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羅布泊科考。
「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考隊」向羅布泊地區進發
新華社新疆庫爾勒9月2日電 多學科專家組成的「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考隊」2日在新疆南部的庫爾勒市集結成隊。隊長——70歲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說:臨行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據夏訓誠介紹,這次科考隊的主題包括:塔裡木河下遊及羅布泊地區近年生態惡化及其原因;近幾年塔裡木河下遊六次放水生態變化調查;羅布泊地區近千年來生態環境變化;羅布泊地區水體變化特點及羅布泊是否為「遊移湖」 ;衛星影像圖「大耳朵」之謎;雅丹地貌的成因;紅柳沙包年層及其環境信息意義;樓蘭古城的衰亡原因;羅布泊能否恢復原來水鄉澤國的面貌;塔裡木河下遊及羅布泊地區生態重建及新樓蘭工程設想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2003年度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國際第四紀委員會主席劉東生研究員作為科考隊的學術顧問,將一併隨隊考察。87歲高齡的劉東生研究員是迄今實地考察羅布泊地區年齡最大的學者。此外,這支科考隊中還包括了地質、地貌、環境、生態、考古、分析等專業的國內知名學者。
科考隊計劃考察範圍主要為羅布泊湖心、羅布泊「大耳朵」地帶鹽殼的核心區域、樓蘭古城等,考察路線約2000多公裡。科考隊配備了高性能的越野車、沙漠車以及遙感、通訊等設備。
羅布泊及其臨近地區,是新疆歷史、地理、地質環境演變的一個典型區域,歷來受到學術界密切關注,特別是其在各歷史時期的巨大變化,作為乾旱地區環境變化的縮影,自19世紀中葉以來,成為科學探險和科學考察的一個熱點區域。為探索羅布泊地區的奧秘,揭示羅布泊地區環境變遷的歷史真相,中國科學家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進行了多次考察研究,原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1980年6月在羅布泊庫木庫都克走失。
當時一同與彭加木組隊考察羅布泊並擔任副隊長的夏訓誠是中國目前進入羅布泊地區科學考察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他曾在1957年參加中國與蘇聯合作的新疆綜合考察隊,留下了人類在羅布泊湖區蕩舟的最後記錄,彭加木在考察遇難後夏訓誠又多次率隊考察羅布泊。
科考隊3日將沿塔裡木河下遊河道前往羅布泊西南部的新疆若羌縣,途中將經過羅布泊地區最南面的湖盆——臺特馬湖。(記者張鴻墀)
我國地質學家通過紅柳沙包探詢羅布泊逐年變化規律
新華社羅布泊9月6日電 如果要了解近百年來羅布泊地區的氣候與環境變化,並將其精度提高到年份,中科院羅布泊科考隊的地質專家找到了獨門秘籍——羅布泊地區的紅柳沙包。專家相信:利用紅柳沙包建立地層年齡序列是恢復和重建古地理環境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新疆分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夏訓誠研究員說:「在現代風沙作用強烈的荒漠地區,尋找符合要求的測年材料以建立數百年來的精確年表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利用羅布泊地區特有的紅柳沙包中的年層計數其年代是一種非常直觀、簡便、有效的測年方法之一。」
夏訓誠分析說:紅柳每年4月中旬開始發芽、生長,7月以後生長速度減緩,10月枝葉枯黃,11月落葉。秋季落在沙面上的枯枝落葉經冬季霜雪的壓實便形成枯枝落葉層,次年春季開始被風沙掩埋形成風沙層。這樣年復一年的堆積,不僅使紅柳不斷向上生長,還使沙包逐年增高,高度一般在3~10米,而枯枝落葉層和沙層交替沉積則形成了清晰的層理構造——紅柳沙包年層。地質學者曾在羅布泊地區對一紅柳沙包實地測出層理達623層。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第四紀研究專家劉東生先生認為:在羅布泊地區採用這種高解析度的測年手段非常重要,尋找地質上對時間的記錄是研究這裡環境變化的重要內容,這將使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更加明確,也就有助於預測這裡未來的趨勢。
來自南京大學的王富葆教授說:紅柳沙包每一個年層的厚度主要取決於當年的風強、沙塵暴次數及紅柳的生長量。因此,紅柳沙包就像樹木年輪一樣,可以用來計年。
在羅布泊各水源河塔裡木河、和田河、克裡雅河、車爾臣河以及孔雀河等河流下遊河道兩岸、三角洲地帶、古河道以及局部窪地中,紅柳沙包均有分布。紅柳以其獨特的生理生態特性使它能適應嚴酷的生態環境,年降水量19.1mm左右、極端高溫45攝氏度和極端低溫零下25攝氏度、沙面最高溫70-80攝氏度、地下水含鹽量每升10-20克的沙土環境都能正常生長發育。
夏訓誠認為:紅柳沙包年層不僅可以用來計數年代,其組成物質——風成沙和紅柳葉還含有豐富的環境信息,通過對沙層厚度、粒級和礦物組成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時期沙源、風強和物源的變化;通過對紅柳枯枝落葉的穩定同位素測定,可以研究不同時期本區二氧化碳、溫度等的變化。(記者張鴻墀)
雅丹——源於四千多年前羅布泊的湖盆
新華社羅布泊9月6日電 在羅布泊西北、南距新疆若羌縣270公裡左右的「龍城」雅丹地貌區,登上一座座雄偉突兀的雅丹,俯視羅布泊巨大的古湖盆,會有「一覽眾山小」的快意。不過,地質專家卻說,儘管我們站在雅丹的頂部,亦不過是至少4000多年前的古羅布泊湖底的湖盆上。
新疆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大面積的雅丹地貌,面積約計3000平方公裡,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我國第二個面積最大的分布區。中科院羅布泊科考隊研究第四紀環境和沉積課題的南京大學教授王富葆和曹瓊英兩位教授6日在羅布泊西北部、孔雀河下遊附近的「龍城」雅丹取土測樣。
「雅丹」一詞,原是維吾爾語「雅爾」的變音,「雅爾」的意思是陡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中外科學工作者赴羅布泊地區考察時,見到了大面積分布的土丘和溝谷相間的地貌形態,於是在撰文中採用「雅丹」這個詞,以後就逐漸為地學界接受並採用。
中科院新疆分院夏訓誠研究員介紹說:「關於雅丹地貌的成因,過去都認為是風的吹蝕作用,劃為風蝕地貌類型。但我們通過實地考察,結合航測相片資料分析,形成雅丹地貌的營力,除了風的作用外,周圍山地陣發性的暴雨和洪水也起重要作用。」
據王富葆教授分析:龍城雅丹頂部的海拔在910米左右,這裡原是古羅布泊的湖底,後來水面退卻,湖底成為平坦的陸地,由於這裡北距天山東段的庫魯克塔格山脈不足10公裡,且屬孔雀河下遊地帶,在突發山洪或孔雀河來水較多情況下,平坦的湖盆在水流的衝刷下逐漸變成條條同一走向的溝谷,相對高差達到10~20米左右。「龍城」雅丹為南北走向,而這裡的主風向為東北~西南走向。
至於為什麼是「至少4000多年前」的古羅布泊湖盆,王富葆教授說:「這是根據這裡出土的人類文化遺存來推斷的。孔雀河下遊古墓溝出土的乾屍被證明距今約3800年左右,通常人類的生活層面應該地勢相對平坦,不可能在這樣的溝壑之中生活,所以可以推論這個湖盆在4000年前就已經抬升為平坦的陸地。」
科考隊員在一座高約20米的雅丹不同高度分別鑿取土樣,計劃帶回烏魯木齊進一步分析,這項研究有助於確定雅丹形成的年代、分析當時的水質環境,還能從土樣沉積物中尋找古生物面貌,研究古植被情況。
8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東生研究員揮動著地質錘敲擊雅丹取土,他認為,從雅丹沉積物中的石膏可以判斷,當時羅布泊湖水中硫酸鹽含量較高。
王富葆教授認為: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以南樓蘭古城一帶的雅丹主要由風的吹蝕作用形成,而「龍城」的北部和三攏沙一帶以流水的侵蝕作用為主、白龍堆附近的雅丹地貌是在流水作用的基礎上,再經過風的修蝕作用而成。(記者張鴻墀)
羅布泊中又見水波蕩漾
新華社羅布泊9月6日電 中科院羅布泊科考隊在結束對龍城雅丹的考察後繼續前進至龍城的北緣,驚訝地發現一池清瑩湖水在微風中蕩起陣陣漣漪。
70歲的隊長夏訓誠研究員幾乎是小跑著趕到湖邊,抑制不住地興奮宣布:「這是我20多年來第一次在羅布泊裡見到真正的湖水。」
這片水域的位置在北緯40度50.182分,東經90度13.911分,水面海拔為801米,湖面面積在1平方公裡左右,湖岸邊有一圈圈白色的湖水退卻後鹽鹼析出的痕跡。在湖岸邊還能看見一些駱駝的糞便,可能是被水泡過,散發出陣陣臭味。
夏訓誠研究員是中國目前進入羅布泊地區科學考察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他曾在1957年參加中國與前蘇聯合作的新疆綜合考察隊,留下了人類在羅布泊湖區蕩舟的最後記錄,1980年,他與彭加木一同組隊考察羅布泊,在彭加木考察遇難後夏訓誠又20多次率隊考察羅布泊,這個區域也曾多次涉足,發現湖泊對他來說是「這個絕對乾涸的湖盆給人意外的驚喜」。
科考隊中的遙感專家、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艾裡西爾說:「根據1990年5月4日、1992年7月28日、1999年8月25日的衛星圖片分析,這個區域一直有季節性水域顯示。這裡向北不到10公裡就是天山的支脈庫魯克塔格山南麓,出現水域的時間也符合新疆的氣候特點,夏季時山洪來水較多,一時匯聚成湖,後又迅速蒸發。」
同時據若羌氣象站的消息,這片區域在20天前有一場暴雨天氣。夏訓誠研究員說:「湖泊的形成與暴雨天氣有密切關係,但湖泊會在蒸發作用下很快消失,也許我每次到這裡來時間都不趕巧。」羅布泊地區屬於極端乾旱的荒漠氣候,年降水量為17.4毫米,年蒸發最高達2902毫米。
來自南京大學的王富葆教授說:「這裡顯示出羅布泊地區『疊湖』的特點,一個湖泊在短期內形成,後又迅速消失,在周期性的相似氣候條件下在原湖盆基礎上又形成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