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是如何形成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會帶給我們答案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天文學家是怎麼知道木星是太陽系中第一個形成的行星的?

圖解:NASA 圖源:Aubrey Gemignani

美國宇航局的講師兼飛行總監羅伯特弗羅斯特在庫拉網這樣回答道:

木星怎麼形成的仍然是個謎。我們希望朱諾號可以觀測到木星的核心來幫助我們完善它形成的模型。

圖解:朱諾號探測器與木星。圖源:Sohu

一直以來,行星形成的標準模型都離不開吸積。但是對其他類太陽系的觀測卻提出了其他問題:吸積是否是行星形成的唯一途徑?

要形成一個像木星這樣的氣體巨行星,必須從原行星盤中吸取大量的氣體。按照這個模型理論,由於太陽風會逐漸將其他氣體向外推,當恆星系統靠內的行星核積蓄了足夠大能夠吸引空氣的質量時,氣體早已被推遠了,因此恆星系統中內側的行星往往是巖石行星而氣體巨行星通常在外側形成。

圖解:哈伯太空望遠鏡WFC3相機於2014年所拍攝到木星的真實色彩影像,可清楚看見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圖源:Wikipedia

但這正是問題所在。通過我們對其他星系的觀察,發現原行星盤只持續很短的時間。這意味著要產生木星這樣巨大的星體,它必須形成得十分快——快到能在氣體被吹跑前就吸引到足夠的量。

圖解:透過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首次觀察到位於金牛座HL的原行星盤。圖源:Wikipedia

所以我們又引入了一個叫做圓盤不穩定形成的新模型,能夠讓木星的形成比其他行星吸積更快。假如這個模型成立的話,木星就是太陽系裡第一個形成的行星。但這一切都還不確定,如果朱諾號發現木星有一個巨大的巖石核心,則說明木星應該是和其他行星同時形成的,但如果木星沒有巖石核心,那這個替代模型成立的可能性則非常大。

在核心吸積模型裡大概需要500,000到10,000,000年才能形成木星,但在圓盤不穩定模型裡只需要100到1000年。

天文學家是如何得出木星是太陽系中第一個形成的行星這個結論的呢?

奇怪又諷刺的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居然被認為是第一個形成的。木星、土星這些主要成分是氫的氣體巨行星想必是在太陽星雲完全消散前就積累了大量氣體。對其他早期恆星系統的觀察顯示氣體盤形成行星通常需要1,000,000到10,000,000年,這意味著我們太陽系中的氣體巨行星也在這個時間跨度中形成,而地球的形成可能需要50,000,000到100,000,000年。

圖解:木星的漩渦狀雲層頂端特寫。圖源:Sohu

正如其他人指出的,核心吸積模型是氣體巨行星形成被最為普遍接受的理論。在這個模型中,首先需要形成一個由冰和巖石組成的行星核心,然後星際氣體和塵埃不斷流入附著到逐漸形成的行星上。但對於核心的形成至今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要想形成木星或者土星這個量級的大氣層,必須要一個質量大概是地球十倍的堅固核心,但是這些行星卻只花了幾百萬年就形成了。

圖解:太陽系中行星體積對比。

西南研究所和加拿大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開了木星和土星形成的謎團。這項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們對所有行星形成方式的看法。

在行星形成的標準模型中,巖石核心隨著大小類似的物質累積吸收逐漸變大。巖石和其他巖石結合形成山脈,山脈又和其他山脈融合到城市這麼大,進而一步步拓展。但是這個模型不能在短期內形成足夠大的行星核心以解釋木星和土星的形成。最近的研究表明,氣體在增加吸積效率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哈爾萊維森博士,一名隸屬於西南研究所行星科學部門的科學家,同時是論文的主要作者,認為進入軌道的卵石可以在氣態逆風的輔助下被原行星螺旋吸入。這篇名為《通過逐漸累積巖石成長的氣體巨行星》的論文由西南研究所的科學家凱薩琳克雷特克和安大略金斯頓女王大學的教授馬丁鄧肯共同撰寫。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水獺-forbe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木星激波!「朱諾號」宇宙飛船捕獲了木星雲層上的「巨型海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諾號(Juno)探測器在木星上發現了一些形狀奇怪的雲層後,發現了「太陽系中最大的海豚」。美國宇航局朱諾號宇宙飛船捕捉到木星雲層上的「巨型海豚」。雖然大多數海豚大約8英尺長,但這隻出現在木星雲層中的海豚卻有幾千公裡長。這艘飛船並沒有發現這隻「海豚」,但是當朱諾號完成了一次驚人的近距離飛越木星時,業餘天文學家看到了它。據美國宇航局稱,這些照片是由公民科學家布萊恩·斯威夫特和肖恩·多蘭整理的,他們正在瀏覽朱諾的檔案。
  • 「朱諾號」宇宙飛船捕捉到了木星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閃電畫面
    英國《每日鏡報》報導,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拍攝到了木星黑暗面閃電的難以置信的畫面。美國宇航局「朱諾號」輻射監測調查負責人海蒂·貝克爾解釋說:「朱諾號對雲層頂部的近距離飛越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東西——更小、更淺的閃光——它們來自於木星大氣層中比之前假設的高得多的高度。」
  • 朱諾號發現木星的重力場是傾斜的
    自2016年7月建立繞木軌道以來,「朱諾」號一直在發回有關木星大氣層、磁場和天氣模式的重要信息。眾所周知,每繞近木點一圈,需耗時53天,朱諾就會向我們展示更多關於木星的趣事,科學家們將依靠這些事情來更多地了解木星的形成和演化。在一次探測中,探測器朱諾成功地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火星內部情況。
  • NASA公布木星新照片,朱諾號:表面「混亂、多風暴」
    木星作為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探索的重點,雖然是由氣體組成的,但是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系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從其執行任務的「朱諾」號宇宙飛船上拍攝的新照片中揭示了木星上一個「混亂、多風暴」的表面,這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更多有關木星起源和演化的知識。在另一次近距離飛越木星的過程中,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拍攝到了木星北半球的一個褶皺絲狀區域。
  • 美國「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 用於探索太陽系形成
    圖為NASA提供的「朱諾號」探測器示意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時事通信社7月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約5年前發射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當地時間4日進入了環繞木星軌道。「朱諾號」將在此後的1年零8個月期間環繞木星37周,實施各項觀測,為探索木星及太陽系的形成採集數據。
  • NASA更新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圖像,這顆行星越來越讓人著迷!
    而朱諾號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在木星上竟然存在雲層,木星大氣層的海拔高度足有5000公裡,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規模最大的大氣層,而不可思議的是木星的天空卻也會出現類似地球上的雲層,分析發現木星上的雲層主要也是由水構成,要知道木星就是因為足夠強的引力聚集氣體形成的行星,而這些由水構成的雲層是怎麼漂浮在木星的天空中的?
  • 木星大紅斑發現水的跡象從水量可知木星如何形成
    近日,美國科學家藉助望遠鏡等設施,對木星的標誌性風暴——大紅斑進行觀測,在大紅斑深處發現了水的化學特徵。為了對這些結果進行佐證,該團隊使用了NASA「朱諾號」探測器提供的數據。木星上有多少水呢?研究人員表示,需要更多觀察才能找到答案。「朱諾號」任務科學家則稱:「木星的水量情況將告訴我們很多關於木星如何形成的信息。」
  • 朱諾號的木星圖像都是照騙?若真正靠近木星,你看不到這種場景!
    ,展開對木星的探索,並於2016年8月27日進行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從那時開始,朱諾號就不斷地傳回木星的數據,讓我們以全新的視角來見識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整容」的木星在朱諾號之前,我們看到的木星都是這樣的:而朱諾號傳回的木星照片,都是這樣的:4月12日,朱諾號傳回了一張新的木星照片,並一度上了熱搜,引得網友驚呼像梵谷的名畫《星空》,還有人感慨說:「終於知道梵谷的靈感來自於哪裡了。」我們前幾天分享這張圖片的時候,有粉絲給我評論說:還是喜歡這樣的木星,以前的顏色太單調。
  • 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剛剛發現木星和地球有一些重要的共同點
    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所見過的一些最令人驚嘆的氣體巨星,但它也教會了科學家很多關於地球如何運轉的知識。我們現在知道,木星的風暴比我們之前想像的要深入得多,木星的閃電和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很像。
  • 歷時五載,朱諾號探測器抵達木星!
    朱諾號是第二個環繞木星展開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與伽利略號不同,朱諾號的軌道將經過木星的兩極,讓我們能夠首次近距離觀測木星的極區。在一次又一次從木星雲層的頂層上方近距離掠過的時候,朱諾號將測量微波輻射、重力場和磁場,讓科學家有機會一窺木星內部深層的構造。
  • 朱諾號探測器讓我們明白木星之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自2016年以來,「朱諾號」探測器一直繞木星軌道運行,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木星大量的信息。《自然》雜誌的四篇文章描述了「朱諾」對木星的兩極和木星表面下的新發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究竟有什麼新發現。從表面開始,《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描述了木星兩極的一些特殊活動。
  •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究竟強在哪裡?
    但7月4日這天,當「朱諾號」(Juno)飛船成功進入繞木星的預定軌道時,該探測器首席研究員斯科特·博爾頓(Scott Bolton)宣布,「我們剛剛完成了美國宇航局有史以來最艱難的一項任務。」 真要把美國宇航局的壯舉排出高下來,那是不可能的。但博爾頓的說法並不誇張。將朱諾號導入木星軌道是一場11億美元的豪賭。
  • 發現全新的木星——朱諾號公布首批成果!
    NASA總部朱諾號項目主管黛安·布朗(Diane Brown)說,「分享這些早期發現令我們很興奮,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木星何以會如此迷人。飛抵木星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但首批結果已經證明這趟旅程是非常值得的。」朱諾號於2011年8月5日發射,2016年7月4日進入環繞木星的軌道。
  • 揭秘木星:朱諾號最新發現
    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某一層大氣,我們需要到雲層的下方進行探測。最近完成了第29次近距離飛越木星的朱諾號就在進行這樣的探測。太空飛行器的觀測結果為我們揭示古老的謎團提供了思路,也提出了新的問題——不僅僅是關於木星,而且也關於所有氣態巨行星的世界。」該延時攝影片段顯示了從2017年2月到2020年11月木星南極的氣旋的運動。
  • 「朱諾號」的木星北極之旅
    用於分析木星旋轉的數據也包含著木星內部結構與組成的信息。此前由於人們不了解木星的內部旋轉,很難對木星深處進行探測。「現在我們的工作終於可以真正展開了——確定這顆太陽系中最大行星的內部組分。」Guillot說。Jack Connerney是「朱諾號」任務的副首席研究員,他來自美國馬裡蘭州安那波利斯的太空研究公司。
  • 朱諾號為木星的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多虧了從2016年七月開始環繞土星飛行的朱諾號太空船,讓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加接近了。基於朱諾號探測數據的三篇研究發表了出來,它們介紹了有關木星磁場、內部旋轉以及它的環帶到底延伸至多深的問題。這些發現修正了科學家們對木星的大氣和內層的想法。圖解:木星大氣層的垂直構造。
  • 木星上的強烈雷暴可能會形成「蘑菇」,從天而降
    木星上的雷暴如此強烈,以至於會產生富含氨的冰雹,被稱為「蘑菇」,可能會從天空落下。朱諾·坎普(JunoCam)在2018年在木星的北半球發現了一個旋風。NASA「朱諾」號宇宙飛船對木星的新觀測,不僅會徹底改變我們對這顆氣體巨星的認識,還會改變我們對這顆巨大行星總體大氣的認識,這些大氣主要由氣體構成,所承受的壓力要比我們在地球上所熟悉的要高得多。木星和地球上的雷暴確實有一個共同點:這些自然現象使水在兩個行星的大氣中移動。
  • 探測器登陸:讓朱諾號為你揭開木星的神秘面紗
    人類已經觀測木星將近200年了,所以我們很早就知道它有與眾不同的經歷,現在朱諾號探測器已經抵達木星,然而木星的複雜性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朱諾號給了我們接近木星的磁場圖片,這是我們之前沒有的」 傑克·康奈說到,朱諾號副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磁場探測任務的負責人。「我們已經看到磁場呈區域狀:有的地方強有的地方弱。這種不均勻的分布顯示了磁場可能由靠近金屬氫層表面的『發動機』產生。每一次探測都使我們更接近於探求這個『發動機』在哪工作以及如何工作。」
  • 美國航天局朱諾號探測器發現木星與地球都有類似的磁場變化
    圖片來源:美國航天局/加州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美國航天局的朱諾號木星探測任務,使人類首次成功探測到除地球外的天體內部磁場的長期變化(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朱諾號的探測表明,木星磁場的長期變化是由行星大氣層深處的風驅動的。
  • 朱諾號的發現:木星水之謎
    對木星大氣中的水分總含量的準確估計已經在行星科學家的願望清單上存在了數十載:因為這顆氣態巨行星的數據對解開太陽系形成之謎具有關鍵意義。木星很可能是太陽系中第一顆形成的行星,它包含了絕大多數太陽組成之外的氣體和塵埃。關於它的形成的主要理論依託於這顆星球吸收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