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這個「溝」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聖地,還有完整明代土長城

2020-12-06 行者佬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三萬年前的人類生活在哪裡?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的?

寧夏水洞溝,給你答案。這裡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於1923年被法國聖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在此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和動物化石,證明這裡是史前文化遺址。

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臨河鎮,處於黃河流域,因此水洞溝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之一。在這片十多平方公裡的地區內,還有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儼然一座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

蜿蜒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以及獨特的雅丹地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奇絕景觀,令人目不暇接,由「橫城大邊」、烽燧墩臺、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構成的古代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堪稱古代軍事奇觀。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講解的形式,向遊客再現了人類進化的起源、水洞溝文化的興起以及水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掘的過程與成果,同時,還有十二分鐘的動態演出,實景展示三萬年前原始人生產、生活以及面臨山洪暴發、山崩地裂等災難時被迫遷徙的場景。

張三小店,1923年,一陣悠揚的駝鈴聲從遠處漸漸傳來時,有家名叫張三小店的車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從遠方來了。於是,主人張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門口迎接,來者是兩位黃髮藍眼的外國人,後來張三夫婦才知道他們正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他們從天津出發沿黃河兩岸進行考察,在途經水洞溝時由於天色已晚就住在張三小店,這家店也因為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做出巨大貢獻而成為著名景點。

水洞溝村,是水洞溝先民的居住地,他們創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這種居室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發展成一種半地穴式建築形式。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後在地穴四壁確定為牆壁的地基上,用土坯壘牆,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

明長城,水洞溝景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地貌盡收眼底。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跌宕逶迤直達峽谷深處,翠綠的蘆葦隨風擺蕩,泉水潺潺發出聲響,匯集成溪,蔚為壯觀。

大峽谷,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長約四公裡,原本是大自然的「傑作」,明代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長期的雨水衝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

藏兵洞,在峽谷兩側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在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防禦系統,全國僅此一處。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十多米,蜿蜒曲折,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洞內闢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臺、兵器庫、火藥庫、炮臺、暗器孔道等設施。

紅山湖,紅山地區而得名,是蓄積邊溝之水而成的,豐水期,湖面可於峽谷中向東延伸兩公裡多,湖中有鴛鴦、野鴨遊弋,山中野草青青,乘船蕩漾的紅山湖,可以觀看水岸長城,長城、斷崖倒映水中,藍天白雲,獨特的塞上江南讓人如痴如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3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根據史料記載,早在170萬年前,就有元謀人在我國生活,其後,經考古發現,又有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出現。並相繼形成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而小編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篤行水洞溝.探訪人類繁衍生息聖地
    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1919年,比利時傳教士肯特住進「張三小店」。在水洞溝斷崖上發現犀牛頭骨化石和經人工打制的石英巖石片。後遇古生物學家桑志華,把這一發現告訴桑。古老的水洞溝村是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西北習稱「地窩子」。
  • 我們現在透支的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空間
    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像所有生物一樣繁衍生息,經歷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也沒有使人類滅絕,反而是現代工業,將人類推滅絕的邊沿,仔細想想,這些現代的科技工業,究竟對人類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是帶給了我們的健康,還是長壽?
  • 寧夏雄偉的賀蘭山,廣袤的騰格里沙漠,古老的絲綢之路……
    寧夏,在其不大的版圖上,有著多樣的地貌: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河谷一應俱全。誘人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遺蹟、濃鬱的塞上風情及獨特的穆斯林民俗使寧夏成為中國最富魅力的地方之一。連綿起伏的賀蘭山、馳名中外的沙坡頭,還有被稱為生態旅遊「黃金寶地」的沙湖等,一起構成了寧夏豐富的自然景觀。
  •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  封開,擁有亞洲第一巨石———大斑石而出名,然而,1989年出土的垌中巖人類牙化石更是證實了一個「爆炸」性的發現:垌中巖人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有學者把封開垌中巖人稱作嶺南歷史的揭幕人。  距封開縣城約60公裡的河兒口鎮,有個石灰巖山峰。1978年在山峰坡上的垌中巖洞的堆積物中,發現了一顆人類的牙化石。
  • 地球上僅剩下一男一女兩個人,人類還能繁衍生息壯大人類嗎?
    地球上僅剩下一男一女兩個人,人類還能繁衍生息壯大人類嗎?理論上是可以的,當然繁衍過程中還有許多變數,天災,人禍,瘟疫,戰爭都有可能隨時滅絕人類,畢竟人口基數太少,抗風險能力差。但是一千年以後,繁衍幾萬人是問題不大的。相傳遠古時期,伏羲和女媧就是一對兄妹,當時世界上就他們兩個人了。我們現在所有人都是他們的後代。當然他們是神話傳說,我們人類還是沒得比啊!
  • 寧夏青銅峽發現史前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對史前人類認知
    寧夏是一個經常被人遺忘的省份,說起寧夏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寧夏平原,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寧夏的青銅峽還存在一處舊石器時代時期遺址,這就是鴿子山遺址。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青銅峽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大約1.2萬至0.8萬年。鴿子山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了世人對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認知,被譽為「史前遺址中的璀璨明珠」。上世紀80年代,寧夏考古學者在賀蘭山一帶發現鴿子山舊石器遺址,並在遺址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器。
  • 人類繁衍生息,傳宗接代是根本,為何現在卻在改變!
    我們能夠統治地球,在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繼續發展的根本,是擁有非常發達的大腦和強大的生育能力。特別是在古代戰爭時期,動不動就傷亡數以萬計,但也能在幾十年間恢復一定的人口數量(受生產水平低下影響,不能有效突破)。
  • 失落的文明,歷史寧夏,穿越時空的遺址!
    、產自伊朗北部地區的玻璃碗等諸多國寶級文物,是寧夏獨有的文化寶藏。下面,就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細細品味寧夏的人文風韻。 水洞溝舊石器遺址 三萬年前的水洞溝舊石器遺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
  • 閩西地區史前文明,新石器時代閩越族古人類就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
    1937年6月和1955年底至1956年1月,廈門大學教授、人類學家林惠祥等一批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武平縣城南小徑背山、大洋坪山和長汀河田烏石崬、 竹子山、黃屋山等地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遺址,岀土了印紋陶片、印紋陶壺、陶罐、陶紡輪、陶網墜、陶印模等陶器,以及鍛石鑄、石 斧、石戈、石刀、石鑿、石鐮、石杵:石箭、石環、石璋等石器,數以千件計
  •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一男一女兩個人,人類還能繁衍生息嗎?
    1、會絕種如果是正值壯年的年輕男女的話,從18歲到48歲(考慮到女性生理),每年生一胎 30年一共30個孩子(一胎生一個),孩子的男女比例就算是最理想的狀況,15 -15,之後開始第一次近親繁殖,兄妹和姐弟所生下的孩子,先天殘疾的可能性很高,近親繁殖生下來的孩子死亡機率20%,15對兄妹或姐弟30年一共450個孩子,減去20%因疾病夭折的孩子,剩下360個,第二次近親繁殖以相同的男女比例算
  • 第一個在火星上行走的人或是女性,有望攜帶精子繁衍生息
    想像一下,未來某一天,人類可以將精子運送到其他星球,然後,在此創造出所謂的「太空嬰兒」,在此星球上繁衍生息,並擴展人類的基因庫。是不是太過於科幻?但一名專家對趣味科學網站表示,這項研究並未揭示精子在太空中的真實表現,我們距離使用冷凍精子創造太空嬰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還面臨諸多困難。冷凍精子在微重力下保持活性由於很多原因,在太空中進行性行為不僅困難而且危險;此外,宇宙輻射對發育中的胚胎也會造成巨大威脅。
  • 卡若遺址,人類曾經在這裡繁衍生息
    因為這裡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居住,依靠著這片高原上的土地生存,這個偉大的考古發現便是卡若遺址。昌都縣不但有侏羅紀時代的恐龍足跡,還有新時期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卡諾遺址。算起來,距今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人們總說上下五千年,在如今的昌都,可以直接看到那個時代的遺址,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寶藏。
  • 人類繁衍依賴結婚那其它動物都是怎樣繁衍的呢?
    我們知道人類這一物種自誕生以來,我們的繁衍一直依賴於婚姻關係,結婚生子繁衍生息,這是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沒有改變過的鐵律,那麼除了我們人類之外,其他的物種又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繁衍、雌雄之間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 科學家警告:2070年,35億人或被驅逐到不宜人類繁衍的環境中
    ,在2070年後,將會有35億人被驅逐到「被認為不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的氣候環境中」。這項研究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等研究機構,科學家們回顧了過去的6000年歷史,發現人類生存的最佳溫度點,也就是地球氣溫的「宜居帶」,或者說「生態位」,是全球年平均氣溫在11至15攝氏度之間。在這樣的氣溫下,地球表面大氣層擁有合適的能量,氣候環境溫和,萬物生長繁榮,適合人類的繁衍生息。
  • 科學家警告:2070年,35億人或被驅逐到不宜人類繁衍的環境中
    、生態學家和氣候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周一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警告稱,人類如果再不住手,沒有克制地燃燒化石燃料,在2070年後,將會有35億人被驅逐到「被認為不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的氣候環境中」。
  • 未來人類或可在太空繁衍
    想像一下,未來某一天,人類可以將精子運送到其他星球,然後創造出所謂的「太空嬰兒」,在此星球上繁衍生息,並擴展人類的基因庫。是不是太過於科幻?        但一名專家表示,這項研究並未揭示精子在太空中的真實表現,我們距離使用冷凍精子創造太空嬰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還面臨諸多困難。        樣本經歷多種重力環境        由於很多原因,在太空中進行性行為不僅困難而且危險。此外,宇宙輻射對發育中的胚胎也會造成巨大威脅。
  • 小池養龜:又到了烏龜打架的季節,公龜和母龜為了繁衍生息而努力
    小池養龜:又到了烏龜打架的季節,公龜和母龜為了繁衍生息而努力 2020-11-18
  • 《飢餓站臺》:在惡中選擇善,才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希望
    上文我說上層的人吃飽了需要精神需求,沒有滿足所以自殺,其實還有一種自殺的,就是管理員那樣,不願意殺人,精神需求高於生命的人,也會選擇自殺,成全自己的理想。那個跟隨著餐桌臺一層層去找孩子的瘋女人,不怕殺人,不怕被人強.奸,不怕被人打,更不怕死,只是為了找她的孩子,在這樣一個如同地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