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地中海的歷史中,商業大國迦太基與農業大國羅馬的對決堪稱史詩級。發生在它們之間的三次戰爭,歷時一百餘年,史稱「布匿戰爭」。儘管「布匿戰爭」的最終結果是羅馬擊敗了迦太基,讓繁榮了近七百年的迦太基從地球上消失了,但在一百餘年的時間裡,戰爭的局勢風雲變化,雙方各有勝負,羅馬並非總是佔據上風。尤其是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天才統帥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從背後攻擊敵手,在名震義大利半島的羅馬軍中縱橫無敵十五年,數次進逼羅馬。但饒有趣味的是,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齊名,被譽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的漢尼拔,在完全佔上風之時並沒有乘勝追擊一舉進攻羅馬改寫歷史。這是為什麼?日本著名評論家森本哲郎在自己的《迦太基啟示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覆亡》一書對這一謎題進行了分析。
漢尼拔的冒險
一提到布匿戰爭,最有名的將領可能要屬漢尼拔了。漢尼拔是少有的集戰略家、戰術家、政治家於一身的人,而且學識淵博,充滿個人魅力。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他完成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豐功偉業:他成功地帶領幾萬人和象隊,從西班牙出發,越過阿爾卑斯山,進軍義大利。撇開徵戰的路途遙遠不談,途中有庇里牛斯山,越過這條山脈到法國南部之後,還要面對水流湍急的羅納河,河的對岸又有險峻的阿爾卑斯山。漢尼拔的軍隊克服了這一切困難,成功地達到了義大利。
漢尼拔的軍隊並不是經過無人的荒郊野外,他們還得應對各地居民發起的遊擊戰。由西庇阿率領的羅馬軍曾做了萬全的準備,登陸馬賽,在那裡襲擊迦太基的軍隊。漢尼拔巧妙地甩開羅馬軍,並且對所經之地的居民採取鎮壓與懷柔雙管齊下的策略,最終到達阿爾卑斯山,可是阿爾卑斯山那裡仍然埋伏著許多與漢尼拔軍對立的山地居民,後者不斷地以遊擊戰攻擊漢尼拔的軍隊。
漢尼拔能一一克服這些困難,其手腕的確讓現代人感到驚訝與佩服。就拿大象來說吧!他如何馴服這些大象的?他是如何趕著大象翻越高聳的阿爾卑斯山的?所有這些問題都像謎一樣,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翻越阿爾卑斯山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將西班牙的防衛交給他的二弟哈斯德魯巴,率領九萬步兵、一萬兩千名騎兵,當然,還有著名的大象部隊從新迦太基城出發,開始由陸路進攻義大利。
愷撒渡過盧比孔河(位於義大利東北部)而改寫了羅馬歷史。同樣的,渡過埃布羅河的漢尼拔可以說操縱了世界史。他越過羅馬軍事界線埃布羅河,率領軍隊越過庇里牛斯山南端,於公元前218年7月底到達阿維尼翁(位於法國東南部羅納河河畔)。
然而,當時羅馬將軍大西庇阿所安排的山外高盧部隊早已在對岸等待。敵人在前,強行渡河等於羊入虎口,於是,漢尼拔另外派一組機動部隊從羅納河上遊渡河,並命令這支部隊從背後攻擊對岸的高盧部隊。漢尼拔利用這段時間全力調配渡河用的船隻和竹筏,以運載數量龐大的兵員。
第五天,狼煙在對岸升起,表示機動部隊已經擊潰高盧部隊。漢尼拔便立刻渡河。
當時由大西庇阿率領的羅馬部隊還駐紮在馬賽。高盧部隊的使者趕來馬賽向大西庇阿報告後,大西庇阿急忙率部趕往漢尼拔渡河的地點。四天後大西庇阿到達羅納河河畔,但為時已晚,漢尼拔早已渡過羅納河,進軍到阿爾卑斯山了。
三次會戰,羅馬軍幾乎每次都全軍覆沒
翻越峻險的阿爾卑斯山脈,迦太基與羅馬最初的會戰是在波河的支流提西努斯河河邊展開的。
得知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義大利的大西庇阿從馬賽回去後,主張馬上迎擊從阿爾卑斯山南下的迦太基軍隊,並提議在皮亞琴察布陣,從那裡出擊。
羅馬援軍未到,在兵力上顯然處於劣勢。攻下陶裡尼人的城市都靈之後,漢尼拔的軍隊士氣大振,傭兵們運用他們拿手的「努米底亞」戰術擊敗了羅馬軍,大西庇阿差點兒喪命。羅馬軍在第一次交手中便徹底地領教了漢尼拔的威力,這令他們非常頭痛。
羅馬軍退到波河南岸,過河後把橋給拆了,準備決戰。第二次兩軍隔著波河的另一條支流特雷比亞河展開會戰。此時,羅馬援軍陸續到達,兩軍兵力相等。漢尼拔眼看不能再等待下去,便巧妙地挑撥羅馬軍隊,讓他們急著展開決戰。
這一次,羅馬的總指揮塞姆普羅尼烏斯·朗戈斯從義大利半島趕來接替大西庇阿,但他完全中了漢尼拔的計。塞姆普羅尼烏斯率領軍隊渡過特雷比亞河,羅馬軍掉進作戰經驗豐富的漢尼拔軍設置的陷阱裡,陣腳大亂。結果羅馬又一次敗得潰不成軍,最後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的士兵渡過特雷比亞河,結局非常悲慘。就這樣,漢尼拔在幾次戰役中大勝,成功地鎮壓控制了義大利北部。
已經收服義大利北部的漢尼拔,接下來的目標是越過亞平寧山,直搗羅馬首都。
羅馬派了兩位司令官,一個在亞平寧山東側鎮守亞得裡亞海沿岸的阿里米努(即今裡米尼),一個在亞平寧山西側鎮守阿雷提烏姆(即今阿雷佐),於兩地迎擊迦太基的軍隊。
漢尼拔得知情報後,把軍隊調往阿雷提烏姆西部。鎮守在阿雷提烏姆的將軍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率三萬士兵開始追擊,剛好中了漢尼拔的請君入甕之計。羅馬軍一進入特拉西梅諾湖北岸的狹谷——實際上是漢尼拔把他們引誘過來的——守在山崖上的迦太基軍隊馬上對羅馬軍予以痛擊。羅馬軍在縱谷裡進退兩難,無處可逃,最後潰不成軍。羅馬士兵戰死一萬五千人,剩下的士兵幾乎淪為俘虜,所以羅馬軍損失慘重;漢尼拔只損失了一千五百名士兵。羅馬再次嘗到慘敗的滋味,蓋烏斯戰死沙場。
之後,還有第三次會戰。在這三次會戰中,羅馬軍幾乎每次都全軍覆沒,所以羅馬開始不安起來,而此時,迦太基的軍隊再次逼進羅馬。
如果漢尼拔當時順勢直接進擊羅馬的話,他也許會改寫歷史。然而,漢尼拔做事謹慎。如果太著急,弄不好受羅馬影響的義大利同盟城市會拉他的後腿。所以,他認為當時最重要的事情是先離間這些同盟城市,再加以拉攏,除去後顧之憂後,再對羅馬發動總攻擊。
坎尼會戰:迦太基大勝羅馬
公元前216年,漢尼拔再次發兵,目標是坎帕尼亞地區的中心城市卡普亞。如果能夠拉攏這個曾與迦太基做過不少生意的卡普亞,坎帕尼亞的穀倉就歸迦太基所有了。
然而,這個義大利同盟城市中最強大的卡普亞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容易動搖。漢尼拔不得已放棄卡普亞,率領軍隊向亞得裡亞海沿岸的普利亞移動。
被選為獨裁官、負責總指揮的費邊並不急於和漢尼拔決戰,因為他早已洞悉漢尼拔的企圖。如果輕率與漢尼拔對決,搞不好會損失慘重,倒不如運用長期戰術,把迦太基拖到補給不繼,迦太基就會自行滅亡。
然而,羅馬市民把這種深謀遠慮看作是懦弱無能,尤其是只有副官地位的米努基烏斯早已迫不及待,他開始向羅馬市民要求指揮權。平民議會通過決議,允許米努基烏斯擔任獨裁官,這樣羅馬軍在費邊和米努基烏斯的指揮下一分為二。
這對漢尼拔來說又是一個有利的情勢。急功近利的米努基烏斯向漢尼拔正面挑戰,結果羅馬軍再次潰不成軍。根據李維的記載,如果費邊的軍隊沒有及時趕到的話,米努基烏斯的軍隊可能會全軍覆沒。
漢尼拔為了確保兵糧供應充足,能自由進出坎尼,便佔領了羅馬的物資貯藏地卡諾薩平原,如此一來,導致了雙方更大的衝突。
羅馬負責指揮的,是由元老院選出的魯西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將軍和由平民議會推選的蓋約·特倫提烏斯·瓦羅執政官。兩位司令官領兵八萬,漢尼拔領兵五萬,從兵員總數上來看,漢尼拔軍明顯處於劣勢。
漢尼拔用鉗形陣式,把步兵放在前線中央,誘敵攻來。敵人攻入這一陣地之後,己方騎兵從兩側圍攻殲滅敵人,這是他拿手的戰術。過去羅馬多次被這種戰術困住,慘遭敗北。沒想到這次坎尼之役,羅馬竟然又重蹈覆轍,掉入對方設的陷阱裡。
兩軍陣形可以說都是一樣的,步兵在中央,騎兵在兩翼。羅馬傳統上把主力放在中央的步兵團裡,組成強大的陣容,而漢尼拔則把重點放在兩翼的騎兵上。雙方的步兵是五萬對八萬,迦太基的比羅馬的少很多,但是雙方的騎兵是一萬對六千,迦太基佔優勢,而且這些騎兵都是努米底亞的精銳部隊。
羅馬仗著人多勢眾,準備靠步兵團取勝。漢尼拔於是讓自己人數處於劣勢的軍隊排成新月形,陣形中央突出,在前方等待羅馬主力部隊以此為目標攻打過來。當羅馬的主力部隊試著突破迦太基的中央部隊時,迦太基兩翼的勇猛騎兵乘機夾上來,擊散對方的騎兵,包圍對方的主力部隊。
在騎兵方面,羅馬終究不是迦太基的對手。在這次義大利半島最大會戰的坎尼之役中,羅馬又遭到重擊,潰不成軍。漢尼拔以五萬兵力殲滅八萬部隊的戰術,是一場能在戰爭史上留下特別紀錄的大勝利。聽說羅馬戰死人數將近七萬,司令官保盧斯也丟掉了性命。
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羅馬
公元前216年8月2日夜晚,漢尼拔麾下的指揮官們主張應立刻進攻羅馬。乘勝追擊確實是一個有效的戰術,羅馬的燈火已經快熄滅了,不趕快把它吹掉,難道還要去做別的事嗎?如果漢尼拔當時採納他們的意見,馬上攻擊羅馬的話,也許羅馬就滅亡了。
可是,命運之神向羅馬露出了微笑,因為漢尼拔拒絕採納指揮官們的意見。他這麼做當然有他的理由,因為如果攻擊羅馬,羅馬必定誓死抵抗,而且迦太基人只能採取包圍戰術,而這會造成持久戰。漢尼拔害怕這樣一來,站在羅馬那邊的義大利同盟城市就會從背後攻擊迦太基的軍隊,腹背受敵的迦太基軍隊一定會被打敗的。
與其說是考慮戰術,倒不如說是因為迦太基人特有的想法阻止了漢尼拔進攻羅馬。原本為海民的迦太基人根本不關心領土的事,城市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經濟活動的據點罷了。徵服這些城市,佔領它們、統治它們,未免太費事,再也沒有比這更令人心煩的了。
換句話說,迦太基人的目的是追求財富,城市若能發揮這樣的作用,也就夠了。所以,迦太基人認為,到處去佔領城市,耗費精力去統治它們,簡直毫無意義。在漢尼拔髮動戰爭之前,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島與對手進行爭鬥的時候,也是如此。迦太基人只把西西里島當作經濟基地,從來沒有想過要佔領島上各地的城市。漢尼拔雖然有意拉攏義大利半島的一些城市,但絕對沒有想佔領和統治它們的意思。這也反映出迦太基人特有的態度。漢尼拔有足夠的能力攻下這些城市,然後統治它們,並在義大利半島擴張勢力,但他沒有這樣做。對漢尼拔來說,義大利的城市有必要拉攏,沒有必要去統治。
是乘勝追擊一舉進攻羅馬,還是慎重部署,等收服義大利南部之後再作打算?這是橫在漢尼拔面前的兩種選擇,他現在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必須做出選擇。而漢尼拔選擇了後者,這一選擇直接決定了迦太基最後的命運。
(以上選摘自重慶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的《迦太基啟示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覆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