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蠶制絲 5000多年前的仰韶時代就開始了

2020-12-06 環球網

一名早逝的孩童,被美麗的織物包裹著裝入甕棺,經過5000多年的時光剝蝕,剩下一堆殘骸。就是在這堆殘骸中,中國考古人員獲得了一個震驚世人的發現——絲綢!

近日,在鄭州召開的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宣布,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和甕底土樣中發現的絲織物殘存,與此前青臺遺址甕棺中出土的織物為同類絲織物,結合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確認中國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經開始育蠶制絲。

絲綢或起源於黃帝時代

對於絲綢的起源,古史記載頗多。結合仰韶時代考古的最新發現,研究者認為,中國絲綢的起源時間可能在黃帝時代,絲綢之源就在鄭州。傳說最早黃帝的妻子嫘祖將桑樹上的蠶繭放到鍋裡煮,攪拌後牽出閃閃發亮的絲線。這就是最早的「繅絲」,嫘祖由此發明了紡織絲綢,人稱「先蠶」。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可能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絲蛋白,仰韶文化遺址內出土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飾有線紋,個別器物底部發現有布痕,說明原始紡織技術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甚至更早階段已經比較發達。

1981—1988年,鄭州市文物部門先後對青臺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在一個甕棺中發現了灰白色碳化絲織物,在另外一個甕棺中還發現了褐灰色碳化紡織物碎片及塊狀織物結塊。後經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判定,這些織物殘片屬於桑蠶絲織物,「其中一塊即是我們所說的綾羅綢緞中的羅,並且是經過染色處置的彩色絲綢製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絲綢距今5300至5500年。」

在距離青臺遺址不足百公裡同為新石器時期的雙槐樹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枚用野豬獠牙鐫刻而成的蠶。顧萬發表示,這枚牙雕蠶長6.4釐米,寬不足1釐米,厚0.1釐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蠶雕藝術品。蠶的整體造型以及頭昂尾翹成繃緊「C」形姿態,專家推測古人雕刻的是一隻正處於吐絲階段的家蠶。「這說明當時的古人已非常熟悉蠶的生長習性,並可以馴化出規模化家蠶。」顧萬發說。

「這恰好與青臺遺址出土的彩色絲綢互相印證。雙槐樹出土的牙雕蠶,其形態與當代家蠶實在太相似,因此可以揣摩,早在5000多年前的鄭州,先民已經掌握了家蠶飼養和絲綢臨盆手段。」顧萬發說,「再結合在汪溝遺址最新發現的其他絲綢成品,能夠有力地證明,鄭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絲綢的地方。」

據顧萬發介紹,出土殘片中有一塊「綾羅綢緞」中的羅織物,且經過了染色處理,在織法上採用了較為複雜的絞經結構。為防止掉色,古人對這塊染色羅進行脫膠,生絲脫膠後成熟絲,這塊羅也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早熟絲絲綢製品。

國家文物局紡織品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周暘說:「以往的技術手段難以實現對碳化紡織品纖維材質的檢測。隨著酶聯免疫技術的不斷優化,檢測成本的不斷降低,我們將在鄭州仰韶文化聚落群開展更廣泛的樣本檢測,以期勾勒出這一地區的絲綢起源分布圖。」

絲綢製作技術從中國傳遍歐洲

貫穿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桑蠶絲,像一條若有若無的線聯結著中國和世界。絲綢以無與倫比的高貴質感,席捲從秀場到熒幕的所有潮流之巔,成為永不落幕的流行經典。

作為中國特產,絲綢製作技術被中國壟斷了很長時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同時打通絲綢之路。在古代艱難的運輸條件下,遠距離貿易僅限於高價值奢侈品,因此精美、柔軟、輕薄、高貴的絲綢,作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開始源源不絕地到達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大陸。

正因為真絲精貴、難得,在絲綢之路將東方文明傳播到西方之後,中國絲綢被視為歐洲上流社會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拜佔庭帝國皇帝賈斯汀尼安,就希望打破中國壟斷,發展自己的絲綢產業。他派兩名使者來到中國,用空心竹竿將蠶卵走私竊取。從此,拜佔庭絲綢逐漸舉世聞名。直到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圍困,絲綢業衰落,2000名熟練工人前往義大利。於是,義大利絲綢業蓬勃發展,滿足了整個歐洲日益增長的需求,絲織業逐漸傳遍歐洲。

相關焦點

  • 探秘「仰韶指紋」:5000多年前古人就會使用指紋?
    澠池縣發現的仰韶先民完整清晰指紋  考古探秘  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指紋」,近日被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實驗室列為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楊拴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研究確認這些指紋是古人有意為之,將至少讓人類使用指紋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  5000多年前的指紋被發現  去年10月31日,楊拴朝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澠池縣西南方的西河南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巡視調查工作。
  • 鄭州出土牙雕蠶實證黃帝淳化鳥獸蟲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在7月31日的庚子年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網絡論壇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作了題目為《黃帝淳化蟲蛾與雙槐樹牙雕蠶》的學術演講,將觀眾的視線再次帶回孕育中華文明的起點——鄭州鞏義河洛古國。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通過區域聚落調查結合文化譜系的研究可知,進入仰韶時代後,當地文化、聚落便開始了穩定和持續的大發展,經仰韶初期、早期千餘年的長期積累,到距今約58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中期,文化最為繁盛,無論聚落數目、聚落總面積、聚落面積均值,都達到了頂峰。
  • 一個蠶繭裡,有一千米長的絲
    民間傳說無法考證,不能作為事實根據,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從一些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蠶繭和絲織品,以及在殷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蠶」、「桑」、「絲」、「帛」等文字。從這些文物證據可以推測,中國人馴化蠶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五千年前牙雕蠶
    新華社鄭州4月25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長6.4釐米,寬不足1釐米,厚0.1釐米,這只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蠶雕背部凸起,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態,仿佛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出土於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的牙雕蠶,距今已有5000多年。
  • 蠶的一生,一路「開掛」的蠶吐完絲後真的死了嗎?
    這句話我們最熟悉不過了,但是蠶吐完絲真的是立即就死掉了嗎?蠶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它們不吃不喝開始「上山」,爬到選好的位置先拉網把自己架在空中,然後圍繞自己的身體一圈吐絲,把自己團團包圍在內,隨著絲吐出來,蠶那白白胖胖的身體逐漸變得虛黃。辛苦忙活兩三天下來,蠶繭經過一層層纏繞就會由軟塌透明逐漸變成厚實潔白的了。有的蠶不夠強壯,吐的絲少,結的繭就沒那麼厚實潔白,是次等品。
  • 復旦大學改變蠶吐絲方式力學性能可媲美蜘蛛絲
    復旦大學改變蠶吐絲方式力學性能可媲美蜘蛛絲 2012-04-09 14:13:08 來源:網上輕紡城 日前,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研發,不僅證明了蠶絲蛋白不遜於蜘蛛絲蛋白的力學結構性能
  • 仰韶文化
    中國黃河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共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典型遺址有10餘處。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 科普:蠶也能吐「蜘蛛絲」
    原標題:科普:蠶也能吐「蜘蛛絲」    蠶也能吐蜘蛛絲?沒錯。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28日宣布,該所研究人員將蜘蛛產生蛛絲的基因植入蠶體內,生產出了韌性相當於天然蠶絲1.5倍的「蜘蛛蠶絲」。這種「蜘蛛蠶絲」兼具蛛絲的強韌和蠶絲的光澤,有望作為手術縫合線或用來製作防護服。
  • 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
    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時間:2016-06-16 12:43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蠶寶寶吐絲之前要做什麼? 很多寶寶問我們看到的蠶繭一般都是白色的,但有的蠶吐絲卻是五顏六色,這是怎麼回事?
  • 仰韶:高粱紅了釀陶香,陶香最是中原味!
    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更證明7000年前中原地區就已經有了相對發達的農業、制陶和釀酒等手工業。河南地處我國中部,承東啟西,銜北接南,古稱「天地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自有史以來,河南在作為我國大多數政治文化中心的同時,一直也都是中華民族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一點:河南是最適宜人類和農作物生長的地方。
  • 蠶吐出的絲一定是白色的嗎?實圖說明蠶絲也有五顏六色
    蠶吐出的絲一定是白色的嗎?實圖說明蠶絲也有五顏六色蠶,可能很多九十後的同學沒真正見過,只知道蠶絲是蠶吐出來的,其實蠶是一種昆蟲,肉乎乎的,很多隻腳,有點嚇人,有些女生還不敢摸呢,但習慣了,就覺得蠶寶寶十分可愛。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轉基因蠶可生產人造蜘蛛絲強度超鋼鐵
    進行基因改造,美國科學家打造出人造蜘蛛絲,強度超過鋼材。這項研究突破將孕育出強度更高的織物纖維,用於包紮燒傷患者的繃帶以及防彈背心。轉基因蠶吐出的纖維含有彈性和延展性更高的蜘蛛絲蛋白,更能滿足醫學需求。面對地方主義和同類相殘構成的挑戰,蜘蛛進化出一種可靠的絲分泌方式。
  • 蠶的生長過程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
  • 【母親節免票啦】山清水秀 人間福地 原始部落 野人表演 仰韶大...
    >近距離親近自然,縱情山水感受原始部落文化仰韶大峽谷簡介仰韶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發祥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大峽谷佔地50平方公裡。由原始聚落、養生谷、禪趣谷、龍虎峽、臥羊峽、金燈峽等六條大峽谷組成。目前已開發原始聚落、禪趣谷、養生谷龍虎峽四條峽谷。仰韶大峽谷集幽、奇、險、秀、峻為一體,人們遊於其間步移景換,時遷景變。原始聚落歷史倒流,時光輪迴,似古今日又何妨?
  • 廣西柳城:蠶簇搭科技吐出致富絲
    走進位於柳城縣鳳山鎮脫貧村對河村塘進屯的禪韻絲緣現代蠶業核心示範區,桑田縱橫交錯,標準的蠶房特別亮眼。這裡自主研發建成全區首條完整的小蠶共育全程自動化生產線,生產過程實現桑葉自動切葉、送葉,蠶匾自動傳送、解垛、堆垛,機器自動餵葉、撒藥等功能,先後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8項。投產使用後每批可共育小蠶600張,節省養蠶人工80%以上。
  • 【科學揭秘】蠶為什麼會吐絲?
    蠶之所以要吐絲,源頭上,是因為在幼蟲階段,吃下了大量桑葉。桑葉本身含有各種胺基酸。蠶體內的胺基酸過多,會讓蠶中毒。所以,蠶吐絲,是自我解毒的一種方式。如果說排解胺基酸是蠶為了避免來自內部的毒害,那麼把絲吐成一個圈將自己包圍則是為了避免來自外部的毒害。蠶作為一個完全變態(不同生命階段有不同的形態)動物,在變態的關鍵階段都非常脆弱。
  • 美軍開始測試「蜘蛛俠」防彈衣 材料產自轉基因蠶
    原標題:美陸軍開始測試「蜘蛛俠」防彈衣 材料產自轉基因蠶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20日發表了題為《美國陸軍開始測試防彈「蜘蛛服」,其材料是比鋼更堅固的轉基因絲》的報導。    美國陸軍開始測試全新的「蜘蛛服」防彈衣。
  • 雌蠶與雄蠶的區別
    介紹一下雌蠶與雄蠶的區別,在新的一年,小編將其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我們的蠶寶寶能更為大家所熟,也希望蠶寶寶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能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一、外貌特徵一般情況下,雄蠶身體比雌蠶稍小,體重比雌蠶輕些,生長期比雌蠶略短,吃的桑葉量比雌蠶稍少。識別蠶寶寶雌雄,最可靠的特徵,是腹部第八、九節:雌蠶第八、九節腹面有四個透明小點;雄蠶第九節腹面中央,有一個透明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