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農業文化,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

2020-12-04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農業。

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已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當時經濟狀況的實物資料,據現有資料,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的經濟狀況,包含有農業、養畜、漁獵和採集、手工業等幾種成分。

農業生產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各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幾乎都包含有農業文化的因素,其中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農業文化因素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農業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徵。

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的進程,各地的情況並不相同。由於我國幅員廣大,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不同,因此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的進程有所不同,發展水平也不平衡。

黃河流域有良好的發展農業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這裡有第四紀形成很厚的黃土,有大河衝積平原,也有受河水的衝刷而形成許多平坦的臺地和丘陵崗地,地勢開闊,土質肥沃,氣候溫暖,交通也便利,適合農業耕作,因此這裡的農業發生較早,發展的進程也較快。

據目前的發掘資料,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早期,年代距今七八千年前。這一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如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臺文化、大地灣文化以及稍晚的北辛文化,都包含有典型的農業文化因素。不僅出土有不少農業勞動生產工具如石斧、石鋤、石鏟、石鐮和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磨棒,還出土有與農業生活相關的大量陶質生活器皿,並且形成了定居的村落。在磁山遺址的許多窖穴中,還發現有積存的朽粟,這些農業因素的發現,充分說明七八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已興起。

黃河流域七八千年前的農業生產,有早期農業的特徵,也有它進步的特徵。早期農業的特徵,主要表現在農業村落的分布還不密。目前發現的農業文化遺址還不多,而且非常分散,遺址的面積也小,其次是出土的農業勞動生產工具數量不多,生產力水平不高,這就顯示出它的早期性質。進步性則主要表現在農業勞動工具磨製比較精細,而且種類齊全,其中有開闢耕地用的石斧,有翻土鬆土用的石鋤、石鏟,也有收割穀物用的石鐮,還有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磨棒,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所必需的勞動生產工具都有發現,由此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手段已基本完備。此外,在個別遺址還發現有大量朽粟。農業工具磨製比較精細,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較高。尤其是石鏟的出現,表現出當時的農業耕作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而大量積存的朽粟,則顯示出當時生產的糧食,除供食用之外,可能還略有剩餘。這些情況充分表明,黃河流域七八千年前的農業生產,雖然還具有早期農業的性質,但已脫離了最原始狀態,開始進入發展期。

新石器中、晚期,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這時期的農業文化遺址到處都有發現,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遺址、上遊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下遊的大墳口文化遺址及其以後的龍山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都屬於發達的農業文化遺址。這時期的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農業村落的分布比較密集,村落的規模也較大,大的村落面積達幾十萬平方米。村落遺址內包含的房基、窖穴數量比早期有很大的增多,出土的文化遺物也很豐富,這就表明當時的農業人口數量有很大的增加。

二是這時期的農業文化遺址出土的農業勞動工具數量眾多,一個農業文化遺址往往有上百件乃至幾百件農業工具出土,西安半坡仰韶遺址出土的農業工具數量就達七百餘件。這些工具製作精細,加工方法和製作形式也有很大改進,如石斧體多厚重,石鏟體多變亮,不少石器上面還鑽有孔眼,以利於使斧、鏟與木柄捆綁得更加緊密牢固。農業工具加工方法的改進,表明當時的勞動生產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三是貯存糧食的窖穴普遍增多,而且體積大而深。用於貯藏糧食用的大型陶缸、陶甕之類的貯容器,也有較多的發現,這類器物尤其在龍山文化中出土的數量更多,這些情況表明當時積存的糧食有很大的增加。西安半坡發現的一座窖穴,內貯的粟多達數鬥,在出土的陶甕、罐中也發現貯存有粟,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龍山文化出土的陶缸、陶甕,發現貯存糧食的例子也不少,此外。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中,還出現有大量的酒器,這也說明當時的糧食生產已有較多的剩餘。

四是這時期發現的糧食作物品種也有增加。除粟有較多的發現外,在大河村仰韶遺址還發現有被鑑定為高粱的遺存,馬家窯文化則發現有黍,西安半坡仰韶遺址出土的一件小陶罐中,還發現貯存有芥菜或白菜籽。

上述種種情況表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發展非常迅速,生產規模也比較大。農業村落的分布如點點繁星,農業人口有很大增加,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種植的糧食作物品種也有所增加,生產的糧食除供食用外還有較多的剩餘,當時的原始農業已呈現出發達的景象。

相關焦點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農業方面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而在新石器時代時,我國的古人們就已經擁有了十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隨著更多文物的出土,當時農業發展的狀況逐漸被我們所掌握,而這一時期的農業探索也為之後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裝有種子的陶罐 在中國的新石器文化中,以仰韶文化最為著名,今天我們也先來看看在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代表區域中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由中石器時代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即由蒙昧時代高級階段轉入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標誌是磨光石器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磨光石器的出現是石器製造技術上的重大進步和最高成就。製造這種石器,首先要把石料打製成一定的形狀,然後在砒石(磨石)上加砂蘸水磨光。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銅石時代的主要特徵
    中石器時代的歷史年代,大致開始於距今1萬年前後,延續的時間很不平衡。在西亞,約在公元前9000年,就向新石器過渡,在歐洲和中亞一些地區,則延續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國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狀況,還不十分清楚。新石器時代是以磨製石器為標誌。這是在打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經過磨光加工,器表光滑,器形規整,用途明確的新型工具。
  • 新石器時代,為何農業是最為顯著的?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尤其的農業的產生,可謂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者「新石器革命」。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證實,在公元前約7000年,不知為何,世界很多地區同時出現農業與定居生活。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居民點星羅棋布。但是,正如過去人們常說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裡不僅多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也是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陝西沙苑、山西懷仁、河南許昌、北京門頭溝等地都發現了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陳列館的前言是侯仁之先生撰寫的:「以上宅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與陳列在周口店龍骨山的舊石器文化,東西輝映,生動地體現了首都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北京地區首先被發現有原始農業興起的上宅文化,可以看作是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早在50萬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舊石器文化開始出現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約一萬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陸續出現於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和平谷上宅等地。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
  • 【量化歷史研究】冰河世紀的試煉:新石器時代農業起源的經濟學解釋
    原標題:【量化歷史研究】冰河世紀的試煉:新石器時代農業起源的經濟學解釋 本文為「量化歷史研究」第 261 篇推送 新石器革命中農業的起源地區及傳播路徑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些遠古歷史因素中,現有的文獻已經發現「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transition)是一個影響人類長期發展和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新石器革命,又稱第一次農業革命或新石器人口轉變,泛指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在世界不同地區同時出現的社會變革。
  • 植物考古農業起源啟發人類澱粉食用史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通過浮選法在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獲取的植物遺存。什麼是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一個考古學的時間概念,一般是按照所謂三大要素界定新石器時代,即磨製石器、陶器製作、原始農業(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但是,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揭示,這三大要素是否能夠作為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標誌值得重新考慮。
  • 大溪文化密碼——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
    走進巫山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屬歷史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吸引。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於2003年出土於巫山縣人民醫院遺址,其遺址是大溪文化分布在三峽地區最為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之一。此件穿孔石鉞的琢磨、鑽孔、磨光等工藝都已十分成熟精細,代表了長江中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水平。在新石器時代,禮器隨著階級的分化而出現,石鉞便是由作為複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的最早的禮器。此件石鉞因未見生產使用痕,它應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巫術或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道具。因此,此石鉞除去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外,是解鎖大溪文化中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密碼」。
  • 穿越古代中國|如果在新石器時代幹個農活,你擁有哪些工具?
    這一時期,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人們開始使用磨製石器,製造陶器,按照血緣關係組成聚落,過著定居生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農業起源地區之一,是水稻、粟、黍等糧食作物的故鄉。家畜飼養逐漸發展,牲畜種類不斷增加。在傳統的陶器製作之外,人們還發明了編織與紡織技術,不斷滿足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生產方式逐漸從攫取經濟過渡到了生產經濟。
  • 萬物之靈的崛起點,我們的祖先甩開猴子和猿的時代-新石器時代
    使用石制工具的時代,在考古學上稱為石器時代。人類的石器時代歷史很長,人類的歷史有300萬年,石器時代差不多佔了299.5萬年。它雖然極其原始,但卻展示了人類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人類最初走出森林,和猿相揖別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了遠大無比的發展潛力。面對強悍的大自然,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去接近它,慢慢地發現了種比手更有 力量的生產工具,那就是石器。
  • 步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社會有了哪些進步和重大發明?
    隨著人類在大自然中的苦苦求索,隨著火的使用日漸成熟、石器製作方式由打制進入了磨製,而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在山東地界生存的人類在生活中又有了什麼樣的進步呢?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開始出現,這在人類社會生產中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黃淮下遊地區先民獲取動物資源的生業方式初探
    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下遊地區後李文化和淮河中下遊的順山集文化時期已經開始馴化、飼養家畜(狗和豬),但生業仍以狩獵和漁撈經濟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這一階段的生業屬於「低水平的食物生產階段」,獲取肉食資源的模式處於「初級開發型」階段。總體來講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黃淮下遊地區的漁獵採集經濟採取了強化利用自然資源的廣譜漁獵經濟策略,並出現了適應定居生活,強化利用水生動物資源的現象。
  • 神農嘗百草——農業的起源
    於是他利用天氣的變化指導人們種植農作物,這樣就可以有計劃地收集果實、種籽作為食物,這就是我國農業的起源。事實上,神農是我國原始種植業和畜牧業發生初期的一個人物。所有有關神農的傳說,都是中國農業從發生到確立的整個歷史時代的反映。
  • 半月談丨「滿天星鬥」裡的紅山文化
    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滿天星鬥」說,他認為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如同天上群星璀璨。滿天星鬥時期大約持續了2500年至3000年或更長。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其中之一為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
  • 在新石器時代,經過人類的共同努力,開拓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學者把舊石器時代大致分為前期、中期、後期,這是指石刻石器、剝片石器,和製造握斧、石刀等磨石技術的水平高低,這些石器主要是用來打獵或剝動物皮的,早期的人類可能散居在歐洲、非洲、中東與東亞一帶。舊石器時代距今約4萬年到1萬年以前,也就是舊石器後期到新石器時代初期,這段時間生活特別發達。
  • 打制石器過渡到磨製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究竟進步在哪裡?
    那些生活在原始社會的樣子究竟是如何的呢?大約在1萬年前,第四紀冰期結束,人類終於擺脫了大自然殘酷的考驗,進入了原始農業耕作時期。從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過程來看,新時期時代的到來無疑是一場偉大革命。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裡,天氣開始慢慢變暖,居住的環境越來越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也伴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和進步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歷史學考研】史前時代
    北京人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北京猿人於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穴中被發現,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遺存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北京人體質特點,一方面,已具備人的性質,另一方面,還保留著某些猿的特徵,所以又稱之為猿人。他們已經開始使用火,還能保留火種。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