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迦太基和古羅馬之間的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3次,前後持續近120年。
3次布匿戰爭,均以迦太基的失敗告終,最終迦太基被古羅馬消滅,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此後,古羅馬掌握了地中海的霸權。
在看似一邊倒的戰爭中,誕生了一位被稱為戰神的人物,他就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巴卡。
漢尼拔出生軍事貴族家庭,自幼隨父從軍,練就一身本領,深受士兵愛戴。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迦太基發起的主動進攻古羅馬本土的戰爭。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率領迦太基軍隊,翻越古羅馬人認為不可逾越的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義大利半島的北部,在特雷維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中,給羅馬軍隊沉重打擊。
公元前216年,漢尼拔率領軍隊(步兵4萬、騎兵1萬)到達義大利東南部。羅馬元老院任命保路斯和費邊為執政官,指揮8萬羅馬士兵迎戰。
公元前216年8月2日,迦太基軍隊與羅馬軍隊,在位於義大利東南部奧菲德河入海口附近的坎尼平原發生決戰。
羅馬的部署:
8萬人中,1萬人作為預備隊。其主要兵力,按左中右成一線配置,輕裝步兵在前,重裝步兵在後,為中央攻擊群,左右兩翼分別為同盟軍騎兵和羅馬騎兵。
其基本的戰術手段,是以重裝步兵作為主要攻擊力量從中央突破,騎兵輔助步兵進攻。
漢尼拔的部署:
採用的陣型與羅馬軍隊幾乎一樣,輕重步兵和騎兵的位置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迦太基重裝步兵成弓形展開。
漢尼拔的主要企圖,是利用中央步兵牽制羅馬軍隊的重裝步兵,趁機突破其兩翼,由此實現包圍羅馬軍隊。所以,他把最精銳的力量配置於兩側,並利用優勢的騎兵力量,從背後向羅馬軍隊發起攻擊。
戰鬥發起後,羅馬中央的步兵方隊長驅直入,接近迦太基重裝步兵線後,速度減緩,漢尼拔趁機利用騎兵向兩翼猛攻。此時,迦太基兩側精銳的步兵開始前進。
佔有優勢的迦太基騎兵很快擊潰了羅馬騎兵,爾後向羅馬中央步兵的後方進攻。
由於羅馬軍隊將精銳力量布置在前部,企圖一舉擊破迦太基防線,而此時,卻深陷迦太基步兵方陣之中,羅馬軍隊面對漢尼拔後方的攻擊束手無策。
隨即,羅馬軍隊陷入恐慌,全線崩潰,許多士兵被己方後退的士兵踩踏,死傷無數。
這場戰役,羅馬軍隊傷亡6萬人,指揮官保路斯陣亡,1萬預備隊全部被俘虜。而迦太基軍隊僅傷亡6千餘人。
此役之後,羅馬軍隊開始避免與迦太基軍隊正面作戰,採取拖延戰術和運用優勢的海上力量發動海戰為主。
要知道,漢尼拔所率領的軍隊是僱傭軍,高度依賴不斷的勝利來維繫相對脆弱的指揮關係,一旦遭受失敗,漢尼拔的軍隊將很快崩潰。
然而,就是這樣的條件,漢尼拔深入義大利腹地徵戰近15年,未嘗敗績!後來,由於羅馬攻擊迦太基本土,漢尼拔被召回,在扎馬之戰中敗北,隨後迦太基向羅馬投降,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
漢尼拔給世界軍事的重要貢獻是:戰爭不再有特定的前線。他的軍事戰略思想,本質上是避敵主力。限於當時的條件,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沒有完成預定目標,但並不意味著其戰略的失敗,至今,其思想仍有借鑑意義。
在整個西方戰爭史上,只有亞歷山大、凱撒、蘇沃洛夫、拿破崙等人可與之比肩,儘管漢尼拔最後失敗了,他仍是最崇高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