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

2020-12-06 騰訊網

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

節選《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概述

文/束家平

一代大帝隋煬帝楊廣在《泛龍舟》詩中寫到:「舳艫千裡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該詩準確形象地將揚州的地理位置、交通格局精到地描繪出來。揚州佔據河、湖、海、江之利,物產富饒,交通便捷,先民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創造了個性鮮明的地域文化、極具特色的地域文明。揚州城屢廢屢興,生生不息,茁壯成長。這不僅有卷帙浩繁的正史記載,鴻篇巨製的野史文學渲染,更有大量地下出土文物為證。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揚州地區帶有學術性的主動考古發掘、配合基本建設的搶救性考古發掘,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呈幾何級數增長,大量地下文物重見天日,述說著揚州悠久燦爛的光輝歷史。迄今揚州地區最早的龍虯莊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5000—7000年,遺址內既有自身特點的地域文化面貌,又存在東西碰撞南北交融的外來文化因素與外來文化,史前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歷史時期的唐宋、明清時代的遺存都有發現。高郵周邶墩遺址揭示出三類文化遺存,以早晚時間為序:第一類文化遺存是王油坊類型的龍山文化,第二類文化遺存是尹家城類型的嶽石文化,第三類文化遺存與寧鎮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青銅文化遺存相一致。龍虯莊遺址與周邶墩遺址的發掘充分說明了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文化走廊,是古代人類遷徙、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

因沒有系統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商周時期揚州的文化面貌不是特別清晰,文化遺物數量較少。然考古調查在儀徵、高郵、寶應等有多處商周遺址分布,歷年零星的發現與發掘結合文獻的相關記載,表明彼時揚州雖然不是文化核心區,但境內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亦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吳王夫差修邗溝築邗城即是揚州建城之源。漢代揚州得銅鹽之利,社會安定,輕徭薄賦,先民們奮發有為,勵精圖治,揚州發展到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開創了漢王朝時揚州的興盛。境內留下了無數規模不一、等級不同的墓葬,因漢人「事死如事生」的社會習俗,隨葬物品豐富多彩,體現出漢代揚州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高超水平。六朝時期呈現出北人南下、王朝更迭頻繁,道教、佛教融合發展的特徵,揚州為北人南下的重要通道與寄據點,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經濟中心漸次南移。隋唐時期由於隋煬帝楊廣對揚州及江南多年的戰略經營,特別是大運河的溝通與開築,揚州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揚州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階段。時有「揚一益二」之美稱,是長安、洛陽之外最大、最繁華的商業城市,是全國貿易陶瓷的集散中心,也是當時國內四大港口之一。兩宋時期的揚州是北宋的「文治」與南宋的「武功」截然反差的一座城市,特別是南宋的揚州作為南方最重要的江北大營與門戶,在抗擊北方的侵略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揚州城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清代的揚州再次藉助於江河運輸交通之利,充分抓住政府對鹽業的國壟斷,揚州的發展到達歷史上的繁盛高峰。

透物見人,見微知著,與古城址、墓葬、窯址、古河道等遺蹟伴出的一件件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歷史的縮影,從它們的身上折射出一地一隅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管中窺豹,以物說事。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印刻著文明的痕跡。搶救保護好地下文物是考古人的第一要務。近年來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體同仁放棄節假日休息,頂烈日酷暑,鬥嚴寒冰凍,風裡來雨裡去,與建設工程搶時間,爭分奪秒,發掘了大量歷朝歷代的文物,極大地豐富了揚州的文物資源,夯實了揚州的文化內涵,為文化名城揚州的建設增添了厚重的物質基礎。

出版《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既是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次工作匯報、展現近年的工作成果,又是讓大家在欣賞精美文物的同時,激發熱愛家鄉的自豪感,進一步提高全民的保護文物意識。由於是建所以來的第一本圖錄,經驗不足,水平能力有限,書中不足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正。

《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

定價:600.00元

《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主要選取上世紀90年代以來揚州城區及近郊出土的歷史時期的文物,展現還原揚州的歷史風貌。以時代序列為經,以器物類別為緯作描敘。囿於篇幅的體量,圖錄中的文物側重於能反映地域文化特點,與當代揚州文化有傳承關係,而非蜻蜓點水面面俱到。出版《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既是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次工作匯報、展現近年的工作成果,又是讓大家在欣賞精美文物的同時,激發熱愛家鄉的自豪感,進一步提高全民的保護文物意識。

四鋪首銅壺

時代:西漢

2007 年9 月西湖鎮經圩村蠶桑磚瓦廠「董漢」墓出土。

尺寸:口徑18.6 釐米、底徑22.8 釐米、高45.0 釐米。

侈口、束頸、溜肩、圓鼓腹、圈足。腹上部貼飾四對稱鋪首銜環,上、中、下各飾凸弦紋帶一道。四鋪首銅壺十分少見,常見為兩鋪首。該器造型穩重,簡潔大方。

銅鼎

時代:西漢

2010 年8 月西湖鎮中心村高南組出土。

尺寸:口徑11.0 釐米、通高11.6 釐米。

鼎蓋弧隆,上置三鳥形立鈕。扁球腹,圜底,三蹄足。腹上部附二對稱環形耳,中部飾一道凸稜。

銅鋞

時代:西漢

2010 年8 月西湖鎮中心村高南組出土。

尺寸:口徑11.8 釐米、通高20.1 釐米。

器體呈深圓筒形,子母口。器蓋微隆,頂部圓環紐。器身直腹平底,中腹飾凸寬弦紋一周,三蹄足,弓形雙龍首提梁,龍口銜腹側鏈環。器型構思巧妙,做工精緻。

貼金箔彩繪雲氣紋銅鏡

時代:西漢

2010 年8 月西湖鎮中心村高南組出土。

尺寸:直徑18.5 釐米、緣厚0.7 釐米。

圓形,圓鈕,鈕上嵌寶脫落,柿蒂紋鈕座,四葉外緣以紅漆勾勒,每葉中心嵌寶脫落,四葉間用金箔貼飾四隻鳳鳥。主紋為高弦紋間飾三道寬槽,槽內貼飾金箔,金箔上繪神獸雲氣紋,邊緣用紅漆勾勒一周。該鏡工藝複雜,製作精美,極為罕見,代表了漢代揚州高超的制鏡水平。

桃形金飾片

時代:西漢

2004 年8 月楊廟鎮楊廟村王家廟組「劉毋智墓」出土。

尺寸:高4.8 釐米、寬4.5 釐米。

桃形, 用金箔錘打而成, 四邊中部均穿二孔。頂尖處有一個雙角捲曲的小羊首。主題紋飾是兩個相背的羊首側面像, 巨角彎曲, 目立耳,鼻孔賁張, 似正在以角相抵。

夔紋玉瑗

時代:西漢

2007 年10 月西湖鎮經圩村蠶桑磚瓦廠「董漢墓」出土。

尺寸:直徑6.4 釐米、寬1.8 釐米、厚0.3 釐米。

瑗為白玉質,圓形,體扁平,兩面均琢刻變體夔紋,夔紋相互纏繞交錯。玉質溫潤,雕刻精細。

玉舞人

時代:西漢

2007 年10 月西湖鎮經圩村蠶桑磚瓦廠「董漢墓」出土。

尺寸:高4.2 釐米、寬2.1 釐米、厚0.2 釐米;高3.4 釐米、寬1.5 釐米、厚0.1釐米。

舞人為白玉質,扁平狀,雙面線雕成舞人形。在舞人的面部和衣飾細部均採用陰線淺雕刻,舞人身穿交領長袖衣,舞袖上揚過頭頂,甩向對側。另一袖卷於胸或垂於下,作舞蹈狀,形體古拙,上下均有一穿孔,為佩飾。

彩繪漆陶罐

時代:西漢

2005 年1 月西湖鎮金槐村出土。

尺寸:口徑6.4 釐米、底徑7.3 釐米、高12.1 釐米。

侈口、厚唇、束頸,肩部對稱飾兩牛鼻耳。圓鼓腹,平底。口沿殘損處露出灰陶胎,褐彩髹漆,紅彩勾勒,綠彩填隙。肩部飾一周三角雲氣紋帶,腹部飾雲龍紋。

青釉蓮花紋瓷盤

時代:隋代

2009 年7 月城北鄉沈家山(瘦西湖新苑三期)出土。

尺寸:口徑15.1 釐米、底徑6.7 釐米、高3.2 釐米。

圓唇敞口,弧腹,餅足,足面微內凹。內壁口沿下及腹部刻畫細弦紋,盤內刻畫蓮瓣紋,中心有蓮蓬,並畫有四顆同心圓組成的蓮心紋。灰白胎,胎體較細膩。青釉,內壁施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局部有脫釉現象。內底粘有三個大小、形狀不一的支點痕。浙江甌窯產品。

灰陶彩繪甲騎具裝俑

時代:隋代

2013 年12 月江蘇揚州隋煬帝墓出土。

尺寸:長22.3 釐米、寬11.4 釐米、通高26.2 釐米。

武士頭戴風帽,身跨騎於馬鞍之上,面部表情平和,首左傾側視前方,手執韁繩,右側斜挎箭箙。馬垂首昂頸,四肢直立,目視前方,勁健有力。武士上身、上肢及馬鎧甲底飾硃砂。甲騎具裝是指人和馬皆披鎧甲的重騎兵,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主力。標準的馬鎧由六部分組成,即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還配備馬鞍、馬鐙和韁繩之類。隋煬帝墓出土的甲騎具裝俑,為研究隋唐時期我國騎兵編制和武器裝備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蓮花紋銅鏡

時代:唐代

2012 年3 月城北鄉佳家花園三期出土。

尺寸:直徑23.3 釐米、緣厚0.4 釐米、緣寬0.9 釐米。

圓形,圓鈕,蓮花形鈕座。鏡緣微凸,鏡面部分剝蝕,鏡背飾一周淺浮雕形態不一的蓮花紋,紋飾較為舒展、自然生動。

葵花形銅鏡

時代:唐代

2009 年7 月城北鄉沈家山(瘦西湖新苑三期)出土。

尺寸:直徑11.8 釐米、緣厚0.4 釐米。

八出葵花形,內切圓形,圓鈕。主紋為四仙人騎獸跨鶴,騰空飛翔,同向繞鈕。仙人頭戴冠,披帛穿過兩脅,在背部呈方圓弧形後分成兩股向後飄拂。其中二仙人跨仙鶴,二鶴展翅伸頸,作疾飛狀。另二仙人騎瑞獸,二獸四肢奔騰,作迅跑狀。花枝蜂蝶紋緣。

銅耳墜

時代:五代

2011 年7 月西湖鎮司徒村新莊組華紡工地出土。

尺寸:長6.1 釐米、寬4.4 釐米。

耳墜主體為彎月形,由一根銅絲彎折作框,下部捶打成長薄片,尾部捲曲,其上二侍女順勢仰臥其中,手持花束,為整銅雕鏤製成,侍女下身由纏枝卷草與薄片焊連,其下原應飾以相互連接的半圓,半圓之間焊以銅珠。此耳墜布局飽滿而不繁瑣,紋飾左右對稱,層次分明,眉目、花草、衣飾的細節處理精細,工藝精湛。

桫木武士俑

時代:五代

2011 年8 月西湖鎮司徒村新莊組華紡建設工地出土。

尺寸:寬9.8 釐米、厚4.3 釐米、高39.0 釐米。

主體系整木雕刻製成,形象應為下級武官。頭戴方頂幞帽,面部五官清晰,雙目鼓凸,高鼻。身著圓領長袍,袍上髹紅漆,漆上墨繪線條,惜髹漆與墨線大部脫落,難以看到全貌。木俑左手上舉至胸前,中有穿孔,原手中應握有兵器,右手扶託腰帶。桫木質,木俑雕工簡潔明快,流暢生動。

四犬紋銅鏡

時代:宋代

2004 年宋大城北門水門出土。

尺寸:直徑15.5 釐米、緣厚0.7 釐米。

保存較好,鏡面微鼓,窄緣凸稜,有穿半球鈕,圓形鈕座,裡面凸稜將銅鏡分為內外兩區。兩凸稜間按順時針方向鑄有陽文「賞得秦王鏡千金非欲照膽是自明心」20 字。內區有4 只動物圖案,4 只動物尾均上揚至股上,基本呈左右上下兩兩對稱。兩兩之間有乳丁狀凸起,上下2 只呈奔跑回首狀,左右2 只呈奔跑狀,動物似為犬。

樽式玉盒

時代:明代

2003 年揚州市郊明墓出土。

尺寸:口徑4.0 釐米、底徑4.0 釐米、通高3.7 釐米。

灰黑色木蓋,蓋面呈圓弧形,飾一周凸弦紋,頂部有一小鈕,鈕殘損。蓋內飾一周凸稜,與玉盒蓋合,器身與底分制粘結。玉盒方唇直口,竹節式腹,器身外壁飾2道凸弦紋。三瓦形足,青玉質。造型小巧,精緻。

「張君德制」紫砂蓋缽

時代:清代

2004 年10 月江蘇揚州市中醫院基建工地出土。

尺寸:口徑14.0 釐米、通高12.8 釐米。

朱泥,胎質細膩,胎中含較多的黃色沙粒。器物整體造型渾圓,古樸,敦實。子母口,缽口內斂,腹部圓潤,圓底。蘑菇形蓋,線條流暢,做工精細。蓋內模印「荊溪」圓形陽文篆書印款,「張君德制」方形陽文篆書印款。張君德為清代紫砂藝人,鮮有文獻記載,生卒不詳。

相關焦點

  • 揚州出土一件文物,佐證了《鹿鼎記》裡「辣眼睛」一戰
    2007年,揚州出土了一件水龍實物。據專家鑑定,這款消防水龍正是來自於清晚期,其結構之精巧,足以讓人嘆為觀止。水龍的主體部分,是一個能裝上幾百斤水的深木桶,桶內配有銅管、拉鉤、木桿等加壓裝置,其中伸向空中的銅管足有兩米多長,並且巧妙地使用了槓桿原理,與現代消防車操作理論十分相似。
  • 揚州,青山遠黛的山水畫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春天來揚州再適合不過了,此時的揚州有清風、細雨、斜柳、瓊花……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素來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揚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美術史上也常稱其為「揚州畫派」。在中國畫史上說法不一,較為公認指: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至於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巖、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併入。因「八」字可看作數詞,也可看作約數。在揚州當地還流傳這一種說法:「揚州八怪」是指揚州地區的「醜八怪」。
  • 中國動力三角翼運動有了器材標準,全國動力三角翼型號備案在揚州廣陵新城發布
    據介紹,此次動力三角翼型號備案選擇在揚州發布,是因為揚州的航空產業已初具雛形。2019年3月30日,航空工業瀋陽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落戶廣陵新城,按照「1(創新研究院)+M(創新聯合體)+N(產業公司)」的發展模式,聚集打造航空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先進位造業、軍民融合四大板塊,航空科技產業發展創新平臺在揚州拔地而起,未來的揚州將成為科技創新的基地、人才引進的窗口、成果轉化的平臺
  • 跟著揚州博物館文物「穿越」探究竟!
    或許,我們可以從文物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揚州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其中不少都與端午節的主題有關。而令人驚喜的是,在畫面中的遠處,就是揚州地標性建築白塔。看來,汪鋆記錄下的這次熱鬧的龍舟賽事,應該就是在瘦西湖內了。
  • 千年古琴揚州發聲 聽!這一曲穿越千年的琴音
    直到昨天,「松石間意」被小心翼翼捧了出來,安上了絲弦,調整了琴音,在古城揚州,一曲廣陵琴曲《平沙落雁》,再次讓世人見證了它的高山流水、如鳴佩環。這一刻,琴聲為線,一曲千年。1四大名琴齊聚 千年古琴揚州發聲和「松石間意」一起來到揚州的,還有另外三張中國名琴。
  • 《群星》遺珍代碼有哪些 遺珍代碼大全
    導 讀 遺珍是《群星》DLC中增加的強力道具,可以給玩家提供很多的幫助,不過遺珍的獲取比較困難,尤其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下邊就給大家帶來群星遺珍代碼大全
  • 揚州南河下街區上榜中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
    據介紹,南河下街區位於揚州老城區南部、古運河畔,區內現存花園巷、南河下、丁家灣等老街古巷。街區範圍大致為北至廣陵路,南至南河下中段及花園巷一線,東至徐凝門路,西至傅家甸、渡江路一線。南河下街區形成於明代中後期,是揚州保存最為完好、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 中國研製首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
    尤為嚴重的是,由於一些珍貴脆弱的文物在現場得不到及時的保護,常常導致現場文物一經發掘出土即遭毀損的現象發生,或者是現場雖然可進行一定的處理,然而由於方法簡單、程序不全,反而對發掘出土文物的後續保護造成更大的困難。 考古發掘具有發現文物和保護文物同時並行的特點,加大科學技術和裝備的運用,是保證考古發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護的重要前提。
  • 郴州發現北宋"夫妻墓" 出土銅錢、瓷碗等文物
    本報4月9日訊(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陳鵬 羅勝強)記者今天從郴州市文物處獲悉,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清理,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座宋代墓葬,出土了銅錢、陶牛角壇、堆塑罐、瓷碗等10多件文物。    3月下旬,郴州市文物處接到市民舉報,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農民建房工地上,發現一座古墓。
  • 硇洲遺珍
    一級文物水波紋弦紋陶蓋罐繳回的竇振彪墓陪葬物品鎮館之寶湛江市博物館硇洲島位於湛江市區南面海域上,扼進出湛江港航道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提起硇洲,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鮑魚、龍蝦。至今島上仍保留著宋皇村、宋皇井、津前天后宮等地名史跡,雷州半島僅有的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之一、湛江八景之一景———硇洲燈塔就在島上。清代水師提督竇振彪也長眠於此。在這片土地上,曾出土戰國時期青銅劍、青銅匕首、水波紋弦紋陶蓋罐、清代翡翠鼻煙壺、金耳挖、朝珠、玉璧等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戰國水波紋弦紋陶蓋罐、清代翡翠鼻煙壺兩件文物經國家專家組鑑定為一級文物。
  •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深圳歷史:6000年還是7000年?說明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歷史悠久;有可能證明鹹頭嶺是珠江古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專家建議申報市文物保護單位本報記者方勤報導深圳博物館考古隊在大鵬鹹頭嶺考古發現了大量罕見文物!
  • 濱州市出土文物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
    」在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是首次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展覽匯集了來自13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回歸文物參展,濱州市博興縣出土的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蟬冠菩薩像1976年出土於博興縣龍華寺遺址,被發現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工作者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1994年7月初被盜後,蟬冠菩薩像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花費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
  • 考古出土六千多年前的頂級文物, 證實了女媧以及龍的存在?
    導讀:大家都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但是中華流傳下來的諸多遠古文物可不止五千年,目前出土的文物有的達萬年以上。而紅山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位於熱河地區,是在距今5000到6000年的農業文明。紅山文化遺址的考古,出土了諸多國寶級文物。
  • 揚州這個區域正在爆發
    其中,航空產業更是成為了揚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隨著春秋航空、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永久辦學點紛紛落戶,未來,廣陵新城廣陵新城作為揚州一體兩翼戰略東部核芯 ,江廣融合區域經濟文化腹地,揚州未來行政、經濟、文化的新中心。
  •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2020-09-18 09: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        瀏覽量: 1403 次 我要評論 9月16日,江蘇現代農業(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蓋達組織技術人員對試驗示範點進行中後期技術指導,先後現場查看了儀徵市萬莊家庭農場、揚州銀谷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
  • 這些開了掛的文物你見過嗎?
    這件文物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因與我們日常使用的玻璃杯太過於相像,剛挖出來的時候,考古隊員們下意識地認為是盜墓賊留下的,後來經由專家仔細鑑定,才確定這是真正的戰國時期的文物。04 請找出藏在文物中的世紀預言答案:從右往左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塊色彩絢爛、帶有詭秘紋樣和祥瑞圖案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1996年出土於新疆民豐縣的一次考古發掘
  • 埃及出土幼獅木乃伊和世界最大聖甲蟲文物
    △圖片來源:法新社埃及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23日宣布,埃及考古隊在首都開羅以南約30公裡的塞加拉古墓地出土了一批文物,包括75件木製與銅製雕塑,5件刻有象形文字的幼獅木乃伊,貓、鱷魚、眼鏡蛇和鳥類的木乃伊,以及全球最大的聖甲蟲雕塑。
  • 4件讓人啼笑皆非的文物,專家說是「現代科技」
    比如以下的四件文物。然而在1992年5月時,中國的考古隊員在揚州邗江區發現了一座東漢早期的磚室墓,其中就有一個與現代遊標卡尺幾乎別無二致的「青銅卡尺」。只不過上面的刻度以及銘文已經腐蝕,難以辨認。這件文物一出土就被認為是炒作,但是在了解出土墓穴時代背景之後大家也就都瞭然。原來是2000多年前那個著名的「穿越者皇帝」王莽的時代,似乎也就不那麼驚訝了。
  • 王莽墓出土一特別文物,技術領先世界千年,眾人感慨:果然穿越了
    ——桑坦亞那」 前言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出土過數不勝數的文物,每一件文物的出現,都代表了一段時期的歷史。或許普通人看過去的歷史變遷,覺得普普通通毫無變化,但實際上,這些出土的文物在當時都代表了最高的科技建築水準。
  • 墓中出土的五大文物:其中一件是手機模型,具備穿越的特點!
    墓中出土的五大文物:其中一件是手機模型,具備穿越的特點!穿越就是本是這個時代的物件卻出現在另一個時代,所以我們稱之為穿越,而在出土的幾件文物中就具備這樣的特點,這是個水晶杯,然而這卻不是現代的水晶杯,它出現在遼景宗的孫女墓穴之中,而這件文物的存在讓考古學家難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