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老故事」遼寧康平縣紅山文化遺址調查簡報

2021-01-17 遼北春秋

作者:張少青

我們已對《遼寧康平縣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屬新樂文化系統的遺址作了介紹(參看《考古》收編稿,編號(87)551)本文介紹屬紅山文化系統12處遺址概況。這12處遺址所處地理位置及編號,均在《遼寧康平縣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一文中(圖一)(1)作了標示。現將12處遣址概況分述如下:

一、修李窩堡沙場遺址:1980年8月發現。遺址處於康平縣城北3公裡處的修李窩堡沙場中,南距康彰公路約1公裡,公路南約1公裡是西泡子水庫。遺址為黑沙土層,1.5--3.0米深,之下是砂礫層。該遺址於1965年闢為沙場,今已掘毀無存。將採集、徵集標本述下馬鹿角化石2件,均殘缺,一件復原,徵集。鹿角石化程度不高,呈乳白色(圖版壹:1)。

(一)陶器,均手制,泥條盤築,火候很高,內壁抹光,多呈灰黑色。分陶質敘下:1、夾砂羼雲母灰褐陶:(1)直腹罐1件,殘缺復原。圓唇微內侈,敞口斜壁平底。內外抹光,器表由口沿下施劃刻豎帶「之」字紋,高15.8、口徑16.9、腹徑16、底徑10、壁厚0.5釐米(圖一:1,圖版壹:2)。直腹罐口沿4塊,均圓唇,壁微弧。有口沿下施壓印「之」紋,口徑53.2、壁厚0.8釐米;口沿下施豎帶、腹身施橫帶壓印「之」字紋,夾粗砂羼雲母陶質,器表粗糙,內壁抹光。口徑67、壁厚1.1釐米(拓片一:1);另2塊素麵,均圓唇。口徑29、20,壁厚0.7、0.5釐米(圖一:5·14)(2)陶片,飾劃刻「之」字紋、幾何紋陶片,呈灰褐、灰黑色。2、夾砂羼雲母紅褐陶:(1)直腹罐口沿3件:有圓唇外凸,口稍侈。頸施壓劃線紋,如水波狀,通身施壓印連點狀橫帶「之」字紋。口徑42.8,壁厚0.8釐米(拓片一:4);

圓唇微外侈,壁外弧。口沿下施豎帶、腹身施橫帶壓印「之」字紋。口徑50.4,壁厚1.1釐米;圓唇,器壁內外抹光,器表有劃刻短線。口徑29、壁厚0.7釐米(圖一:4)。(2)陶器口沿,圓唇紋器壁內外打磨光滑,呈赭紅色。口徑16、壁厚0.6釐米(圖-:13)。(3)罐平底:有的鑽三個圓孔,有的通身施連續短線紋,徑在8.4-12.4釐米(圖一:2、3)。(4)陶片,劃刻斜線紋陶片,呈黃褐色,厚0.9釐米(圖一:6);劃刻狀「之」字紋陶片,夾粗砂劃刻「之」字紋陶片(拓片一:2、3),壓印「之」字紋陶片;劃刻線紋兼方格紋陶片,厚0.7釐米。

(二)石器:石鋤2件,均黑色白斑輝長巖石質,磨製拋光。器身上下較簿,中間厚。頂做三個或二個凸圓尖頂,頂與頂之間做弧狀斜坡形凹陷。器身正面中部做二道或三道不明顯凸稜,在凸稜中間鑽孔,兩面加工,孔徑2.2-2.8、3.4-4.2釐米。刃微呈弧狀,並有崩裂痕。製做精細,造型美觀,不為多見的特殊器具,暫名石鋤。長15:1、15.5、最寬7.9、8.5、最厚2.2、2釐米(圖一:7、8,圖版貳:2)。亞腰石鏟1件,灰色花崗巖石質打制。圓頂,束腰,弧刃。腰部斷面略呈扁環形。長16、頂寬7.5、刃寬10.3、厚3.4釐米(圖一:10,圖版貳:1)。

石斧2件,均殘缺。一是青灰色砂巖石質,磨製。斧身中部一面做凹陷,斷面呈橢圓形;一是灰白色石灰巖質,磨製。尖頂,舌形。殘長7、11.8、寬4.8、5.5、厚3.4、1.9釐米(圖一:9、12)。

石磨棒2件,一殘缺。一是灰色砂巖石質,呈板刀狀,兩面使磨平光,兩端較厚,中間簿。長22.8、寬7.6、厚1-2釐米(圖一:11);另件是青灰色板巖石質,打制。一面有使磨痕

跡,器身略呈柱狀。

二、嘎土窩堡村馬架子山遺址:1980年7月發現。遺址位於沙金臺鄉嘎土窩堡村偏西南1公裡的崗地上,當地居民稱馬架子山。遺物暴露在崗頂風蝕坑黑沙土層上,約二萬多平方米,遺物不甚集中。

(-)陶器:均手制,泥條盤築,火度較高。器壁多內外抹光,內壁呈灰黑色。標本均為採集,分陶質敘下:1、夾砂羼雲母灰褐陶:(1)直腹罐口沿8件,有圓唇微外凸、圓唇兩種。有頸上施劃刻弦紋、幾何紋、弦紋兼以斜線紋。口徑在40.4-22釐米之間(拓片二:2、5、6,圖二:1、2)。(2)陶器口沿:圓唇直壁,頸上施壓印橫帶「之」字紋,兩端壓坑較深,飾紋密而且直。口徑17.8釐米(拓片二:9)。(3)罐平底:器身表面飾劃刻線紋兼點刺紋,底徑10釐米(拓片二:15,圖二:4)。(4)劃刻幾何紋、之」字紋陶片(拓片二:19、13)。

2、夾砂羼雲母灰陶:(1)直腹罐口沿2件,有圓唇直壁,頸上施壓印橫帶「之」字紋,口徑28.6釐米;圓唇微斂口,器表粗糙麻面,內壁抹光呈灰黑色。口徑29.4釐米(圖二:7)。(2)豆形器座,實心,下端外撤,凸起圓稜一圍,稜上施壓點紋,不甚清晰。底徑5釐米(圖二:8)。(3)壓印「之」字紋陶片,飾紋密長而直,稀疏而短微弧的特點(拓片二:10);劃刻「之」字紋陶片,飾紋草率(圖二:15、23)。

3、夾砂羼雲母灰黑陶:(1)直腹罐口沿2件,有圓唇外凸直壁,頸上施劃刻「之」紋。口徑22釐米(拓片二:7);圓唇,壁微弧,頸上施劃刻「人」字紋。口徑43.8釐米(拓片二:8)。(2)罐口沿,圓唇微外凸,直壁。頸上施劃刻弦紋,其下施劃刻斜線紋。口徑7.6釐米。(3)陶器口沿2件,均圓唇直壁,頸上施劃刻弦紋兼以斜線紋、「之」字紋。口徑17.6、17.4釐米。

4、夾砂羼雲母紅褐陶:(1)直腹罐口沿,圓唇直壁,頸上施劃刻橫線兼豎線紋。口徑38釐米(拓片二:1)。(2)缽口沿,圓唇微外侈,內外磨光,頸上施劃刻「人」字紋。口徑17.4釐米(拓片二:4)。(3)陶器口沿3件,有圓唇直壁,內外打磨光滑,頸上施兩道平行劃刻線紋,兩線間施劃刻斜線紋。口徑14.5釐米;圓唇下施凸堆紋,腹身施細凸堆紋。口徑9.4釐米(圖二:9);圓唇外凸,頸施劃刻斜線紋。口徑18.4釐米(圖二:11)。(4)罐平底,均為素麵,有的飾編織紋。底徑8.2、7.6釐米(圖二:5、6,拓片二:16)。罐橋狀豎耳,上寬下窄,較小(圖二:13)。(5)施劃刻、壓劃、壓印等不同紋飾陶片(拓片二12、14、18、19、20,圖二:3、10、14、12、18、19、20、24、25)。

5、夾粗砂羼雲母紅褐陶:(1)直腹罐口沿,圓唇壁微弧。由口沿下施劃刻橫帶「之」字紋。口徑36釐米(拓片二:3)。(2)劃刻菱形網格紋、壓印或劃刻「之」字紋,素麵陶片(拓片二:11,圖二:16、22)。

6、泥質紅褐陶陶片:內外打磨光滑,表施劃刻線紋、「之」字紋、弧狀「之」字紋。壁厚在0.4-0.5釐米之間(圖二:21、17)。

(二)石器:未見有打制與磨製石器,僅採集一件石磨盤。細石器多而發達,均以瑪瑙、燧石為料。石鏃、石葉、刮削器等,多做第二步加工,細緻修整邊緣,十分銳利。皆具細石器特點。

1、石磨盤一件,用青灰色砂巖質自然石塊為器,表面使磨光滑,凹陷1、2釐米,略呈長方體。長31、寬18、高7.5釐米(圖二:26)。

2、細石器:凹底三角形石鏃3件、磨製石鏃2件,均殘(圖三:1-3,4、5,)。錐形石核17件(圖三:6-12)。(4)尖狀器8件,多呈鏃形(圖三:13-17)。刮削器16件,有指甲形、桂葉形、刀形(圖三:18-26)。(6)石葉10件,雙邊進行細緻修整(圖三:27-33)。(7)石片34件,有葉形、三角等形(圖三34-40),請參看圖版叄:1上兩行。

三、李家窩堡村四家子遺址:1980年7月發現。四家子屬二牛所口鄉李家窩堡村的自然屯,遺址在四家子北1.5公裡處,地名叫白沙坨子。遺物暴露在沙坑內的黑沙土層上,面積頗大,有兩個沙坑中遺物甚多,未見有遺蹟。

(一)彩陶片16塊,採集。均夾砂紅褐陶,手制,泥條盤築,火度不甚高。器表磨光,施紅陶衣繪黑彩花紋。可辨認出母體花紋有:平行寬帶紋;三角幾何紋;平行寬帶兼以垂簾紋;夾砂黃褐陶磨光,兩面施黑彩平行寬帶紋(圖四:14—21、23、24)。泥質紅陶罐口沿,圓唇高領,素麵。口徑33.6釐米(圖四:22)。

(二)陶器。素麵、飾紋陶器,均手制,泥條盤築,火度較高。有的內壁抹光,呈灰黑色。分陶質敘下:

1、夾砂羼雲母紅褐陶:(1)直腹罐1件,殘碎復原。圓唇直壁,腹下斜收,平底。器表施壓印橫帶「之」字紋,不甚清晰。製做粗造,內壁抹光,呈灰黑色。高13.5、口徑14、底徑7釐米(圖四:1,圖版叄:2)。(2)盤1件,殘缺復原。圓唇斜壁平底。內外磨光,素麵。高4、徑12釐米(圖四:10,圖版肆:1)。(3)陶器口沿2塊,均圓唇直壁,內外磨光。有的頸下鑽有圓孔。口徑23.4、44釐米(圖四:28、32)。(4)罐平底5塊,有的施藍紋,底面凹凸不平整。底徑9釐米(圖四:6,拓片三:11);餘均素麵,有的呈假圈足狀。底徑在8.4-13.8釐米之間(圖四:4、5、7、12)。(5)缽腹殘片,施壓印橫帶細密弧狀「之」字紋(拓片三:12)。(6)飾紋陶片,有的飾豎形小耳;壓劃紋與連點狀紋陶片(拓片三:10)。

2、夾砂羼雲母黃褐陶:(1)直腹罐口沿8塊,均圓唇直壁,內壁抹光,呈灰黑色。素麵飾斜形指按附加堆紋,口沿下飾貼泥餅;施壓印橫帶「之」字紋。口徑在14.6-26.2釐米之間(圖四:2、26、34、37);圓唇外侈,直壁,頸下施一道凸起弦紋,其上下飾相反劃刻斜線紋;口沿下壓劃斜線紋,腹身施壓印橫帶細密「之」字紋;由唇下施壓印魚鱗狀紋(拓片三:14);圓唇微外凸,直壁,口沿下劃刻「之」字紋。口徑在29.6-39.6釐米之間(拓片三:1、3、4、5)。(2)陶器口沿2塊,圓唇較厚,器壁較簿;口沿下施劃刻菱形網格紋。口徑28.2、41釐米(拓片三:7、8)。(3)高領罐口沿,圓唇直領,素麵。口徑11.2釐米(圖四:31)。(4)壓印橫帶「之」字紋陶片(拓片三;13)

3、夾砂羼雲母灰黑陶:(1)直腹罐口沿7塊,有圓唇直壁,夾粗砂素麵,內外磨光,內壁呈灰黑色。口徑6、20釐米(圖四:8、27);圓唇直壁,口沿下施壓印「之」字紋(拓片三:2);圓唇微外凸稍侈,唇下施劃刻斜線紋。口徑在18.8—30.2釐米之間。(2)高領罐口沿3塊,均圓唇高領。有由肩處施壓印橫帶「之」字紋,肩上施鏈節狀貼飾。口徑13.2釐米(圖四:11拓片三:9);夾粗砂素麵,磨光。口徑18.8、15.4釐米(圖四:35、30)。盤1件,殘缺復原。圓唇斜壁平底,內外磨光。口徑23.5、高3、底徑16釐米(圖四:9,圖版肆:1上)。(4)罐平底呈假圈足狀,底徑9釐米(圖四:13)。(5)陶器口沿5塊,有圓唇微外侈,口沿下施劃刻豎線紋。口徑12.6釐米(圖四:33);圓唇下施壓印細密「之」字紋;圓唇較厚,壁較簿,口沿下施劃刻菱形網格紋;唇下施劃刻「之」字紋。口徑7.5、20.8、28.4、23.8釐米;(6)壓印「之」字紋鑽孔陶片。(7)橋狀豎耳(圖四:36)

4、夾砂羼雲母灰褐陶:(1)直腹罐口沿5塊,有圓唇直壁,素麵。口徑15.6、31、21.6釐米(圖四:3、25、29);圓唇微外凸,頸施兩道凸弦紋,其間施劃刻斜線紋,腹身施壓印橫帶細密「之」字紋;圓唇下施壓印橫帶「之」字紋。口徑21.4、16.8釐米(拓片三:6)。(3)壓劃弦紋兼斜線紋陶片。

5、夾砂羼雲母褐陶:(1)直腹罐口沿,圓唇直壁,施劃刻弦紋兼幾何紋。口徑29.5釐米。陶器口沿,圓唇厚,壁較簿,唇下施劃刻弦紋,其下施劃刻斜線紋。口徑27.8釐米。

(三)石器:打制、磨製石器與細石器共存,尤以細石器為多。細石器除磨製石鏃用青灰色板巖為料外,餘皆用燧石、瑪瑙、碧玉為料,石鏃、石葉、刮削器等,均具有細石器特點。

1、石器,(1)打制石斧2件,一殘缺。均用青灰色板巖為料,打制,邊緣進行修整;一件呈不規則形。長18、7(殘)寬10.4、10(殘)、厚2.2、1.6釐米(圖四:41、38);打制亞腰石鏟1件,形制與修李窩堡沙場亞腰石鏟相似,現收藏鐵嶺市博物館。(2)敲砸器1件,打制,圓頂,下端平。以青灰色板巖為料,邊緣進行修整。長10.3、寬7.5、厚1.5釐米(圖四:42)。(3)磨製石斧3件,均殘缺。用褐色沙巖、灰色沉積巖為料,斷面呈橢圓形,扁環形兩種。殘長5、4.5、寬6、7、厚2.8、1.8釐米(圖四:39、40),一件殘缺甚多。

2、細石器:(1)石鏃4件,分凹底、平底兩種。長4.4、2.7、2.8、2.2、寬1.2、1.2、1、1.8釐米(圖版伍:1,3-5.18);(2)磨製石鏃1件,殘缺(圖版伍:2)。(3)石核7件,有楔形、錐形兩種(圖版伍:6-8)。(4)石核器具2件,一形制如鑽,一形制如尖狀器。長2.3、2.5釐米(圖版伍:9、19)。(5)刮削器13件,有桂葉形、三角形、指甲形、不規則形(圖版伍:10、11)。(6)尖狀器10件,多呈三角形(圖版伍:12、13)。(7)石葉42件,雙邊進行修整(圖版伍:14-17、23-25)。(8)石片若干(圖版伍:19-22)。

四、敖力營子村南坨子遺址:1980年8月發現。敖力營子村在沙金臺鄉政府所在地兩,相距約10多公裡,西與彰武縣毗鄰。遺址位於敖力營子村偏西南2公裡處的沙丘中,當地稱兩家破坨子。遺物散失沙坑內的黑沙土層上,面積約7千多平方米,不見有遺蹟。在該遣址東300米左右地面上,亦有遺物,不屬同時期文化遺存。一併敘此,供研究討論。該遺址彩陶為夾砂紅褐陶質,手制,泥條盤築,火度不甚高。器表磨光,施紅陶衣,繪黑彩花紋。亦有夾砂黃褐陶,多為素麵,陶質疏鬆。(一)彩陶器口沿4塊,圓唇或方唇,直壁。均施黑彩花紋、有平行寬帶與垂簾紋。口徑11.4、24、64、17.4釐米。彩陶片48塊,陶片碎小,整體花紋面貌可辨析母體花紋有:平行寬帶紋、垂簾紋、平行橫帶兼斜帶紋、幾何紋、旋渦紋。

(二)素麵陶;(1)陶器口沿2塊,均圓唇,一為夾砂黃褐陶,內壁抹光,壁微弧。一是夾砂紅褐陶,器表有按壓坑。口徑17.6、18.2釐米。(2)罐橋狀豎耳6塊,均上寬下窄,斷面呈扁環形。有夾砂紅褐、黃褐陶質。器耳1塊:耳小,與器壁垂直,耳面中部按壓圓坑,呈元寶狀耳。

(三)飾文陶器:(1)陶器口沿1塊:圓唇直壁,唇下施壓劃幾何形線紋,在線紋之間施戳印圓點紋。口徑30.8釐米。(2)罐平底,均殘缺。有夾粗砂紅陶施以藍紋,製作粗糙。徑10、16.8釐米;夾砂褐陶施以編織紋。徑9釐米。亦有夾砂黃褐陶,素麵罐平底。

(四)石器:採集3件。(1)石磨棒1件,殘。用青灰色砂巖琢制,兩端較窄,上翹有扶手。中部較寬,背隆起圓折,斷面略呈三角形,背面使磨平光。整體如船形,很具特點。殘長31.8、寬11.7、厚6釐米。(2)石磨盤1件,殘缺甚多。用粉褐色砂巖石塊為器具,一面使磨光滑凹陷。殘長12.5-7.3、高3.5釐米。(3)石球1件。利用青灰色沙巖石塊為器,稍加打制修整,整體呈饅頭狀。徑6-8釐米。

(五)彩陶遺址東側遺存:陶器為夾砂紅褐、灰褐陶及黃褐陶,夾粗砂較多。均手制,泥條盤築,器壁內外多抹光,有的壁呈灰黑色,火度高。

1、高領罐口沿3塊,均圓唇直頸流肩,領上施附加堆紋帶,其上飾按壓抗,不甚明顯。口徑13.8、11.7釐米(圖五:1、2);罐口沿,方唇,夾粗砂,內壁呈灰黑色。口徑22.4釐米(圖五:10);罐平底5塊,分夾粗砂、細砂陶質。底徑在6-16釐米之間(圖五:5、18、6、7、11);缽口沿,圓唇微外侈,呈褐色。口徑17釐米(圖五:8);缽腹殘片,折腹處施雞冠耳,施紅陶衣(圖五:9);陶器口沿2塊,有圓唇外疊、夾粗砂,製做粗劣。口徑42.6釐米(圖五:12);圓唇直壁,內外抹光,夾砂灰褐陶質。口徑9釐米(圖五:15);鼎足,均夾粗砂實心錐狀,斷面略呈三角形,扁環形(圖五:4、13);豆座,長柄空心,表面磨光,內壁有泥條盤築痕(圖五:3);飾貼假橋狀橫耳,斷面略呈三角形,器表磨光(圖五:17);夾粗砂紅褐陶片,器表磨光,壁間呈黃褐色(圖五:14)

2、石器,僅採集1件敲砸器,用青灰色沙巖石塊為料,稍做打制修整。圓頂,平底,斷面略呈橢圓形。長9.1、寬6、厚3.6釐米(圖五:16)。

五、劉家店村遺址:1980年5月發現。劉家店村屬四家子鄉,南距鄉政府所在地3.5公裡。遺址在劉家店村南50米處的漫崗上。遺物分布在崗頂地面上,非常碎小,面積五萬平方米。

1、彩陶片2塊,均夾砂羼雲母褐陶,手制,泥條盤築,火度較高。一塊器表磨光,施紅陶衣,繪黑彩平行寬帶兼斜帶紋一塊為器壁外磨光,器表呈黃褐色,施紅陶衣,繪黑彩幾何形紋。2、陶器口沿2塊,均夾砂羼雲母黃褐陶,手制,泥條盤築,火度不高,製做粗糙。一方唇直壁,器表打磨光滑;一方斜唇直壁,內壁抹光,器表不平整。口徑25.4、42.6釐米。3、罐橋狀豎耳2塊,均夾砂紅褐陶,製做粗糙。一是外壁抹光,耳上寬下窄,耳面隆起;一是內壁抹光,器表不甚平整,耳面中間凹下。

六、戴家窩堡村孝墳崗遺址:1980年春文物普查發現。兩家子鄉戴家窩堡村北,有座土丘,叫孝墳崗,地面遺物不甚多。由此向北約1公裡處亦有座土丘,南側是太平莊,西南側發現遼幕群。土丘頂平坦,遺物不多,南側斷崖高約5米,在1-2米深土層中有少量碎小陶片,未見遺蹟。兩座土丘不遠,均發現原始文化遺存,現將兩處標本歸納一起介紹。(一)陶器:有夾砂羼雲母,夾滑石紅褐陶片,均手制,泥條盤築,內外打磨光滑,火度不甚高。製做精細,飾紋痕較淺。

1、夾滑石紅褐陶:(1)罐口沿2件,一圓唇外疊,斷面略呈三角形,如附加堆紋帶狀,在凸圓稜上見有不明顯而無規律的按壓坑。口徑6.4釐米(圖六:1);一方唇,壁微內弧。口徑22.2釐米(圖六:4)。(2)罐平底,較大,有的平底面施劃刻線紋,有的呈假圈足狀。底徑在15.6-27.2釐米之間(圖六:15、14、16)。(3)罐橋狀豎耳,即寬且大(圖六:10)。陶片,多劃刻痕淺短線紋;還有刻劃「十」字形、菱形格紋(拓片四:1、7、10,圖六:5、6、9、12、13)。比較看施紋陶多於素麵陶。

2、夾砂羼雲母紅褐陶:(1)罐口沿2件,均圓唇高領流肩。一是肩上施劃刻豎線短紋。口徑30.4釐米(圖六:2);一是頸上施附加堆紋帶,斷面如扳耳狀。腹身施劃刻斜線短紋,四條一組,上下呈相反方向,成「>」八字形圖案。口徑12.6釐米(圖六:3)。(2)缽腹殘片,折腹處飾有橫耳(圖六:11);缽圈足,外撇,器底微外凸,圈足上鑽有圓孔。足徑10釐米(圖六:17)。(3)扳耳,較小,器表面施劃刻豎線紋(圖六:8),橫帶弦紋與「之」字紋陶片(拓片四:2-6、8、9)。(4)罐平底,徑11釐米(圖六:18)。

陶紡輪1件,殘缺復原。泥質灰陶,餅狀,中間鑽孔,整體方圓形。徑4.4-4.8、厚1-1.3釐米(圖六:7)。

(二)石器:磨製石器與細石器共存。細石器均以燧石、瑪瑙為料。(1)石斧2件,均殘缺。一用青灰色板巖磨製,舌狀,弧刃微斜。殘長5.1、寬4.3、厚0.9釐米(圖六:20);一用黑色沉積巖磨製,斷面呈橢圓形,弧刃。殘長4.3、刃寬3.8、厚2.1釐米(圖六:19)。(2)石磨盤1件,殘缺。用灰色沙巖石塊為器,一面平光凹陷,殘長9.8-8.8,高7釐米。(3)細石器:尖狀器3件,多呈鏃狀(圖六:21-23);刮削器3件,多呈指甲形(圖六:24-26)。

拓片四 孝墳崗遺址陶器上紋飾拓片

七、四間房村後劉東屯遺址,1982年9月,在調查後劉東屯遼墓群時,路經村北沙丘中發現遺物,地面上沒有集中的地點,分布在遼墓群東側廣闊地面上。

(一)陶器:(1)碗口沿,圓唇微外侈,唇內側施雙行壓印點狀線紋。腹身由頸下施斜點狀線紋而構成弦紋帶,在弦紋帶之間飾劃刻斜線紋,紋痕淺而不清,亦無規律性。夾砂紅褐質,較鬆脆。內壁呈灰黑色。口徑16.8釐米(圖七:1);另是圓唇微外侈,素麵,夾砂羼雲母紅褐陶,泥條盤築,火度高。口徑18釐米(圖七:4)。(2)缽口沿,圓唇外侈,素麵。夾粗砂褐陶,泥條盤築,火度高。口徑7釐米(圖七:3)。(3)罐口沿,方唇,壁微外弧,素麵。夾砂羼雲母褐陶,泥條盤築,火度高,內外抹光。口徑23.6釐米(圖七:2);另一是圓唇外疊,斷面呈三角形,素麵。製做粗劣,堅硬如石。口徑17.2釐米(圖七:9),附加堆紋帶,窄且簿,上施按壓坑,不明顯。器壁較簿(圖七:5、6)。(4)壓劃紋陶片,由四條紋痕淺的線紋組成紋帶,夾砂羼雲母黃褐陶,內外抹光;夾砂羼雲母灰陶,施劃刻短線紋陶片(圖七:11);夾砂羼雲母紅褐陶,施壓劃紋陶片;夾砂羼雲母紅褐陶,施壓印「之」字紋陶片;夾砂羼雲母素麵灰黑陶片(圖七:7)。除上標本外,還有殘缺的器耳。

(二)骨器:骨管1件,呈乳白色,面有裂紋,無刮削痕跡。長3.7、徑0.6、孔徑0.25釐米(圖七:23)

(三)玉器,小型鑿1件,徵集。岫巖玉磨製,整體略呈梯形,斷面抹角長方形,一面磨刃。長3.7、刃寬1.8、厚0.5釐米(圖七:23)。

(四)石器:磨製石器與細石器共存。(1)石斧1件,僅殘存刃部,淡綠色燧石磨製。(2)細石器:錐形石核3件(圖七:15-17);刮削器3件,呈三角形、石葉等形(圖七:18-20);磨製石鏃4件,均殘缺。用青灰色板巖磨製(圖七:22、24-26);砍砸器1件,略呈三角形,長6.2、寬2.8、厚1.3釐米(圖七:21)。

除上述標本外,亦有青銅時代遺物,見有陶鬲殘存:圓唇下施扳耳;實心圓錐狀鬲足。夾砂紅褐陶,手制,泥條盤築,火度甚高。口徑18.6、8.8釐米(圖七:13、14、8、12)。八、孫家園子遺址:1980年5月發現。1988年5月複查,遺址在小城子鎮四間房村孫家園子北1.5公裡處沙丘中,遺存被流沙覆蓋,遺物甚少。

1、陶器,直腹罐口沿3塊,均圓唇直壁,泥條盤築,火度較高。夾粗砂紅褐陶者,口微侈,內外抹光。口徑13、17.6釐米;夾粗砂褐陶者,口徑20.6釐米。2、罐平底,夾粗砂紅褐陶,底徑14釐米。3、夾砂紅褐鑽孔陶片,內壁抹光,呈灰黑色;夾砂褐陶片,內外抹光,器表呈灰黑色;夾砂羼雲母黃褐陶片,內外抹光;夾滑石紅褐陶片,內外抹光,內壁呈褐色。採集有舌形石斧。該遺址亦有契丹文化遺存。

九、沙金臺村西坨子遺址,1980年7月發現。遺址位於村西1.5公裡處的利民河北岸,叫西坨子地方。地面雜草叢生,所見遺物不多。(一)陶器:多夾砂羼雲母紅褐陶質,手制,泥條盤築,火度較高。(1)有施壓印「之」字紋陶片,飾紋兩端壓坑較深,紋直而密。(2)鬲口沿,圓唇直壁,頸下施扳耳,素麵抹光。口徑30.3釐米(圖八:8)。(3)甑底,錐刺圓孔。徑7.2釐米(圖八:7)。(4)碗口沿,圓唇直壁,素麵磨光。口徑17.4釐米(圖八:3);圈足,夾砂羼雲母灰陶,徑6.5釐米。(5)缽口沿,圓唇微外侈,頸上施連續點刺紋,器表磨光,口徑14.8釐米;缽腹殘片,飾假橋狀橫耳(圖八:6)。(6)罐口沿,圓唇直領廣肩,素麵抹光。口徑10.8釐米(圖八:4);罐平底,有的呈假圈足狀。徑7.4、5.2釐米(圖八:9)。徵集該遺址出土陶器二件:

高領雙耳罐1件。圓唇直領流肩,圓腹斜收,平底。腹部施對稱橋狀豎耳與貼飾假橋狀橫耳。素麵抹光,夾砂羼雲母褐陶。口徑9、高21.5、腹徑21.6、底徑8.2釐米(圖八:1)。

缽1件。口殘復原。圓唇鼓腹平底。頸上施四個對稱扳耳,其中兩個相對扳耳鑽有圓孔,為獨有特點。素麵抹光。口徑9.4、高7.4、腹徑10.4、底徑6.4釐米(圖八:2)。

(二)石器:多用青灰色板巖石片為料,打制,然後加工成器:有磨背磨刃方頂石刀,殘長6.4、寬6、厚0.8釐米(圖八:10);弧背石刀,背刃稍加磨製,殘長12.5、寬7.5、厚0.7釐米(圖八:11);磨製鑽孔直背弧刃斜鋒石刀,殘長7.5、5、寬5.4、5.7、厚均0.7釐米(圖八:12)。石磨棒,灰褐色沙巖琢制,略呈長方體,兩端微窄呈圓弧狀,背圓收而呈斜平面。殘長15、寬8、厚2-3釐米(圖八:5)。還有石磨盤殘部。

(三)細石器:均以瑪瑙為料。錐形石核1件,刮削器3件,尖狀器1件(圖八:13-17)。

圖八沙金西坨子遺址採集標本

十、紅旗村張福窩堡遺址:1980年7月發現,1988年6月複查,僅見少許陶片。遺址位於張福窩堡村南約1華裡,在山丘北側,地面上散失甚少陶片。

陶器多夾砂紅褐陶,泥條盤築,火度較高。缽口沿,尖圓唇,斂口,壁微弧。口徑7.2釐米。壓印「之」字紋陶片。陶器圈足,足徑12.8釐米。指捏附加堆紋。罐平底,夾砂灰黑陶呈假圈足狀。還有器表抹光陶片。

十一、窮棒子山遺址:1980年7月發現。窮棒子山又稱煙筒山,現是張家窯林場轄地。在調查遼墓群過程中,發現附近周圍有原始文化遺存,甚少。

直腹罐口沿,圓唇微外凸,頸施壓劃弦紋,夾砂羼雲母紅褐陶質,內外抹光,口徑23.4釐米。壓印「之」字紋陶片,飾紋兩端壓坑較深,呈圓點狀。罐口沿,圓唇直領較高,領肩處施附加堆紋帶,流肩;罐橋狀豎耳,較寬且大。

石器;棍棒頭,殘半復原。粉褐色沙巖琢制,兩面進行鑽孔加工。徑6.5、高3.5、孔徑1.3-2.5釐米。該處地面見有細石器石片。

十二、劉才窩堡後坨子遺址:1980年春文物普查發現。遺址位於海洲鄉袁家窩堡村劉才窩堡偏西北1.5公裡處的沙丘中。遺物暴露在沙坑內黑沙土層上,甚少。

陶器:均手制,泥條盤築,火度較高。多磨光,內壁呈灰黑色。夾砂羼雲母紅褐陶:陶器口沿,圓唇直壁,口徑14釐米還有素麵磨光陶片。劃刻「之」字紋陶片,內外抹光。劃刻線紋內外抹光陶片,內壁呈灰黑色。夾粗砂紅褐陶:壓印「之」字紋陶片,飾紋較密且直。罐橋狀豎耳,耳根部施壓印豎線紋不甚清晰。素麵磨光陶片,從特徵辨析為碗殘片。劃刻「之」字紋罐底,不多見,徑12.6釐米。陶器口沿,上卷,夾粗砂,異常堅硬。

石器:石磨棒,殘缺。灰色沙巖琢制,背呈弧圓,斷面略呈三角形。兩面使用磨平,殘長8、寬5.4、高4.4釐米。

對文化遺存的初步認識

以上筆者介紹了各遺址的基本概況,從陶質、器類及施紋方法,有共同因素,亦有區別,下面談談粗淺認識。

一、有關文化性質

這12處遺址中的文化遺存,從陶器形制,質地與飾紋特點看,與紅山文化相同因素頗多。文化性質較為單純。陶器以夾砂羼雲母紅褐陶為主,灰黑陶次之。多直腹罐器類,型制也較大。施紋有壓印、壓劃與劃刻技法。器物內壁多抹光,呈灰黑色。打制石器與磨製石器共存,亞腰石鏟與磨製拋光石鋤很具特點,尤以磨製拋光石鋤為少見器物,更具典型。遺址中出土馬鹿角化石,與伴隨直腹罐出土牛骨的現象,也不能忽視。上為該遺址的主要文化特徵。修李窩堡沙場遺存,陶器標本的製法、呈色以及施紋特點,與興隆窪遺存很接近,打制亞腰石鏟與興隆窪鏟形器類相似②,又與夏家店下層石器中石鋤相似③。施劃刻弧狀「之」字紋為興隆窪遺址所未見,具有紅山文化飾紋風格。

馬架子山遺址標本陶器所施印紋、劃刻紋面貌風格,基本與紅山文化相同④,其細石器最具典型,與其它地區所發現的細石器比較,有共同的文化特徵,凹底三角形石鏃與喀左東山嘴遺址中出土石鏃相同⑤,此種形制為東北石鏃所處時代較早的標誌。⑥四家子遺存文化內涵複雜。陶器以夾砂羼雲母紅褐陶為主,灰褐陶次之,彩陶與夾砂羼雲母紅褐陶比較少。器型多直腹罐,並有高領罐、缽、盤等器。飾紋技法與馬架子山遺存相同,以壓印細密「之」字紋為主要特徵。石器多以自然石片打制,磨製石器較少,打制亞腰石鏟與修李窩堡沙場亞腰石鏟相似,並與發達的細石器共存。該遣址亦有契丹、遼代早期文化遺存,與本文無涉,未加介紹。就該遺址原始文化遺存來看,陶器製做有精細與粗糙之分,施紋方法與表現風格也不盡然相同,這種差異表明遺存有早晚的區別。綜觀該遺址彩陶、印紋與劃紋陶特徵、直腹罐、高領罐、缽、盤等器型,與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遺存基本相似⑦。敖力營子南坨子遺存與四家子彩陶基本相同。文化內涵單純,以彩陶為主,琢制有扶手石磨棒很有特點。從彩陶母體花紋辨析,與四家子彩陶花紋一致。劉家店彩陶製做比較粗造,而母體花紋則與四家子、敖力營子南坨子彩陶花紋相同。三處彩陶遺址的文化遺存,表現了共同文化因素,當屬同一時代文化遺存。其它遺址中施劃刻、壓印「之」字紋,均具有紅山文化風格。其它方面表現出來的差異,說明在同一地區的同時代文化遺存所處歷史階段不同所反映出來的區別,比較看四家子遺址要早於敖力營子遺址,相對看劉家店遺址要晚。沙金臺村西坨子,印紋陶施紋風格與紅山文化相同,石刀具有特點,與紅山文化石器相區別。高領雙耳罐與高臺山文化同類器基本相似⑧,而飾連點紋陶缽、四扳耳陶缽、石刀不見於高臺山文化遺存,具有各自特點。

戴家窩堡村孝墳崗遺存,陶器以夾砂羼雲母紅褐陶為主,夾滑石紅褐陶次之。施劃刻紋夾砂紅褐陶具有紅山文化飾紋特點。夾滑石紅褐陶,多由劃刻紋痕較淺的幾何線紋組成紋帶,與刻劃紋痕較深的幾何紋為其特點。夾滑石陶器不同於康平境內所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而且遼北地區發現的也不為多。這種文化遺存不見於紅山文化,當屬另一文化性質。由遺物少、堆積關係不清,目前未有類似材料,故難以確論。後劉東屯北坨子遺存文化性質尚難確指,容有新的發現再行介紹。

孫家園子遺存較少,陶器以夾粗砂羼雲母紅褐陶為主,器型多直腹罐,素麵。夾滑石紅褐陶製造較粗,未施紋飾。比較有獨自的特點。紅褐陶器施紋技法與後劉東屯北坨子遺存、戴家窩堡村孝墳崗夾滑石紅褐陶相似。印紋陶與壓劃紋陶器有紅山文化飾紋特點。

劉才窩堡後坨子遺存,以夾粗砂紅褐陶為主,陶質堅硬為其主要特點,施印紋、劃紋技法基本與紅山文化飾紋風格相同。

敖力營子南坨子遺址東側遺存,頸施附加堆紋高領罐,與高臺山文化同類器相似⑨,而高臺山文化不見豆型器,高臺山文化典型圈足缽在該遺址未發現,又相區別。據此,這種文化遺存,要晚於彩陶遺存,所處歷史年代與高臺山文化大體相當,或偏早。

綜觀上述,這12處遺址的文化遺存,與紅山文化共同因素頗多,代表了遼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為此,暫把這12處遺址歸屬於紅山文化系統的遺存。它們的發現,填補了新石器時代文化在我國東北的空白,對於古代文化科學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特別是對於研究紅山文化分布、分期提供了新的內容。而對研究紅山文化與高臺山文化的關係發現了新的線索。總之,這對研究遼北新石器時代文化展望了前景!誠然,這12處遺址中的文化遺存與紅山文化亦有明顯區別,但由於這些資料均系調查中採集、徵集的標本,這對認識整個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因而難以說明它們與紅山文化之間相互區別的實際原因。由是筆者在認識上一定紕漏百出謬誤在所難免!望專家學者、同行師友賜教是幸!

注①、《遼寧康平縣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考古》收稿編號(87)5571

②、《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10期

③、④、⑦、《遼寧省凌源縣三官甸子城子山遺址試掘報告》《考古》1986年6期⑤《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第一、二次發掘簡介》《燕山南北長城地帶考古專題座談會文集》1983年7月遼寧朝陽

⑥、《論東北地區石鏃》《北方文物》1985年2期

⑧、⑨、⑩、《瀋陽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遼寧省考古、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會刊》1981年

相關焦點

  • 「康平老故事」康平縣建置沿革
    康平縣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流域河套中遊之西。原屬寧省鐵嶺市。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劃歸瀋陽市管轄。康平縣地理坐標:北緯42「31'至43°02′,東經122°45′至123°37′。東西長約73公裡,南北寬58公裡,總面積2173平方公裡。康平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繁衍生息。戰國時全境屬燕國之遼東郡北境。秦、漢襲燕,仍為遼東郡北境。兩晉南北朝時,屬契丹地。
  • 「康平老故事」康平縣糖廠
    康平縣糖廠是縣內唯一的製糖企業,屬縣地方國營企業。位於遼寧瀋陽康平經濟開發區刀蘭套海村東,南與八家子村相鄰。北緯42°46′,東經123°21'。 封面圖片:來自網絡,徵集康平糖廠圖片(文下留言)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
  • 「康平舊事」康平縣駐軍
    保定直隸總督捕盜綠營兵60名,駐守康平縣,其中捕盜把總1名,外委1名,屬康平縣知縣轄。1881年(光緒七年),鄭家屯建立主簿廳,經奉天將軍許可,以及達爾王和溫都爾郡王的幫助,由溫都爾郡王派蒙古兵40名,駐守鄭家屯。
  • 「康平舊事」康平境內的遼河
    遼河為省管河流,位於康平東部,是康平縣與昌圖縣的界河,河水流向由北向南。是遼寧省內的最大河流,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之為遼寧人民的「母親河」。遼河古代稱句驪河,漢代稱大遼河,五代以後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
  • 遼寧康平縣有臥龍湖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金沙灘歷史文化誦讀
    全縣區域面積2175平方公裡,康平縣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地處遼河流域,康平縣轄3個街道,5個鎮,3個鄉,4個少數民族鄉,1個濱湖新城區和康平經濟開發區,13個社區,162個行政村,1060個村民小組。擁有19個民族,總人口35萬8090人,康平縣實現過地區生產總值201億元。
  • 遼寧康平:臥龍湖大遼文化冬捕節開幕
    光明網訊(記者劉勇)1月27日,第六屆康平臥龍湖大遼文化冬捕節開幕。本屆冬捕節強化「馬背皇宮」即馬背上的漁獵民族文化體驗,形成「一主五輔、六大主題秀場」系列活動。再現大遼皇家捺缽祭祀儀式、「破冰尋魚」古法捕魚等傳統冬捕內容,現場的所有遊客也共同品嘗了在「大遼第一鍋」裡新鮮出鍋的五福魚湯。
  • 「康平老故事」一切為了戰爭勝利 一一康平縣的支前工作
    難忘的1946年  1946年春,在我黨領導下,康平縣各級民主政權已經建立。為了迎擊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先後發起了秀水河子戰鬥和著名的四平保衛戰。為了戰爭的勝利,康平縣人民擔負起十分繁重的支前戰勤任務。全縣除廣泛發動翻身的青年農民參軍參戰外,還派出大量的戰勤車和擔架隊,隨同主力部隊轉戰在烽火硝煙的戰場上。僅1946年上半年,全縣就出動戰勤擔架381付,派出擔架隊員1,524名。廣大擔架隊員除在戰場上搶運傷員外,還協同部隊參加戰鬥。在後方,支前工作主要是籌軍糧軍草及軍用物資,及時運往前線。
  • 瀋陽康平,我美麗的家鄉
    >2/4 目前,兩地的公路交通,從瀋陽市區到達康平需要2小時左右,如果該項目實施完畢,瀋陽到康平法庫坐火車半小時即可到達。康平縣位於瀋陽最北部,與法庫縣同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目前,康平和法庫沒有過境國鐵,沒有與瀋陽直接連接的鐵路,是遼寧省僅有的兩個不通國鐵縣份。沈金鐵路建設醞釀已久,瀋陽向北的鐵路出瀋北新區向右轉,內蒙古向南的鐵路到康平邊境向左轉,康平、法庫兩縣受無鐵路之困,區域經濟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 明清時期的康平縣
    原題目:康平置縣前的歷史概況 老康平縣政府 康平於清朝末期置縣,設官治理。為了說明這一時期歷史情況,不能不涉及明、兩朝時康平地方的歷史概況。本文僅將康平這一時期的歷史情況敘述如下: 一 康平地方設置國家行政機構,據考察,於遼代早期就已設置。如今郝官屯鄉小塔子村古城遺址,即遼代設置的祺州、慶雲縣。金代廢州存縣,元代襲之。明代縣治已廢,為福餘衛轄境。
  • 「冰上脫貧」路更寬——遼寧康平臥龍湖冬捕見聞
    新華社瀋陽1月11日電題:「冰上脫貧」路更寬——遼寧康平臥龍湖冬捕見聞新華社記者石慶偉、於也童凜冽北風中,銀白色的臥龍湖冰面一眼望不到邊。第八屆遼寧康平臥龍湖大遼文化冬捕節從11日開始舉行。鑿冰捕魚、踏冰觀光、湖魚競賣、冰雪農家樂、農產品大集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為湖邊農民帶來新商機,顯現出「冰上脫貧」環湖致富的良好效應。臥龍湖位於瀋陽北部,是科爾沁沙地與遼寧中南部城市群之間的生態屏障節點。然而十餘年前,由於過度開發,臥龍湖曾一度乾涸,湖底土地沙化嚴重,魚鳥散去,當地的農業和漁業生產受到重創。
  • 遼寧康平:五百架無人機「炫技」臥龍湖夏夜
    央廣網瀋陽7月19日消息(記者郭威)遼寧省康平縣臥龍湖之夏系列活動開幕式將於2020年7月23日在臥龍湖畔再度揭幕。本屆臥龍湖之夏系列活動,將依託康平良好的生態本底,完善的景區設施,打造臥龍湖夏季遊主打品牌,進一步宣傳推介康平旅遊資源,向世人展現康平的原生態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為廣大遊客帶來新的驚喜。開幕式主題為臥龍湖之夏系列活動暨自然城嘉年華,除了精彩的文藝演出之外,遊客將近距離欣賞到東北首次上演的五百架無人機大型戶外表演。另外,還將上演遊艇秀、美人魚表演、快閃秀等。
  • 康平縣英烈故事
    康平鎮遼寧省康平縣地處遼寧北部,與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接壤。1945年七月,邱含光夫婦參加晉察冀軍區組織的赴東北幹部訓練班,同年10月到遼寧省工委報到,被任命為康平縣民主政府縣長,與秘書羅斌儒一起派往康平接收政權。當時,康平由地方維持會維持地方事情,國民黨康平縣黨部公開掛牌活動,由地方士紳網羅偽軍警建立的百餘人公安隊,已被國民黨秘密收買,編為國民黨地下先遣軍旅。
  • 盛京遊記|探索盛京小眾路線:康平之旅
    遼寧第一大平原淡水湖 - 臥龍湖臥龍湖,位於遼寧省瀋陽城西北康平縣城西1公裡,湖域面積127平方公裡,是我國東北地區大型淡水湖泊之一。點看《臥龍湖的傳說》,聽唱改編《西部放歌》駕駛著小車,在家憋了好一陣子的我前往康平散心,現在空間開闊的戶外景區最為受百姓歡迎,於是我選擇了康平縣的臥龍湖去放風,呼吸下新鮮香甜的空氣。康平北臨內蒙古科左後旗,臥龍湖地處科爾沁大草原的南緣,是遼寧最大、 東北第二大的平原淡水湖,形成於中生代晚期白堊紀,距今已有六千多萬年的歷史。
  • 2020年瀋陽網絡直播帶貨節 康平縣長來啦~
    2020年瀋陽網絡直播帶貨節 康平縣長來啦~ 中新網·遼寧
  • 半月談丨「滿天星鬥」裡的紅山文化
    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其中之一為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在「滿天星鬥」時期,紅山文化在北方閃閃發光。20世紀20年代初,法國傳教士桑志華等人多次到赤峰英金河流域和紅山後進行調查,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20多處。1930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到赤峰進行考古調查,採集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的細泥紅陶片、夾砂灰陶片、細石器、骨器等。新中國成立後,紅山文化研究步入正軌。
  • 「康平舊事」艱苦徵戰三載,紅旗插遍前沿
    作者:張雪濤1945年10月,我們中央黨校二部的一批學員由李東野帶隊,從延安出發到達東北法庫時,西海分局組織部長張平化找我談話,分配我到遼西一專署的康平縣任縣長。1946年2月,我到康平縣就職。當時,縣委書記是張培華,羅賓儒是縣政府秘書。
  • 寒冬臘月瀋陽康平臥龍湖大遼文化冬捕節開幕
    27日10時30分,第六屆康平臥龍湖大遼文化冬捕節開幕。臥龍湖在1000多年前為遼代春捺缽之地,捺缽是契丹語,即為帝王的四季漁獵活動。而康平臥龍湖做為遼代春捺缽之地,至今仍保留著捺缽祭祀儀式和古法破冰捕魚的傳統。
  • 把人氣轉化為商機 康平農副產品借冬捕節搶市場
    1月19日,第七屆瀋陽(康平)臥龍湖冬捕節開幕。幾萬名遊客看過鑿冰冬捕、品嘗了鮮美魚湯後,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向康平特產。剛剛從臥龍湖打撈出來的有機鍶魚和當地產的地瓜、花生、小米、全麥麵粉成了爆款產品,在商場超市、高速公路入口,隨處可見遊客搶購的場景。在冬捕節的帶動下,康平縣的綠色食品產業鏈漸漸露出輪廓。
  • 紅山文化東西融匯淌異彩
    紅山文化從發現起,就因其鮮明的多元文化特色而被視為南北文化交匯產生的一種新文化。如今,更多學者注意到紅山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匯融合。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郭大順。郭大順非常明確地告訴記者,紅山文化是東西方文明碰撞出的火花。
  • 瀋陽市康平縣6大推薦美食,這些地方美食值得你的品嘗
    1、康平羊湯康平的羊湯獨具特色,享譽瀋陽,名播東北。4、康平四粒紅花生康平特產四粒紅花生主產地是康平縣海洲鄉。粒紅色,橢圓形,生吃具有養胃補血的功能,紅皮還具有造血功能,所以經常食用有益於身體健康。5、康平寒富蘋果康平縣被認定為「寒富蘋果全國第一縣。」康平縣發展寒富蘋果產業戰略定位準確,作為寒富蘋果發展的新區,康平縣特色優勢明顯,發展規模居全國首位,專家組一致通過,認定康平縣為「寒富蘋果全國第一縣」。康平縣蘋果的名氣越來越大,「凱迪萊富」、「永香」、「康之露」等一批特色品牌享譽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