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以來都伴隨著多彩的的傳說與習俗,受到大家的歡迎,如今,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也被延續下來,成為現代人過端午佳節的儀式。
那麼,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的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文物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揚州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其中不少都與端午節的主題有關。
賽龍舟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書畫中,有一件汪鋆所作的《龍舟競渡圖軸》。畫面中,幾條大小不一的龍舟在湖上競渡,岸上柳樹依依,畫面近處有一座橋,橋上及岸邊均有數人正在觀賽,畫上題「揚俗龍船五月朔至十八日為一市……船長數丈,前首後尾儼然龍也,四角枋柱揚旌曳旂,以金鼓振之,與水聲相激……」顯示出極其熱鬧的賽龍舟場面。而令人驚喜的是,在畫面中的遠處,就是揚州地標性建築白塔。看來,汪鋆記錄下的這次熱鬧的龍舟賽事,應該就是在瘦西湖內了。
除了書畫,館藏文物中也有龍舟形狀的瓷器。其中,做工尤為精細的,當屬一件清代生瓷龍舟了。這件龍舟為龍首龍尾,龍身另作二層樓閣,閣上還設有觀臺,閣為四角飛簷,舟上另有幾個人物在其上,倚欄遠眺,自然生動。據介紹,這件瓷器為素胎燒制,做工如此精細,實為不易。
攝影:高雲
當然,很多人對於揚州博物館裡的龍舟,印象最深的當屬博物館二樓中庭的唐代競渡船了。這件文物1960年3月出土於今施橋夾江內,船長13.65米,寬0.75米,內深0.56米,使用整根楠木刳成。據唐代史籍記載,揚州風俗,每年端午節要在江邊支流上舉行「競渡採蓮龍舟之戲」,觀眾數萬,熱鬧非凡。當時,揚州製作的龍舟不僅遠銷各地,還進貢京師。
闢五毒
舊時,人們看到時近盛夏,蚊蠅百蟲越來越多,就把五月看做「惡月」「毒月」。如何避免蚊蠅百蟲的侵害呢?人們便買來菖蒲和艾草,用菖蒲根浸酒,據說,這種酒喝了能夠強身健體,灑在牆角,則能驅趕蛇蟲。
端午節,有闢五毒的習俗,常說的「五毒」是指蜈蚣、壁虎、蠍子、蜘蛛和蛇。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與「五毒」有關的文物也十分常見。揚州木版年畫近日入選揚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俗類的節氣用品,當然也少不了與端午有關的題材。館藏木版版片中就有「天師鎮宅平安靈符」的木版年畫,畫面中一位天師手執長劍,其周環繞「五毒」,畫面顯得十分豐富生動。
鬥蟾
早在漢代,就有「蟾蜍闢兵」的說法。在成書於後魏的《齊民要術》中,有五月捉蟾蜍製藥的記載。
漢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在門上插上艾草,喝過雄黃酒之後就帶著孩子們到池塘稻田陰涼處捉蟾蜍去了。他們翻遍陰涼處的水草叢,翻開岸邊潮溼的石頭,看見蟾蜍就一個猛子撲上去抓起來,趕忙放進布口袋裡。
館藏顧讓《端午景圖軸》中,就描繪了幾個小孩鬥蟾的場景,一旁的桌上,還放有一枝枇杷,畫中題跋為「乙丑年端午節前」。據介紹,這是顧讓仿「揚州八怪」畫家華嵒的筆法所作。
在館藏民國嬰戲紋壯罐中,同樣有孩童鬥蟾的場景,孩子們穿著清涼,逗弄著草地上的一隻蟾蜍,在畫面邊上,一個人物手中還拿著一束菖蒲,真是「妥妥的」端午景了。
(來源:揚州發布 編輯/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