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過端午?跟著揚州博物館文物「穿越」探究竟!

2020-11-26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以來都伴隨著多彩的的傳說與習俗,受到大家的歡迎,如今,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也被延續下來,成為現代人過端午佳節的儀式。

  那麼,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的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文物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揚州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其中不少都與端午節的主題有關。

  賽龍舟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書畫中,有一件汪鋆所作的《龍舟競渡圖軸》。畫面中,幾條大小不一的龍舟在湖上競渡,岸上柳樹依依,畫面近處有一座橋,橋上及岸邊均有數人正在觀賽,畫上題「揚俗龍船五月朔至十八日為一市……船長數丈,前首後尾儼然龍也,四角枋柱揚旌曳旂,以金鼓振之,與水聲相激……」顯示出極其熱鬧的賽龍舟場面。而令人驚喜的是,在畫面中的遠處,就是揚州地標性建築白塔。看來,汪鋆記錄下的這次熱鬧的龍舟賽事,應該就是在瘦西湖內了。

  除了書畫,館藏文物中也有龍舟形狀的瓷器。其中,做工尤為精細的,當屬一件清代生瓷龍舟了。這件龍舟為龍首龍尾,龍身另作二層樓閣,閣上還設有觀臺,閣為四角飛簷,舟上另有幾個人物在其上,倚欄遠眺,自然生動。據介紹,這件瓷器為素胎燒制,做工如此精細,實為不易。

攝影:高雲

  當然,很多人對於揚州博物館裡的龍舟,印象最深的當屬博物館二樓中庭的唐代競渡船了。這件文物1960年3月出土於今施橋夾江內,船長13.65米,寬0.75米,內深0.56米,使用整根楠木刳成。據唐代史籍記載,揚州風俗,每年端午節要在江邊支流上舉行「競渡採蓮龍舟之戲」,觀眾數萬,熱鬧非凡。當時,揚州製作的龍舟不僅遠銷各地,還進貢京師。

  闢五毒

  舊時,人們看到時近盛夏,蚊蠅百蟲越來越多,就把五月看做「惡月」「毒月」。如何避免蚊蠅百蟲的侵害呢?人們便買來菖蒲和艾草,用菖蒲根浸酒,據說,這種酒喝了能夠強身健體,灑在牆角,則能驅趕蛇蟲。

  端午節,有闢五毒的習俗,常說的「五毒」是指蜈蚣、壁虎、蠍子、蜘蛛和蛇。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與「五毒」有關的文物也十分常見。揚州木版年畫近日入選揚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俗類的節氣用品,當然也少不了與端午有關的題材。館藏木版版片中就有「天師鎮宅平安靈符」的木版年畫,畫面中一位天師手執長劍,其周環繞「五毒」,畫面顯得十分豐富生動。

  鬥蟾

  早在漢代,就有「蟾蜍闢兵」的說法。在成書於後魏的《齊民要術》中,有五月捉蟾蜍製藥的記載。

  漢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在門上插上艾草,喝過雄黃酒之後就帶著孩子們到池塘稻田陰涼處捉蟾蜍去了。他們翻遍陰涼處的水草叢,翻開岸邊潮溼的石頭,看見蟾蜍就一個猛子撲上去抓起來,趕忙放進布口袋裡。

  館藏顧讓《端午景圖軸》中,就描繪了幾個小孩鬥蟾的場景,一旁的桌上,還放有一枝枇杷,畫中題跋為「乙丑年端午節前」。據介紹,這是顧讓仿「揚州八怪」畫家華嵒的筆法所作。

  在館藏民國嬰戲紋壯罐中,同樣有孩童鬥蟾的場景,孩子們穿著清涼,逗弄著草地上的一隻蟾蜍,在畫面邊上,一個人物手中還拿著一束菖蒲,真是「妥妥的」端午景了。

  (來源:揚州發布 編輯/沈源

相關焦點

  • 【陝西文物探探探】古人傳遞書信是如何保密的?來看看2000年前的...
    那麼在紙張還沒有發明的秦代,古人是如何防止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被竊密呢?泥丸包裹繩頭壓平後蓋上官印 防止文書傳遞過程中被偷看身著古裝的該博物館「秦漢印吧」負責人、秦文化研究會秦封泥專業委員會理事何全喜先生,現場演示了如何製作和使用封泥。他介紹,在秦代,紙張還沒有發明使用。
  • 「穿越」就算了,還留下了預言!這些開了掛的文物你見過嗎?
    (水平)還是跟我們蠻相似的左:我是三星堆剛剛挖出的3200年前的陶豬右:我是《憤怒的小鳥》中的「豬豬」要不是博物館認領,這逆天的「穿越」文物,誰敢認成真貨?01 你猜下面的四件文物中,哪個是超級國寶?答案:右上:我是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你猜對了嗎?是不是完全沒想到?
  • 正式定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內部展陳方案曝光
    「運河上的舟楫」展廳   昨日,國務院辦公廳在中國政府網公開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函》,同意將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穿越2500年時光,縱貫6400裡大地,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通航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文化價值最豐富的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由揚州建設,南京博物院運營,預計明年7月1日開館。
  • 除了走馬觀花,博物館還能怎麼逛?
    為此,北京地區博物館將陸續開展包括博物館全景展示、數字展廳、科普講座、雲遊博物館、文物觀賞等在內的94項主題活動,藉助多元化的新媒體平臺,帶領公眾追溯文物背後的歷史,了解博物館裡的故事,感受近在咫尺的「雲端」博物館。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時,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端午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意味著吃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通過把它們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用來除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
  • 4件讓人啼笑皆非的文物,專家說是「現代科技」
    「啤酒瓶蓋」古人也喝啤酒嗎?當這個文物在上海世博會展出的時候,許多人都表示難以置信。因為這是一個直徑3釐米左右,圓形底座,四周向上90°呈鋸齒狀的文物,與如今我們的啤酒瓶蓋沒有任何的差別,大小甚至都一樣。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2期:《大秦賦》中的章臺宮在哪裡?
    12月10日,「陝西文物探探探」到秦都鹹陽城遺址進行了實地探訪。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都鹹陽城大遺址項目領隊、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外聘導師許衛紅,和秦都鹹陽城考古隊隊員張楊力錚一起受邀作為主講嘉賓,為網友介紹了秦都鹹陽城遺址的宮殿分布、考古發掘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 1200年後榮歸故裡,上海博物館特展,黑石號「寶曆風物」
    上海博物館在辦一個有關「黑石號」的特展,你們知道嗎?反正我是前幾天在飛機上的雜誌上剛看到,今天就特地趕去上海博物館一探究竟。「黑石號」是什麼?它是一艘沉船,一艘9世紀的阿拉伯貿易商船。像長沙的馬王堆是墓葬文物,西安的何家村是遺世的珍品寶藏,總得來說這些寶物在被埋土之時,其主人都是希望他們永遠不要被打擾,因此都是主人的稀世珍寶。可這「黑石號」不一樣啊,這壓根兒就沒想到會被買入大海,所以在當時而言,船上存放的並不是珍寶而是商品,雖然當時顯得很普通,但穿越千年,如今看來就是文物、是珍寶。
  • 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
    然考古調查在儀徵、高郵、寶應等有多處商周遺址分布,歷年零星的發現與發掘結合文獻的相關記載,表明彼時揚州雖然不是文化核心區,但境內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亦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吳王夫差修邗溝築邗城即是揚州建城之源。漢代揚州得銅鹽之利,社會安定,輕徭薄賦,先民們奮發有為,勵精圖治,揚州發展到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開創了漢王朝時揚州的興盛。
  • 古墓出土4大逆天文物,一件像遠古手機,圖3確定不是穿越?
    從古墓中挖出土的好些隨葬品,現如今都是放在博物館裡,成為中國重要的歷史文物。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非常奇特的4件文物,似乎像極了穿越了的文物。第一種:三星堆太陽輪在全世界各大文明古國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神話傳說,在大部分中文明古國都會相信有大陽神。當然,在中國的上古傳說裡也是相信有太陽神的。
  • ...了解秦人真實生活細節 28日10時,來「陝西文物探探探」看直播
    「戰士們穿的盔甲、使用的矛戈,和博物館裡的很像。戰場上的各種戰車,看起來很震撼。古代人打仗真是這樣嗎?」  「《大秦賦》在服化道細節上很下功夫,但這和真實的秦人生活、戰鬥場景一樣嗎?」……  《大秦賦》的持續熱播,引發公眾對秦人髮型服飾、兵器戰車的高度興趣。
  • 千年古琴揚州發聲 聽!這一曲穿越千年的琴音
    受訪者供圖記者 王鑫公元1095年,夏夜,微風吹過,竹林裡瀰漫著一股清香。因為得了一張好琴,蘇東坡心情極佳。彼時,琴之於文人,意義非常,就連他的老師歐陽修,也曾為一張好琴,茶飯不思。手中的這張琴,琴面光潔如鏡,絲弦柔韌彈性,吟猱綽注間,音色或深沉、或悠遠,如長空雁叫、似萬古流泉,無一不恰到好處,讓人靈臺明淨、心曠神怡。
  • 中國歷史上神秘的時空穿越事件
    但火星童子是如何理解到未來發生的三國晉統一的呢?經過我和朋友的討論,這個火星童子或許是來自未來的穿越者。 發生在三國時期的火星童子是穿越回去,並預言了當時漢末三國的朝代走向。但這也僅僅是關於中國古人時空穿梭的陰謀論推斷罷了。除了時空穿梭者之外,野史中也記載過許多神秘黑科技。 比如說晉代《拾遺志》中記載,堯有能登上月球的「貫月槎」。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成為遊客網紅打卡地,蚌埠市博物館也不例外。深讀周刊記者多次到蚌埠市博物館參觀,寬敞明亮的展廳,精緻優美的文物,安靜有序的環境,駐足一件件文物展櫃前,仔細端詳,仿佛與歷史對話,讓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蚌埠市博物館從二級館升級為一級館,獲批4A級景點,認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單位……蚌埠市博物館為何有如此魅力贏得這些稱號和榮譽?
  • 令人叫絕的玻璃器文物,顏色很高級,古人的審美竟這麼超前
    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審美竟然和現代如此一致,甚至可以說更超前了!此件文物一出,不知驚豔了多少人,當時考古界的泰鬥蘇秉琦先生就握住水晶杯,激動地直呼「寶物,世界獨一無二!」
  • 殷墟博物館 3件文物將重磅亮相
    亞長牛尊YH127甲骨窖穴陶三通均為本報記者聶冬晗攝「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體認,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12月6日,伴隨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滿懷深情的「告白」,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 上海博物館有一面古代銅鏡,精美至極,可是如何鑄造卻至今成謎
    因此,為了方便讀者們了解,所以小編就給您說一件上海博物館的銅鏡,是目前所發現的銅鏡中最精美的一件,但它是如何鑄造的,卻始終成謎,至今無解。最後,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銅鏡逐漸被光學鏡所取代,於是銅鏡就成為了博物館中珍貴的文物。上海博物館的這件戰國銅鏡,叫做透空鑲嵌幾何紋方鏡,其外觀之精美,做工之複雜,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銅鏡最傑出的代表。
  • 揚州大學「粽」享端午,「準大廚」手把手教你玩轉不同「粽」類
    6月25日為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已有2000餘年歷史的它作為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紀念日,儼然形成了極具民族和地域特點的文化內涵。端午臨近,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準大廚」們利用周末時間,深入基層,進行關於《論端午粽子有多少種製作技法》的市場調研。一周的調研歸類整理後,這些「準大廚」們帶著整理好的資料,向當地富有經驗的村民進行請教,學習粽子的獨特包法,為的是能將這些獨特粽子技法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 出土的這5件文物,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圖3被網友稱為穿越品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雖然近幾百年各方面發展都很迅速,並不能說明現代人就比古人聰明,而是客觀條件所決定。近年來,考古學家發掘出不少堪稱逆天文物,無不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甚至有些仿佛是從現代穿越過去的。圖一是陶製管道,不過它屬於秦朝時期的文物,作用和結構跟現在的管道幾乎沒啥差別。
  • 中華文化:端午為何稱「天中」?五瑞克五毒,究竟是哪五毒五瑞?
    端午節午時古人稱「天中」,所以端午節又稱「天中節」。所以隨著端午節的到來,中華古人也啟動了防疫保健的夏令衛生行動。什麼是「五毒」、「五瑞」?「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蠍、蟾蜍、蜘蛛,這些帶有毒性的毒蟲。現代人常用化學藥品去殺五毒,中華古人則有睿智,比現代人更先進,使用純天然「五瑞」植物以克制「五毒」,不會帶給人和環境遺毒的副作用或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