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滿天星鬥」裡的紅山文化

2020-12-03 中國紅山

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滿天星鬥」說,他認為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如同天上群星璀璨。滿天星鬥時期大約持續了2500年至3000年或更長。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其中之一為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

在「滿天星鬥」時期,紅山文化在北方閃閃發光。

翁牛特旗黃玉龍 孫永剛攝

長城外的文明曙光

在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有一座名為「烏蘭哈達」的山。「烏蘭哈達」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山」,這座城市因此而得名,紅山文化也因此而得名。

紅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早在20世紀初,紅山文化就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注意。1914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發表文章,介紹他到內蒙古東南部等地考察的情況,首次向世人披露了西拉木倫河流域存在著史前文化遺存的信息。20世紀20年代初,法國傳教士桑志華等人多次到赤峰英金河流域和紅山後進行調查,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20多處。

1930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到赤峰進行考古調查,採集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的細泥紅陶片、夾砂灰陶片、細石器、骨器等。

新中國成立後,紅山文化研究步入正軌。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在編寫《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時,根據梁思永先生的意見,對這一文化作了專門論述,正式命名為「紅山文化」,提出「紅山後的這一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具有突出的特點,對於研究長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的相互關係問題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幫助」。

20世紀後半葉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赤峰學院等文博機構、科研院所對紅山文化遺址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發掘和研究,極大擴充了紅山文化的考古材料。

1971年,赤峰市翁牛特旗村民張鳳祥在平整土地時撿到一件C型玉龍,當時並未引起太多關注,直到1984年才被確認是約5000年前由紅山文化先民製作的玉雕龍,翁牛特旗因此得名「玉龍之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說:「紅山文化晚期,玉器的種類和數量顯著增多,玉雕技術取得飛躍性進步,雕琢和使用形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禮制形態,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紅山文化玉龍造型分為C形龍、玉豬龍、鳥形龍三類,其中玉豬龍對商周時期蜷體玉龍的造型產生直接影響。

1983年開始正式挖掘的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在這裡發現了5000年前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址,證實這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曾主持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考古學家郭大順說:「以牛河梁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為中心的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實證。經過多年研究,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說,紅山文化屬於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

「直根系」的概念是蘇秉琦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蘇秉琦先生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所涉及的範圍是從關中西部起,向西北延伸至內蒙古河曲地區,向東北延伸至遼西地區,形成「Y」字形文化帶,這一地帶是「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紅山文化處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紅山 孫永剛攝

紅山先民的日常

紅山文化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均大幅提升,當時已出現旱作農業,還出現了制陶、玉雕、泥塑等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近年來,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以及更多科技手段參與到發掘與研究工作,我們對紅山文化時期先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位於赤峰市紅山區的魏家窩鋪遺址,發現於2008年,是目前國內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孫永剛曾參與魏家窩鋪遺址的考古發掘並主持該遺址的植物考古學研究工作,他說:「植物考古學於本世紀初引入紅山文化研究,通過植物考古學方法獲取農作物遺存,通過動物考古學方法獲取動物遺存,通過相應的分析研究了解古人的食物結構。」

在魏家窩鋪遺址發掘過程中,孫永剛團隊採用植物浮選法並進行量化分析。他們採集到127 份浮選樣品,發現了 98 粒各種炭化植物種子。這些米粒大小的黑色顆粒,揭示了約6000年前紅山文化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狀況。採集到的種子中有49 粒為粟和黍,其形狀與現代粟和黍基本一致,說明出土的粟和黍應該屬於已經完全栽培的農作物。

在魏家窩鋪遺址採集到的種子還包括禾本科、藜科、豆科、茄科等科屬,數量較多的24粒屬於禾本科狗尾草屬。孫永剛說,狗尾草屬種子一般為田間雜草,在考古遺址發現,如果數量相對顯著,其所反映的是農耕生產活動狀況。

孫永剛說,魏家窩鋪遺址發現了粟和黍等農作物遺存和田間雜草,說明當時已經有了栽培農業,但種子的絕對數量和出土概率偏低,可能說明當時的農作物栽培技術與種植制度尚處於初級階段。

魏家窩鋪遺址的其他考古發現也證實,在紅山文化先民日常經濟生產活動中,以粟和黍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是輔助性的生產活動,採集和漁獵是他們生產活動的主體。

孫永剛團隊在魏家窩鋪遺址浮選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魚骨、軟體動物甲殼,還有部分動物骨骼,顯示出漁獵經濟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佔有較大比重。而野生果實也是西遼河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的一種食物來源,魏家窩鋪遺址所見的石磨盤和磨棒等工具應與採集、加工有關係。

為什麼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從事著漁獵、採集、農業混合的生產活動?孫永剛說:「西遼河上遊地區紅山文化時期相對乾燥的氣候條件可能限制了該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加之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特點,先民選擇從事狩獵、家畜飼養、漁業、採集等來補充食物資源。」

小小一粒粟,跨越8000年

在魏家窩鋪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時期,以粟、黍為代表的旱作農業系統應是承續了興隆窪文化時期的旱作農業傳統。興隆窪文化是紅山文化的源頭之一,因首次發現於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村而得名。

考古研究表明,敖漢地區是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地。2002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考古學家趙志軍對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3次科學考古發掘,獲得經過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經碳14測定,這些炭化粟黍距今8000年,比此前中歐地區發現的穀物早2700年。結合定居村落的出現及成熟的掘土、穀物加工工具的製作和使用,證實距今8000年左右的興隆窪文化時期已經形成了旱作農業系統。2012年,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敖漢旗也被稱為「世界小米之鄉」。金黃的敖漢小米,不僅在8000年前帶來了旱作農業的曙光,而且至今仍在這片土地上散發著勃勃生機,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支柱之一。

敖漢旗四家子鎮林家地村的貧困戶,靠小米產業脫了貧。5年前,小米在林家地村的村民眼中,只是填飽肚子的口糧,沒人想過靠小米脫貧致富。貧困戶辛長學說:「穀子年景好的時候一畝地收800來斤,能賣400多塊錢;年景不好的時候收個200來斤,成色不夠,只能自家留著吃。」

2015年,駐村第一書記宋國功來到林家地村後,發現村裡的環境十分適合種穀子,而且當地也有種植傳統。但是普通小米賣不上價,種了也掙不了錢,宋國功萌發了種植綠色有機小米的念頭。

宋國功為林家地村引進優良小米品種,又和企業籤訂了綠色穀子供銷協議,為小米找好了銷路。林家地村的小米產業從2015年正式起步,辛長學等12個貧困戶首批參與種植,當年全部脫貧。

近年來,小米產業已成為敖漢旗的主導產業之一,全旗穀子種植面積92萬畝,年產量5億斤,直接帶動5.6萬戶村民增收,其中貧困戶7913戶。

轉自: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去哪裡看滿天星鬥?與誰人去?
    一如那些最燦爛的詩篇,在晨光中被孩子們晴朗地誦讀……一如我們曾經見過的最璀璨星空,滿天的星鬥,熠熠生輝……一如少年,一如仰望的臉,一如凝視的明眸……去哪裡看滿天星鬥?與誰人去?我們坐在哪個屋脊?又坐在哪個山巔?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新石器時代的幾個主要文化類型一.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屬於北方區系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出土文物有中華第一龍、玉豬龍等。四.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屬於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系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出土文物主要是黑陶,所以也叫黑陶文化。
  • 故事:戴長伸《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
    今天我們一起分享戴長伸的詩歌《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也來聽聽詩歌背後的故事。 戴長伸,祖籍山東高唐,現居成都,是《新成華》報社執行主編。戴長伸15歲發表處女作,已在《詩刊》《詩歌月報》《草堂詩刊》《青年文學》等刊物發表詩作300餘首;著有詩集《單行道,或隨風而逝的理想主義》《我來到這人間》,以及合集《7印張——山東大學作家班詩選》。
  • 「四座城」看浦東高質量發展「滿天星鬥」
    三十而立丨「四座城」看浦東高質量發展「滿天星鬥」今年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起步之初,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四個國家級開發區相繼設立,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主要載體。如今,四大開發區已變身「四座城」:金融城、貿易城、智造城、科學城。
  • 上聯: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鬥!下聯堪稱絕妙
    對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上千年以來一直受到了老百姓們的喜愛,逢年過節都會貼上幾幅有寓意的對子,期待著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時至今日,
  • 草堂讀詩|故事:戴長伸《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
    今天我們一起分享戴長伸的詩歌《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也來聽聽詩歌背後的故事。戴長伸,祖籍山東高唐,現居成都,是《新成華》報社執行主編。戴長伸15歲發表處女作,已在《詩刊》《詩歌月報》《草堂詩刊》《青年文學》等刊物發表詩作300餘首;著有詩集《單行道,或隨風而逝的理想主義》《我來到這人間》,以及合集《7印張——山東大學作家班詩選》。
  • 滿天星鬥誰會72變
    那麼有誰知道我們仰望的滿天星鬥誰會變化呢?讓我帶著大家用科學知識來揭秘吧。亙古以來,人類目測最清楚的是月亮,初一時月牙,十五是滿月,以至於人感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是由月亮和地球運行的位置軌道距離決定的,月亮其實不會變化。
  • 生活禪語 | 滿天星鬥
    如果滿天星鬥不是禪,釋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覺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禪,洞山良價禪師就不可能因過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團,落實人生;如果鬱郁黃花不是禪,靈雲禪師也不可能因見桃花而開悟。大自然到處都呈現著禪的空靈與恬靜、悠遠與超越、真實與現成,所以陶淵明能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絕唱,蘇東坡能留下「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禪苑清音。
  • 013鹹味奶茶:滿天星鬥夜歸人
    零食主義字數 808 · 2020-03-25 22:38看來,那些天一直盤旋在腦海裡要去一次克什克騰旗的念頭越來越像是真實的計劃。我應該特別說明的是,這是一次將會由新買的SUV完成的舒適旅行。那就去享受現在的這份餘暉,喝一口鹹味的奶茶,長日將盡,過不了多久,你和我就可以看到滿天星鬥,照亮那些心存善念的夜歸之人!202003252233零食主義
  • 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搖籃不止黃河中原不是中心
    所以西方社會科學裡的一般法則,不能有普遍的應用性。中國歷史學、考古學應當建立起自己的評判標準體系,用以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  比如古代文明標準,西方考古學不提冶金術,中國考古學就應該有這條標準,銅器的存在,我國最早的黃銅片,發現在仰韶文化的房基上,黃銅就是含鋅的銅基合金;最早的青銅器,發現在甘肅林家遺址,一個小銅刀子,青銅就是含錫的銅基合金。
  • 紅山文化東西融匯淌異彩
    紅山文化從發現起,就因其鮮明的多元文化特色而被視為南北文化交匯產生的一種新文化。如今,更多學者注意到紅山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匯融合。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郭大順。郭大順非常明確地告訴記者,紅山文化是東西方文明碰撞出的火花。
  • 上聯「黃昏過河,腳踏滿天星鬥」,8歲孩童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對聯,從古至今向來是人們喜愛的文學形式,不論朝代如何更迭和變換,歲月如何的變遷,那些精彩的對聯猶如天上的繁星,始終照耀著我們,給我們深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思。歷代有關對聯的小故事可以說數不勝數,今天就為大家講一個大才子對對聯的故事。
  • 如何判斷紅山文化玉器的價值
    同理,只要多接觸古玩紅山文化玉器器,就自然而然的,學會如何分辨了。 3,看反光 因為紅山文化玉器是手工加工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加工面會有很多細小的面組成,會凹凸不平,所以迎光看時,會有不同的反光。
  •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到紅山區拍攝紅山文化紀錄片
    日前,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來到紅山區,拍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紀錄片《探秘紅山》,這部紀錄片共14集。紅山文化將作為第一集播出,向世人展示紅山文化的發現、研究以及對中華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的貢獻。攝製組一行六人,分別拍攝了紅山區的紅山遺址群和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 大慶文物丨滿天星鬥
    他用一段文字概括了大慶文物的地位:大慶地區地處松嫩平原腹地,多處古生物化石發現地點反映了更新世晚期大慶地域的地質演化和環境變遷以及古動物生存演化的歷史;孕育的「白金寶文化」「小拉哈文化」等許多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奠定了大慶地區作為嫩江流域第一縷文明曙光的獨特地位。
  • 薦書丨滿天星鬥:蘇秉琦論遠古中國-「享書社」
    #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滿天星鬥:蘇秉琦論遠古中國 蘇秉琦 9787508659916 中信出版社【 編輯推薦 】探尋中國文明的初始秘密,提出新石器時期中國大地呈現古文明「滿天星鬥」的分布格局;現代考古學奠基人的權威觀點,引領考古界走出
  • 像滿天星鬥守護轄區安寧
    疫情期間,所裡安排同志們去農貿市場輪流值班,遇到有的同事生病或臨時有事需要調整,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替換,只要找陳浪,他都欣然答應。就這樣,陳浪在農貿市場、超市裡、馬路上、樓宇間留下一個個最美的逆行背影。南星所轄區市場多、人手緊張,除了要駐守市場、檢查沿街商鋪,徐鵬還兼顧著新開餐飲企業的上門核查工作,在緊鑼密鼓的走訪服務中,徐鵬用腳步丈量土地,保障著每一家企業的安全復產。
  • 考古證明廣東並非「炎荒萬裡」 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的璀璨明珠
    廣東考古人30年來不懈努力,一幀幀地修復著南粵大地的歷史圖卷,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廣東並非「炎荒萬裡」的蠻夷之地,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之中極為璀璨的一顆,擁有著延綿悠長的文化脈絡。從遙遠蒙昧的石器時代到文明碰撞的明清時期,廣東的考古發現不僅是南粵先民如何從猿人砥礪步向文明社會的見證,還記錄了中原與嶺南文化間的碰撞交融,更反映著廣東在海陸文明傳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 作為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存續近兩千年的紅山文化族群去哪了?
    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中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和大凌河為中心,廣泛分布於今河北、遼寧、內蒙古三省相交之處。紅山文化始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文化主體形成於父系氏族社會。經碳14測定,紅山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存續近兩千年。
  • 現實版「尋龍訣」,紅山文化出土「龍胎」,中華龍或許起源於豬
    或許,在遠古時期,龍也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紅山文化出土的「龍胎」1921年,考古學家就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存。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距今已有5000至6000年的歷史,是追溯華夏文明起源的一大重要考古學文化。當時,學者們並未將此文化遺存同中華龍聯繫起來。直到1971年,在遼寧省的三星他拉村,意外發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