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諾號的木星圖像都是照騙?若真正靠近木星,你看不到這種場景!

2020-12-08 騰訊網

2011年8月5日,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點火升空,飛往數億公裡以外的那個神秘的世界——木星。

點擊播放 GIF 2.2M

2016年7月5日,NASA宣布朱諾號探測器正式進入木星軌道,展開對木星的探索,並於2016年8月27日進行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從那時開始,朱諾號就不斷地傳回木星的數據,讓我們以全新的視角來見識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整容」的木星

在朱諾號之前,我們看到的木星都是這樣的:

而朱諾號傳回的木星照片,都是這樣的:

4月12日,朱諾號傳回了一張新的木星照片,並一度上了熱搜,引得網友驚呼像梵谷的名畫《星空》,還有人感慨說:「終於知道梵谷的靈感來自於哪裡了。」

我們前幾天分享這張圖片的時候,有粉絲給我評論說:還是喜歡這樣的木星,以前的顏色太單調。

是啊,為啥從朱諾號開始,木星就「整容」了呢?難道朱諾號有美顏相機?

實際上,比美顏相機還嚴重,因為它不僅需要美顏,還需要修圖……

「拍照一分鐘,修圖兩小時」

以這張照片為例,其實它拍攝於4月10日,當時朱諾號位於木星上空4200公裡的位置。這個位置已經非常接近木星了,考慮到木星強大的磁場和恐怖的氣旋,朱諾號幾乎已經是行走在危險的邊緣了。在這樣如履薄冰的情況下,它拍攝到了這張照片。

(朱諾號與木星合影的合成圖)

照片傳回地面後,首先由NASA軟體工程師凱文-吉爾(Kevin Gill)根據原始圖像進行處理。接下來,太空愛好者麥可-加拉寧(Michael Galanin)進行了圖像色彩的增強處理,最終才合成這張照片,公布於世。

我們都知道,照片裡的你和實際的你,其實是不一樣的。因為你在拍照的時候不僅會擺好pose和表情,還會開美顏、加濾鏡,拍攝多張照片,進行篩選(據說女人平均拍4張照片才能得到1張),如果必要的話,還得修個圖。所以,照片裡的你可能是這樣的:

這樣的:

但實際上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的天文圖片,其實也是這樣的,雖然沒有這麼誇張,或者說誇張的風格不同。

以木星為例,如果你能夠乘坐宇宙飛船靠近它,那麼你看到的不是這樣的:

也不是這樣的:

而以前那些木星的圖片,你還是有可能看到的:

就像我們說的,朱諾號發回來的照片,都要經過扭曲、亮度和顏色的校正。校正之後還不算完,NASA會把圖片數據傳到網絡社區上,由業餘人員進行圖像處理。圖像的處理結果因人而異,有的人會修得特別誇張,也有很多人比較注重細節,只是通過增強色彩等手段來修圖。速度快的時候,幾個小時就有處理後的圖片,慢一點的幾天能出圖。比如4月10日傳上去的圖片,在12日最終公諸於世。

那麼,這樣的修圖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難道就是為了照「騙」好看嗎?

天文學的照「騙」

當然不是。

NASA要求:每一位圖像處理者在發布修過的圖片時,還要附帶上處理圖像的說明。一般來說,他們所採納的圖像,都是那種通過色彩增強效果突出木星表面氣候特徵的,比如風暴或者氣流等等。

正如《大西洋報》的Marina Koren報導的那樣,朱諾號探測器上的JunoCam成像儀是負責拍攝照片,不負責修圖。儘管天文學家們可以通過原始圖片獲取大量關於木星的信息,但是對於公眾來說,這種色彩增強後的圖片更便於大家理解。因此,天文學家們從來不反對大家對木星照片進行修飾。領導JunoCam團隊的行星科學家Candy Hansen就明確表示過:「我們不會對人工色彩嗤之以鼻,我們喜歡人工色彩。」

因此,這些色彩增強的圖片,更多的是用於科普,讓公眾更了解、也更熱愛天文。不過,對於天文學家來說,他們需要從照片裡獲得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

照」騙「的意義

我們重新貼上4月12日這張照片(這次是橫過來的)。

這張照片裡顯示的,是木星北半球的圖像。這片區域被稱為摺疊的絲狀區域,是正在肆虐的強烈風暴,持續不斷地拉扯、翻折木星表面的雲層。這種摺疊的絲狀區域在木星的兩個極區都有分布,它們往往是雜亂無序、極度混亂的,一直延伸到兩個極點。

雖然旅行者號、卡西尼號和哈勃等空間探測器都曾經觀測過木星,但是沒有一個可以達到朱諾號這樣讓我們如此詳細地去了解這些風暴。朱諾號傳回的數據告訴我們:這樣的風暴不僅在廣度上非常驚人,而且還有令人震驚的深度。在不斷的翻湧過程中,它們甚至可以延伸到木星雲頂以下3000公裡的位置。

(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南極照片,色彩斑斕的雲帶非常引人注目)

朱諾號的未來

朱諾號所剩下的壽命已經不長了,根據NASA對於其能源等方面的檢查,大概它還有不到10次近距離接觸木星的機會。除非NASA對它的控制得當,能夠延長它的壽命,否則最後一次大約在2021年7月10日。

屆時,朱諾號探測器會像之前探測土星的卡西尼號探測器、或者自己的前輩伽利略號探測器一樣,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墜入木星雲層深處,在信號永遠沉寂之前,儘可能多地傳輸數據,讓我們了解木星的雲層之下,到底隱藏著怎樣的世界。朱諾號具體將要墜毀在哪裡我們還不知道,不過我希望是大紅斑。

大紅斑是木星表面、也是太陽系迄今為止發現到最強烈的行星表面風暴,最寬的時候直徑達到40000-50000公裡,足以並排方向4個地球。但是,近些年來科學家發現,肆虐了至少350年的木星大紅斑如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縮小,遠遠超過了正常的變化範圍。

(朱諾號探測器拍攝到的木星大紅斑照片)

關於大紅斑的真實身份,天文學家始終一頭霧水,找不到答案。這個恐怖的氣旋為何能夠肆虐數百年時間,同樣也懸而未決。我們只知道,這裡隱藏著木星大量的秘密,甚至有人懷疑它直接連通著近70000公裡以下的木星核心區域。

不過,即使是朱諾號探測器墜入這裡,也不可能堅持到那麼深。2003年的時候,伽利略號探測器以17萬公裡的時速墜入木星大氣,最終在雲頂下僅僅120公裡的位置就徹底報廢,不知道朱諾號探測器是否能堅持得更久。不過話說回來,為了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或許科學家也不會選擇讓它墜毀在大紅斑這樣恐怖的環境中。

隨著朱諾號探測器的墜毀,人類也將開啟新一輪的木星探索之旅。據說我國也正在準備太陽系其他天體的探索計劃,我國的火星車將於今年發射,相信木星的探索也不會太遠。期待!

相關焦點

  • 朱諾號解決了木星閃電之謎
    這是一張木星北半球閃電分布的藝術圖,其中融合了朱諾號的圖像數據。
  • 揭秘木星:朱諾號最新發現
    最近完成了第29次近距離飛越木星的朱諾號就在進行這樣的探測。太空飛行器的觀測結果為我們揭示古老的謎團提供了思路,也提出了新的問題——不僅僅是關於木星,而且也關於所有氣態巨行星的世界。」該延時攝影片段顯示了從2017年2月到2020年11月木星南極的氣旋的運動。這些數據是由NASA朱諾太空飛行器上的木星極光紅外成像儀(JIRAM)收集的。
  • 4年了,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木星發現了什麼?4K
    2011年8月NASA發射的朱諾號飛船開始了漫長的旅程,朝著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飛去。任務是讓我們了解木星的起源和發展.,距離木星480萬公裡.該視頻由太空飛行器到達前5天拍攝的圖像序列構成.最靠近木星的是火山艾奧,冰冷的歐羅巴,巨大的木衛三,最後是可以看到隕石坑的卡利斯託(Callisto).
  • 環球科視看朱諾號如何藉助地球「彈弓」奔向木星
    飛船靠近地球飛行時,受到地球強大引力拉扯,這種無形的拉扯也看不見,但可以用中間成年人和小孩手拉手表示。最難的是飛過去後還要環繞行星運行,而最簡單的當然是飛掠,因為不用減速呀,在太空航行中減速可一點不像你開車時減速,一腳剎車下去車就停了,費油不多。真空中的減速跟加速一樣都需要耗費燃料。其實,還有比飛掠更簡單的,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頭撞上去就拉倒。造訪過木星的探測器大家聽得也多了,跟其他探測器相比,朱諾號牛在何處?
  • 朱諾號探測器遠跨太陽系,終到木星拍得最佳圖像
    2017年5月朱諾號第六次近距離飛越木星時拍攝的木星這裡展示的一些圖像是由希恩·多蘭,索菲婭·納斯爾,凱文·吉爾和傑森·梅傑處理的。像世界各地數以百計的其他愛好者一樣,他們急切地在公眾朱諾號網站等待朱諾號傳回地球的數據,然後著手將數據轉化為圖像。
  • 「朱諾號」的木星北極之旅
    用於分析木星旋轉的數據也包含著木星內部結構與組成的信息。此前由於人們不了解木星的內部旋轉,很難對木星深處進行探測。「現在我們的工作終於可以真正展開了——確定這顆太陽系中最大行星的內部組分。」Guillot說。Jack Connerney是「朱諾號」任務的副首席研究員,他來自美國馬裡蘭州安那波利斯的太空研究公司。
  • 發現全新的木星——朱諾號公布首批成果!
    木星南極的這幅影像,由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52000千米高空拍攝。圖中的卵形特徵都是氣旋,直徑可達1000千米。這些照片顯示,木星的南北兩極都覆蓋著地球大小的風暴氣旋,密密麻麻堆在一起,彼此之間摩擦不斷。「這些氣旋如何形成,這樣的排布有多穩定,木星的北極看起來為什麼跟南極不一樣,這些都讓我們困惑不已。」博爾頓說,「我們正在提出許多問題,比如:會不會這些結構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階段,而到了明年,我們就會看到它消失?又或者這會不會是一個穩定的排布,這些風暴會不會彼此旋轉?」
  • 木星激波!「朱諾號」宇宙飛船捕獲了木星雲層上的「巨型海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諾號(Juno)探測器在木星上發現了一些形狀奇怪的雲層後,發現了「太陽系中最大的海豚」。美國宇航局朱諾號宇宙飛船捕捉到木星雲層上的「巨型海豚」。雖然大多數海豚大約8英尺長,但這隻出現在木星雲層中的海豚卻有幾千公裡長。這艘飛船並沒有發現這隻「海豚」,但是當朱諾號完成了一次驚人的近距離飛越木星時,業餘天文學家看到了它。據美國宇航局稱,這些照片是由公民科學家布萊恩·斯威夫特和肖恩·多蘭整理的,他們正在瀏覽朱諾的檔案。
  • 探測器登陸:讓朱諾號為你揭開木星的神秘面紗
    「朱諾號給了我們接近木星的磁場圖片,這是我們之前沒有的」 傑克·康奈說到,朱諾號副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磁場探測任務的負責人。「我們已經看到磁場呈區域狀:有的地方強有的地方弱。這種不均勻的分布顯示了磁場可能由靠近金屬氫層表面的『發動機』產生。每一次探測都使我們更接近於探求這個『發動機』在哪工作以及如何工作。」
  • 「朱諾號」看見木星閃電現象
    NASA亮點追蹤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朱諾號」探測器對木星的最新研究結果。在這個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大氣上層,出現閃電現象,如「精靈」在跳舞。此前,科學家曾預測這些明亮的、超快的閃光也應該存在於木星巨大的旋轉大氣層中,但其存在仍然僅限於理論中。在2019年夏天,研究人員利用「朱諾號」上紫外線光譜儀(UVS)的數據,意外發現一條明亮、狹窄的紫外線輻射條紋在瞬間消失。該論文的主要作者賈爾斯說:「紫外線光譜儀是用來觀測木星南北極美麗極光的。
  • 朱諾號發現木星的重力場是傾斜的
    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點燃主引擎減速進入木星軌道的插圖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不清楚這些條帶是局限在大氣層的淺層,還是深入到行星的內部。解答這個問題是「朱諾」號任務的主要目標之一。「朱諾」號一直在研究木星的磁場,以了解木星內部的大氣層是如何工作的。
  • NASA朱諾號探測器捕獲木星風暴合併的畫面
    據外媒CNET報導,木星經常「上演各類表演」:這顆氣態巨行星的旋轉大氣層不斷變化和重新排列。最近, 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觀察中有了一些非凡的發現:兩個橢圓形風暴合併在一起。 NASA將該事件描述為「不同尋常的事情。」
  • 歷時五載,朱諾號探測器抵達木星!
    朱諾號是第二個環繞木星展開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與伽利略號不同,朱諾號的軌道將經過木星的兩極,讓我們能夠首次近距離觀測木星的極區。在一次又一次從木星雲層的頂層上方近距離掠過的時候,朱諾號將測量微波輻射、重力場和磁場,讓科學家有機會一窺木星內部深層的構造。
  • NASA更新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圖像,這顆行星越來越讓人著迷!
    朱諾號探測器是NASA在2011年8月發射升空的木星探測器,對於地球而言木星強大的磁場有很重要的保護作用,然而人類對於這顆距離地球有27億公裡的行星了解並不多,朱諾號探測器飛行了五年時間才到達木星上空,讓人們首次清晰地看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木星世界,目前已經在木星周圍發現了72顆衛星
  • 朱諾號的發現:木星水之謎
    JunoCam相機在2017年9月1號捕捉到的木星南部赤道區域的圖像。Gill這張圖像所展示的濃厚的白色雲層出現在木星赤道區域。在微波頻率下,這些雲是透明的,所以朱諾號微波輻射計就可以測量木星深層大氣中的水。這張圖片是2017年12月16號朱諾號近距離飛越木星時拍攝的。Credits: NASA/JPL-Caltech/SwRI/MSSS/Kevin M.
  • NASA發布朱諾號探測器6月近距離飛掠木星的視頻
    據外媒CNET報導, 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太空飛行器在6月以時速13萬英裡的速度近距離飛掠木星。一段引人注目的NASA新視頻重現了這次驚心動魄的太空探險的場景。   NASA軟體工程師、公民科學家Kevin Gill利用朱諾號的JunoCam的數據製作了這段視頻,自從2016年太空飛行器抵達木星後,這臺相機就一直在傳遞木星的壯麗景色。
  • 朱諾號:木星內部有什麼?
    《自然》雜誌:朱諾號發現木星炫目的南北極氣旋),但其實,朱諾號揭開的木星秘密還遠不止如此。木星中低緯區域最典型的特徵是深淺交替的彩色條帶(以及大紅斑),不過這種深淺交替的條帶結構並不是木星獨有,外太陽系四顆大行星都有。通常我們把深褐色的條帶叫做帶(belt)而把淺色條帶叫做區(zone),深淺兩種條帶的運動方向和速度還不一樣。深淺條帶的邊緣穿梭著東西方向飛馳的急流(jet stream)。
  • 「朱諾號」數據顯示,木星的一些衛星在其極光中留下了「足跡」
    「朱諾號」探測器每53天進行一次環繞木星運行,通過這樣的運行,它向科學家傳遞了木星的一些信息,科學家們將依靠這些信息來了解木星的形成和演化。來源:《科學》(2018)  同地球上的極光一樣,木星的極光是在高層大氣中高能電子與其強大的磁場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然而,「朱諾」號探測器最近使用紫外光譜儀(UVS)和木星高能粒子探測器(JEDI)收集的數據證明,木星的磁場比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任何極光都要強大得多。
  •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究竟強在哪裡?
    朱諾號上載有九種科學儀器,包括測量重力、探測木星大氣深處與木星磁場的探測儀,以及各類攝像機,用於捕獲木星各類電磁頻譜。 木星的基本組成成分是氫和氦,與太陽類似。科學家們希望通過近距離研究木星表面,揭示太陽系起源的部分歷史。更重要的是,銀河系中可能到處都散落著未被發現的氣態巨行星。
  •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近距離拍攝木星的最新圖片;快來領木星壁紙
    本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在網上公布了「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在今年2月17日拍攝的木星圖片;經過公民科學家Gerald Eichstdt處理後;再由NASA發布。圖片一經發布就在網上驚豔了全球的網友和太空迷們12日發布的木星照片拍攝這張圖片時 朱諾號位於木星的北部;距離木星的高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