中嚴重受損(下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另一大主題則是物,建築物,不同凡響的建築物,被認為是奇蹟的建築物。勒高夫為中世紀的三大重要社會階層分別選取了一種代表性的建築物:教堂之於上帝與神職人員、城堡之於封建領主、修道院之於修士

(第7頁)

。「我們的中世紀」想像「世界很明顯與空間和時間緊密相連」

(第8頁)

大火後的巴黎聖母院

有的「英雄」我們很熟悉,比如亞瑟王、查理曼、羅賓漢,但有的如雜耍藝人、梅綠斯娜,便稍遜一籌。被後人稱為「歐洲之父」的查理曼(742 -814)便是我國讀者熟知的一個中世紀真實人物。查理曼的法語是「Charlemagne」,其實是將拉丁語「Carolus/Karolus Magnus」的法語轉寫連接而成的新名詞。但是在其它現代西歐語言中,除了直接借用法語的英語外,比如德語,就並非合併,而是稱為「Karl der Große」,即「查理(卡爾)大帝」。法語中,也只有查理變成了查理「曼」,其他如亞歷山大、狄奧多西等著名的君主,都沒有享受這一待遇。「Karolus Magnus」中的修飾詞(épithète)「magnus」其實最早是用來形容他的稱謂的,比如「Karolus magnus rex Francorum」(查理,偉大的法蘭克人國王)。大約在840年,以「magnus」作為單獨飾詞來修飾查理的情況開始出現,而當時他已經去世幾十年了。運用想像,人物的形象是被不斷加工的。

巴黎聖母院前長著大鬍子的查理曼像

查理曼在艾因哈特為他寫的傳記中是沒有鬍子的。因為自從亞歷山大大帝時期以來,留鬍鬚者是哲學家形象,比如柏拉圖等,而不留鬍鬚者,是軍事家形象,後來的古羅馬凱撒、屋大維等形象皆是如此。艾因哈特筆下的查理曼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孔武有力。但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了白鬍子

(40頁)

。這是歐洲從古希臘羅馬向中世紀文化轉變的一個例證。同樣,我們所熟知的亞瑟王形象也是如此

(第3-13頁)

。此外,比如浮士德,歌德筆下或者託馬斯·曼筆下的浮士德是這兩位作者經過想像加工而成的,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有很多講述浮士德故事的印刷本。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孔子也一樣,《論語》中的孔子是門生記錄下來的,而到了兩漢經學家筆下,孔子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朱熹的孔子又一變,再往後則更加不一樣

(可參見周予同:《真的孔子之傳略》)

。在西方也是如此,比如路易十四的形象

(可參見彼得·伯克著:《製造路易十四》中譯本)

。但是區別在於,孔子的思想被後人不斷解釋並補充,由此植根於意識形態,而查理曼等中世紀人物,則是通過想像,變為傳說,被賦予了神秘色彩。

法國圖爾大教堂;興建於1170年至1547年

「奇觀」也是如此。教堂,在西方幾乎每個城市都能找到,它們位於某一行政區的中心地帶,用建築實體,支配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哥德式教堂則是中世紀的產物,尤其興盛於法蘭西島,即如今巴黎的西岱島(Cité)。去年被大火燒毀的巴黎聖母院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學現象。哥德式建築得名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瓦薩利筆下著名的《藝苑名人傳》。瓦薩利將這種建築「歸功於」蠻族哥特人。但在法語中,形容哥德式建築的形容詞「gothique」與一般形容古代晚期哥特人的形容詞「goth」兩者的詞尾不同。此「哥特」並非彼「哥特」。但在其它西方語言中並非如此。再比如另一種奇觀:城堡。法語中為「château」,對應義大利語的「castello」,英語的「castle」。可凡爾賽宮用的法語詞也是「château」,但它其實是一個宮殿,雖然該詞也有「宮殿」的含義,但法語中更常用的宮殿一詞是「palais」,對應義大利語的「palazzo」。而在義大利語中,宮殿可以用「palazzo」,一般的樓也可以用這個詞。德語中的「Schloss」也一樣,比如維也納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這反映出了建築樣式的變化,從以防禦為主要功能的城堡變為居住性為主並象徵權力的宮殿。這也從側面表明,後人嚮往的城堡「奇觀」,逐漸深入了西方近代以來的方方面面。這一點同樣可以拿來與我們自己的建築史進行對比。以城堡為核心的建築群,中國其實也有,但卻沒有像西方那樣被賦予如此想像,也沒有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義大利名城阿西西(Assisi)的城堡「大巖石」(Rocca Maggiore,試比較第51頁義大利的蒙特城堡);義大利中部的很多地區,都會有一個「大巖石」配一個「小巖石」(Rocca Minore)的雙重城堡組合。

仍然活在我們世界中的中世紀英雄與奇觀

本書的一大亮點是插圖,它們以最直觀的形式把讀者帶到了那個想像的世界中。雖然我們所處的世界早已不是中世紀了,但中世紀的各種痕跡依然存留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本書兼具學術隨筆性質,面向廣大讀者而又能發人深思。而它在勒高夫的一個宏大學術主旨中也佔有重要地位。這一主旨便是對西方文化源頭的討論。作為中世紀學者,他很關心的一個問題便是:歐洲是否誕生於中世紀

(參見其同名著作:L』Europe est-elle née au Moyen-Âge ?, Paris, Seuil, 2003)

。曾經「風靡世界」的法國年鑑學派很善於利用電視等新媒體傳播與推廣他們的歷史學,而勒高夫也在本書中列舉了各種活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的那些中世紀英雄與奇觀。讀者們在勒高夫的提示下,重新審視流行文化中的中世紀元素,也重新思考西方文化。雖然勒高夫所舉的例子,有時可能比較「過時」,如有關亞瑟王的好萊塢電影《豪邁騎士》

(76頁)

等。這當然也是因為作者身處年代的關係。不過,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可以發現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依然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義大利斯波萊託(Spoleto);我們可以看到位於最上方山頂的城堡Rocca Albornoziana  

比如梅林,經典的魔法師形象,「後浪」愛玩的一些遊戲中都會有這個角色。近年來上映的電影《王牌特工》中也有名為「梅林」的角色,而他的職責是後勤與負責武器,這正好暗合了梅林的魔法師功能。法國有一個著名建材市場品牌,名字就叫「梅林王」(Leroy Merlin,也可以按照姓名直接翻譯成「勒華·梅林」),似乎梅林法師的魔法能夠為法國人的家居帶來魔法。其實「Leroy」與「Merlin」是一對夫妻,很顯然,「Leroy」來自於「roi」(國王),而「Merlin」正是梅林的名字。他們的結合正像是亞瑟王與梅林法師的結合。勒高夫把動畫也考慮了進來,比如迪士尼動畫中的梅林,而他對面的小男孩將會註定成為亞瑟王

(149頁)

。對騎士這一類中世紀英雄,勒高夫舉了法國經典喜劇片《時空訪客》的例子

(78頁)

。與梅林一樣,如果一款遊戲有魔法師,那一般也會有劍客或騎士。這是一種中世紀文化標配。當然,文學名著也會繼續豐富想像,比如塞萬提斯名著《堂吉訶德》

(75、77頁)

,涉及安樂鄉這一奇觀的薄伽丘《十日談》等等,說明從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開始,中世紀的元素被繼續賦予了想像,這些作品其實就類似於當今的「流行文化」一般。還有俠盜羅賓漢,DC宇宙中的綠箭俠、蝙蝠俠的幫手羅賓等都是借鑑這一形象。羅賓漢的英語為「Robin Hood」。DC動畫《紅帽火魔》(Red Hood)中的「Hood」正好與「Robin Hood」中的「Hood」相對應。而這裡的「紅帽」正是蝙蝠俠的第二代羅賓(英語名也是「Robin」)。當然,中世紀也有對女性的想像與虛構,雖然並不多見,比如梅綠絲娜。她帶有類似異教的神話色彩,她是基督教作為一神教打敗了作為多神教的古希臘羅馬異教之後,後者的部分神話元素漸漸被中世紀文化所吸收與改變的例子

(133頁-142頁)

。有一些虛構還會讓人想到中國文化。雜耍藝人就會讓人想起中國的賣藝者,在影視作品中很常見。若不是勒高夫指出,很難想到它誕生於西方中世紀。雜耍藝人後來慢慢演變成馬戲團中的小丑等職業,並逐漸又變成一種「角色」。動漫及延伸的影視作品,比如恐怖片中經常出現小丑形象。動漫中,DC旗下蝙蝠俠的經典對手小丑正是如此。這種形象的強大生命力,與其植根於中世紀文化是分不開的。2019年上映的影片《小丑》則賦予了這位反派角色一種新的詮釋,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想像。

巴黎中世紀博物館所藏中世紀掛毯上的獨角獸(試比較第126頁)

動物也是中世紀的想像之一,並深深植根於西方文化,比如獨角獸(參見:

《淑女與獨角獸:「中世紀的蒙娜麗莎」所編織出的魅力》

)。它的源頭或許來自印度、波斯等地,但在西方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則有著特殊的象徵,它代表著高貴、純潔。頭上長角,自然與眾不同。它也是幸運的象徵。連法國著名漫畫《丁丁歷險記》中都有獨角獸形象

(130頁)

。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主人公夢境中反覆出現的形象正是獨角獸。

巴黎中世紀博物館所藏中世紀掛毯上的獨角獸(細節)

同樣,奇觀也是如此。勒高夫便指出,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所建造的城堡

(60-61頁)

正是基於中世紀的想像。近年來風靡我國的《哈利波特》《指環王》《冰與火之歌》等作品,其中的城堡、宮殿等建築物,包括精靈、龍等等生物,無不有著中世紀想像的影子。此外,除了深圳的世界之窗外,全國各地似乎也都盛行復刻西方著名建築之風。隨意舉個例子,上海的武寧路橋在為了世博會而翻修時,「復刻」了巴黎的亞歷山大三世橋,一旁來自法國的家樂福外牆也配上了巴黎街景風格,而早期的外牆景觀是海灘。此外,很多地方機構竟然造成白宮的樣子,有的小區被打造成義大利小城,連某些收費站都會仿造倫敦塔橋。

勒高夫等研究中世紀想像的法國學者向我們指出,中世紀是一個想像的世界。中世紀的想像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人們長時間以來對其信以為真,並不斷通過想像,賦予人與物以特殊的含義。這與中世紀的基督教信仰體系密不可分。

本書文字流暢,很有啟發性(此外,如果有一些名詞附有法語原文會更好,能方便讀者查找相關信息並更有助於理解;還有一處似乎漏譯了,比如第225頁的注釋部分)。對中國讀者而言,這本非常有趣的書是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西方中世紀的途徑。

義大利維羅納聖澤諾大教堂內的迴廊內院(試比較第91頁-92頁穆瓦薩克迴廊內院):烏雲、陽光與或隱若現的彩虹——冥想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古老的中世紀之邦—英國
    對於英國的歷史來說,主流的觀點是認為英國的中世紀時期開始於英格蘭諾曼王朝結束的1154年,結束於1485年(除了這一流行的時間劃分外,也有其它不同的時間劃分方式)。這一段時間同樣被稱作是「Middle Ages」 或「Medieval Period」 ,但特指的是英國歷史上短暫的300多年的時間段。
  • 是懷舊還是玩梗:為什麼2020年的年輕人迷戀上了中世紀風音樂?
    ,我們對中世紀的認知,是藉由這些處於歷史和傳說、現實與想像之間的意象形成的。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認為,意象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同等重要,它是「創造並借用形象來推動一個社會運轉和思考的歷史,而這些形象則來自浸潤它們並賦予它們生命的精神、感覺和文化」。勒高夫指出,在整個中世紀,一個以神話和傳說為背景、基於基督教價值觀的意象世界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致完整、前後邏輯連貫的體系。
  • 《精靈鼠傳說》:中世紀的吟遊詩人與地牢探險
    中世紀的吟遊詩人寫詩、譜曲、演奏樂器,他們將社會、政治、教會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記錄在歌詞裡,在週遊各國時將其傳遍城鎮鄉村、大街小巷。吟遊詩人原指凱爾特社會裡寫作頌詩的人,後來語意擴大,泛指部族中擅長創作並吟唱英雄詩歌的詩人與歌手。12到14世紀是吟遊詩人最為活躍的時期,這一形象也隨著中世紀落幕,文藝復興興起而逐漸消亡。比起一種職業,吟遊詩人更像個文化符號。
  • 《劍士》中世紀是什麼時候 中世紀歷史時間一覽
    導 讀 《劍士》的世界觀非常的龐大,哪怕是遊戲發生時間之前的歷史都有著詳盡的記錄,中世紀時期就是其中之一
  • 《金色的犀牛:非洲中世紀的歷史》
    《金色的犀牛:非洲中世紀的歷史》 2018年11月22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琪/編譯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將於12月 4日出版新書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雖然在某些語言中,中世紀是用單數標記的,但很難將時代視為年齡複數以外的任何時代。這部分是因為這段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包含的眾多主題,部分原因在於時代內的時間順序。
  • 在歷史學中「中世紀」和「封建主義」的內涵
    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最早概括了這個時期語言、文字、文學和藝術的特徵,他從文藝復興高度發達的文化視角出發,認為中世紀是古典世界的野蠻化,是歷史上的「黑暗」時期。這種評價在歷史學中影響深遠。17世紀德國大學教授克利斯託弗·凱列爾將世界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古代、中世紀、近代。其中,中世紀是指395年羅馬帝國分裂至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陷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這一時期的歷史。
  • 中世紀名人錄——獅心王理查
    大家好,今天我將為大家帶來我的新系列作品,《中世紀群英傳》系列的第一篇,獅心王理查,這位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極其短暫但輝煌的一生。,在這個系列中我將為大家帶來幾位中世紀最負盛名的英雄的故事,讓我們通過真實的歷史與民間的傳說去細緻的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在這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如有錯誤或者建議請在評論區發表意見,我將儘可能的回答你們提的問題與建議,謝謝大家。
  • 歐洲最美的中世紀小鎮,如同童話世界般,還是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
    而且每一位來到這個小鎮的遊客幾乎都被這裡的美景驚住了,這座小鎮的建築大多是在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之間建造的,這些建築完好地保留了中世紀的原貌,而且在1992年,這座小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且被譽為歐洲最美的小鎮,也算是實至名歸了。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本文轉自:敘拉古之惑 內容提要:「中世紀」是現代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在17世紀後期正式確立,是古代、中世紀、現代歷史三分法的重要環節。
  •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廣東省協同創新平臺;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研究項目(YTXY1714);嶺南師範學院「中國史」重點學科專業建設經費資助項目。在《世界歷史》《學海》《學術交流》等刊物發表文章十餘篇。Preface前 言《世界中世紀史簡論》涉及的時間範圍大致是公元5世紀至公元15世紀,地區範圍是以歐亞大陸為重點,兼顧非洲、美洲等地區,內容範圍主要為封建社會產生、形成、發展和解體的歷程。
  • 中世紀音樂的概述
    公元476年,龐大的羅馬帝國終於在種種不可解脫的矛盾中崩潰,西方歷史進人了漫漫千年的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一詞出現於文藝復興時代。15、16世紀一些崇拜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正處在古典文化「復興」的時期,因而將古羅馬消亡 到古代文化的復興這中間長達千年的歷史時期稱為「中間的世紀」(Middle Ages)。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多弗·凱列爾在《通史》一書中,第一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古代、中世紀和近代。音樂史研究一般傾向於把 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到14、15世紀之交看成西方音樂的中世紀時期。
  • 熟悉的中世紀,陌生的中世紀,超凡的中世紀
    《秦吏》《風雨大宋》都落敗,這本架空歷史文成黑馬!話不多說來欣賞吧!熟悉的中世紀,陌生的中世紀,超凡的中世紀。夜鴉們的主宰,邁開了步伐。▼▼點擊連結免費獲得閱讀特權▼▼精彩片段:那躺在床上的「肥羊」,不知何時,已經醒來。路西德心中一顫,腳底的疼痛都被忽略了過去,他現在只想擋住那把刺來的匕首。
  • 中國歷史也有中世紀莊園時代?出現在哪個朝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莊園時代,每個莊園都像一個小的社會,持續了近千年,使得歐洲各國如同「百花齊放」,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而中國歷史喜歡大一統的局面,任何一個統治者有實力完成統一,必定要全力以赴統一天下。
  • 地圖的歷史④|T-O地圖:中世紀神學支配下的地理學
    在特殊的發展過程中,中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脫胎於古典時代的傳統地圖、但又深受基督教影響的新地圖類型。它們被稱作mappaemund,這個詞在拉丁語裡的原意為「世界地圖」,但如今被用來特指這些繪製於中世紀時期、以教導基督教信徒有關《聖經》中的知識以及教廷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目的的地圖,我們姑且稱它們為「中世紀世界地圖」。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羅馬帝國並沒有涵蓋今天歐洲的版圖中世紀用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之上,通常從5世紀算起。來自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衝垮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分,帝國統治的終結造就中世紀的開始。然而,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那個時期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政治區域或實體。環繞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通常理解的歐洲相當不一樣。
  • 歐洲歷史: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
    歷史愛好者:滿地淡黃月歡迎來到百家號滿地淡黃月,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中世紀的文化和教會組織,對現代人而言,「進步」這個詞是指朝著完美的方向前進,但在不同的時代,這個詞的含義會有所不同在中世紀,進步意味著透過外族入侵的迷霧看到一個理想化的基督教羅馬
  • 獵手之王3.26終極測試 再現中世紀冷兵器傳奇
    寒芒劃破鐵甲,馬蹄翻濺淤泥,《獵手之王》的中世紀戰場正徐徐展現在你的指尖,釋放出充滿時代感的競技魅力。 【持冷兵器近戰肉搏,秒切武器炫目連招】 歐洲自中世紀開始,冶鐵技術不斷提高,並出現了大量獨特而驚豔的冷兵器。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導讀: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自公元5世紀之公元15世紀的一千年裡,歐洲開始了一段為後世談論頗多的歷史時期,這正是無數文學、影視、遊戲作品所青睞的中世界。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起先法蘭克、倫巴德、勃艮第、奧多亞克等不同民族建立的王國在各地佔據地盤,這些國家分別都是不同的民族,缺乏長久的歷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薰陶,他們唯一的興趣就是打仗掠奪對方的土地資源人口。
  • 中世紀的新圖景:維斯孔特《世界地圖》
    他在威尼斯編繪了一系列世俗性城市圖、區域圖集和世界地圖,開創了反映中世紀晚期歐洲航海實踐的波特蘭海圖,對14至15世紀義大利和加泰隆尼亞的地圖編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維斯孔特將其擅長的波特蘭式海圖和中世紀T-O式世界輿圖相結合,於1320—1321年繪製的《世界地圖》成為14世紀重要的世界地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