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縣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流域河套中遊之西。原屬寧省鐵嶺市。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劃歸瀋陽市管轄。東境郝官屯鎮之小塔子、兩家子鄉之新發、三家子街道之四門劉家隔遼河與昌圖縣相望;西境沙金臺鄉之姜家窩堡、敖力營子、前八大虎與彰武縣毗連,南境郝官屯鎮之胡家屯、東關街道之張家店、西關屯鄉之拉拉街與法庫縣接壤;北境北三家子街道之董家窩堡、海洲鄉之葛家爐、侯家店與內蒙科爾沁左翼後旗為鄰,縣城距省會瀋陽市120公裡。
康平縣地理坐標:北緯42「31'至43°02′,東經122°45′至123°37′。東西長約73公裡,南北寬58公裡,總面積2173平方公裡。
康平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繁衍生息。戰國時全境屬燕國之遼東郡北境。秦、漢襲燕,仍為遼東郡北境。兩晉南北朝時,屬契丹地。隋朝設遼西諸郡,北為奚、契丹部,本境仍為契丹地。
「唐朝為管理內附之契丹族,曾先後設置州十七府……貞觀二十二年(公元848年)契丹大賀氏窟哥舉部內附,置松漠都督府」(《東北歷代疆域史》),本境歸該都督府管轄。
遼代,耶律楚材將屬地分為五道一百五十六州,全境屬遼地上京道東境及東京道西南境,歸原州和祺州管轄。
公元1114年,完顏阿骨打舉兵抗遼,翌年建金朝,十年後(1125)遼亡,金朝繼承遼在東北的版圖,建十九路,全境屬北京路和鹹平路轄地。
公元1234年,金被南宋和蒙古聯軍所滅,鐵木真稱汗。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元,南下滅宋,建行省制,全境屬中書省寧昌路和遼陽行省開元路。
公元1368年,朱元璋滅元建明,實行軍政合一的衛所制。明初屬遼東三萬衛指揮使司管轄。(一說,屬遼東都指揮使司之廣寧後衛所轄(《中國歷史地圖冊》)。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後,屬福餘衛。
清初,為蒙古族科爾沁部遊牧地區。順治七年屬達爾罕王、博王、賓圖王三王旗地,為哲裡木盟科爾沁左翼前、中、後旗轄地。
1806年(嘉慶十一年)設昌圖廳,當時,本境地處柳條邊外,莽莽草原,人煙稀少,既屬哲裡木盟科爾沁左翼前、中、後旗,又受轄昌圖廳。
1877年(光緒三年),昌圖廳升建府治,同年設康家屯分防經歷,屬昌圖府。
1880年(光緒六年)經奉天將軍奏,分科爾沁左翼中、後兩旗南境和前旗東境設康平縣,治所康家屯,仍屬昌圖府。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3月,罷將軍,置東三省總督。奉天巡撫改為奉天省,全屬奉天省昌圖府。
1913年(民國二年)省下增設道治,各府州一律改縣。歸昌道管轄,省屬依舊。1929年(民國十八年)2月,南北統一,奉天改為遼寧,撤銷洮昌道,康平縣屬遼寧省。
1931年(民國二十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佔東三省,翌年建立偽滿洲國,遼寧省改為奉天省,康平縣屬奉天省。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康平縣屬遼寧省遼西行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4月,國民黨統治時期,仍屬遼寧省。
1947年4月至11月,共產黨與國民党進行軍事爭奪,形成拉鋸局面。11月,康平獲最後解放,屬遼北省。
1949年,隨遼北省撤銷,劃歸遼西省。
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康平縣屬遼寧省。
1956年2月,遼寧省建錦州、遼陽、安東、鐵嶺四個專區,實行專區代管縣,康平屬鐵嶺專區。
1958年末,鐵嶺專署撤銷。康平縣劃歸瀋陽市。
1964年4月,設瀋陽專員公署,康平縣屬該專署。
1968年12月,瀋陽專區改為鐵嶺專區,康平縣屬鐵嶺專區。1984年9月,鐵嶺專區撤銷,建省鐵嶺市,康平縣仍屬鐵嶺市。
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康平縣劃歸瀋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