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南水北調」工程將南方的水引入北方,緩解北方用水問題。如今,又有人提出「海水西調」,要將渤海之水引入沙漠,化戈壁為良田。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不見不散》的牟其中老師,在喜馬拉雅山上炸個五十公裡的口子,引進南太平洋的暖風,把青藏高原變成魚米之鄉…【詳細】【網友評論】
海水西調:治旱良方還是大忽悠? |
![]() | 南水北調之後的海水西調據報導,新疆正在研討「海水西調」。新聞透露,內蒙古已成為「海水西調」的試點省份,錫盟成立了「海水淡化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據說項目一期總投資要628億元。這個「海水西調、引渤入新」的思路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 42°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詳細】 |
海水西調能治沙塵暴其實,海水西調的提法並不新鮮。2004年已經有專家提出,海水西調根治我國沙塵暴。本工程有十大效益:10萬平方公裡幹鹽湖被海水永遠鎮壓,根治跨國沙塵源;增加降水量;治理沙漠;發展綠洲吸收二氧化碳;改善西北及內蒙古氣候;促進渤海海水大循環。經濟效益也是巨大的:發展沿線6大養殖場;創建遼西提水段工業走廊;擴大100萬平方公裡綠洲的工農業產值;超級海水淡化場,增加1000億立方米海水淡化水,按國際價1美元/噸計算,僅此一項產值即達1000億美元,幾乎為目前我國GDP的1/10,可謂效益巨大!【詳細】 |
海水西調是治旱唯一辦法「海水西調」最初是從內蒙古呼和浩特發起,後來才聯繫到新疆,這是解決西部地區常年乾旱的最好的、也是惟一的解決方法。對於「海水西調」選擇渤海作為取水源,張寶印首先解釋, 「海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渤海距渾善達克沙地只有400多公裡,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據悉,渾善達克沙地是對北京氣候構成嚴重危害的最近沙漠之一。渤海灣有黃河、海河、灤河、遼河等大陸河流注入,含鹽量相對較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渤海成為不二選擇。【詳細】 |
「給喜馬拉雅山開口子」行不通 |
![]() | 輸海水不如直接運淡水拋開海水提送和淡化、工程建設和維護的高成本不說,海水進入內陸存在著大規模土地鹽鹼化風險。另外,還有季節問題,海水所流經的地方多有漫長的冬季,結冰斷流了怎麼辦?即便海水西調成功,又怎能保證蒸發的水分只降雨在當地,不會形成新的氣流循環方式?使用如此龐大的資金,建設前景如此難以預料的工程,或許還不如直接向內蒙古和新疆運輸淡水更可行,至少能讓當地民眾立刻受益。 |
人為破壞地表徑流的因素不要忽視 蒸發量大,不等於降雨量大。當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說羅布泊,1942年時尚有3000平方公裡水面,1972年以後乾涸。羅布泊的面積夠大,但也沒能影響新疆的降雨量。羅布泊乾涸在於塔裡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劇變小。整個塔裡木河,水庫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個。這才是羅布泊消失的原因。 |
渤海汙染嚴重,海水淡化成本太高 再來說淡化的事情。雖然中國的海水淡化技術已經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產大約50萬噸的海水,主要用於沿海的工業企業,總量約佔世界的百分之一。這個數字比較少,是因為淡化海水的定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並未形成。南水北調到京每噸水的成本已經10元左右,調來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貴多了。北京前一陣子還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問題,但淡化水比調水更貴,只好暫時擱置。新疆這個問題更複雜,調海水既有距離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貴上加貴。 |
拍腦袋決策越少越好 |
![]() | 借公共利益的皮,坐吃山空 這些年來,社會上這類不靠譜的建議還有很多,比如填平臺灣海峽、引海入京把北京變成一座濱海城市等。這類大工程多有一個特點,表面上是為了公共利益,為了改善民眾生活或生態環境,但私底下,打的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算盤。隨著現代傳播業的發達,有些官員也懂得了包裝的道理,要做就做大工程,最好能做有歷史功績和社會影響力、戰線越拉越長的工程。【詳細】 |
磚家們以後恐怕會後悔的 就像這個「海水西調」工程,當下還有比改變新疆和內蒙古生態環境更大的「牌坊」嗎?有網友在新聞跟帖中就分析了,工程一旦立項,在設計和論證階段是專家教授獲益,在徵地佔地階段國土部門獲益,在勘探施工維護階段工程地質水利部門獲益、在治旱階段環境部門獲益、在賣水階段市政部門獲益,而在每一個實施階段,當地主管官員想要有所收益都很簡單。 |
專家還是尊重良知為好 專家們拍大腿拍腦袋的時候,心裡基本上不算帳,好多人都是張嘴就來,按照主辦方規定的議題鼓掌通過,完全不考慮實際上的可行性。這種水平跟牟其中老師差別也就不大。什麼給「長城貼瓷磚、給太平洋裝欄杆、給赤道鑲金邊」的主意都能想出來。這種主意本來主要是去忽悠領導的,被媒體一報導,就變成忽悠人民了。廣大人民群眾一定不要被這一小撮的專家忽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