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來到紅山區,拍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紀錄片《探秘紅山》,這部紀錄片共14集。紅山文化將作為第一集播出,向世人展示紅山文化的發現、研究以及對中華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的貢獻。
攝製組一行六人,分別拍攝了紅山區的紅山遺址群和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從2001年正式提出至今,已經實施了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通過對眾多遺址展開大規模考古研究,以豐富考古資料,實證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1906年紅山文化在紅山被發現,1954年,中國考古學者尹達在其出版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命名。紅山文化在距今6500-5000年之間,廣泛分布於西遼河、老哈河和西拉沐淪河等廣大區域,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它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共同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國的史前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赤峰地區是紅山文化的核心區,紅山區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和發源地。2006年紅山文化正式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文物工作者在紅山區文鍾鎮發現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這個遺址是目前經過科學發掘最大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添補了紅山文化聚落研究的空白。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次調整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確定由遼寧省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和內蒙古赤峰市的魏家窩鋪遺址、紅山遺址群共同組成紅山文化遺址申報項目,聯合「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紅山文化研究專家劉國祥,紅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賈洪榛參加拍攝。
《走進紅山》記者:袁大偉
紅山融媒體編輯:聶文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