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唐·羅隱。
沒有人會想到國乒大滿貫馬龍從巔峰跌至低谷的速度會這樣快:僅僅幾個月前,他才在布達佩斯世乒賽上取得了男單三連冠的壯舉,追平前輩莊則棟的同時更讓自己成為了有史以來獲得男單世界冠軍數量最多的運動員。
可就在不久前結束的男乒世界盃賽中,馬龍連遭敗績,半決賽被16歲的日本小將張本智和擊敗,三、四名之戰又輸給了18歲的中國臺北小將林昀儒,最後別說奪冠,連第三名銅牌也沒能獲得。
一個肉眼可見的事實是:馬龍的狀態正在明顯衰退——每個運動員都有屬於他的「時運」,而留給馬龍的那一份,的確已漸行漸少了。
輸球過後,針對馬龍的質疑聲撲面而來:有人說,他已垂垂老矣,難堪重任,再戰奧運無望;有人說,與其輸球不斷,何不急流勇退,成就自己的同時也給年輕人讓位,豈不美哉?但筆者仍然認為:馬龍依舊是目前國乒男隊的核心人物,我們不必以一時的成敗來論英雄!
運動員狀態起起伏伏,本是正常現象,誰也不會例外。從18歲獲得世界冠軍頭銜以來,馬龍所有的隊友、對手們也和他一樣,年年都有輸球,甚至是大賽慘敗。遠的不說,就今年的國際比賽而言:
國乒男隊5大主力——馬龍、樊振東、許昕、林高遠、梁靖崑,哪個沒有輸外戰?哪個全勝不敗?那麼在大家的成績都起起伏伏的情況下,誰拿到的大賽冠軍最多、分量最重呢?數來數去,還是馬龍。如果馬龍現在就該因為失利而被拋棄,那其他人又該情何以堪呢?
當然,成績再好,那都只能代表過去,而大家現在要備戰的卻是未來,馬龍和所有運動員一樣必須從頭開始參與激烈的競爭,想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肯定是行不通的。
作為一名已經31歲、傷病麻煩不斷的老將,馬龍對自己的處境非常的清楚,這也是為什麼世界盃前他還加班加點地在周末訓練的原因。馳騁乒壇數十載,馬龍見證過一個又一個偉大運動員輸給了年齡和歲月,而現在的他也走到當年那些前輩們同樣面臨過的境地了。
追求進步的想法是好的,但現實又往往非常殘酷。世界盃之戰馬龍的窘境大家有目共睹,他若是真撐不到明年東京也決不讓人感到意外,所以出於萬全考慮,劉國梁和中國乒協的確要做好讓中國男隊在無馬龍的情況下出徵奧運會的準備——但在當下,這並不是必要的選擇。
以目前中國桌球隊選手的實力對比情況,馬龍的優勢仍然無可替代。一方面,由於張繼科已基本淡出一線,這也使得馬龍成為了男隊主力中唯一具有奧運單打經歷的運動員,而老球迷們都知道,越是大賽,經驗的重要性就越突出,老瓦等許多人都已證明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如剛才所說,馬龍在2019年賽季的整體表現十分不錯,世乒賽、公開賽都有冠軍入帳,他不但完全沒有陷入許多世界冠軍退役前所出現的「冠軍荒」局面,而且還不斷在刷新著各種歷史紀錄。
既如此,我們自然也不能用世界盃的敗北來徹底否定其表現,不是嗎?
現在看來,傷病仍然是影響馬龍前程的第一因素,本次世界盃比賽可明顯看出其跑動的緩慢,以及反手相持中的力量不足——以過渡球對抗張本智和等人的發力球,勢必下風;可若是真放開打,保不齊身體又會出什麼問題,這的確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不過正如以前人們常說的:保是保不出冠軍的。要想繼續有所作為、再攀高峰,馬龍可能真要以身體作為賭注,險中搏勝才行。從各方面上看,他已是世界頂級運動員,但步法移動和單板質量的下降會讓其無法有效實現自己的戰術目標,這便是他必須重新拾起來的環節。
現在的馬龍只要繼續參加團體賽,那超越王楠、獨霸世界大賽金牌榜的第一名大概也只是時間問題,不過若想在單打舞臺上繼續稱雄、成就「雙滿貫」偉業就沒那麼容易了。期待他能保持身體健康、走出低谷,重新屹立於乒壇之巔,為自己、也為國乒爭得更多的榮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