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紅山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富民強鄉的主攻方向,把「產業興鄉」的戰略思路融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大力發展蠟蟲產業,使蠟蟲樹變身「搖錢樹」。
「我家去年掛了2斤蠟蟲種在蟲樹上,產量有80多斤,全部以每市斤60元出售,光這項收入就有5000元左右。今年我打算掛4斤蠟蟲種,保守估計產量可達200斤左右。我覺得這是我們當地比較適合發展的一項產業,蟲樹也容易栽種,一般成活率都很高,頭年栽的樹苗,第二年就可以掛蟲種了,見效很快,是我們村的『搖錢樹』。」談及蠟蟲產業帶來的收益,紅山鄉天星村村民石美銀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據統計,紅山鄉現保有蠟蟲5000餘畝,2018年產量約23000餘斤,平均價為60元/斤,總收入約138萬元。今年蠟蟲產量倍增,價格可觀,蠟蟲產業再次煥發新生機。前段時間,來自湖南、四川、貴州的「蟲客」不斷湧入紅山鄉收購蠟蟲,使村民們得到了實惠。
然而在2014年至2017年裡,紅山蠟蟲突然大面積不再上樹,以往熱鬧非凡的「蟲會」風光不再。針對這一問題,紅山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邀請專家到紅山來「問診把脈」。2016年11月,邀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王自力教授到紅山鄉天星、安邦等村(社區)實地查看,找出蠟蟲不上樹、產量低的原因,並給予相應的技術指導。2017年9月,中國農業大學產業規劃團深入紅山社區三合村民小組、熊家梁子村民小組、老房村民小組調研蠟蟲產業發展狀況,規劃團認為紅山生態環境好,立體氣候明顯,對於蠟蟲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
「前幾年產量不好,我家沒發展蠟蟲產業。今年看到他們都賺錢了,增強了我的信心。我家蟲樹有200多棵,今年我打算掛5斤蟲種,明年至少能收穫200多斤,那我就有10000多元的收入了。我認為發展蠟蟲產業比發展花椒產業還划算。」村民徐本華如是告訴記者。
紅山原名為「固紅山」。歷史上因蠟蟲旺盛,以至於成熟之際,漫山紅遍,美其名曰「紅山」。此地蠟蟲交易,為一時之盛。據民國《巧家縣誌稿》載:「四山蟲樹成林,每至三、四月間,滇川蟲商會集於此,多至數千餘人,曰:『趕蟲會』。其蟲子運往四川、湖北,年計千餘擔。」據四川、湖南的「蟲客」介紹,紅山的蠟蟲出蠟率最高。每年的收購季節,「蟲客」都不約而同地來紅山收購。
據了解,蠟蟲能分泌產生一種高分子脂類化合物,藥材名叫「蟲白蠟」,「蟲白蠟」的用途極其廣泛,不僅是重要的中藥材,而且是軍工、化工等工業的重要原料。中醫學認為蟲白蠟具有止血生肌、續筋接骨等功效。加工而成的白蠟可儲存十年之久,在四川峨眉山有「存蠟如存銀」的說法。
如今,紅山鄉的蠟蟲產業再次煥發新生機,不僅為擦亮紅山蠟蟲「傳統招牌」,積極打造「秘境紅山 生態家園」的「固紅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特色產業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障。(記者 姜連聰 通訊員 代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