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農業。
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已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當時經濟狀況的實物資料,據現有資料,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包含有農業、養畜、漁獵和採集、手工業等幾種成分。
農業生產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各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幾乎都包含有農業文化的因素,其中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農業文化因素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農業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徵。
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的進程,各地的情況並不相同。由於我國幅員廣大,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不同,因此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的進程有所不同,發展水平也不平衡。
黃河流域有良好的發展農業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這裡有第四紀形成很厚的黃土,有大河衝積平原,也有受河水的衝刷而形成許多平坦的臺地和丘陵崗地,地勢開闊,土質肥沃,氣候溫暖,交通也便利,適合農業耕作,因此這裡的農業發生較早,發展的進程也較快。
據目前的發掘資料,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早期,年代距今七八千年前。這一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如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臺文化、大地灣文化以及稍晚的北辛文化,都包含有典型的農業文化因素。不僅出土有不少農業勞動生產工具如石斧、石鋤、石鏟、石鐮和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磨棒,還出土有與農業生活相關的大量陶質生活器皿,並且形成了定居的村落。在磁山遺址的許多窖穴中,還發現有積存的朽粟,這些農業因素的發現,充分說明七八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已興起。
黃河流域七八千年前的農業生產,有早期農業的特徵,也有它進步的特徵。早期農業的特徵,主要表現在農業村落的分布還不密。目前發現的農業文化遺址還不多,而且非常分散,遺址的面積也小,其次是出土的農業勞動生產工具數量不多,生產力水平不高,這就顯示出它的早期性質。進步性則主要表現在農業勞動工具磨製比較精細,而且種類齊全,其中有開闢耕地用的石斧,有翻土鬆土用的石鋤、石鏟,也有收割穀物用的石鐮,還有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磨棒,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所必需的勞動生產工具都有發現,由此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手段已基本完備。此外,在個別遺址還發現有大量朽粟。農業工具磨製比較精細,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較高。尤其是石鏟的出現,表現出當時的農業耕作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而大量積存的朽粟,則顯示出當時生產的糧食,除供食用之外,可能還略有剩餘。這些情況充分表明,黃河流域七八千年前的農業生產,雖然還具有早期農業的性質,但已脫離了最原始狀態,開始進入發展期。
新石器中、晚期,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這時期的農業文化遺址到處都有發現,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遺址、上遊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下遊的大墳口文化遺址及其以後的龍山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都屬於發達的農業文化遺址。這時期的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農業村落的分布比較密集,村落的規模也較大,大的村落面積達幾十萬平方米。村落遺址內包含的房基、窖穴數量比早期有很大的增多,出土的文化遺物也很豐富,這就表明當時的農業人口數量有很大的增加。
二是這時期的農業文化遺址出土的農業勞動工具數量眾多,一個農業文化遺址往往有上百件乃至幾百件農業工具出土,西安半坡仰韶遺址出土的農業工具數量就達七百餘件。這些工具製作精細,加工方法和製作形式也有很大改進,如石斧體多厚重,石鏟體多變亮,不少石器上面還鑽有孔眼,以利於使斧、鏟與木柄捆綁得更加緊密牢固。農業工具加工方法的改進,表明當時的勞動生產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三是貯存糧食的窖穴普遍增多,而且體積大而深。用於貯藏糧食用的大型陶缸、陶甕之類的貯容器,也有較多的發現,這類器物尤其在龍山文化中出土的數量更多,這些情況表明當時積存的糧食有很大的增加。西安半坡發現的一座窖穴,內貯的粟多達數鬥,在出土的陶甕、罐中也發現貯存有粟,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龍山文化出土的陶缸、陶甕,發現貯存糧食的例子也不少,此外。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中,還出現有大量的酒器,這也說明當時的糧食生產已有較多的剩餘。
四是這時期發現的糧食作物品種也有增加。除粟有較多的發現外,在大河村仰韶遺址還發現有被鑑定為高粱的遺存,馬家窯文化則發現有黍,西安半坡仰韶遺址出土的一件小陶罐中,還發現貯存有芥菜或白菜籽。
上述種種情況表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發展非常迅速,生產規模也比較大。農業村落的分布如點點繁星,農業人口有很大增加,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種植的糧食作物品種也有所增加,生產的糧食除供食用外還有較多的剩餘,當時的原始農業已呈現出發達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