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物質》就像萬花筒,在這個奇幻世界中,一切既熟悉又陌生,各類不同的元素摻雜一起,搓成一團,在屏幕中碰撞開花。倘若我國講究文體兩開花,那腐國算是追求多點開花的典型了。
當直升機衝破迷霧,呼嘯而過,映著蒼白月色,穿過高聳的哥德式尖頂,你就知道,這部電視劇氣質出挑,絕不簡單。
你能熟悉於教科書中的巨型飛艇;卻驚異於驅動飛艇的神秘動力;
你能看到科學發展遵循著歷史軌跡;卻看到封建文化依然繁榮昌盛;
你能感嘆工業革命後時代的大型城市群;卻驚詫封建教會的威嚴仍然端坐中心;
你能醉心片中維多利亞時代的精緻典雅;卻看到後現代式的素淨簡練;
你能發現人類還是那個人類,民族與文化依然沒變;卻擁有著如同口袋妖怪般的靈魂寵物,穿梭在這光怪陸離的世界;
一切發生在我們熟悉的世界,卻又顯得如此遙遠陌生、奇特怪狀,就像一個平行於我們世界的異域世界,兩者共生在一棵世界之樹上,汲取養分,葳蕤生枝,在同一個節點,分叉出完全不同的未來。這些未來構成茂密的樹冠,參天蔽日。
小說正是以平行世界為骨架,創作出的奇幻文學。
在《黑暗物質》中,主體世界是一個融合了奇幻、科幻、童話、懸疑、宗教,以及略帶點工業革命後,蒸汽朋克色彩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主要矛盾同中世紀如出一轍,依舊是科學與宗教之爭,自由與專制之辯。其故事,同許多兒童文學一樣:一個天生異質、承擔天責的孩子,追隨自己的宿命,裹挾在歷史潮流之中。
帶著「為何死後精靈會消失,人類卻徒留一副枯骨」的天真質問與思辨,她衝破世俗、權威,擺脫成人世界的複雜,以孩子的純真與理想,拯救這個垂垂老矣的腐朽世界。大人的世界是固定僵化的,唯有孩子尚有可塑性。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精靈」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其形態並不定型……因筆者沒有看過原著,只大致了解了一番,這裡的描述與想法,僅限《黑暗物質》這部電視劇以及電影《黃金羅盤》帶給我的觀感。
說到這裡,講講《黃金羅盤》。
早在2007年,電影《黃金羅盤》就已上映。片中,妮可·基德曼、伊娃·格林兩位女神坐鎮,集結了丹尼爾·克雷格(007邦德第六任)、伊恩·麥克萊恩(《指環王》中的甘道夫,電影中為北極熊的配音演員)、山姆·艾裡奧特(《謀殺綠腳趾》中和督爺喝酒聊天的牛仔哥,電影中也就是個牛仔哥,職業牛仔哥扮演者)等眾多大咖,其陣容可謂璀璨炫目,眾星雲集。但電影的表現欠佳,票房慘澹,無法同小說原著一樣,成為經典。
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菲利普·普爾曼同名小說《黃金羅盤》,該小說屬《黑暗物質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兩部為《奧秘匕首》,《琥珀望遠鏡》。
《黑暗三部曲》聲名高築。
卡內基獎章評委稱:「這本書重新定義了兒童文學,改變了人們看兒童讀物的視角和思維。」
BBC「大閱讀」活動票選中,被選為「有史以來最受讀者喜愛的小說」第三位,排在《魔戒》和《傲慢與偏見》之後。
可以看到,想要高屋建瓴,通過影視改編,還原這部偉大小說,何其困難。
說回電視劇。
《黑暗物質》與《黃金羅盤》一樣,改編自菲利普·普爾曼的《黑暗物質三部曲》。所以,熟悉的觀眾會發現,電視劇首集的劇情除開人物動機和人物關係間的微妙不同,幾乎是對電影的復刻。無論是故事脈絡、敘事邏輯還是場面調度,幾乎同電影完全一樣。
《黑暗物質》與《黃金羅盤》有不同。從電視劇劇名就能發現,《黑暗物質》是對整個小說系列的還原,而非《黃金羅盤》一部。並且,電視劇整體風格相對粗獷硬朗,不像電影油然一股中世紀文藝復興的油畫感,相比《黃金羅盤》這個「文藝婦女」,《黑暗物質》更像個「淘氣假小子」。
這裡,BBC的意圖不言而喻。他想承接電影,吸取教訓,以電視劇重啟這個系列,不是對《黃金羅盤》的翻案昭雪,而是對整部系列小說的還原。並且,劇版的演員陣容也不容小覷,「x教授」詹姆斯·麥卡沃伊坐鎮,「威爾森夫人」緊隨,「小狼」達芙妮·基恩主C,氣場可謂洶湧。
再細細回味下逼格滿滿的片花和音樂,隱約感受到一股「權力」的史詩感。
綜上可見,BBC野心昭昭,路人皆知。
最後,說說不足。
首集出場人物眾多,關係複雜,但整體節奏又快又平,使得許多細節交代不清。比如,劇中對「塵埃」的解釋不夠明白,使得筆者起初模稜兩可,最後通過電影才得以明白。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觀看此劇前,先觀摩下電影。當然了,原著黨們權且無視,慢慢享受這部好劇吧!
更多有意思的意思資源請來美劇天堂mk60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