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東西融匯淌異彩

2020-12-05 光明數字報

    紅山文化從發現起,就因其鮮明的多元文化特色而被視為南北文化交匯產生的一種新文化。如今,更多學者注意到紅山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匯融合。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郭大順。郭大順非常明確地告訴記者,紅山文化是東西方文明碰撞出的火花。

 

專家注意到紅山文化與域外的聯繫

 

    郭大順說,198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講授中國考古學的汪濤考察牛河梁時,就曾提出從世界史角度研究紅山文化的課題,認為有一些因素與西方有關,如石頭建築、神廟和人的塑像等,應該相互比較。

 

    1994年,受世界銀行環境保護項目組委託,劍橋大學研究員G.巴恩斯對牛河梁遺址所寫的項目評估中,將紅山文化的女神塑像與埃及的相關文物相比較,認為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批史前泥塑神像。

 

    2013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考古·上海論壇」上,劍橋大學教授C.倫福儒在演講中,將牛河梁遺址與土耳其哥貝克力石陣、英倫島的巨石陣和布羅德加石圈、法國卡納克石陣等遺蹟相比較,認為牛河梁遺址是國家社會形態出現之前公眾集會的禮儀場所。

 

    其實,早在東山嘴遺址發現的1983年,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就將西遼河流域古文化與中原和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相聯繫,他說:「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能夠給予理論說明,那將表明我們掌握了解開長城地帶古代文化發展脈絡的手段,並且找到了聯結我國中原與歐亞大陸北部廣大草原地區的中間環節。」

 

「彩陶之路」或為草原絲綢之路前身

 

    1993年,針對阿魯科爾沁旗出土的一件彩陶罐,蘇秉琦闡述:「這裡出土的紅山文化彩陶罐,繪有來自中原的玫瑰花、來自中亞大陸的菱形方格紋和來自紅山本土的龍紋等三種圖案,這是歐亞大陸匯合點迸發出的火花,這意味著五六千年以前,這裡是西亞和東亞文化的交匯地帶和熔爐。」

 

    郭大順告訴記者:「我們在編寫《牛河梁遺址發掘報告》時,曾對該遺址出土的彩陶圖案做過歸納,發現牛河梁遺址的彩陶圖案正好也可分為如上述阿魯科爾沁旗那件彩陶罐上的三類圖案。據初步統計,牛河梁遺址這類幾何紋數量約佔彩陶圖案的三分之一,這表明,紅山文化接受西部影響較深,且已融入紅山文化之中。」

 

    「這種連續或棋盤格式分布的幾何形彩繪圖案,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史前文化中也有發現。由此可見,從歐亞大陸到中國遼西,似有一條由西向東的『彩陶之路』。」郭大順說,有關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學界普遍認為,陸上絲綢之路外,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彩陶之路」或為草原絲綢之路的前身。

 

紅山玉器原料或來源於貝加爾湖地區

 

    在環太平洋地區古文化關係中,有關紅山文化與東北亞地區古文化的關係,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學界多注意到東北亞史前玉器在東北亞文化交流中所表現出的線索。

 

    郭大順說:「1984年,臺灣學者鄧淑蘋就曾提出,紅山文化玉器玉料的來源可能與貝加爾湖有關。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龍,很可能為西伯利亞地區所產的角閃玉。」

 

    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玉器研討會上,俄羅斯學者科米薩洛夫、日本學者加藤晉平都介紹了貝加爾湖地區史前文化中的玉器。那裡用玉歷史甚早,有的玉璧,形近方圓,內外緣薄,具有紅山文化玉璧特徵。

 

    紅山文化與貝加爾湖地區文化關係的進一步論證,是日本學者藤田夫士夫對興隆溝遺址M4人頭骨左眼眶內嵌的一件玉玦與貝加爾湖地區史前文化中同樣實例的比較,他認為遼西地區史前文化與貝加爾湖地區史前人類有著相近的「以玉示目」的習俗。

 

西遼河流域是環太平洋玉文化圈的起點

 

    「史前玉器所表現的包括東亞地區在內的環太平洋地區的文化關係,以查海、興隆窪等遺址玉器向東和向南的傳播更為引人關注。」郭大順說,興隆窪——查海時期遼西史前文化所見的玉玦和玉匕形器的傳播路線,向東,在日本海東岸的福井縣桑野遺址有同樣組合玉器出土,但時間略晚;向南,燕山以南的天津薊縣牛道口、太行山西側的淶源北福地都有玉玦和玉匕形器同一組合出現,到山東省的小荊山也出有玉玦,時間也略晚,可視為興隆窪、查海玉器南下所經之地,再向南,到華南、臺灣、菲律賓、越南等地,都有時代較晚的玉玦出土,形成一個「玦文化圈」。

 

    「由此可見,紅山文化時期的西遼河流域,正是溝通東西方的『彩陶之路』與環太平洋『玉石之路』的交匯點。從而形成了東西方文化因素在這裡的融合。」郭大順告訴記者,「這也許就是紅山文化在中華大地率先跨入文明社會,並對中華文明產生持續影響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本報記者 畢玉才 本報特約記者 劉勇)

 

相關焦點

  • 如何判斷紅山文化玉器的價值
    同理,只要多接觸古玩紅山文化玉器器,就自然而然的,學會如何分辨了。 3,看反光 因為紅山文化玉器是手工加工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加工面會有很多細小的面組成,會凹凸不平,所以迎光看時,會有不同的反光。
  • 半月談丨「滿天星鬥」裡的紅山文化
    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其中之一為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在「滿天星鬥」時期,紅山文化在北方閃閃發光。「烏蘭哈達」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山」,這座城市因此而得名,紅山文化也因此而得名。紅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早在20世紀初,紅山文化就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注意。1914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發表文章,介紹他到內蒙古東南部等地考察的情況,首次向世人披露了西拉木倫河流域存在著史前文化遺存的信息。
  •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到紅山區拍攝紅山文化紀錄片
    日前,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來到紅山區,拍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紀錄片《探秘紅山》,這部紀錄片共14集。紅山文化將作為第一集播出,向世人展示紅山文化的發現、研究以及對中華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的貢獻。攝製組一行六人,分別拍攝了紅山區的紅山遺址群和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 作為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存續近兩千年的紅山文化族群去哪了?
    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中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和大凌河為中心,廣泛分布於今河北、遼寧、內蒙古三省相交之處。紅山文化始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文化主體形成於父系氏族社會。經碳14測定,紅山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存續近兩千年。
  • 現實版「尋龍訣」,紅山文化出土「龍胎」,中華龍或許起源於豬
    或許,在遠古時期,龍也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紅山文化出土的「龍胎」1921年,考古學家就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存。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距今已有5000至6000年的歷史,是追溯華夏文明起源的一大重要考古學文化。當時,學者們並未將此文化遺存同中華龍聯繫起來。直到1971年,在遼寧省的三星他拉村,意外發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
  • 考古專家:與紅山文化有些關係
    女媧的「媧」字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媧」字,古音應讀gua,顯然「咼」的部分比較重要,其字形中隱藏了史前先民的「女性生殖崇拜」。並且「媧」同瓜,形容的是孕婦的肚子像瓜。於是,許多學者將它與史前很多文化中出現的「葫蘆文化」聯繫到一起。
  • 「康平老故事」遼寧康平縣紅山文化遺址調查簡報
    作者:張少青我們已對《遼寧康平縣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屬新樂文化系統的遺址作了介紹(參看《考古》收編稿,編號(87)551)本文介紹屬紅山文化系統12處遺址概況。這12處遺址所處地理位置及編號,均在《遼寧康平縣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一文中(圖一)(1)作了標示。現將12處遣址概況分述如下:一、修李窩堡沙場遺址:1980年8月發現。
  • 重回克旗:紅山文化的印記,蒙漢文化的交融,加上無敵的草原風光
    赤峰博物館將赤峰地區新石器時代、北方青銅文化、遼金時期及蒙元時期的幾次文化高峰,用專題展的形式進行陳列展示,突出了赤峰地區考古學文化、歷史文化特色,全面反映了每一時段的文化特點,形成了赤峰博物館特有的展陳風格。
  • 紅山文化玉豬龍究竟是豬是龍,有人研究後,竟說它是蚊子的幼蟲
    通過對遺址文物及土壤的勘測,考古專家們確定該遺址應該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紅山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著名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除此之外,5000多年前的各種陶器、玉器、泥塑、石器、壁畫等,全部與世人見面,似乎在詮釋著人類的早期,輝煌燦爛的文明。在專家們整理紅山文化玉器時,發現了一種極為特殊的玉器,其高度為7.2釐米,寬5.2釐米,通身呈蜷曲的C字形,頭部肥頭大耳,圓眼有皺,顯然是一頭豬的造型,而其身體部分卻光滑渾厚,如龍蛇一般光滑。
  • 紅山蠟蟲樹變身「搖錢樹」
    然而在2014年至2017年裡,紅山蠟蟲突然大面積不再上樹,以往熱鬧非凡的「蟲會」風光不再。針對這一問題,紅山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邀請專家到紅山來「問診把脈」。2017年9月,中國農業大學產業規劃團深入紅山社區三合村民小組、熊家梁子村民小組、老房村民小組調研蠟蟲產業發展狀況,規劃團認為紅山生態環境好,立體氣候明顯,對於蠟蟲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
  • 傳說中的女媧就是紅山女神?容貌復原後,顏值比女星還漂亮
    歷史專家們更是在距今數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與媧傳說高度契合的「紅山女神像」,就更加佐證了這一記載。我國北部一帶有一個文化遺址,屬於華北地區。 1983年,專家們在遺址中發現一座較為隱蔽的女神廟。廟裡除了6個殘存的女性泥塑之外,還有一座特別的保存相當完整的泥塑女性頭像。在女神像的上臂中,檢測到人骨成分。
  • 中國最貴的豬 紅山草豬究竟好在哪裡?
    中國最貴的豬 紅山草豬究竟好在哪裡?時間:2017-05-27 11:51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最貴的豬紅山草豬,究竟好在哪裡?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草原,地處北緯42-45゜的黃金畜牧帶,奈曼旗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其上。
  • 紅山女神真是傳說中的女媧?容貌復原之後,專家:秒殺當代女星
    而在距今5000年到6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中,人們就發現了與女媧傳說契合的「紅山女神像」。紅山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之一,分布範圍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1984年,「紅山女神像」在牛河梁遺址被考古專家發現,當時女神廟裡除了6個大小不一的殘體泥塑女性群像外,最特別的就是這尊與真人大小相近的完整泥塑女神頭像。
  • 5000年前的紅山女神真是女媧?容貌復原後,網友:秒殺當紅女星
    天皇便是指伏羲,至於女皇應該就是指女媧,女媧一族很有可能是存在的,而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就十分有可能是女媧一族的遺址。 紅山文化範圍很廣,東北起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部達到了遼寧西部,而這個疑似女媧遺址的紅山文化就是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建平兩縣村的牛河梁村。
  • 升級灣區中軸新城+企業總部集群扎進,這下紅山跑出圈!
    因為在這裡,既有總部經濟、金融、科技、文化、人才等服務功能,又有購物、文化、休閒、國際商務等功能,這才是深圳的中央活力區該有的樣子。尤其紅山所在的片區,將是產值超2000億元的世界級「國際會客廳」,最能代表龍華高度。
  • 民族花開似錦繡 幸福綻放新紅山——赤峰市紅山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
    民族花開似錦繡 幸福綻放新紅山——赤峰市紅山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2020-09-03 1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好新疆故事」紅山:從荒山禿嶺到城市的標誌
    今天的《講好新疆故事》專欄,請園林工人李新兵講述紅山的變遷。我叫李新兵,是紅山公園一名普通的園林工作人員,從事園林工作已有33年了。聽老職工們說,紅山公園以前是一座荒山禿嶺。經過幾十年持續不斷的綠化,才漸漸的披上了綠裝。
  • 南京紅山首隻人工孵化食火雞破殼
    本報訊(通訊員 陳園園 記者 張源源) 昨天,紅山森林動物園澳洲動物區,一隻萌萌的食火雞寶寶正纏著飼養員閆濤這隻小食火雞出生於7月1日凌晨,是紅山森林動物園首隻人工孵化的食火雞寶寶。因為第一眼見到的是飼養員閆濤,小食火雞不認別人,只把閆濤當「親爸」。  據介紹,食火雞的繁殖是一項世界難題,2016年國外僅有4隻食火雞的繁育記錄,不過在紅山森林動物園,去年曾一胎成功繁育4隻;今年6月又有3隻陸續破殼,其中1隻為人工孵化。
  • 新疆冰雕迷人眼 烏魯木齊紅山公園冰掛樹分外妖嬈
    登紅山,賞冰雕。烏魯木齊市紅山公園的冰雕年年有,一年與一年不同,今冬是極少見到的獨特一景:冰掛樹。  冰掛樹這種冰雪景觀在見證烏魯木齊歷史的紅山腳下,別有一番韻味。  2018年12月31日,歲末年初,夜色降臨,記者來到紅山公園。一進大門,茂密的樹枝掛滿白色雪霜,火紅的燈籠、各種花燈將園內裝扮得五彩繽紛。
  • 河北省地震局紅山基準臺集體榮膺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
    河北省地震局紅山基準臺集體獲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1966年7月,紅山基準臺在邢臺地震的嚴峻考驗中誕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有組織、大規模開展地震預報的地震臺。可以說,新中國的地震研究就是從紅山基準臺開始的,它拉開了我國大規模開展地震預報實踐的序幕。紅山基準臺是全國地震事業的發祥地,也是培育科學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