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組織羅布泊科考87歲劉東生院士再次出徵(圖)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羅布泊科考。


    「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考隊」向羅布泊地區進發

    新華社新疆庫爾勒9月2日電 多學科專家組成的「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考隊」2日在新疆南部的庫爾勒市集結成隊。隊長——70歲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說:臨行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據夏訓誠介紹,這次科考隊的主題包括:塔裡木河下遊及羅布泊地區近年生態惡化及其原因;近幾年塔裡木河下遊六次放水生態變化調查;羅布泊地區近千年來生態環境變化;羅布泊地區水體變化特點及羅布泊是否為「遊移湖」 ;衛星影像圖「大耳朵」之謎;雅丹地貌的成因;紅柳沙包年層及其環境信息意義;樓蘭古城的衰亡原因;羅布泊能否恢復原來水鄉澤國的面貌;塔裡木河下遊及羅布泊地區生態重建及新樓蘭工程設想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2003年度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國際第四紀委員會主席劉東生研究員作為科考隊的學術顧問,將一併隨隊考察。87歲高齡的劉東生研究員是迄今實地考察羅布泊地區年齡最大的學者。此外,這支科考隊中還包括了地質、地貌、環境、生態、考古、分析等專業的國內知名學者。

    科考隊計劃考察範圍主要為羅布泊湖心、羅布泊「大耳朵」地帶鹽殼的核心區域、樓蘭古城等,考察路線約2000多公裡。科考隊配備了高性能的越野車、沙漠車以及遙感、通訊等設備。

    羅布泊及其臨近地區,是新疆歷史、地理、地質環境演變的一個典型區域,歷來受到學術界密切關注,特別是其在各歷史時期的巨大變化,作為乾旱地區環境變化的縮影,自19世紀中葉以來,成為科學探險和科學考察的一個熱點區域。為探索羅布泊地區的奧秘,揭示羅布泊地區環境變遷的歷史真相,中國科學家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進行了多次考察研究,原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1980年6月在羅布泊庫木庫都克走失。

    當時一同與彭加木組隊考察羅布泊並擔任副隊長的夏訓誠是中國目前進入羅布泊地區科學考察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他曾在1957年參加中國與蘇聯合作的新疆綜合考察隊,留下了人類在羅布泊湖區蕩舟的最後記錄,彭加木在考察遇難後夏訓誠又多次率隊考察羅布泊。

    科考隊3日將沿塔裡木河下遊河道前往羅布泊西南部的新疆若羌縣,途中將經過羅布泊地區最南面的湖盆——臺特馬湖。(記者張鴻墀)

    我國地質學家通過紅柳沙包探詢羅布泊逐年變化規律

    新華社羅布泊9月6日電 如果要了解近百年來羅布泊地區的氣候與環境變化,並將其精度提高到年份,中科院羅布泊科考隊的地質專家找到了獨門秘籍——羅布泊地區的紅柳沙包。專家相信:利用紅柳沙包建立地層年齡序列是恢復和重建古地理環境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新疆分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夏訓誠研究員說:「在現代風沙作用強烈的荒漠地區,尋找符合要求的測年材料以建立數百年來的精確年表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利用羅布泊地區特有的紅柳沙包中的年層計數其年代是一種非常直觀、簡便、有效的測年方法之一。」

    夏訓誠分析說:紅柳每年4月中旬開始發芽、生長,7月以後生長速度減緩,10月枝葉枯黃,11月落葉。秋季落在沙面上的枯枝落葉經冬季霜雪的壓實便形成枯枝落葉層,次年春季開始被風沙掩埋形成風沙層。這樣年復一年的堆積,不僅使紅柳不斷向上生長,還使沙包逐年增高,高度一般在3~10米,而枯枝落葉層和沙層交替沉積則形成了清晰的層理構造——紅柳沙包年層。地質學者曾在羅布泊地區對一紅柳沙包實地測出層理達623層。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第四紀研究專家劉東生先生認為:在羅布泊地區採用這種高解析度的測年手段非常重要,尋找地質上對時間的記錄是研究這裡環境變化的重要內容,這將使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更加明確,也就有助於預測這裡未來的趨勢。

    來自南京大學的王富葆教授說:紅柳沙包每一個年層的厚度主要取決於當年的風強、沙塵暴次數及紅柳的生長量。因此,紅柳沙包就像樹木年輪一樣,可以用來計年。

    在羅布泊各水源河塔裡木河、和田河、克裡雅河、車爾臣河以及孔雀河等河流下遊河道兩岸、三角洲地帶、古河道以及局部窪地中,紅柳沙包均有分布。紅柳以其獨特的生理生態特性使它能適應嚴酷的生態環境,年降水量19.1mm左右、極端高溫45攝氏度和極端低溫零下25攝氏度、沙面最高溫70-80攝氏度、地下水含鹽量每升10-20克的沙土環境都能正常生長發育。

    夏訓誠認為:紅柳沙包年層不僅可以用來計數年代,其組成物質——風成沙和紅柳葉還含有豐富的環境信息,通過對沙層厚度、粒級和礦物組成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時期沙源、風強和物源的變化;通過對紅柳枯枝落葉的穩定同位素測定,可以研究不同時期本區二氧化碳、溫度等的變化。(記者張鴻墀)

    雅丹——源於四千多年前羅布泊的湖盆

    新華社羅布泊9月6日電 在羅布泊西北、南距新疆若羌縣270公裡左右的「龍城」雅丹地貌區,登上一座座雄偉突兀的雅丹,俯視羅布泊巨大的古湖盆,會有「一覽眾山小」的快意。不過,地質專家卻說,儘管我們站在雅丹的頂部,亦不過是至少4000多年前的古羅布泊湖底的湖盆上。

    新疆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大面積的雅丹地貌,面積約計3000平方公裡,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我國第二個面積最大的分布區。中科院羅布泊科考隊研究第四紀環境和沉積課題的南京大學教授王富葆和曹瓊英兩位教授6日在羅布泊西北部、孔雀河下遊附近的「龍城」雅丹取土測樣。

    「雅丹」一詞,原是維吾爾語「雅爾」的變音,「雅爾」的意思是陡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中外科學工作者赴羅布泊地區考察時,見到了大面積分布的土丘和溝谷相間的地貌形態,於是在撰文中採用「雅丹」這個詞,以後就逐漸為地學界接受並採用。

    中科院新疆分院夏訓誠研究員介紹說:「關於雅丹地貌的成因,過去都認為是風的吹蝕作用,劃為風蝕地貌類型。但我們通過實地考察,結合航測相片資料分析,形成雅丹地貌的營力,除了風的作用外,周圍山地陣發性的暴雨和洪水也起重要作用。」

    據王富葆教授分析:龍城雅丹頂部的海拔在910米左右,這裡原是古羅布泊的湖底,後來水面退卻,湖底成為平坦的陸地,由於這裡北距天山東段的庫魯克塔格山脈不足10公裡,且屬孔雀河下遊地帶,在突發山洪或孔雀河來水較多情況下,平坦的湖盆在水流的衝刷下逐漸變成條條同一走向的溝谷,相對高差達到10~20米左右。「龍城」雅丹為南北走向,而這裡的主風向為東北~西南走向。

    至於為什麼是「至少4000多年前」的古羅布泊湖盆,王富葆教授說:「這是根據這裡出土的人類文化遺存來推斷的。孔雀河下遊古墓溝出土的乾屍被證明距今約3800年左右,通常人類的生活層面應該地勢相對平坦,不可能在這樣的溝壑之中生活,所以可以推論這個湖盆在4000年前就已經抬升為平坦的陸地。」

    科考隊員在一座高約20米的雅丹不同高度分別鑿取土樣,計劃帶回烏魯木齊進一步分析,這項研究有助於確定雅丹形成的年代、分析當時的水質環境,還能從土樣沉積物中尋找古生物面貌,研究古植被情況。

    8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東生研究員揮動著地質錘敲擊雅丹取土,他認為,從雅丹沉積物中的石膏可以判斷,當時羅布泊湖水中硫酸鹽含量較高。

    王富葆教授認為: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以南樓蘭古城一帶的雅丹主要由風的吹蝕作用形成,而「龍城」的北部和三攏沙一帶以流水的侵蝕作用為主、白龍堆附近的雅丹地貌是在流水作用的基礎上,再經過風的修蝕作用而成。(記者張鴻墀)

    羅布泊中又見水波蕩漾

    新華社羅布泊9月6日電 中科院羅布泊科考隊在結束對龍城雅丹的考察後繼續前進至龍城的北緣,驚訝地發現一池清瑩湖水在微風中蕩起陣陣漣漪。

    70歲的隊長夏訓誠研究員幾乎是小跑著趕到湖邊,抑制不住地興奮宣布:「這是我20多年來第一次在羅布泊裡見到真正的湖水。」

    這片水域的位置在北緯40度50.182分,東經90度13.911分,水面海拔為801米,湖面面積在1平方公裡左右,湖岸邊有一圈圈白色的湖水退卻後鹽鹼析出的痕跡。在湖岸邊還能看見一些駱駝的糞便,可能是被水泡過,散發出陣陣臭味。

    夏訓誠研究員是中國目前進入羅布泊地區科學考察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他曾在1957年參加中國與前蘇聯合作的新疆綜合考察隊,留下了人類在羅布泊湖區蕩舟的最後記錄,1980年,他與彭加木一同組隊考察羅布泊,在彭加木考察遇難後夏訓誠又20多次率隊考察羅布泊,這個區域也曾多次涉足,發現湖泊對他來說是「這個絕對乾涸的湖盆給人意外的驚喜」。

    科考隊中的遙感專家、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艾裡西爾說:「根據1990年5月4日、1992年7月28日、1999年8月25日的衛星圖片分析,這個區域一直有季節性水域顯示。這裡向北不到10公裡就是天山的支脈庫魯克塔格山南麓,出現水域的時間也符合新疆的氣候特點,夏季時山洪來水較多,一時匯聚成湖,後又迅速蒸發。」

    同時據若羌氣象站的消息,這片區域在20天前有一場暴雨天氣。夏訓誠研究員說:「湖泊的形成與暴雨天氣有密切關係,但湖泊會在蒸發作用下很快消失,也許我每次到這裡來時間都不趕巧。」羅布泊地區屬於極端乾旱的荒漠氣候,年降水量為17.4毫米,年蒸發最高達2902毫米。

    來自南京大學的王富葆教授說:「這裡顯示出羅布泊地區『疊湖』的特點,一個湖泊在短期內形成,後又迅速消失,在周期性的相似氣候條件下在原湖盆基礎上又形成新湖。」

相關焦點

  • 地理學家夏訓誠談羅布泊科考:恢復原貌不可能
    「大耳朵」羅布泊衛星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供圖/羅布泊科學考察隊  前不久,76歲的羅布泊地理學家夏訓誠,率大規模科考隊重走著名科學家彭加木30年前的探險之路。今年10月16日開始,為紀念彭加木烈士殉難30周年而舉行的彭加木紀念碑奠基儀式暨重走彭加木探險之路科考活動,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76歲高齡的夏訓誠,率領來自全國各地的75名科研人員,再次進入羅布泊,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獲得七大研究成果。  30年間30次走入羅布泊這個被稱為「死亡之海」的荒原,夏訓誠先生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情結?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領銜指導中國綠髮會羅布泊科考
    9月15日,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在詳細了解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髮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的十年羅布泊科學考察項目後,接受擔任該科學考察項目的科學顧問,負責指導羅布泊科考活動。
  •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的故事——劉東生
    劉東生(1917-2008),活了91歲的高齡,出生於瀋陽,父親在鐵路局工作,儘管收入不多,但他非常重視劉東生的教育,給他買了很多兒童讀物,在劉東生幼年的時候,他從父親買的書中了解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這種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伴隨了他的一生。
  • 中科院院士開會途中離奇失蹤,國家找了他28年,至今仍杳無音訊
    一提到消失的教授,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當初在羅布泊進行科考卻意外失蹤的彭加木教授。彭加木對開創邊疆科研事業付出了諸般努力,但由於羅布泊地區地形複雜多變,加之當初搜索較為落後,彭教授再無下落。實際上我國失蹤的教授不止彭教授一位,今天要說的這位不僅是著名教授,還是中科院院士,並且他失蹤的地區也並非難以捉摸的無人區,而是車水馬龍的南京市!失蹤的院士是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劉東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來自環境演化研究的啟示
    所以接下來,我們下一場講演就請86歲高齡的劉東生院士為我們闡述來自環境演化研究的啟示,題目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劉東生院士是我們科學界的老前輩,德高望重,他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是國際著名的地質學家、環境學家、高山和極地科學家,是我們中國科學院第30屆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主席、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科學顧問組組長。
  • 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原標題: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通訊員彭漢明 攝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 記者鄒嬋娟 通訊員同濟宣 從門口到裘老遺像前不足7米,老人卻用了足足兩分鐘。 昨日下午4時16分,雨罩江城。同濟醫學院裘法祖院士靈堂前。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中國科學家為何再次登上珠峰
    筆者就此訪問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   借女子登山隊幫助開展考察  筆者:為什麼今年要組織珠峰科考?  孫鴻烈:這次之所以選擇去珠峰科考,因為科學院第一次組織青藏科考到現在正好30周年,這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時機。另外,今年中國有女子登山隊要登珠峰。珠峰這個地區很特殊,海拔特高,假如沒有登山隊這個活動,我們科考人員去考察珠峰就相當困難。有了女子登山隊,她們可能幫助我們考察和搬運一些東西,這樣才有這個可能性。  筆者:現在我們的科考手段和裝備,比過去有什麼不同?
  • 羅布泊生態科考:尋找荒原「重生」的密碼
    羅布泊生態科考尋找荒原「重生」的密碼全球氣候變暖,專家學者猜想羅布泊存在溼化重生可能,未來10年將聚焦羅布泊區域生態環境演變規律研究帶著這樣的設想,今年10月,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起並組織,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成員參與,為期十年的羅布泊科學考察正式啟動。首期考察,聚焦羅布泊生物多樣性和水文生態調查。
  • 歷時10天,跨越3萬多公裡,羅布泊科考(一期)帶回了哪些荒原重生的...
    2020年10月,由中國綠髮會發起並組織,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共同參與的羅布泊科學考察正式展開。科考隊孔追循雀河、塔裡木河、車爾臣河三條內陸河的流向,從上往下直抵尾閭羅布泊,全線進行生物多樣性和河流水文等的綜合性考察。
  • 昆蟲學家周堯繪圖媲美照片 抗戰回國投筆從戎(圖)
    昆蟲學家周堯繪圖媲美照片 抗戰回國投筆從戎(圖) 2014-05-27 14:32:17來源:南京晨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這是昆蟲科考的記錄素描?比美院學生畫得還好!」……讓觀眾們讚不絕口連聲感嘆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們的科研筆記。昨天,「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全國巡展」在南京科技館開幕,上千件呈現我國現代科學家科研成長的史料對南京觀眾展出,這些珍貴的展品,不僅讓觀眾們感動於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和敬業,更了解了這些大家們豐富的才藝和生活情趣。
  • 中科院陳彪院士,27年前憑空消失,為何官方對此始終諱莫如深?
    在我國科學界也發生過一些失蹤事件,1980年失蹤於羅布泊的彭加木,數年來便引起過無數爭議。如果說在羅布泊這種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失蹤,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有位中科院院士突然人間蒸發,在偌大的城市中再也無跡可尋,這就令人感覺十分詭異了。
  • 羅布泊乾屍加緊身份確認(圖)
    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本報蘭州4月18日電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對疑為彭加木遺體乾屍進行取樣分析的中科院專家18日離開敦煌返回北京,相關後續工作即將展開,確認乾屍是否是彭加木遺體的工作將分兩步展開。
  • 羅布泊再現乾屍,25年前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2005年4月的一天,一支八人的考察隊停在了這兒,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羅布泊。由於高溫難耐,車子承受不了,正當他們在考慮是否需要前進時,有人發現了前方有異樣。原來在距離他們四十米的地方出現了一具乾屍。八個人大吃一驚,這一發現不禁讓他們想起了25年前發生在此地的那場科考隊員失蹤事件。其中到底有何內幕呢?
  • 中國「死亡之海」——羅布泊
    1956年彭加木(左)在羅布泊南部考察米蘭和流域。圖片來源網絡直到,遇見1980年那場致命的意外:6月5日,55歲的彭加木率領考察隊,首次由北向南縱貫乾涸的湖底,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6月11日,考察隊準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再取道敦煌去烏魯木齊;6月16日,下午2時許,考察隊來到庫木庫都克以西8公裡處,汽油和水幾乎耗盡,計劃路程還有400公裡……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夏畦去世 享年87歲—新聞—科學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夏畦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15年5月1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 紀念地學泰鬥劉東生:確立中國黃土新風成學說,一生嚴謹謙遜
    編者按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東區學園四,矗立著一座雕像,他是被學術界譽為「黃土之父」和「地學泰鬥」的劉東生先生。這位世界著名的地質學家、古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既是科學家,又是教育家。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從3月份一直持續到現在,西安交通大學司履生教授質疑四川大學魏於全院士學術造假的公開信,已經成為學術圈裡的熱點話題。  「鑑於魏於全能夠在200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主要由於他發表在國內外科學刊物上的兩篇論文,如果司履生教授對這兩篇論文的質疑成立,中科院應該嚴肅處理,取消魏於全的院士稱號。」知名科學打假人士方舟子日前表示。
  • ...中科院新增院士64名,最小年齡42歲;飛機上導尿救人醫生獲獎10萬
    每經編輯:王鑫1丨習近平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央視新聞11月22日消息,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2丨中科院新增院士64名,最小年齡42歲人民日報消息,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今天,中科院公布64名新院士具體信息,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