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地區史前文明,新石器時代閩越族古人類就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

2020-12-04 棠梨子樹下

龍巖市現轄新羅區和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五縣,並代管縣級漳平市。位於福建西南部,素稱「閩西」。閩西和我省其他地區比,開發較遲。然而,它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片沃土,有著悠久的歷史。

1937年6月和1955年底至1956年1月,廈門大學教授、人類學家林惠祥等一批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武平縣城南小徑背山、大洋坪山和長汀河田烏石崬、 竹子山、黃屋山等地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遺址,岀土了印紋陶片、印紋陶壺、陶罐、陶紡輪、陶網墜、陶印模等陶器,以及鍛石鑄、石 斧、石戈、石刀、石鑿、石鐮、石杵:石箭、石環、石璋等石器,數以千件計。考察、發掘的結果,反映在林惠祥教授撰寫的 《福建武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廈門大學學報》1956年第4 期)和《福建長汀河田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考古學報》1958 年第4期)兩篇論文中。此外,閩西文化工作者還在上杭、龍巖、連城、漳平等地陸續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大量文物。

閩西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新石器和幾何印紋硬陶器等地下文物的發掘,充分證明:從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始,就有閩越族古人類在閩西這塊樹木繁茂、水流充沛、自然食物豐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也同居住在我國東南廣大地區的原始居民古越族一樣,從事捕魚狩獵、從事原始農業園藝、從事紡織等生產勞動。他們披荊斬棘,艱苦創業,辛勤勞作,不斷發展生產力,創造了古老的文明。

相關焦點

  • 重慶史前遺址大總結 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原來是這裡
    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重慶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獨特的巴文化。而在巴人之前,重慶地區早期的人類活動又在哪些區域?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22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發布了《重慶古遺址地圖(史前篇)》(以下簡稱《地圖》)。
  •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自古以來成為商貿、文化的交會點,有「兩廣門戶」之稱;1989年在封開縣垌中巖洞內發現的人類牙化石證明,垌中巖人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統一意嶺南後,在封開設廣信郡,封開成為嶺南地區最早的首府……  專家考證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封開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有著「嶺南文化古都」的歷史地位。
  • 珠江三角洲的舊石器時代人類
    古人類不存在戶口制度,活動當然不依今改區域為地域限制:古人類離現代時間太長,滄海桑舊,也不可能給今人留下清晰的活動足跡,將珠江下遊作為一個地理區域來考察,進而述及廣州地區的古人類,可能更合理些,也好說些先引用已經出版的《廣州通史》一段話:「廣州地區有沒有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活動,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廣州地區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透址。
  • 名詞解釋: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約1萬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
  • 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3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根據史料記載,早在170萬年前,就有元謀人在我國生活,其後,經考古發現,又有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出現。並相繼形成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而小編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當時間來到260萬年前,就來了人類生存的紀元—第四紀,也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雖然號稱人類時代,但人類文明的歷史,還不到第四紀總長度的0.5%,儘管如此,人類文明的演化還是伴隨著氣候的冷暖交替而幾度興衰。
  • 卡若遺址,人類曾經在這裡繁衍生息
    因為這裡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居住,依靠著這片高原上的土地生存,這個偉大的考古發現便是卡若遺址。昌都縣不但有侏羅紀時代的恐龍足跡,還有新時期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卡諾遺址。算起來,距今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人們總說上下五千年,在如今的昌都,可以直接看到那個時代的遺址,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寶藏。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仰韶文化分布區中心的晉陝豫交界地區及渭河流域恰處華山(古代華山是對秦嶺山脈的統稱)北麓,這裡存有豐富的關於黃帝和炎帝的古史傳說。仰韶文化尤其是中期與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及華夏民族之「華」族的形成關係密切。仰韶文化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跨度約距今7000至4700年,長達兩千多年,它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被稱為「仰韶時代」。
  • 北鬥星成為遠古先祖的仰望對象 史前文明物證研究表明人類命運與共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基本勾勒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人類演化、中華文明起源(孕育與成形)和國家形成發展的漫長歷史畫卷,在中國考古發掘發現所展現出的時空框架中,六、七千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和遍及全國大規模的調查發掘,使始於本世紀初葉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基本上填充了時代和地區的空白,這不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考古收穫,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乃至人類世界世界文明的貢獻(在解放前
  • 寧夏這個「溝」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聖地,還有完整明代土長城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三萬年前的人類生活在哪裡?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的?寧夏水洞溝,給你答案。這裡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於1923年被法國聖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在此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和動物化石,證明這裡是史前文化遺址。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海南史前文明再添新內涵
    走進位於此處的內角遺址,我們進一步發現,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在這裡的交匯,已經承襲了數千年。1月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考古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正在發掘中的陵水內角遺址,一探新石器時代海南先民的生活印記和繁盛的海南史前文明。
  • 三水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原來在這裡!
    三水區白坭鎮東南約6公裡的西江和北江交匯處,有一個曾經盛極一時而又影響久遠的三水人類文明發源地——銀洲貝丘遺址。將歷史向前倒推4000年,三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耕耘打魚,手工制陶,甚至磨製出裝飾用的玉玦。潮水日復一日翻湧向岸邊,遙遠的煙火氣息堆積留下一個時代的烙印。銀洲貝丘遺址是迄今為止三水最早發現人類活動的地方,堪稱三水人類文明發源地。
  • 出土文物再現賀蘭山下古人類群生息勞作生動場景
    鴿子山遺址地處青銅峽市西北約20公裡的賀蘭山山前盆地,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1.27萬至0.8萬年,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同層還發現多處具有結構特徵的火塘,與同期北美古印第安人用於加工食物、具有多層結構的火塘十分相似,表明先民對火和熱能具有了嫻熟的控制利用能力。這些遺物和遺蹟生動描繪了一幅賀蘭山腳下的古人類群在噴湧的泉水邊構築營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與生息勞作的清晰場景。 據了解,上個世紀末,文物發掘成果顯示:鴿子山遺址是我國晚更新世末期的一處重要史前遺址。
  • 從荒蠻走向文明,新石器時代革命,人們為什麼要定居生活?
    在現在來看,推動文明進步的革命有耳熟能詳的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放到更早些時候,是青銅器與鐵器帶來的革命,那麼更早呢?那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革命了。新石器時代的革命也稱為農業革命,標誌著人類歷史上從小型的遊牧民族演變成較大的農業定居點和早期文明。
  • 巴蜀古文明--「巫山人」
    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乃至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它說明亞洲南部很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中國雲、貴、川地區很可能是解開人類起源謎團最有希望的地方。        「巫山人」是四川盆地東緣早期人類化石,晚期人類化石則發現於四川盆地西部。1951年在資陽黃鱔溪出土了被命名為「資陽人」的「新人」 頭骨化石,它已較多地顯示出了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徵,屬於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
  • [北京您早]德國出土史前人類骨骼 揭秘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1月09日 10:08 視頻簡介 德國出土史前人類骨骼,揭秘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 我們現在透支的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空間
    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像所有生物一樣繁衍生息,經歷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也沒有使人類滅絕,反而是現代工業,將人類推滅絕的邊沿,仔細想想,這些現代的科技工業,究竟對人類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是帶給了我們的健康,還是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