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第一大平原淡水湖 - 臥龍湖
臥龍湖,位於遼寧省瀋陽城西北康平縣城西1公裡,湖域面積127平方公裡,是我國東北地區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據地質部門測算,湖面形成於中生代晚期白堊紀距今有6700萬年歷史;臥龍湖有67平方公裡的水面,是遼寧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臥龍湖自然風景區是瀋陽市十五大旅遊景區之一。點看《臥龍湖的傳說》,聽唱改編《西部放歌》
駕駛著小車,在家憋了好一陣子的我前往康平散心,現在空間開闊的戶外景區最為受百姓歡迎,於是我選擇了康平縣的臥龍湖去放風,呼吸下新鮮香甜的空氣。康平北臨內蒙古科左後旗,臥龍湖地處科爾沁大草原的南緣,是遼寧最大、 東北第二大的平原淡水湖,形成於中生代晚期白堊紀,距今已有六千多萬年的歷史。作為遼寧最大的天然溼地,臥龍湖被視為遼寧重要的生態屏障,可以有效抵擋科爾沁沙地向南擴大,為水生動植物以及候鳥提供了棲息地,同時可以調節氣候、維護地區生態平衡,有著瀋陽 「綠腎」的美稱。
臥龍湖是候鳥遷徙的重要站腳地和繁殖地,每年都會有西伯利亞的鳥兒成群結隊地經由臥龍湖飛往鄱陽湖越冬。為了防止魚類的繁殖過剩,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臥龍湖自2013年起每年都會舉辦大規模的冬捕活動,體現了遼代契丹漁獵文化的特色,人們會扮成契丹人的樣子祭湖神,採取馬拉漁網的傳統方式捕魚,供萬人喝魚湯的「大遼第一鍋」還創造了吉尼斯紀錄。
臥龍湖還有一康橋,令人眼前不禁為之一亮,想體驗下「再別康橋」的朋友們不一定非要去英國的劍橋了,咱瀋陽康平就有,漫步在橋頭,時不時有輕風拂面,美得很,愜意得很~ 放眼望去,煙波浩渺,碧波蕩漾,水天一色,大有豁然開朗,寵辱皆忘之感。
臥龍湖風景區
遼代千年古塔 - 寶塔寺塔
寶塔寺坐落於瀋陽市康平縣的郝官屯鄉小塔村,1988年於旁邊的「祺州城遺蹟"一起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東臨遼河。建於公元922年至926年間(遼代)。寺內的古塔為青磚實心八面十三層密搌結構,清代鹹豐年間,整修擴建,佔地30畝。4層大殿(二馬殿,關老爺殿,娘娘殿,最後面的大殿是三佛殿),三進廟宇,建有鐘樓,鼓樓,同治年間(1862)又有加建。民國時有人捐石旗杆,石獅各一對。當年十分興旺,香火旺盛。門前有廟會。1945年僧人離去,衰落。
從臥龍湖出發大約行駛了40分鐘抵達寶塔寺塔,也喚作小塔子塔,位於小塔子村。我以為只有訪古愛好者才會特地來此僻壤,只為看一座塔,事實上此地遊人不斷,不過主要目的是來燒香的。小塔子塔略微向東南方傾斜,有點比薩斜塔的意思,古塔修建於922至926年之間,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所建,妥妥的千年古塔,塔身各面雕有佛龕,塔內還有一磚雕座佛以及脅侍。寶塔寺廟始建於清鹹豐年間,如今雖然不見古剎,但謝天謝地還有古塔、 石獅子以及石旗杆遺存。
寶塔寺
慈禧秘聞 - 清誠慎親王那爾蘇陵園
清誠慎親王那爾蘇陵園位於康平縣柳樹屯鄉糖坊村添壽莊,建於1883——1889年。該陵為僧格林沁長孫那爾蘇(貝勒)之墓。相傳那爾蘇與慈禧關係曖昧。
那爾蘇陵園,之前來過幾次,墓主人那爾蘇的身份顯赫,是蒙古貴族僧格林沁親王的孫子,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御前侍衛,還和慈禧有著月朦朧鳥朦朧的關係。隨著陵墓的翻修,那段塵封在歷史中的八卦又隨之浮出水面。一次慈禧太后出宮前往頤和園過生日,路邊鞭炮齊鳴,那爾蘇的坐騎被驚嚇到,衝撞了太后的鑾駕,那爾蘇嚇得跪在轎子跟前磕頭如搗蒜,慈禧令其將頭抬起來,當場就被這枚英俊小生驚豔到,二人隨即譜寫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忘年戀。那爾蘇的父親發覺了此中情事,便將那爾蘇以祭祖的名義帶出宮,逼著他吞金自殺,於是好好的帥哥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為情而死了。向朝廷上報其死訊時,其父謊稱兒子死於暴疾,慈禧在萬分惋惜中,破格追封從未建功立業的那爾蘇為誠慎親王,老佛爺雖表面上不動聲色,次年其父就被設計毒死。
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