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地形和地理構造的影響,在我國的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區存在著大面積的內流區(河流不流入海洋,最後注入內陸湖泊或者在乾旱的荒漠地帶斷流)。塔裡木河,黑河,和田河等都是著名的內流河,青海湖,納木錯,博斯騰湖等都是內流區內吸納河水的湖泊(充當海洋的角色)。其中神秘的羅布泊也曾經是西北內陸上的著名的湖泊,在未乾涸之前,塔裡木河,孔雀河,疏勒河等河水都曾經匯集於此,1942年水域面積達到了3000平方公裡。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沿河地區人口的增加,人們對於水資源的需求量增加,導致了原本流入羅布泊的河水出現斷流的情況,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曾經碧波蕩漾的羅布泊已經完全乾涸。湖水蒸發形成的鹽蓋,分布在乾涸湖盆的四周,從太空看去,就好像是一隻巨大的耳朵,大耳朵也稱為了羅布泊的代名詞。
荒蕪,乾旱也慢慢使得羅布泊成為了人們提起它的第一印象,畢竟自從乾涸了之後,就沒有大型的自然水源進入過該地區。但是從現在的衛星雲圖上看,在羅布泊附近又出現了一個四四方方的,面積達數百平方公裡的深藍色的湖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我們看到的深藍色的湖泊其實是一座超大規模的鉀鹽礦工廠(鉀肥在我國農業用途非常大,糧食的增長豐收都離不開鉀肥的幫助。),而深藍色的湖泊就是工廠的蒸發池。下面我們就通過不同時期羅布泊的圖片,來了解一下這個巨大的深藍色湖泊是怎麼形成的,羅布泊是怎麼「復活」的。
上世紀的勘探發現,羅布泊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鉀肥資源,並且總的蘊藏面積可達1萬平方公裡以上,總儲量可達3億噸左右(2010年數據,隨著勘探的深入,發現的鉀肥資源只會更多)。而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所需的鉀肥大部分都依賴進口,羅布泊鉀肥的發現和開發將會減少對國外鉀肥的依賴。於是在21世紀初期,羅布泊鉀肥的開發開始了。
我們從圖可以看到,在1999年的時候羅布泊地區還是一片的荒涼,鳥瞰圖吸引人們目光的只有那耳朵狀的乾涸的湖盆。但是到了2002年這一局面就發生了改變,在羅布泊的東北發現出現了一塊深藍色的湖泊,這也就是羅布泊鉀肥廠的雛形。隨著開發規模的擴大,深藍色湖泊的面積也在一塊一塊的增加,到了2016年其面積居然達到了100平方公裡以上,在太空往下看也是清晰可見的。
說到這裡,大家對「復活」的羅布泊是了解了,但是這麼多湖水又是從何而來的?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人工湖的上方有許許多多泛著銀光的渠道,這些渠道就是這些湖水的來源。工程師們在距離人工湖70公裡的地方打井取水,並把這些水輸送到人工湖裡(因為這裡採用的是「滷水選礦」的工藝,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去洗滌去純度較高的鉀鹽晶體)。
所以這也是為何要形成這麼大規模人工湖的原因,也是羅布泊「復活」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