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關於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只留下了各種塗上神話色彩的傳說。真實情況卻長久被籠罩在迷霧中。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破譯了大自然的密碼,揭開了地球上的生命之謎。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後,考古學的發展才追蹤到人類童年的腳印。上文介紹了我國的舊石器時代。本文介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中石腸時代和新石分時代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約開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時期,在石器製造方面的進步是,出現了製造精細、體積較小的石器。
-
萬物之靈的崛起點,我們的祖先甩開猴子和猿的時代-新石器時代
使用石制工具的時代,在考古學上稱為石器時代。人類的石器時代歷史很長,人類的歷史有300萬年,石器時代差不多佔了299.5萬年。它雖然極其原始,但卻展示了人類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人類最初走出森林,和猿相揖別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了遠大無比的發展潛力。面對強悍的大自然,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去接近它,慢慢地發現了種比手更有 力量的生產工具,那就是石器。
-
閩西地區史前文明,新石器時代閩越族古人類就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
1937年6月和1955年底至1956年1月,廈門大學教授、人類學家林惠祥等一批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武平縣城南小徑背山、大洋坪山和長汀河田烏石崬、 竹子山、黃屋山等地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遺址,岀土了印紋陶片、印紋陶壺、陶罐、陶紡輪、陶網墜、陶印模等陶器,以及鍛石鑄、石 斧、石戈、石刀、石鑿、石鐮、石杵:石箭、石環、石璋等石器,數以千件計
-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銅石時代的主要特徵
在世界範圍內,中石器時代文化分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採集漁獵文化,這種細石器,是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複合工具使用。在我國,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在陝西大荔發現的沙苑文化和河南許昌發現的靈井文化,都是以細石器為特徵,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落下石片,一般缺少加工。
-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人,他們的手工業有怎樣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古人類,往往會形成有一定規模的聚落,並且形成氏族社會,開始文明的歷程。而且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相較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也有著明顯的進步,這讓他們擁有了更高的農業生產力。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樂安縣境內發現的東漢墓葬東漢灰坑出土的器物出土的釜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出土文物遺存特徵的對比認識,可知萬崇月形山遺址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是在樂安縣境內首次發現新石器中晚期遺存
-
在新石器時代,經過人類的共同努力,開拓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當然他們除了石器外,還用骨角器、木器等,但因為是以石器為主,所以我們把大約50萬年前爪哇人出現的時代到大約3萬5千年前內安德魯脫消失時為止的一段時間,稱為舊石器時代。學者把舊石器時代大致分為前期、中期、後期,這是指石刻石器、剝片石器,和製造握斧、石刀等磨石技術的水平高低,這些石器主要是用來打獵或剝動物皮的,早期的人類可能散居在歐洲、非洲、中東與東亞一帶。舊石器時代距今約4萬年到1萬年以前,也就是舊石器後期到新石器時代初期,這段時間生活特別發達。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我國廣泛地區分布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蘇北地區·太湖流域·浙北地區·以及長江兩岸·華南地區等。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從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時代的人到底如何織布呢?
△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 / 浙江省博物館它們其實是一類骨制的長條扁平狀的工具,尺寸大小不一,甚至形態上也有很大差異。宋兆麟先生就認為這其中有一些應該是踞織機中打緯刀。什麼是打緯刀呢?在織布過程中,緯線需要被緊密而均勻地排列。
-
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稱作繩紋時代。
-
新石器時代
當前位置:新遊頻道 > 新石器時代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1 ISBN:9787030662316 內容簡介: 本書在結合作者主持和參與的考古發掘新資料的基礎上,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石首發現新石器時代「姊妹古城」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劉暢、通訊員範傑、程峻報導:20日,考古專家勘察認定,石首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與走馬嶺古城應為「姊妹城」。2002年,國務院將石首走馬嶺新石器古城遺址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1日,荊州市博物館等10多位考古專家在與走馬嶺一河之隔的屯子山村勘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新的神秘古城。
-
大溪文化密碼——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
走進巫山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屬歷史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所吸引。新石器時代穿孔石鉞於2003年出土於巫山縣人民醫院遺址,其遺址是大溪文化分布在三峽地區最為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之一。此件穿孔石鉞的琢磨、鑽孔、磨光等工藝都已十分成熟精細,代表了長江中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水平。在新石器時代,禮器隨著階級的分化而出現,石鉞便是由作為複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的最早的禮器。此件石鉞因未見生產使用痕,它應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巫術或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道具。因此,此石鉞除去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外,是解鎖大溪文化中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密碼」。
-
中國古代新石器時代的特徵
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工藝部門,如紡織麻布、編織蓆子和漁網。不少遺址裡都有相當數量的紡輪、網墜、精巧的骨針。一些陶器上還留下蔑席、草蓆、蘆席和麻布的印痕。裝飾品的製作從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到這時不論種類、數量、還是製作技巧都為往昔所不能比擬。
-
新石器時代,為何農業是最為顯著的?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尤其的農業的產生,可謂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者「新石器革命」。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證實,在公元前約7000年,不知為何,世界很多地區同時出現農業與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