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智庫卡耐基中心主任德米特裡·特列寧10月30日表示,美國近年擴大使用私人軍事公司來達到其外交政策目標。俄專家稱,「應該指出,與美國武裝部隊一起,私人軍事公司越來越多地參與進美國的軍事行動,這是一個新因素。當美國認為不便直接派遣軍隊時,這些私人軍事公司可單獨行動。」
在阿富汗的美國僱傭軍(資料圖)
特列寧說,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在企圖推翻委內瑞拉政府的行動中,主要使用了私人軍事公司的力量,這場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專家還指出,從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美國就選擇「軍事幹預主義」作為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的最佳方法。
同時,特列寧表示,美國始終選擇那些軍事實力較弱的對手訴諸武力,例如:前南斯拉夫、索馬利亞、蘇丹、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他說:「美國動用軍事力量的結果通常是擊敗『弱不禁風』的對手,或者是強迫其投降。」
專家總結表示,在贏得軍事勝利後,美國「在戰敗國家的重組中從未能達到其政治目標」,比如在伊拉克、阿富汗、比利亞。但值得注意,利比亞只是部分失敗的例子,因為在利比亞問題上,北約的歐洲成員國有著更大的影響。
而在私人武裝的問題上,不只是俄媒,美國媒體對此也早有披露,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早在2016年,在一篇名為《美國對僱傭兵的沉迷》的文章中稱,歐巴馬政府時期,為了在形式上限制美國海外派兵的人數,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和其他地方的作戰行動,便依賴大量僱傭兵,自2009年以來,美國海外戰區僱傭兵與正規軍的比例從1比1提高到3比1。
美國著名私人軍事公司—「黑水」公司的創始人、前CEO埃裡克·普林斯,甚至曾向川普政府建議,由約5500名承包商私人武裝替代駐阿美軍,承擔訓練阿富汗士兵的任務。戰爭「私有化」也引發美國國會議員的質疑,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曾表態:「我相信我們的將軍們,但我不相信交給(私人軍事)承包商們來制定國家國防政策。」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環球網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