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諾號解決了木星閃電之謎

2021-02-28 NASA愛好者

這是一張木星北半球閃電分布的藝術圖,其中融合了朱諾號的圖像數據。

Credits: NASA/JPL-Caltech/SwRI/JunoCam

自1979年3月,旅行者1號飛掠木星後,科學及們就一直對木星上閃電的起源感到疑惑。旅行者號接收到的數據顯示,木星上閃電的無線電信號與地球上閃電的無線電信號的特徵不匹配。

6月6日,NASA朱諾號任務的科學家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論文稱,木星上的閃電實際上和地球上的閃電類似,儘管在某些方面,這兩種類型的閃電完全相反。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Shannon Brown稱:「無論在哪個星球上,閃電都像無線電發射機一樣發出無線電波。」

來自朱諾號任務的數據表明,木星上大部分的閃電活動都靠近極點。 自2016年7月4日以來,朱諾號就一直運行在木星的軌道,其微波輻射計(Microwave Radiometer Instrument,MWR)在很寬的頻率範圍內記錄了木星的輻射。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Shannon Brown稱:「在前8次的飛掠數據中,朱諾號的MWR檢測到了377次閃電,頻率範圍在兆赫茲到千兆赫茲。」 

木星上的閃電分布在兩極,赤道附近沒有活動,這與我們地球不同。

在自然天文學的第二篇論文中,捷克科學院的Ivana Kolmašová及其同事們在論文中e,介紹了迄今為止在木星閃電產生的低頻無線電發射發射資料庫。朱諾號的無線電及等離子波探測器(Radio and Plasma Wave Sensor),收集了超過1600個信號,這個數量10倍於旅行者1號所記錄的數據。 

朱諾號首席研究員Scott Bolton稱:「這些發現只能發生在朱諾號身上,朱諾號獨特的軌道使其比以往任何探測器都近距離接近木星。」

7月16日,朱諾號將第十三次近距離飛掠神秘的木星上空。

相關焦點

  • 朱諾號的發現:木星水之謎
    Gill朱諾號提供了木星大氣中水含量的第一手科學結果。根據最近發布於自然天文學期刊上的朱諾號探測結果估計,木星赤道區域水分子大概佔了木星大氣中分子的0.25%——相當於太陽中的三倍。這也是自從1995年伽利略任務暗示木星可能和太陽一樣極度乾燥(比較的並不是根據液態水而是水的組成成分—氧元素和氫元素)之後,第一次發現氣態巨行星的水含量(豐度)。
  • 「朱諾號」看見木星閃電現象
    NASA亮點追蹤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朱諾號」探測器對木星的最新研究結果。在這個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大氣上層,出現閃電現象,如「精靈」在跳舞。此前,科學家曾預測這些明亮的、超快的閃光也應該存在於木星巨大的旋轉大氣層中,但其存在仍然僅限於理論中。在2019年夏天,研究人員利用「朱諾號」上紫外線光譜儀(UVS)的數據,意外發現一條明亮、狹窄的紫外線輻射條紋在瞬間消失。該論文的主要作者賈爾斯說:「紫外線光譜儀是用來觀測木星南北極美麗極光的。
  • 「朱諾號」在木星上看見閃電現象,NASA:猶如「精靈」在跳舞
    據報導,前段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諾號」探測器,在觀察木星的過程中,在木星上看到了閃電現象,根據NASA方面的報導,木星上的大氣上層,當閃電出現的時候,場面美麗得猶如「精靈」在上面跳舞。
  • NASA「朱諾號」為木星的水之謎提供了新發現
    Gill)NASA的朱諾號任務提供了其關於木星大氣中水含量的首次測量結果。根據近期發表於《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的朱諾號探測器的測量結果估計,在木星的赤道地區,水分子佔大氣中分子的0.25%左右,幾乎是太陽的三倍。
  • 「朱諾號」拍攝木星新照 大氣層產生淺層閃電
    8月10日消息,美國宇航局近日公布了「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最新影像,捕捉到木星大氣層特有的「蘑菇球」雲層,並產生了淺層閃電的現象圖片來源:nasa官網8月10日消息,美國宇航局近日公布了「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最新影像,捕捉到木星大氣層特有的「蘑菇球」雲層,並產生了淺層閃電的現象。圖片來源:nasa官網來源:中新網
  • 「朱諾號」宇宙飛船捕捉到了木星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閃電畫面
    英國《每日鏡報》報導,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拍攝到了木星黑暗面閃電的難以置信的畫面。雖然之前的任務表明,木星上的閃電出現在可見雲層下方28至40英裡處的風暴中,但新拍攝的畫面表明情況並非如此。美國宇航局「朱諾號」輻射監測調查負責人海蒂·貝克爾解釋說:「朱諾號對雲層頂部的近距離飛越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東西——更小、更淺的閃光——它們來自於木星大氣層中比之前假設的高得多的高度。」
  • 天文學家終於揭開木星上的閃電之謎!!!
    木星是個龐大的暴風雲團,地球人都知道暴風在產生閃電的那一刻相當神奇。
  • 揭秘木星:朱諾號最新發現
    圖像處理:Gerald Eichstädt自2016年7月以來,朱諾號木星探測器一直在收集有關這顆天然氣態巨行星內部的數據。其最新發現涉及到木星大氣中的「熱點」。二十五年前,NASA在歷史上首次將探測器發送到木星的大氣層中,對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進行探測。
  • 木星上也有水?來看看NASA「朱諾號」探測器的最新發現
    美國航天局「朱諾號」太空飛行器上的JunoCam成像儀捕捉到了這張木星赤道南部區域的照片。該圖像是定向拍攝而成的,因此木星的兩極(不可見)從左至右分布在框架內。氣態巨行星的這個數據代表了太陽系形成之謎中一個重要的缺失部分。木星很可能是第一個形成的行星,並且它包含了大部分沒有被太陽吸收的氣體和塵埃。關於它的形成理論是根據地球所吸收的水量而決定。水的豐富度同樣對這個氣態巨行星的氣象(氣流如何在木星上流動)和內部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發回了最新照片,讓人近距離體驗這顆另類星球
    朱諾號探測器是美國七年前發射的木星探測器,在2016年進入木星軌道後便開始圍繞木星收集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資料,此前人類從未如此近距離的觀察這顆太陽系的巨無霸,在12月2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公布朱諾號探測器已經完成了16次環繞飛行任務,並且發回了許多最近拍攝的木星表面照片,讓人清晰地看到這顆詭異卻又美麗的行星模樣
  • NASA的「朱諾號」在木星上發現瞬態發光事件
    其實在現代科學的演技中,科學家們認為,閃電現象是行星上很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無論是巖石行星還是氣態行星,都會有閃電出現,比方說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出現閃電現象的星球,就是木星了。 當1979年,NASA的旅行者1號飛躍木星的時候,發現木星的大氣中充滿了風暴,要知道,閃電總是伴隨著風暴發生,所以從那時起,科學家們就懷疑,木星上存在著閃電現象,只不過遺憾的是,一直都沒有直接觀測證據。
  • 作為「太陽系之王」木星的探測器,朱諾號的回歸能帶來什麼?
    在2016年7月4日,飛行器朱諾號成為第二顆肩負著長期任務成功進入木星軌道的飛行器。因此,朱諾號也開創了歷史。圖片來源: nasa / jpl-caltech / msss 這不僅是所有探測器中最接近木星的一次,而且還將經過木星的兩極,這將給朱諾探測器一個機會去看一些從未見過的東西。 這些數據包括朱諾號的八臺儀器所獲得的紅外和微波讀數,還有一些精選的照片。
  • 歷時五載,朱諾號探測器抵達木星!
    朱諾號探測器成功抵達木星。圖片來源:NASA經過近5年的太空航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諾號(Juno)探測器,成功飛抵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持續35分鐘的主引擎點火減速之後,北京時間今天(7月5日)中午11:53,朱諾號探測器成功進入環繞木星運轉的軌道。
  • 朱諾號為木星的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多虧了從2016年七月開始環繞土星飛行的朱諾號太空船,讓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加接近了。基於朱諾號探測數據的三篇研究發表了出來,它們介紹了有關木星磁場、內部旋轉以及它的環帶到底延伸至多深的問題。這些發現修正了科學家們對木星的大氣和內層的想法。圖解:木星大氣層的垂直構造。
  • 最新研究:木星存在怪異的閃電和冰雹
    NASA朱諾號探測器觀測顯示,木星大氣層中有更小更淺的閃電現象,表明木星閃電和冰雹形成於較淺的大氣層。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木星存在閃電和冰雹,但這些現象完全不同於地球上我們熟知的閃電和冰雹。  依據近期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木星淺層閃電並非像地球閃電源於水雲層,而是由富含水和氨的雲層產生的。
  • 探測器登陸:讓朱諾號為你揭開木星的神秘面紗
    人類已經觀測木星將近200年了,所以我們很早就知道它有與眾不同的經歷,現在朱諾號探測器已經抵達木星,然而木星的複雜性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西南研究所朱諾號首席研究員斯科特·博爾頓說到:「我們沒有預料到木星上發生如此多的變化,以至於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顆木星」目前,由朱諾相機傳回的這張令人震驚的圖片搶盡了風頭,我們為之樂道的這張圖片可能會激發人類關於木星的想像力,這正是以科學為核心的朱諾號的任務所在。
  • 美國航天局朱諾號探測器發現木星與地球都有類似的磁場變化
    圖片來源:美國航天局/加州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美國航天局的朱諾號木星探測任務,使人類首次成功探測到除地球外的天體內部磁場的長期變化(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朱諾號的探測表明,木星磁場的長期變化是由行星大氣層深處的風驅動的。
  • 新發現木星有藍色閃電,如「跳舞的精靈」,最強是地球閃電上萬倍
    甚至還有科學家推測認為木星大氣層中存在以閃電為食的生物。;2018年的時候,歐洲一臺探測器曾經發現木星上1600多次閃電現象,還發現其聲音如同「哨聲」。發現木星存在閃電和冰雹現象,但形式完全不同於地球上我們熟知的閃電和冰雹,指出木星淺層閃電並非像地球閃電一樣在雷雨雲層中產生,它是由在富含水和氨的雲層產生的,其冰雹是一種泥球,可將氨輸送到木星深層。
  • 木星大紅斑發現水的跡象從水量可知木星如何形成
    它掠過木星雲層時,拍攝了300多張木星彩色照片,同時進行了各項科學考察。  為更深入解開木星之謎,美國於1989年10月18日發射了「伽利略」木星探測器,開始了對木星的專門探索。  「伽利略」由軌道器和子探測器組成。1995年7月13日,「伽利略」的子探測器與軌道器分離,同年12月8日以每小時17萬公裡的速度進入木星大氣層。
  • 科學家揭曉木星極地幾何形狀氣旋風暴形成之謎
    2016年,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之後,發現巨大氣旋在木星兩極以幾何形狀排列,在該行星北極,8個漩渦環繞著一個中心漩渦,而在南極存在6個漩渦。  每個巨大氣旋風暴直徑在4000-7000公裡之間,它們分別環繞木星南極和北極,它們在距離木星南北極8700公裡的區域圍成一圈,保持幾乎相同的間距。自從朱諾號探測器到達木星軌道以來,這些氣旋和相應的幾何形狀至少持續了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