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發現新石器時代「姊妹古城」

2020-12-01 搜狐網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劉暢、通訊員範傑、程峻報導:20日,考古專家勘察認定,石首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與走馬嶺古城應為「姊妹城」。2002年,國務院將石首走馬嶺新石器古城遺址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1日,荊州市博物館等10多位考古專家在與走馬嶺一河之隔的屯子山村勘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新的神秘古城。這個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由三處封土包圍,封土的總周長約為1200米,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最高點距地面8米,古城的輪廓依稀可辨。古城的牆土中含有十分豐富的早期紅燒土和陶片,土層重疊非常明顯。

  專家在兩座古城之間發現了一條寬約30米的人工挖掘的護城河,屯子河古城面積略大於走馬嶺古城。經過對屯子河古城進行深入的剖面土層分析和環境勘察後,1990年曾參與發掘走馬嶺古城遺址的荊州博物館考古專家認為,這兩座古城年代相近,應為新石器時代同時存在的兩座關係密切的「姊妹城」,這在我國考古史上極為罕見。

  經初步發掘,專家在屯子河古城已發現石球數十枚、石斧2把,深入發掘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之中。

相關焦點

  • 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
    樸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進行了樸州活動。安徽省、安徽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這裡活動,自秦代安徽安徽安徽安徽省建立以來,王朝改動,大多在州、郡或縣建立制度,在此期間,元朝和政府在15年(1355年)發動了士兵,劉福通在半圓國家發動了軍隊,圍繞著韓林雅,從樸柱成為皇帝,建立了「宋」政權,將樸珠作為國家。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文萃】新石器時代戰爭與早期中國文明演進
    中國新石器時代存在戰爭是毋庸置疑的,既有武器(鏃、鉞)、防禦設施(環壕、城垣)、亂葬坑等方面的考古學證據,也留下了古史傳說。  一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具體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大規模戰爭的第一階段。該階段戰爭主要是由中原核心區的迅猛擴張所引發,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涉及範圍廣大。二是變化程度巨大。
  • 大邑高山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高山古城平面形狀大致呈梯形,東西平均長632米,南北平均長544.5米,面積約34.4萬平方米;通過東城牆的解剖,初步確認該城牆修築時代屬於寶墩文化偏早時期;壕溝始於寶墩,廢棄於漢代。   2003年發現遺址後,一直未進行正式的考古調查。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內蒙古後城咀石城基本確定了由甕城前通道、甕城壕溝、甕城、甕城城門、城門組成的半月形防禦體系,其甕城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將馬面、甕城的出現年代提前至龍山時期,該城門結構特徵在河套地區龍山時代石城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考古學材料。
  •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居民點星羅棋布。但是,正如過去人們常說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裡不僅多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也是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陝西沙苑、山西懷仁、河南許昌、北京門頭溝等地都發現了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中石腸時代和新石分時代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約開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時期,在石器製造方面的進步是,出現了製造精細、體積較小的石器。
  • 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稱作繩紋時代。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淇縣王莊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簡報(88)  河南汝州市煤山龍山文化墓葬發掘簡報(107)  河南省濮陽市鐵丘遺址2012年試掘簡報(119)  河南省淅川縣姚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 江西發現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
    華聲報修水消息:為配合武(寧)吉(安)高速公路建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一個有著46處文物遺址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群——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文化遺址群進行搶救發掘。一處距今約5000年、罕見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於日前出土,專家還在這間房屋遺蹟內發現了100多件藝術性石球、石蛋和大量生產工具及日用器皿,其均為新石器居住遺址中所罕見。
  •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包括了哪些古城遺址?
    、溫江區萬春鎮的魚鳧古城址、都江堰市青城鄉的芒城古城址、崇州市上元鄉的雙河古城址及燎原鄉的紫竹古城址等,是迄今所知中國西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左右。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寧德中心城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生活工具 距今3000多年前
    蕉城區博物館館長鍾榮富供圖東南網寧德8月19日訊(本網記者 陳翊群 實習生 陳派焱)「寧德中心城區之前並未發現過新石器,(近期)石錛的發現,為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增加了一個實物證據,填補了城區範圍內無古人類遺址的空白。考古學家可藉此研究原始人的生產、勞作情況,這對研究蕉城區商周時期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新石器時代三孔石刀
    新石器時代三孔石刀 2020年05月21日 14:57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劉東 字號 內容摘要:石刀是一種作為切割之用的石質工具,用途較為廣泛。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黃陂張黃家灣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市文物考古所供圖     2003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的張黃家灣古墓群發現的陶器。  市文物考古所供圖  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考古人員在位於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已確定墓葬32座。  19日下午,記者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來到發掘現場。現場已挖掘出數十個10到20釐米深不等的探方,部分探方上蓋有黑色薄膜。因近日下雨,不少探方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