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0天,跨越3萬多公裡,羅布泊科考(一期)帶回了哪些荒原重生的...

2021-01-21 中國綠髮會

這是一個大膽而強烈的猜想,也是一次艱險而執著的實地科學考察。

2020年10月,由中國綠髮會發起並組織,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共同參與的羅布泊科學考察正式展開。科考隊孔追循雀河、塔裡木河、車爾臣河三條內陸河的流向,從上往下直抵尾閭羅布泊,全線進行生物多樣性和河流水文等的綜合性考察。

目前,羅布泊第一期科學考察已全部圓滿結束,總科考歷時10天,行程超越3萬多公裡。在第一期科學考察裡,科研人員究竟發現了哪些動植物物種、水文規律,以及是否找到了荒原重生秘密的蛛絲馬跡呢?11月20日上午,中國綠髮會研究室將組織羅布泊科學考察(第一期)小結會議,線上直播、線下座談同步舉行,歡迎圍觀!

(圖源/綠會)

【會議時間】11月20日上午9:30至12:00

【會議地點】北京海澱遠大園三區7號樓1單元B1C

【騰訊線上會議】

騰訊會議號:942415330

會議密碼201120

【會議主題】

基於初期調查成果,聚焦羅布泊生物多樣性和水文生態數據;分享、回顧野外科考工作;分析、整理第一期科考階段成果。同時,匯聚眾智,為更好地推動2021年即將開始的第二期科學調查作準備。

【會議議程】

一、會議致辭;

二、2020年10月科考野外工作回顧與分享;

三、第一期科考成果階段整理與分析情況介紹;

四、近期科學論文的撰寫思路及發表計劃;

五、科考感想及後續科考規劃與建議。

【會務聯繫人】

張先生,15910749197,zyf@cbcgdf.org

唐女士,18910282269,v42@cbcgdf.org

【注】為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本次會議採納「綠會指數」(Green Meeting Index)全國團體標準,儘量減少紙質列印材料、線上舉辦、組織過程中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等,以減少資源耗費並降低碳足跡,為中國履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貢獻一份力量。

整理/Talina 審/橡樹 編/angel

相關焦點

  • 羅布泊生態科考:尋找荒原「重生」的密碼
    羅布泊生態科考尋找荒原「重生」的密碼全球氣候變暖,專家學者猜想羅布泊存在溼化重生可能,未來10年將聚焦羅布泊區域生態環境演變規律研究在水波蕩漾的博斯騰湖、幾易其道的孔雀河、生態復甦的塔裡木河,以及無邊荒涼的「大耳朵」,他們試圖尋找羅布泊「重生」的密碼。氣候變暖之後預計持續10年的羅布泊科學考察,始於一個大膽而強烈的猜想。
  • 地理學家夏訓誠談羅布泊科考:恢復原貌不可能
    今年10月16日開始,為紀念彭加木烈士殉難30周年而舉行的彭加木紀念碑奠基儀式暨重走彭加木探險之路科考活動,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76歲高齡的夏訓誠,率領來自全國各地的75名科研人員,再次進入羅布泊,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獲得七大研究成果。  30年間30次走入羅布泊這個被稱為「死亡之海」的荒原,夏訓誠先生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情結?
  • 荒原大科考!紀錄片《我所經歷的羅布荒原》第一集
    1900年1月,一個新世紀剛剛開始,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羅布泊遭遇了一場沙塵暴,而就在這場沙塵暴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在所有文明認知之外的古城
  • 他是世界上徒步最遠的人,10年行走8萬多公裡,31天穿越羅布泊
    他是世界上徒步最遠的人,10年行走8萬多公裡,31天穿越羅布泊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如果我們不能讀萬卷書,那便行萬裡路。如今行走在路上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已經把旅行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些甚至把旅行看做了他生命的全部。
  • 第一期科考帶回74種植物有兩種身份未識|歡迎感興趣者...
    第一期科考帶回74種植物有兩種身份未識|歡迎感興趣者共同揭秘羅布泊生態之謎 2020-11-26 0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
    10月12日,在北冰洋上漂泊一年多後,「極星」號破冰船平安返航,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一年多的時間裡,「極星」號把自己凍在冰裡,順著浮冰漂移,穿過北冰洋,對周圍的海冰、海洋、大氣、生物等要素進行觀測。來自5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考隊員長期在極夜或極晝中度過,上一次這樣的北極漂浮觀測還是在127年前,這次探測將把人類對北冰洋的探測提高到新的高度。這次探測,「馬賽克」的科學家們帶回了證明「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科學家警告稱,北極恐怕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
  • 揭秘羅布泊九大詭異事件 羅布泊彭加木失蹤最恐怖
    在最近結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科學考察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羅布泊東湖連續向西延伸的湖岸線,由此測算出羅布泊古湖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裡。  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壯的故事,更為羅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紗。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 ,古絲綢之路就從中穿過,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遊蕩,枯骨到處皆是。
  • 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 尋找失落的文明(全文)
    羅布泊的野雙峰駱駝是國家瀕臨滅絕的野生保護動物,也是這片荒原最後的守望者,它們有著靈敏的嗅覺,據說能夠聞到一公裡外的水源,荒漠裡的駱駝刺和僅有的一些鹹水就是他們的食物。車子在世界上唯一的「鹽路」上顛簸,跳躍、艱難地行進著。鉀鹽基地。史智峰攝我們早晨9:30從若羌出發,穿越百裡無人區。
  • 中科院組織羅布泊科考87歲劉東生院士再次出徵(圖)
    87歲高齡的劉東生研究員是迄今實地考察羅布泊地區年齡最大的學者。此外,這支科考隊中還包括了地質、地貌、環境、生態、考古、分析等專業的國內知名學者。    科考隊計劃考察範圍主要為羅布泊湖心、羅布泊「大耳朵」地帶鹽殼的核心區域、樓蘭古城等,考察路線約2000多公裡。科考隊配備了高性能的越野車、沙漠車以及遙感、通訊等設備。
  • 羅布泊最大規模科考結束 發現大面積農耕遺蹟
    此次考察是由廣州市白雲區委、白雲區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聯合舉辦,整個活動從10月16日開始,11月13日結束,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10月29日在彭加木烈士殉難處庫木庫都克舉行了彭加木紀念碑奠基儀式。夏訓誠總結了此次考察的主要收穫:首先是對大耳朵圖像有了新認識。從衛星圖片上看,乾枯的羅布泊湖的圖像就是人的一隻耳朵,這給羅布泊增添了神秘色彩。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領銜指導中國綠髮會羅布泊科考
    9月15日,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在詳細了解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髮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的十年羅布泊科學考察項目後,接受擔任該科學考察項目的科學顧問,負責指導羅布泊科考活動。
  • 南京探險家騎車兩進兩出羅布泊 幻覺見UFO(圖)
    本報訊 9月24日,南京探險家潘黎明出發前往新疆羅布泊單車穿越探險,本報曾在當天A9版刊登《南京勇士單車再闖羅布泊》的報導。昨天傍晚,潘黎明的妻子給記者打來電話欣喜地說,「老潘成功穿越了羅布泊,今天下午就要回家了。」
  • 《生死羅布泊》禁地之所以叫做禁地,是因為它有太多秘密不為人知
    之前在央視看了一部電影《生死羅布泊》現在一想到羅布泊就渾身冒汗。羅布泊,流傳著太多神秘與恐怖交織的傳說。說起羅布泊的勇者,有很多無名人士,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建設新中國,不少科考人員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電影《生死羅布泊》就記錄著這些故事。
  • 為了它八名科學家去《生死羅布泊》,只回來兩人
    冷梅已經是第三次進入羅布泊了。八名科考工作者,經過長途跋涉,終於趕到了羅布泊的附近,再往前走,就是生命禁區,沒有水,沒有路,也沒有地圖指引方向。沒有人會知道,危險何時會從何處而來,置生死於度外,是八名科考工作者早有的心理準備。前兩次進入羅布泊,每一次都有隊員犧牲。
  • 在羅布泊荒漠的22天:影像裡的樓蘭考古往事
    普查隊於4月11日從米蘭深入羅布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羅布泊荒漠調查22天,完成了文物普查和開闢由米蘭通往樓蘭古城的交通任務。本組照片是對考古隊員完成古樓蘭遺址文物普查工作的全紀實攝影,榮獲2020年第一屆「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特等獎,作者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攝影師劉玉生。
  • 歷時200天,穿越1萬公裡!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歷時200天,穿越1萬公裡!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2020-12-02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彭加木羅布泊失蹤之謎
    從他三十一歲那年開始直到他失蹤,在這二十幾年間,他先後三次進入羅布泊進行考察。彭加木最後一次進入羅布泊,是帶病科考,當時的他是身患癌症的。再說一下羅布泊,羅布泊曾經是一個湖,它在新疆的境內著名的樓蘭古國遺址。古時候這裡的蓄水量還是挺多的。隨著地質變遷和人為的因素,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才完全乾涸。
  • 中國「死亡之海」——羅布泊
    」羅布泊,流傳著太多神秘與恐怖交織的傳說。姑且不論上述假設有多微渺,但真實的羅布泊,與羌塘、可可西裡、阿爾金等無人區一樣,易進難出。第二天,考察隊收到了救援回復;下午1點,司機王萬軒卻偶然在一本地圖冊裡發現了彭家木留下的紙條:我往東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30。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7月11日從上海啟程,於9月23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載譽而歸,歷時76天。  雖然天氣條件不給力,但歷時20天後,科考隊進入了北極圈(北緯66°34')。記者了解到,此次北極科考隊最遠到達了北緯81°。逯昌貴說:「在自己的科考經歷中,離北極點(北緯90°)最近的一次是在北緯87°,也就是距離北極點360公裡左右的位置。由於北極是島嶼包圍著海洋,沒有準確的地點,所以我們的地理位置只能用經緯度來描述。」丁明虎補充說:「『雪龍號』破冰船最大的破冰厚度是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