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正面戰場沒用,敵後戰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麼沒有正面戰場配合,敵後戰場能存在嗎?東北敵後抗日隊伍可以告訴你答案。
東北抗日戰爭基本沒有其他戰場配合。在關內戰場,日本軍隊要同時應對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軍隊的敵後戰場,兩個戰場在戰略層面上相互配合,使得關內日軍顧此失彼,兵力入不敷出 。東北地區只有敵後遊擊戰爭,日偽軍沒有關內日軍兩線作戰的窘境。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東北敵後抗日隊伍是以局部力量對抗整個日本,而全面抗戰爆發之後關內戰場對於東北遊擊戰爭的配合主要是政治上、心理上,在軍事上對於東北抗日鬥爭配合不大,大規模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更是沒有,即使在 1945 年,離東北地區最近的八路軍冀熱遼抗日根據地部隊也未能發展到偽滿洲國境內。
蘇聯支持力度也不大。東北抗日隊伍從蘇聯獲得援助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途徑,而蘇聯出於外交和國家安全利益考量,在 1939 年之前對於抗聯更多只是道義上的支持。後來的張鼓峰事件特別是在諾門罕事件之後,日蘇矛盾激化,蘇聯才開始對東北抗日聯軍有所幫助,對於東北抗日聯軍大規模的軍事援助則是抗聯主力退入蘇聯境內之後的事情了。可是1941年4月13日,蘇日籤訂中立條約,蘇聯承認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東三省加熱河省),日本承認蘇聯控制的傀儡偽蒙古人民共和國。此後,蘇聯基本不再支持中國抗日,包括東北抗日活動。
由於缺乏有效支持與配合,日偽統治又極為鞏固,這就給東北淪陷區的民眾在心理層面上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抗日動員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困難,而動員人民群眾投身抗日鬥爭是抗日遊擊戰爭勝利的首要條件。這些客觀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很難開展也很難堅持,東北義勇軍和東北抗聯的1941年基本徹底失敗就說明了這點。
很多人總說國民黨抗日基本就是一路敗退。實際上,國民黨正面抗戰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是總體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日軍花費了168個月,只拿下了中國356萬平方公裡土地;而日軍只花費了5個月,就拿下了西方列強重兵駐紮的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淪陷的面積也有300多萬平方公裡(最大控制面積386萬平方公裡)!中國失去的356萬平方公裡,有113萬平方公裡是東北軍不抵抗放棄的,這個不抵抗應該有由當時還是實質獨立的東北軍負責。而且淪陷區並不都被日軍控制,日軍只佔領了縣城,佔據絕大多數人口和面積的鄉鎮基本還是中國人的天下(舊中國人口絕大多數都在農村),所有才有白天姓汪晚上姓蔣的說法。國民黨雜牌軍不少人當了偽軍,但是大多數都是假偽軍,他們經常洩露軍事機密,因此日軍在正面戰場,一般不敢帶偽軍。國民黨一盤散沙,軍閥林立,國民黨中央政府只是小朝廷,政令不出江浙滬。日本是亞洲第一工業強國,工業國原本應該可以降維打擊一盤散沙的農業國,可是日本侵華卻如此艱辛,拼盡力全力,也只侵佔了中國3成多的領土。正面戰場難以取得突破的情況下,日軍自然無法調集大軍進攻敵後戰場。
有人說敵後戰場是日軍最重視的戰場,因為很多時候敵後戰場日軍兵力更龐大。實際上敵後戰場是日軍的大後方,前線日軍戰後要去敵後戰場休整待命(不可能跑到正面戰場休整),抗美援朝時期在東北大後方休整的志願軍最高達到150萬以上;日本以戰養戰的大本營在敵後,敵後戰場日軍需要為正面戰場籌集金錢、糧食、軍火等戰爭物資。因此,敵後戰場的日軍,絕大多數並不是對付敵後抗日武裝。而且真正用於敵後戰場作戰的日軍,不僅數量不多,質量也差。敵後日軍無論是武器配備,還是人員素質都與正面戰場相差甚遠,主要部隊以沒有重武器的輕步兵丙種師團、丁種師團為主,基本都是治安性質部隊。
東北抗日隊伍情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成立了抗日義勇軍。1932年兵力高達30餘萬人,奪取縣城40餘座。1933年,東北抗日義勇軍遭到嚴重挫折,僅剩4萬人堅持在東北各地抗戰。東北義勇軍失敗後,我黨接過了東北抗日大旗,建立了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的發展在 1937 年左右達到高潮,共編成 11 個軍,總兵力 3 萬餘人。但是從 1938 年起,抗聯的鬥爭日漸困難,到 1941 年初,東北抗日遊擊戰爭進入極端艱難困苦階段。抗聯各部隊在抵抗日偽軍大討伐的鬥爭中遭到嚴重挫折,損失巨大,原有的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大都被破壞,人員銳減,主要領導幹部相繼犧牲,部隊數量從原來3萬餘人銳減到不足2千人。1941年東北抗聯全部退入蘇聯,1945年東北抗聯(改編為遠東八十八教導旅)僅剩429人,減員率高達99%。日本侵略臺灣和吞併朝鮮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缺乏援助的局部規模遊擊戰爭很難長久堅持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