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文物水波紋弦紋陶蓋罐
繳回的竇振彪墓陪葬物品
鎮館之寶
湛江市博物館
硇洲島位於湛江市區南面海域上,扼進出湛江港航道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提起硇洲,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鮑魚、龍蝦。確實,硇洲島最著名的是鮑魚和龍蝦。但人們可曾知道,就在這53平方公裡的美麗海島上,有多少物質的或非物質的歷史沉澱在這裡被發現、被挖掘、被延伸、被傳承。
宋祥興元年(1278年),宋帝昺避元兵至硇洲島,曾升硇洲為翔龍縣,元初復併入吳川縣。1899年11月法國強租廣州灣時劃入租借地。至今島上仍保留著宋皇村、宋皇井、津前天后宮等地名史跡,雷州半島僅有的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之一、湛江八景之一景———硇洲燈塔就在島上。清代水師提督竇振彪也長眠於此。在這片土地上,曾出土戰國時期青銅劍、青銅匕首、水波紋弦紋陶蓋罐、清代翡翠鼻煙壺、金耳挖、朝珠、玉璧等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戰國水波紋弦紋陶蓋罐、清代翡翠鼻煙壺兩件文物經國家專家組鑑定為一級文物。
戰國水波紋弦紋陶蓋罐,1975年12月出土於硇洲宋皇鄉掃屯村,為硬灰陶質,扁圓形,鼓腹,器蓋和罐身刻有水波紋、弦紋,器物造型優美,器形規整,紋飾清晰,線條流暢,尺寸不大,通高9.5釐米,口徑7.8、底徑6釐米,製作十分精細,顯示了遠古年代陶藝工匠高超的制陶技藝。1986年入藏於湛江市博物館。
清翡翠鼻煙壺,1986年出土於硇洲島竇振彪墓。竇振彪(1785年—1850年),硇洲那甘村人,清道光年間任福建水師提督,在中國近代反抗外國侵略鬥爭中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成為清中期一名戰功顯赫的大將。1986年11月,竇振彪墓被盜,由於公安部門和文物主管部門處理及時,於12月追繳回一批陪葬物品並移交給湛江市博物館收藏。現保存在市博物館的該墓出土文物有翡翠鼻煙壺、金耳挖、朝珠、玉璧等共24件。其中翡翠鼻煙壺1994年經國家專家組鑑定為一級文物。清翡翠鼻煙壺為橢圓形,長頸平底,身圓滑,色青綠,高5釐米、口徑1.8釐米、底徑3.7釐米,其造型小巧精緻,玉質溫潤,具有一種「小家碧玉」的韻味,讓人愛不釋手。
廣東省文物局、羊城晚報社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