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很早就出現了璀璨的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在歐洲發源,並綿延發展 。然而文明的發展也伴隨著文明的消亡。
公元395年,強盛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從分裂出來開始就飽受璀璨,日耳曼人、匈人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內肆意掠奪,長時間的掠奪與戰爭,使西羅馬帝國快速衰亡。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雅克攻破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王國,西歐文明從古羅馬文明進入「黑暗」的中世紀。公元6世紀到11世紀的這五百年間,西歐人以一種愚笨、野蠻的形象出現在當時的阿拉伯人眼中:
那些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舉止粗俗,智力低下,……生活在最北方的人們特別的愚笨、粗魯和野蠻。——《西方文明史》
這就是當時西歐人的真實寫照。然而11世紀後,西歐突然出現了中世紀盛期,西歐開始快速發展起來。
一、中世紀盛期的到來
中世紀盛期指的是從公元1050年到公元1300年的西歐世界,這一時期的西歐高速發展。
這一時期,西歐地區溫度逐漸升高,農作物能夠良好的生長,這促使了大量的城市出現以及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與人口的增加促使了商業的興起,在這一時期,西歐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商人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財富;當人有了財富之後就會嚮往權力,商人用財富獲得了自由民的身份,並讓從封建領主的手中讓一些城市轉變為了「自治市」,獲得了特權;文學方面對古典文化的重新關注,神學思想的復生,本土文學的發展以及建築熱情的迸發,使城市和城鎮當中也出現了新的文化形式。中世紀盛期的西歐已經開始準備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了。
二、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源於中世紀盛期貿易興盛的義大利之中,其後傳遍整個西歐,成為西歐中世紀與近代的分界線。
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有但丁、薄伽丘等人,著有《神曲》、《十日談》等,其中但丁被譽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新世紀的第一位詩人」。但丁和薄伽丘等第一批文藝復興的文人標誌著歐洲走出了愚昧黑暗的中世紀。
但丁與薄伽丘大致活動在14世紀,相當於我國的元朝,由於東西方的政體不同,14世紀的西歐和中國分別被認為近代與古代,然而實際上卻處於同一時期。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人物有但丁、彼特拉克、伊拉斯謨、馬基雅維利、薄伽丘、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伯魯涅列斯基、帕萊斯特裡那、拉索。
三、新航路的開闢
西航路的開闢又被稱為地理大發現,始於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等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家為代表的冒險,這一冒險開闢了到亞洲的新航路並發現了新大陸美洲。新航路的開闢標誌著五大洲開始連接在一起,各大文明區域逐漸從獨立封閉自願或者被迫地融入世界當中。
西歐人發現了新大陸後,新大陸的財富讓西方人的眼光不再局限於歐洲與中東,西方人開始對新大陸以及非洲進行殖民,掠奪財富,這一行為在之後擴大到了全球。西方人開始實現了對其他文明的超車。
四、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發生在16世紀的德國,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就是那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又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實質最高統治者是教皇,而不是皇帝,因此這場宗教改革的根源就在基督教自身的分裂之上。
基督教的分裂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分出來的天主教跟隨西羅馬帝國,東正教跟隨東羅馬帝國。天主教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佔據了整個西歐的信仰,教皇成為了西歐最有權勢的人,隨著天主教的墮落與腐化,德國人馬丁·路德創立了新教,從天主教中分裂出去。
天主教強調忠誠,因此受到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等封建政權的喜愛,而新教人人都是教皇的教義對新興的資產階級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新教分布在英國、德國北部、荷蘭等地。
如果說文藝復興的作用是讓西方知識分子開始覺醒,那麼宗教改革即是將普通的民眾從愚昧的天主教會統治中解脫出來。
五、科學革命
在希臘羅馬文明時期,東西方都出現了思想繁榮科學爆發的時期,然而在中世紀時由於教會愚昧的統治,西方文明的思想科學被進一步摧殘。直到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西方的科學才再一次拾起。
時間進入公元17世紀,我國的明王朝深陷農民軍與清兵的內憂外患之中,而西方卻實現了科學革命。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就著有「日心說」與《天體運行論》,讓西方自然科學從中世紀中解脫出來。其後英國的培根與笛卡爾分別奠定了歐洲實驗類與理論類兩大方向。在其後又湧現出一批著名科學家,如克卜勒、伽利略等。
最終,哥白尼、克卜勒的天文學,伽利略的物理學以及培根與笛卡爾的科學都被牛頓總結在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中,牛頓的出現標誌著自然科學的轉折,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改變,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18世紀後期,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被英國率先應用,隨即波及全球,第一次工業革命讓英國維持了一百多年的「日不落帝國」。
結語
牛頓出生於公元1643年,在牛頓活躍與科學活動時,中國的大清王朝的專制主義達到了巔峰,正大肆開展「文字獄」,扼殺民眾的思想。兩方文明的不同做法,最終導致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優勢和東方文明的頹廢。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學習歷史為的就是知興衰,但僅僅知道中華文明的興衰是不夠的,還要知曉其他文明的興衰,一一進行對比,在這個對比中你會發現為何在古代大河文明總是遙遙領先,而進入近代卻是海洋文明崛起。因此,讀史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不能因為我們的文明是中華文明,就覺得其他文明不值一提,這樣做與自稱「天朝上國」的大清無疑一樣,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到不自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