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成敗論英雄,漢尼拔的軍事指揮藝術
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勝與敗是一對不可分離的矛盾統一體,勝將的經驗固然是寶貴的財富,敗將的教訓同樣是一種財富,從這個角度講,偉大的敗將也是名將。恩格斯把漢尼拔與埃帕米農達斯、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列在一起,稱他們「都是特別喜愛攻擊的統帥」。的確,這句話是對漢尼拔軍事指揮藝術精華的高度概括。
善於分化瓦解敵人陣營,儘可能多地從當地取得人員、物資補充,這是漢尼拔戰略指導上的一大特色。漢尼拔在翻過阿爾卑斯山脈推進至北義大利時,就曾發表演說,反覆對人說,迦太基軍隊不是要徵服義大利,而是來解放義大利的廣大人民群眾,使他們擺脫羅馬的奴役。這種以解放者自居的做法,博得了許多被羅馬人控制的部族統治者及人民群眾的好感。同時,漢尼拔對被自己佔領的地區也真正實行了區別對待的政策。對羅馬人派來的官吏實行嚴厲措施,而對當地部族的官員、軍隊則寬大處理,一般不去剝奪他們的職務、特權和地位,甚至還取消了羅馬人統治時的許多苛政。漢尼拔的這些做法對尚未被迦太基佔領的地區影響很大,許多義大利部族紛紛投入反羅馬陣營,而佔領區的部族還給予漢尼拔許多人員及物資補充,漢尼拔離迦太基本土及西班牙路途遙遠,加上國內政敵的阻撓,得到的本國支援並不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在義大利半島堅持作戰16年,主要是靠當地部族的支持。
達成戰略、戰役的突然性,是漢尼拔軍事指揮藝術的突出特點。漢尼拔時代的迦太基雖屬頭等強國,但他所面臨的羅馬也是新興的強國,加之迦太基軍遠離大後方深入敵國作戰,因此從戰略上看,漢尼拔並不佔有多大的優勢。這就需要在戰略上採取突然襲擊的措施來彌補客觀條件上的不足。達成戰略、戰役上的突然性,漢尼拔主要是通過選擇敵方意料不到的打擊方向來實現的。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進軍路線堪稱是前無古人的壯舉,這一壯舉,達成了戰略與戰役上的突然性,使羅馬人倉猝應戰,漢尼拔輕易取得戰爭初期的一系列勝利。更為令人驚奇的是,漢尼拔居然敢將大軍帶進廣闊的沼澤地,並最終成功地走出了沼澤地,雖然損失很大,但卻又一次達成了戰略與戰役上的突然性,殲滅了羅馬軍大量有生力量。概括起來說,漢尼拔在戰爭的前、中期總能在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依靠快速機動,實施猛烈的攻擊,從而牢牢掌握了戰略與戰役的主動權。
善於組織周密的情報網,詳盡地掌握敵情,是漢尼拔作戰指揮的又一特點。「他組成了一個當代無雙的諜報系統一甚至在羅馬城內,他也經常派有偵探——所以他對於敵人的一切計劃,都能經常獲得情報。」這是一位西方史學家對漢尼拔的評價。的確,漢尼拔對情報工作十分重視,大到戰略行動,小到戰術動作,他在行動之前都要派出大量精幹的偵察人員,甚至動用潛伏在敵人營壘中的內線,以便儘可能多地讓他們提供情報。他在出徵以前便將阿爾卑斯山脈兩邊,以及義大利半島的情況了解得清清楚楚,使得他能制訂出正確的戰略。不僅是派出偵察人員了解敵情,漢尼拔甚至經常親自出去搜集情報,據說,他有時是一個老年人,有時是一個中年人,有時又是一個青年人,身份變化無常,為的是順利實施偵察。對戰場敵軍情況的了解與掌握,漢尼拔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直接觀察,一般地說,他總是能夠對當面的敵情做到了如指掌,能夠迅速發現敵人陣勢的強點與弱點,據此部署自己的軍隊。巧妙運用騎兵打伏擊戰,是漢尼拔作戰指揮上的另一個特點。漢尼拔認為:陸軍是軍隊的基礎,而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是騎兵。漢尼拔特別寵愛騎兵,在迦太基全盛時期,他的騎兵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迦太基騎兵之強大,當然要歸功於它那龐大的數量與優良的裝備,但主要的因素,還是漢尼拔對騎兵戰術有著革命性的變革。在漢尼拔時代以前,戰車曾經主宰過戰場,後來被強大的步兵方陣所代替,而漢尼拔統帥下的迦太基軍隊,騎兵成了地面作戰的決定性力量。
我們在研究了漢尼拔一生的軍事行動後可以發現,在他指揮的所有戰役中,大都是主要依靠騎兵來打敗敵軍的。漢尼拔使用騎兵突擊敵軍的正面,使用騎兵合圍敵軍的方陣,更漂亮的是使用騎兵伏擊敵軍。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就是漢尼拔巧用騎兵打伏擊戰的精彩之作。主要依靠騎兵設伏,最終殲敵二三萬人,這在整個古代軍事史上也是罕見的。怪不得恩格斯也要發出讚嘆:「騎兵從來沒有樹立過像在這兩位偉大的統帥(指漢尼拔與18世紀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大帝)下所樹立的那樣的豐功偉績。」力求在有利的地形上進行會戰,這也是漢尼拔作戰指揮的一個特點。漢尼拔把選擇有利的戰場作為進行會戰的首要條件,他選擇戰場的原則只有一條,即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敵軍。在波河流域,他把戰場選在河岸邊,迫使羅馬軍統帥森普羅尼亞必須渡河而戰,數萬名士兵渡過河去立即發起攻擊,其體力也已消耗殆盡了,尤其是羅馬軍失利後連退路都找不到,溺死者甚眾。
漢尼拔選擇特拉西美諾湖邊上的谷地作為伏擊戰場,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最令人驚嘆的是,漢尼拔選擇戰場沒有一定之規,他能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把天候條件與地形條件結合起來綜合考慮。若說漢尼拔要比羅馬軍隊絕大多數統帥高明,在選擇有利於己的戰場上,他就佔了上風。不過話要說回來,漢尼拔在選擇戰場這一點上也並非天衣無縫,扎馬決戰的潰敗,漢尼拔在很大程度上是吃虧於不利的地形,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