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康平縣地處遼寧北部,與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接壤。1945年底,我黨東北幹部隊邱含光等進入康平,經過艱苦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面,逐步建立了縣區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領導人民進行反奸除霸、減租減息鬥爭,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6年3月,國民黨軍隊大舉北犯,不甘心失敗的階級敵人,乘機興風作浪,配合國民黨軍向縣區人民政權瘋狂地發起進攻。一時間,康平成為敵我反覆爭奪的重點地區,衝突激烈,環境惡劣,鬥爭艱苦。許多縣區幹部在領導人民解放的鬥爭中,英勇地獻出寶貴生命,至今康平人民仍念念不忘,血灑康平大地的邱含光、吳斌、賀炯等先烈。
邱含光
原名魏雙弼,字尚志,原籍河北省交河縣西辛店鄉馬村,1914年農曆7月7日出生於農民家庭。
10歲入村中私塾讀書,學業優異。17歲(1931年)考入南莊初級中學,時值「九。一八」事變,他開始關心政治,閱讀進步書籍,探索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曾對同學說:「日本帝國主義無論怎麼兇殘,終如霜雪一般,太陽一照就要融化。寒霜避開之日,就是我們抗戰勝利之時。」為了表示自己愛國抗戰之決心,遂將名字「雙弼」改為「雙避」。1933年底初中畢業,因父親生病,家境貧困,回鄉務農。1937年馬村創辦小學,受聘任教。「七。七」事變,日軍大舉進犯河北,邱含光以強烈的愛國之情,奔走於師友民眾之中,大聲疾呼「驅除倭寇,還我山河」,並聯絡一批熱血青年(包括同族兄弟),專門與日偽漢奸作對,鄉親們都誇他有膽量有骨氣。
1940年秋,八路軍120師6團開闢獻(獻縣)交(交河縣)抗日根據地,家鄉第一次來了共產黨的隊伍,邱含光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於1941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交河縣早期黨員之一。
1942年春,抗日烽火燃遍冀中平原,建立了中共獻交聯合縣委,邱含光被任命為該縣五區區委宣傳委員。從此告別學校,和妻子焦玉敏一同到區委工作。當時縣區機關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他經常隻身串村走戶,組織群眾減租減息,聯絡開明士紳建立「兩面政權」,秘密建立民主政權「堡壘戶」。在鬥爭中,他膽大心細,始終沒有出現紕漏,成績斐然。
1942年夏,獻交縣進入抗戰最困難時期,日軍進行殘酷的「五。一」大掃蕩,使各地民主政權慘遭破壞,縣區級幹部損失很大。五區區委書記犧牲,危難之際,邱毅然擔任區委書記兼區小隊指導員。他認真總結對敵鬥爭經驗,帶領群眾開展地道戰,很快粉碎了日偽掃蕩清鄉陰謀。同時,他還和區小隊長黃利榮一起,帶領區小隊不失時機,主動出擊,搗炮樓,打伏擊。一時間,五區局面大改,邱、黃名聲大振。在區委領導下,區小隊利用偽軍換防機會打伏擊,一舉全殲這股偽軍。
1942年秋,邱含光,黃利榮巧妙地拔掉一個敵人據點。通過偵察,區小隊發現這個據點敵人天天早上出操,就派區小隊戰士潛入村裡,第二天清早,偽軍出操,槍枝都放在崗樓裡,區小隊趁機摸進崗樓,奪下槍枝,那邊敵人還在跑步,這邊區小隊已經開火,敵人只好束手被殲。當年獻交聯合縣交通總站站長郭志強回憶說:「老邱當書記時,五區和鬼子打仗最多,大都打的是勝仗,打出了名了。」
1943年冬邱含光調任九區區委書記。當時九區抗戰工作處於被動局面,邱含光到任後,發動群眾建立聯防組織,整頓區小隊,派地工人員打進敵人內部,抓住戰機消滅小股「清鄉」敵人,僅3個月時間,即打開了局面,全區除富莊驛外,都很快恢復了民主政權。
1944年春邱含光調任獻交聯合縣武委會主任,同年七月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45年春任部長、縣委委員。1945年七月,參加並領導了獻交聯合縣抗日武裝圍攻交河縣城的戰鬥,取得了交河抗戰的最後勝利。
在眾多的艱苦戰鬥生涯裡,邱含光和愛人很少見面,結婚五年無子女,在父母的催促下,收養一個女兒,寄養在親屬家。
1945年七月,邱含光夫婦參加晉察冀軍區組織的赴東北幹部訓練班,同年10月到遼寧省工委報到,被任命為康平縣民主政府縣長,與秘書羅斌儒一起派往康平接收政權。當時,康平由地方維持會維持地方事情,國民黨康平縣黨部公開掛牌活動,由地方士紳網羅偽軍警建立的百餘人公安隊,已被國民黨秘密收買,編為國民黨地下先遣軍旅。同年11月下旬一天,邱含光和秘書羅斌儒等幾位同志從法庫乘小膠車到達康平,當晚住在城內商號「萬合福」院內,翌日即召開各村代表會議,宣布共產黨接收政權,成立康平縣民主政府,成立康平縣公安局,接管了「維持會」的權力。不久建立中共康平縣委,邱含光為縣委委員。12月初組建起康平縣保安團,並組建區政權,聯絡縣內各界人士籌建康平縣參議會。
為了迅速擴建民主政府地方武裝,縣委發現「維持會」建立的偽公安隊頭目部可靠,決定立即收繳偽公安隊武裝。為防止萬一,請求地委派來瀋陽工人縱隊一個支隊協助改編。12月13日,將偽公安隊伍集中縣城一個院內,偽公安隊員被繳械後,席地而坐。邱含光(原定縣委書記張培華去,因張去地委開會,改由邱代替)和縣保安團參謀長石敬遠帶2名警衛員到道德會,召集偽公安隊中隊幹部開會。偽公安隊去了3名(2名中隊長,1名分隊長嶽振東),不久發生槍擊,邱含光、石敬遠和兩名警衛員被打死在道德會屋內,偽公安隊2名中隊長死在道德會院內,分隊長嶽振東翻院牆逃跑,被擊斃在院內。
事後,康平縣民主政府當即逮捕「維持會」和偽公安隊頭目鄭欣、劉敘五等6人,經審理以陰謀反革命暴動罪,於1946年初全部處決。
邱含光犧牲後,縣委、縣民主政府召開了隆重追悼大會。1948年7月,將烈士安葬在縣烈士陵園。為紀念烈士,新中國成立後,將縣城一條街命名為含光街,將一所中心小學命名為含光小學。
吳斌
山西省人,1917年出生,抗戰時期參加革命。
1945年9月,吳斌被黨組織派來東北,初任瀋陽市大東區公安局副局長。是年11月下旬,和邱含光、羅斌儒一起,被遼寧省工委派往康平接管政權,組織民主政府,任康平縣民主政府第一任公安局長。
吳斌等來康平時,抗戰剛剛勝利,康平形勢複雜,國民黨地下武裝氣焰十分囂張。為了開闢和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革命新秩序,吳斌到康平後,首先組建公安局,並協助縣委組建康平縣保安團,開始組建人民地方武裝。
當時,康平有一支百餘人的公安隊,設二個中隊,時地方「維持會」建立的地方武裝,其骨幹多為偽軍警,為敵偽頭面人物劉敘五等所掌握。康平縣民主政府決定將其改編,建立人民地方武裝——縣武裝大隊。
1945年12月,經過與上級聯繫,調來瀋陽工人縱隊二支隊支援,12月13日在一個院內(今縣政府院內),改編公安隊,收繳其武器。其間,發生槍擊,縣長邱含光、保安團參謀長石敬遠等犧牲。吳斌聽到密集槍聲後,立即從公安局(現工商銀行處)奔赴現場,因工人縱隊警戒人員捕認識吳斌,誤將吳斌當成劉敘五,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9歲。
新中國成立初期,康平人民為了紀念烈士,將縣城一條街,命名為吳斌街。
趙景廣
原名趙金光,1919年出生於在河北省饒陽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乳名「騾子」,自幼脾氣倔強,性情剛烈。小時候討過飯,長大後給地主當長工,受盡地主的剝削與壓榨。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一二O師挺進冀中,趙景廣毅然參加了八路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跟隨部隊打鬼子,除漢奸,每次都衝鋒在前,奮勇殺敵,戰鬥中幾次遇險。他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秋,在一次戰鬥中,部隊被打散,他隻身到東北,落腳在康平二區的郝官屯,以磨剪子搶菜刀為業。表面上靠耍手藝謀生,暗地裡悄悄尋找黨組織。
1945年11月,建立康平縣民主政府,趙景廣到縣長邱含光處接上了組織關係,並被任命為三區(四家子)區長,和區政委張英一起,在全區開展「反奸清算」鬥爭。他經常深入村屯,依靠貧苦農民,把鬥爭果實分給群眾,廣大貧苦農民無不拍手稱快。1946年2月15日,外地一夥土匪700多人在匪首「東山」、「長江好」的帶領下,竄入三區境內,一路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土匪一度攻佔了三區政府,打傷了區政委張英。趙景廣當時正在各村檢查工作,聞訊後,帶領區幹部火速趕回,在距四家子村(三區政府所在地)2裡路的王家崗子與土匪遭遇,雙方發生激戰,戰鬥中趙景廣壯烈犧牲,年僅27歲。
張強
河北省肅寧縣人,1916年出生於邵莊東高口村一個貧民家庭。一家六口僅靠父親打短工度日,雖家境貧寒,也節衣縮食供張強讀了二年書。並給他取了個響亮名字,希望他日後有出頭日子,使張家富強起來,終因經濟拮据,失學隨父種田。
抗日戰爭爆發後,肅寧縣有了領導抗日的共產黨組織,年已20歲的張強抱著「參加抗日,趕走日本鬼子」的決心,找到黨組織,要求參加革命,被批准擔任一區助理員,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任區委秘書,縣財政科科員,不久提升為財政科科長。
1942年5月,日寇在冀中搞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敵後抗日根據地遭到極大破壞,許多黨員幹部被敵人殺害,肅寧縣黨組織損失嚴重。為了堅持敵後鬥爭,縣委決定派張強到二區任區長,恢復二區工作。
二區是敵情最嚴重的一個區。張強到任後,恢復黨的基層組織和抗日武裝,在二區又燃起了抗日鬥爭的烈火。他的行動,引起了日偽的極大恐慌。敵人對他恨之入骨,派出特務到處偵察他的行蹤,伺機對他下毒手。敵人幾次到他家搜捕,找不到張強,就亂翻亂砸。全家人擔驚受怕,只得東躲西藏,受盡了白色恐怖的折磨。但張強沒有被日偽的反動氣焰下倒,繼續堅持鬥爭。他帶領群眾抗稅抗糧,建立、發展堡壘戶,為抗日武裝籌糧籌款,破壞日軍交通線,襲擊搶糧的日偽軍,剷除漢奸走狗,以頑強的革命意志通敵人進行殊死的鬥爭。
1945年抗戰勝利後,組織上決定派他參加赴東北幹部工作隊。當時父母年邁,妻子體弱,小妹才13歲,兩個孩子年幼,父母流著淚對他說「你要是走了,家裡可怎麼著哇!」。他家裡離不開他,但也知道革命更需要他,毅然與親人告別,踏上挺進東北的徵程。
1945年12月,張強隨同一批冀中幹部被分配倒康平縣,任五區區長。到任後,放手發展群眾,開展反奸清算鬥爭。該區大黃家窩堡陳夢齡三兄弟,曾投靠日寇分別當上了開明、二酉、立德3個村德偽村長,霸佔糧田百餘垧,騾馬50餘匹,魚肉鄉裡,稱霸一方,被人們稱為「西霸天」。張強調查了解倒陳夢齡、陳松齡一家殘害百姓的罪惡事實,決定清算「二陳」,逮捕陳夢齡,沒收陳家浮產。並於1946年1月15日,召開全區群眾鬥爭大會,有60多人登臺控訴陳夢齡罪行,會場群眾激憤,高呼「清算陳夢齡」、「打倒西霸天」的口號。會後,區政府決定扣押「二陳」,罰款抵罪,限期交款。陳夢齡預感末日來臨,3月7日夜越獄逃竄。區政府發現後立即組織區小隊搜捕,但沒有抓到陳夢齡。張強區長與區小隊指導員陳宜華、龐庚喜研究決定,沒收陳家全部資產,並決定4月10日「農民掃蕩隊」查抄陳家大院。
陳夢齡逃跑後,秘密組織了一夥匪徒陰謀暴動,並潛回家中,準備用武力抗拒清算鬥爭。
4月10日清早,陳宜華、龐庚喜及通訊員劉廣林3人去陳家大院偵察情況,準備偵察後帶「農民掃蕩隊」查抄陳家大院。3人走到陳家大院「卡子門」裡,早有準備的陳家東西兩炮臺同時開槍,龐庚喜、陳宜華、劉廣林中彈犧牲。匪徒們將3位屍體拖至院內掩藏,準備待「農民掃蕩隊」到來時,進行大規模的武裝反清算。
早8時過後,張強帶領通訊員武鳳彩、滿海山來到大黃家窩堡。發現街上無人行走,情況異常,唯恐「掃蕩隊」查抄行動有差,決定進村看看情況。他們策馬從街頭進入陳家「二卡子門」,見院門緊閉,院內無聲無息,更覺有疑,,3人下馬向陳家大院走去,沒走幾步,陳家炮臺突然開槍,張強隨槍聲倒下,武鳳彩跑過去一看,張強已中彈犧牲,滿海山見此情景忙喊:「武鳳彩快撤!」話音剛落,武鳳彩前胸中彈,栽倒在張強身上,滿海山急忙上馬向「卡子門」外衝去,沒跑多遠,也中彈落馬。負傷的武鳳彩甦醒過來,帶傷突圍,在群眾的掩護下,甩掉追敵,趕到四區向縣政府報告。滿海山被抓進陳家大院後遇害。「農民掃蕩隊」聞槍聲撤回,倖免遇難。
當天,康平縣政府得知張強遇害的消息後,立即報告地委,地委即刻調分區十四團攻打陳家大院。陳夢齡從地道潛逃,更名改姓藏匿於北京。1952年被公安部門逮捕處決。
為表彰與紀念張強等烈士,上級決定將哈拉沁屯命名為張強鎮,1959年,在張強鎮建烈士陵園。
賀炯
又名賀朗特,雲南省人,苗族,出生於1918年(出生年月日和家庭地址不祥)。賀炯是位青年知識分子,早年參加革命,入「抗大」學習,後派到晉東南工作。1942年春又回到延安,入魯藝學院。學習結束後,被分配到新華日報社工作。他是位熱情的年輕詩人,經常用「巴丁」筆名發表作品。
抗戰勝利後,隨赴東北幹部隊來到瀋陽,曾在遼西省委和瀋陽市大西區委工作。1945年11月下旬,隨陶鑄等撤到法庫縣,被分配到法庫縣城關區任區長,1946年1月任中共康平縣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他性格內向,工作深入細緻,平易近人,凡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很敬佩他的工作能力和品德。倒康平後,即與縣委組織部長權屹夫倒一區開展反奸清算鬥爭試點。他經常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大家都尊敬地稱他為「賀部長」。1946年6月12日,賀炯倒七區工作,發現以尹明陽為首的反革命武裝暴亂陰謀,及時地和該區區長周友一起研究安排了粉碎暴亂計劃,並要連夜趕回縣城參加縣委會議。區長盧周友不放心,派區小隊戰士高林清、劉亞東護送,不料這二人竟是被暴亂分子收買的內奸。當晚在返回縣城途中,騎馬走在小葦塘時,高、劉二人從背後開槍,賀炯和警衛員當即罹難。犧牲時年僅28歲。
賀炯同志平素艱苦樸素。當時戰爭年代,環境艱苦,隨身一匹馬,一枝槍,一個公文兜,在他遇難後身邊所遺留的背包裡,除了一個筆記本,一張照片,兩葉信紙和一些手抄詩外,別無所有。 6月14日,康平縣人民舉行武裝保衛康平動員大會,當賀炯被害消息傳到會場時,人們肅立致哀,高呼「保衛康平,為賀部長報仇」。
為紀念烈士,1949年以他的名字建立賀炯文工團,將縣城一條街命名為賀炯街,並在他犧牲地點立紀念碑。
盧周友
河北省人,中共黨員,參加過長徵。在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後,曾任新四軍某部政治指導員。1945年12月,奉命到康平開闢革命根據地,任七區(小葦塘)區長。在長期革命鬥爭中,他作戰勇敢,身上留有7處傷痕,右腿不能伸屈。
盧區長到七區開闢工作,在艱苦環境下,深入群眾,平易近人,堅持原則,愛憎分明,發動群眾減租減息開展反封建清算鬥爭,建立了區、村政權和區小隊武裝,在當地幹部群眾中頗有聲望。
在長期的對敵鬥爭中,盧周友經驗豐富,革命警惕性高。1946年 6月,被清算的惡霸地主尹明陽,從瀋陽竄回七區策劃武裝暴動,陰謀攻打區政府。盧周友覺察這夥匪徒暴動陰謀,組織區小隊一部埋伏在區政府院外,一部在區政府院內阻敵。6月14日暴徒割斷電線,向區政府竄進時,他指揮區小隊內外夾攻,一舉粉碎這夥反革命武裝暴亂,盧區長更是名聲大振。
1946年8月,國民黨軍隊進犯康平,民主聯軍戰略轉移。盧周友向幹部群眾宣傳要堅持鬥爭。時年農曆八月,縣委書記華子揚,縣大隊副政委智軍帶領縣大隊和三、七區區小隊,在康平、內蒙交界的是沙坨子與敵軍遭遇,有豐富戰鬥經驗的盧周友,身穿黑色大褂,手舉匣子槍,站在沙坨子上向敵人喊話,巧妙地迷惑住敵人,縣、區人民武裝得以轉移。為保存實力,盧周友建議華子揚帶領幹部向通遼轉移,自己帶領一部分戰士留下打遊擊。在後旗喇嘛庫塔一次戰鬥中,盧周友指揮戰鬥,掩護華子揚等縣委幹部安全轉移,戰鬥中盧周友身負重傷。
此後,盧周友帶領武裝隊又回到七區、內蒙一帶打遊擊。在內蒙苫房一帶經幾次戰鬥,人越來越少,先是剩下16人,後來只剩下盧周友、劉學武(五區隊指導員)、李洪令、薛道三、武鳳彩等五人。白天潛在坨子裡,晚上進村子,不時鎮壓有反把倒算罪行的反動地主。
天氣轉冷,盧周友傷勢更加嚴重,仍然堅持戰鬥。國民黨縣保安隊、警察加緊追剿,他們東躲西藏,不敢進村,幾個人風餐露宿,堅持了近一個月時間,有時幾天吃不到飯,啃生苞米充飢。
1946年底,盧周友轉移到內蒙古力板花村附近,身邊只剩下三、兩個人,在一次戰鬥中盧周友又負了傷,身體更加虛弱,饑寒交加,最後犧牲在古力板花甸子裡。犧牲時年紀不過30歲。
關起義
字翼青,別名劉元復,蒙古名吉魯木圖,1904年生於康平縣西關屯一戶蒙古族農民家庭。祖籍科爾沁左翼中旗。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先後就讀於遼源縣第一高等小學和高等師範學校,1927年考入東北大學理工學院機械系,1930年秋畢業。由於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異,被選赴德留學。1930年9月15日,關起義給康平縣長文子鐸寫信懇請借墊留德學費,信中說:「竊為強國之道首重人才,廣才之方專資學問。。。。。。為深造起見,擬欲留學德國。。。。。。異日學成歸國,服務鄉邦」。後因發生「九。一八」事變而未成行。
日軍侵佔東北後,他毅然決定投筆從戎。於1931年11月,與其第關懷青隨高蔭周到通遼成立遼北蒙邊宣撫專員公署,組建抗日民眾隊伍。因關與達王旗實力派韓色旺交往很厚,被高派往韓部當聯絡員。當時日本侵略軍正引誘韓色旺,挑撥蒙漢關係,在關鍵時刻,關起義協助高專員與韓色旺在庫力根廟會談,終於說服韓參加抗日。之後韓被委任為第二梯隊司令。此後,高蔭周組建東北抗日救國義勇軍第五軍區,關擔任參謀處事務處長,1932年7月隨高蔭周收復康平。是年11月底高在康平被俘,關起義與其弟關懷青等率領殘部轉戰內蒙,最後碾轉至察北,部隊潰散,關起義幾經周折到達北平。
1933年,以德穆楚克棟魯普(簡稱德王)為首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成立(簡稱蒙政會)。關起義於1934年任蒙政會電臺總臺長。他堅持反對蒙政會中親日派依靠日本帝國主義實現自治的主張,多次在辯論中公開闡述自己的觀點。1935年冬,德王直接與日本關東軍勾結,他徹底認清了德王的所謂「高度自治」的實質是出賣民族,背叛祖國,便斷然離職。
1938年,關起義由曾在蒙政會工作過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姬羽翹介紹,與在北平的地下組織取得了聯繫,開始從事統戰聯絡工作,為擴大共產黨在蒙古族同胞中的影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0年上半年,關起義將母親送回原籍,動員弟弟關起萬帶著4個女兒分批到達晉察冀邊區。關起義到延安後,一直在延安民族學院任教,他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深得同志們的讚揚。
1945年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關起義無比激動。他渴望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為草原人民的解放貢獻一份力量。
是年冬,他帶著病弱的女兒,步行40多天到達塞外重鎮張家口,參加了內蒙古自治運動,當選為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執行委員,負責秘書處工作。
不久,自治運動聯合會決定籌建內蒙古實業公司,總公司設在張家口。趙雲駛任總經理,關起義任副經理。
當時內蒙古草原飽經戰亂,百孔千瘡,牧區經濟瀕臨崩潰,商品流通渠道堵塞,大量畜產品賣不出去,而牧民急需的生產、生活用品雲不進來。關起義深感責任重大,滿腔熱忱地開始了內蒙古實業公司的籌建工作。
1945年12月,關起義帶領一部分同志,首次向草原進發,運送布匹、茶磚、菸酒等牧民生產、生活用品。這次貿易活動,是在匪患猖獗、安全毫無保障的情況下進行的,沿途雖有各縣大隊武裝護送,但仍不斷遭到土匪襲擊。公司的同志在關起義的帶領下,邊走邊打,幾經險阻,終於翌日初使大部分物資安全抵達目的地——貝子廟(今錫林浩特市)。
1946年3月末,關起義完成了第二次貿易任務,並在張北、寶昌等地組建了實業總公司,溝通了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盟的商品流通渠道。
在貿易活動中,關起義每到一地都要訪貧問苦,了解群眾的需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共產黨的溫暖。因此,他與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名字及事跡,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為發展草原經濟,他還對錫、察兩盟的煤礦和鹼礦資源進行了實地勘察,在心底繪製著一幅美好的草原建設藍圖。
經過長期革命工作的鍛鍊與考驗,關起義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共產主義的優秀戰士。194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蔣介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共產黨軍隊於1946年10月撤離張家口,關起義主動承擔了物資轉移任務。他冒著生命危險,組織大家將公司所有的物資搶運出來,轉運到貝子廟,堅壁在牧民群眾家裡。後來,這些物資支付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及其所屬部隊機關半年的開支,保存了被敵圍困時期調劑民需的實力。
1946年底,關起義被任命為察哈爾盟代理盟長。此時,察哈爾盟的形勢日趨惡化,國民黨軍隊不斷進犯,革命政權的活動區域越來越小,不少基層民主政權被摧跨,盟旗王公貴族表現動搖,有人組織武裝叛亂。
關起義到任後,決定首先摧毀哈巴嘎和龍王廟這兩個農業區的國民黨政權,重新建立革命民主政權,以保證糧食供給。
1947年1月6日拂曉,關起義一行來到哈巴嘎區奇門地溝宋家營子開展工作。上午,召集武工隊幹部開會,偵察員報告,正南離宋家營子約30裡處,有一股國民黨武裝正在槍牧民的牛羊。關起義立即派武工隊前去堵截,身邊僅留下兩位戰士和一名工作人員。武工隊出發後,關起義又召開了貧僱農座談會,一直開到中午。
這時,哨兵發現遠處有騎兵向營子奔來,誤以為是武工隊的戰士。待看清來者是敵軍時,對方已衝到近前。哨兵一邊折回,一邊鳴槍報警。近100名敵人迅速搶佔了東、西、北山,包圍了整個營子。
關起義聽到槍聲,迅速處理好文件,這時,敵人已開始進攻。他們還未衝出大院,一發炮彈就在院內爆炸,一位戰士負了傷,幾匹驚馬也掙脫了韁繩。工作人員烏雲斯欽把自己的馬牽過來,說「關盟長,快騎上突圍,我們掩護!」
在生死關頭,關起義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不!你的騎術好,還是你突圍報信」,他又對另外兩位戰士說:「我和你們生在一起,死在一起,堅持到武工隊回來就可解圍。」
戰鬥中,他一人獨守院門口的碾房,始終沒讓敵人跨進大院。兩小時後,救兵仍未趕到。大院內,兩位戰士,一位犧牲,一位負傷,碾房已被敵人團團圍住,但他仍頑強地堅持著,使敵人無法進入。
敵人喊話勸降,關起義舉槍打死喊話敵排長。
敵人勸降不成,便用火攻,熊熊大火很快吞沒了碾房。關起義犧牲後,兇惡的敵人割下烈士的頭顱和腿,發洩獸性。
1947年2月27日,錫察行政委員會在貝子廟為關起義等烈士舉行了追悼大會。 1981年,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了關起義烈士骨灰安放儀式,烈士的英靈安息在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
金運光
江蘇省人,1945年冬,隨軍來到東北。1946年2月任康平縣武裝大隊偵察排長。同年8月縣武裝大隊戰略轉移,金運光奉命與偵察員郭天山留在城區堅持地下鬥爭。以縣城內貧農朱大娘家為秘密聯絡點,在朱大娘的幫助下,他經常扮作商人以賣絲絨為掩護,秘密活動在城區,獲取了敵人許多重要情報,巧妙地送出北門外王家墳大樹下,由秘密交通員取走,為民主聯軍解放康平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情報。
1947年春,民主聯軍發動春季攻勢,為配合部隊大反攻,掌握敵軍的裝備和兵力部署,制定作戰計劃,2月9日,金、郭二人又巧妙地化裝進縣城偵察敵情,被刀蘭套海村大地主王相漢發現,報告東門警察分所,金運光不幸被捕。
入獄後,國民黨康平縣警察局對金運光晝夜審訊,嚴刑拷打,前胸一道道血口,後背腫起碗大的紫疙瘩,他始終咬緊牙關,一字不講。氣急敗壞的敵人,將他掉在房梁上挑肋骨,刮掉腿上的肉,幾次昏死過去,但他始終堅貞不屈。
在獄中,金運光團結難友同敵人進行鬥爭。4月7日深夜,他聽到民主聯軍解放康平縣城的槍聲時,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支撐著遍體鱗傷的身體,步履艱難地相告同室難友,「縣城要解放了,同志們聯合起來和敵人作最後的鬥爭」。他深知:兇惡的敵人是不會放過他的,隨時都有犧牲可能,將自己的行禮衣物收拾整齊,交給同室的難友,站在牢門前,隨時準備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人民的自由。4月8日凌晨3點,牢門被打開,金運光死死堵在門口不讓敵人衝進來,這時,已聽到民主聯軍戰士的衝殺聲,匪徒慌忙把金運光脫出牢門殺害。
金運光犧牲後,縣委領導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1948年將烈士遺體安葬在康平烈士陵園。
趙世柱
湖南省慈利縣許家坊鄉棋裡村人,1913年3月出生在一戶土家族農民家庭。兄妹5人,排行第二。自幼聰明,家境雖貧寒仍供他讀了幾年私塾。1927年大哥被抓壯丁,他不得不回家放牛種地。1934年11月家鄉建立起紅軍革命根據地,趙世柱毅然報名參加紅軍,從此踏上革命的徵程。
1935年,他離開湘西,隨隊長徵,同年10月到達陝北,參軍不到半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相繼升任排長、連長。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之後,他被組織派往太行山區,轉戰在抗日前線。
抗戰八年,他身經百戰,5次負傷。1940年初即升任營長。1945年1月24日,他給家裡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父母親大人敬鑑:
兒在外十年有餘,想二老均已年邁,不勝悲戚。聽說因人地關係,家裡已移居漆口劉家山了,4兒不知其中原因甚為掛念,您來信中說最近三年年成大減,兒很著急,現在只有三弟、四弟在家,希望他們好好照顧大人。大哥現在什麼地方?是否與家裡通過信?請來信告知。
兒現在為國效力,服從命令,盡職盡責乃軍人之本。中國人民要得解放,爭取最後勝利,必須抗戰到底,這就是我們現實的革命任務。我們「今年打敗德寇,明年打敗日本」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兒現在身體安好,雖在戰鬥中已負傷五次,但基本痊癒,請大人放心。
兒在外十年,沒有餘資。因為八路軍是為國為民的軍隊,我雖任營長,可是每月經費只有四元,還是農票,這也是幾年沒發了。兒無力幫助家裡解決困難,實在慚愧。等抗戰勝利了,兒一定想辦法。。。。。。
抗戰勝利之後,1945年9月從山西晝夜兼程,趕赴東北。1946年4月任遼西一分區25團副團長,是年7月調任遼吉一分區13團副團長。轉戰在法庫、康平一帶,率領部隊配合地方政權開展工作,剿匪除霸,擴建武裝。參加並指揮了法南重鎮大孤家子戰鬥,戰後,13團團部駐法庫以北火石崗子一帶,他奉命率一個連堅守在法南地區。
1946年8月,由於國民黨軍隊佔領遼吉一地地委駐地康平,一分區機關向西轉移,遼北地區形勢急轉直下,趙世柱率領的13團一個連與一分區瀋北支隊一部及鐵嶺、法庫等縣地方幹部被敵人包圍於法南一個狹長地帶,在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繼續堅持戰鬥。可是,時近9月,形勢日趨惡化,處境更加艱難,四面被圍,孤立無援,敵人一旦進攻,憑藉法南彈丸之地,依靠現有武裝,既無力量反擊,也無迴旋餘地。9月中旬,趙世柱參加了在大桑林子村召開的黨政軍聯席會議,他在會上陳訴了關於保存實力,保護地方幹部,向東轉移,見機行事的意見,大家均表贊同。會議決定,東渡遼河,撤到遼東地區,趙世柱主動接受了率一個連掩護地方幹部的任務。臨行前幾天,他作了認真周密的準備,設法通知分散在各區村的地方幹部,並對難以東撤人員進行妥善安排,還組織戰士緊急徵購糧草、布匹。
9月18日,趙世柱主持一次簡短的會議,向地方幹部和全連戰士講解有關注意事項,要求大家遵守紀律、服從指揮,不要掉隊或離隊。9月19日夜,東撤隊伍渡過遼河,以迅速動作跨越中長鐵路巧妙地甩掉國民黨巡邏隊的圍追堵截,開始了艱苦的「小長徵」。此後,趙世柱率領幹部戰士晝伏夜行,露宿風餐,經西豐、通化,一路跋山涉水。於11月初到達臨江。天氣越來越冷,路途更加艱難。
為了翻越長白山,隊伍在臨江進行幾天休整。趙世柱作了反覆動員,並給大家講他長徵時的經歷。之後,他帶領隊伍在終年積雪的長白山區連續長途行軍,穿過了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憑著一種剛強意志,頂風冒雪忍飢抗寒,摸爬滾打。在宿營地,許多人凍得連鞋都脫不下來,趙世柱讓大家擠在一起用被子、布匹裹住身體取暖,鼓勵戰友們戰勝困難,堅決回到遼北去。11月末,經過千辛萬苦,他們終於翻過長白山,而後由圖們到達遼吉一地委、一分區駐地奈曼。趙世柱率領的這隻隊伍,途徑東北五省區,行程八千裡,終於回到了地位和分區,與13團會合了。他們的這次行動受到省委、地委及分區領導的肯定和讚揚。
1947年1、2月間,趙世柱參加並參與指揮了13團在大鄭鐵路以西地區的剿匪戰鬥。當時,蒙騎叛匪異常猖獗,對遼吉一分區東進收復失地構成相當威脅,在榆樹、甘旗卡、八仙筒、白音他拉等剿匪戰鬥中,趙世柱率領13團一部,配合團主力剿滅了多股土匪,繳獲了一匹武器,打的土匪望風而逃。
1947年2、3月間,東北戰場發生了有利於東北民主聯軍的重大變化,一分區抓住戰機,組織東進支隊,收復失地。同年3月初,趙世柱所在的13團作為一分區東進支隊主力,越過大鄭鐵路,向遼北的康平、法庫地區挺進,並於同年13日抵達康平敖力營子村。次日拂曉,國民黨東北剿總特務團一個加強營突然向東進支隊駐地進攻。13團全力反擊,繞道敵左側,硬打強攻,使敵潰不成軍。東進支隊打了一個漂亮的反襲戰,首戰告捷,趙世柱功不可沒。
敖力營子戰鬥之後,趙世柱還參加了1947年4月8日,5月17日兩次收復康平的戰鬥和5月26日午夜收復法庫的戰鬥。他參與指揮,出謀劃策,率部出戰,勇猛衝殺,能打硬仗,表現出一個優秀指揮員的品格和革命軍人的氣概,1947年6月,趙世柱升任一分區騎兵15團團長。
時值東北民主聯軍展開夏季攻勢,敵我雙方在瀋北外圍地區爭奪日趨激烈。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決定派遣騎兵第一軍進攻遼北的康平、法庫一帶。6月中旬,敵騎兵一軍以快速動作渡過遼河,進抵法庫南部大孤家子、三面船地區,並伺機向北推進。趙世柱率騎兵15團與其他團隊一起由康平西部南進迎敵,在大孤家子將敵擊潰,並乘勝追擊,連續作戰,在東至鐵嶺、南臨遼河、西接彰武的遼北平原咬住殘敵,窮追不捨,終將敵人趕回遼河以南一線。戰鬥中,趙世柱曾率領騎兵15團三路突襲敵騎兵駐地,重創敵人,大獲全勝。
1947年7月,趙世柱調任遼吉一分區25團團長。是年8月,趙世柱奉命率領25團一個營協助昌圖縣大隊攻打金家屯據點。8月17日夜,隊伍從「小河套」出發,渡過新開河,向金家屯急進。夜間行軍,嚮導帶錯了路,當隊伍趕到金家屯時,已近天明,趙世柱當機立斷決定馬上投入站鬥,變圍攻為強攻。
佔據金家屯的是蒙奸包善一部一個連,分駐於屯內上下兩個燒鍋。趙世柱指揮戰士們首先突進下燒鍋,活捉守敵哨兵,全俘院內睡夢中的敵人,天亮後,上燒鍋敵人,負隅頑抗,憑藉工事居高臨下固守。趙世柱指揮部隊強行進攻,依屋奪巷,迂迴奔突,但因上燒鍋地勢較高,易守難攻敵人火力密集,我兵力難以展開,並出現了傷亡。趙世柱懷著滿腔怒火,一躍而起,一馬當先向前衝殺,就在這時,一顆子彈擊中他的頭部,待警衛員哭著把他背下來時,他已經犧牲了。時間時1947年8月18日早晨。34歲的趙世柱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遼北人民把趙團長視為遼北英雄,在康平縣烈士陵園一個顯著位置,為他立一座墓碑,上書「世柱同志千古——殺敵殉黨攻垂不朽」、「馳騁戎馬間,頑敵膽戰寒,碧血垂青史,萬祀共瞻仰」。
鞠文科
康平縣郝官屯鄉新安堡村人,生於1927年。解放前,家境貧寒,12歲給地主放豬、放羊,15歲給地主扛活當「半拉子」,受盡剝削壓迫。1945年11月康平建立民主政權後,他翻身得解放,在反奸清算鬥爭中,提高了階級覺悟,翌年4月為了保衛勝利果實,參加了縣武裝大隊任戰士,後編入遼吉一分區獨立14團3營7連,1948年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57師469團,鞠任副班長。
鞠文科性格倔強,為人憨厚耿直。參軍後,他立場堅定,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先後立大功5次,小功2次。
在無數次的行軍和戰鬥中,他總是幫助別人,行軍幫同志扛槍背行李,宿營幫老鄉挑水掃院子,打仗衝鋒在前,轉移掩護壓後。1947年11月17日,在康平城北蘭家店一帶,全殲國民黨169師262團的戰鬥中,鞠文科勇敢沉著,所在部隊埋伏未成,開始轉移時,他堅持留在後面掩護,終使全排安全撤了下來。
1948年3月,在法庫縣小桑林子戰鬥中,他奮勇殺敵,隻身俘獲2名敵人,繳獲大槍2支,立大功一次。1948年9月,國民黨53軍一部仍扼守瀋北大門,負隅頑抗,不時派出部隊渡過遼河到鐵嶺城西一帶搶劫糧食,騷擾解放區。為了打擊這股敵人的氣焰,上級決定在鐵嶺縣城西北的三臺子村西布陣,伏擊出城襲擾的敵人。
戰鬥打響後,由於敵情有變,解放軍戰鬥失利,背敵人炮火壓在前沿撤不下來。危機關頭,鞠文科自告奮勇,請求炸掉敵軍前沿碉堡,為解放軍殺開血路,在執行爆破任務時,他身中數彈而衝鋒不止,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壯烈犧牲,年僅21歲。
戰鬥結束後,遼吉一分區為鞠文科烈士記大功一次,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李文華
康平縣勝利鄉文華村(原稱黑鴉屯)人,生於1945年10月,1963年8月參加人民解放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
1965年冬,北大荒下了一場特大風雪,李文華擔任通訊班長,不顧風雪阻攔,堅持去郵局取信報。他踏著齊腰深積雪頂著刺骨的寒風,往返16餘裡,終於取回了報紙和文件。取回後,他又跑遍了各連,把報紙和書信及時送到幹部戰士手中。
1967年春,冰河剛剛開化,李文華帶領全班戰士運送戰備糧。在過一條冰河時,為了不使糧食受溼,他帶頭跳進冰河,帶領全班把一袋袋糧食扛到對岸,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1967年夏,連隊搞開荒,在一無牲畜、二無農具的情況下,他帶病從附近生產隊借來犁杖,帶領戰士用繩套拉犁杖,累吐了血,也不肯歇,戰士們稱他是「老黃牛」。
李文華在部隊裡時時處處關心他人,保護人民財產。一次,他和營長騎馬去八連檢查工作,在沿著鐵路線行走時,突然背後駛來一列火車,距離他們僅一百米左右,火車汽笛使戰馬受驚,李文華迅速把韁繩死死纏在自己的胳膊上,拼命勒住驚馬,手和胳膊都勒破了,也不鬆開。終使營長和戰馬安全脫險。
在嫩江平原,一次,附近的煉油廠著火,李文華帶領一、三班戰士奔向火場。眼看火勢就要燒到鍋爐和大油筒旁,衝在前面的李文華挺身而出,背大家推選為「總指揮」,他沉著機智地指揮滅火戰鬥,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大火終於撲滅了,保住了國家財產。
在興安嶺腳下,一次部隊施工,在檢查啞炮時,李文華及時發現了一個導火索過長的響炮,他飛步竄入坑口,機敏地拔出了快要燃燒到頭的導火索,使其他四名戰士安全脫險。
1971年2月9日,李文華擔任新兵三連連長,率領新兵進行手榴彈實彈訓練,訓練場設在一條河堤旁。在訓練中,新戰士商玉臣由於精神過於緊張,猛力一擲,手榴彈卻失手投在河堤邊上,順著斜坡滾到離他只有兩米遠的地方,手榴彈右側還有同組的兩名新戰士,商玉臣的身邊還有指導員、排長和另一名新戰士。六名兄弟的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這十分緊急關頭,只聽李文華大喊一聲「臥倒」,隨著喊聲他象一支飛箭,跨步躍上前去,雙手緊緊抓住商玉臣的棉衣,使勁把他推倒身後,另外兩名新戰士正向前方投擲點望,眼看手榴彈就要爆炸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李文華不顧一切,「刷」的一聲衝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向即將爆炸的手榴彈猛撲過去,隨著「轟」的一聲巨響,一股濃煙從李文華身下沖天而起,身中20餘塊彈片的李文華,光榮地犧牲了。
李文華犧牲後,部隊為他追記一等功。康平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李文華出生的黑鴉屯生產大隊,命名為文華大隊。
繼承革命烈士遺志,我們把康平建成生態城市花園城市!
康平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