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史前文明再添新內涵

2021-01-13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初步判定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陵水內角遺址為海南史前文明再添新內涵——
史前新印象


陵水內角遺址出土的陶片經修復拼接成陶罐。 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工人從探方沙土中篩出貝殼、陶片、獸骨、石器並進行初步分類。


考古人員正在陵水內角遺址現場進行田野作業。

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彭青林

2021新年伊始,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南灣半島的人們像往常一樣忙碌。椰林中的稻田和黎安港內的漁船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半漁半農的村莊。走進位於此處的內角遺址,我們進一步發現,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在這裡的交匯,已經承襲了數千年。

1月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考古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正在發掘中的陵水內角遺址,一探新石器時代海南先民的生活印記和繁盛的海南史前文明。

A

土層裡的秘密

不同時期的先民留下不同的生活印記

距黎安港不遠的一處地勢略高的臺地上,在一片海防林和一小塊菜地間,整齊分布著4個100平方米的土坑——考古工作中稱為「探方」,這就是內角遺址的發掘現場。這樣一個隱秘而寧靜之地,是如何進入考古專家的視野?

2017年,考古所在這一帶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了成片堆積的貝殼。專家們敏銳察覺到,這或許又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2018年起,考古所聯合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對內角遺址進行持續性發掘。據考古所黃超博士介紹,內角遺址分布範圍約3萬平方米。

海南日報記者跟隨黃超走進探方,近距離觀察土層裡的秘密。「你看,不同時期的地層顏色深淺和包含物是不同的。」黃超用手鏟沿著不同土色邊緣劃出一條條線:最上層土裡夾雜一些現代物品,這是表層土和現代擾動的痕跡;中間土層有密密麻麻堆積的貝殼、陶片和一些石器,這是內角遺址最繁榮時期海南先民的遺存;下方的土層裡,貝殼和陶片的數量比中間層明顯少一些,這是更早期的先民留下的遺蹟。

通過對遺存的分析,考古專家初步判定內角遺址所處年代距今約5000年至3000年。「史前時期沒有文字記載,主要依靠考古學方法進行研究。」黃超說,海南沿海一帶存在諸多遺址,這些都是打開海南史前文明大門的一把把鑰匙。他呼籲各級有關部門要更重視和加強海南考古遺址及文化遺產的保護,儘量減少各類現代活動對完整歷史信息的擾動和破壞。

B

「大海撈針」

從歷史細節中拼湊海南先民的審美趣味

考古發掘是一項科學、嚴謹、細緻甚至枯燥的工作,像「大海撈針」一般,這是海南日報記者在考古現場的第一感受。

黃超介紹,考古發掘一般採取探方發掘法,依據土質、土色及包含物區分相關地層和遺蹟單位的疊壓打破關係,按照由晚到早的順序逐層逐單位地揭露清理各類遺蹟、遺物。每揭掉一層都要進行詳細的篩選、分類、記錄和繪圖,這樣就可以把每一個時期遺存的整體面貌清理出來。

發掘現場,工人收集探方裡的沙土,用篩子分離出其中的貝殼、陶片、獸骨、石器等歷史遺存並初步分類。考古所工作人員蔣新榮則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從中初步挑選有價值的出土物,分別放進小袋子中做好登記。

「有的物品造型很美,表明這裡的先民已經有了審美意識,開始追求精神生活。」在蔣新榮的描繪中,先民們的生活狀態仿佛曆歷在目——

陶製的網墜、數量巨大的貝殼、大大小小的魚骨,勾勒出先民們向海而生的生存狀態;偶爾發現的獸骨,表明他們也會在陸地上狩獵採集;陶製的紡輪、細細的骨針,可能用來紡織衣物,也可能是織造漁網用的;石斧、石錛造型精美,不僅刃部光滑鋒利,四面都有精心磨製的痕跡,既美觀又趁手;光滑的石環幾乎能夠拼湊成規整的圓形,與手鐲如出一轍;一些陶片上依稀能看到精美的花紋……這些無不表明,物質生活的富足使得先民們有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動力。

現場更多未被挑出來的出土物,還將被進一步整理,後續仍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比如,從對陶器的初步修復情況來看,內角遺址的陶器既有與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相似性和傳承性,又體現出自身的獨特文化特徵,其歷史內涵值得深入探究。

引起關注的還有,在早年的發掘中發現了柱洞的痕跡,此次考古將開展更細緻的發掘,如果能發現海南先民的居住遺蹟,將是內角遺址的又一個重大發現。

C

更多未解之謎

諸多遺址印證海南史前文明繁盛

「海南先民對居住地的選擇相當講究。」站在內角遺址上的黃超感嘆道,這裡位於黎安港和新村港之間,風平浪靜的廣闊內海,讓人們不用冒波濤之險就擁有豐富的漁獲;南面和東面的山嶺既擋住了大風的侵襲,又為先民狩獵、採集和砍伐木材提供了優良的場所。

事實上,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的考古工作近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已發現60餘處史前遺址。其中,以「英墩文化遺存」(距今6000至5500年)、「蓮子灣文化遺存」(距今5000年)、「橋山文化遺存」(距今3500至3000年)為代表的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內角遺址代表的文化遺存,正好處於蓮子灣文化遺存和橋山文化遺存之間,將進一步填補這一文化序列中的空白。

「從史前考古的眼光看,海南絕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有著豐富遺存和繁盛文明的地方。」黃超說,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已表明,距今6000年到3000年間,有很多人類群體在此生活。內角遺址的發掘為理解當時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材料。

要回答清楚這些問題,海南史前考古還有很多未解之謎。考古隊的專家們表示,這也正是海南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本報椰林1月7日電)

總策劃:曹健 韓潮光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招志雲 陳伊蕾

H5文案:許世立

H5攝影:武威 H5製作:陳海冰

視頻文案:孫婧 韓靜

視頻拍攝:武威 馬子濤

視頻剪輯:吳文惠 胡麗齊

視頻包裝:吳育瑛 視頻配音:史雅潔

相關焦點

  •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我科學家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一帶有哲學意味的話題或許有了新答案。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又因為仰韶中期正如嚴文明所指出的,是「啟動社會文明化進程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並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而沒有經驗借鑑」,所以這裡出現的早期文明應該可以視為中國史前的原生文明。在仰韶文化分布區偏東區域的河南鄭州以西至河洛地區,仰韶中晚期文化也十分繁盛,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又一高峰。
  • 南極有巨大金字塔再添新證, 比埃及文明古老許多!
    南極有巨大金字塔再添新證,比埃及文明古老許多!神州日知 祗舍 比埃及文明還古老!南極出現巨大金字塔結構是外星人留下的遺蹟,還是瑪雅人留下的遺蹟?南極巨大金字塔一直以來就爭議很大。坐標:79°58'39.25"S81°57'32.21"W使用谷歌地球確實可以在南極洲找到這個新的、巨大的金字塔狀結構,如果獲得證實,這確實是一個古老的金字塔,便可證明有古老的文明曾經生活在這裡,在冰雪覆蓋下被用來保暖
  • 海南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今年6月1日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再次對海南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部署。半年來,海南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照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事項,全面梳理、舉一反三,以最嚴的規劃、最嚴的措施、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的樣板間。
  • 你對史前文明有了解嗎?史前文明是早期的人類文明嗎?
    但是這些電影的確會局限我們的思維,其實對於史前文明,我們考古學校還有更多深入的發現。那麼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究竟史前文明是什麼樣的?根據當前考古學家的發現,有關的任何的痕跡表明,很有可能,在人類文明存在之前,有更高級的史前文明存在,我們在不同的地層中發現了相關的,巨大的骨骼的化石。
  • 「史前文明」被證實,達爾文「進化論」或被推翻?看看考古新發現
    在這些觀點中,有一種觀點非常獨特,那就是史前文明觀點。這一派認為,人類文明並不存在進化的概念,只存在著無限的循環,猶如莫比烏斯環一般。最開始人們對於這一觀點非常不屑,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史前文明的遺址似乎被發現,甚至有人因此認為進化論失效了。那麼這是真的嗎?
  • 考古界兩個新發現,「進化論」可能被推翻?史前文明或被證實?
    不過科學向來都是容得下質疑之聲,進化論提出至今,已經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特別是「史前文明」的出現。進化論認為,我們並不是所謂的「神造」,而是在原有物種的基礎之上進化而來的,我們的祖先被認為是猿。大家經常會聽到一個段子,「要不是我進化得快,在動物園裡被人看的就是我了。」這雖然是一個段子,卻也是進化論的風趣解釋。
  • 中國的史前文明和西方的史前文明有什麼區別?
    如果按照以上「史前」的概念來說,中國的史前文化遺蹟很多,燕山以北紅山文化、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長江流域良渚文化都有史前社會生活的真實遺存,生養死葬、禮制文明都可考察。下圖是三星堆青銅面具史籍中關於上古「三皇五帝」的記載也是對於史前原始社會個人和群體為社會演變起到推進作用的事跡的記載。伏羲畫卦、燧人立木等等,都是史前文明存在的線索,雖然不一定是如我們現在想像的那樣。
  • 史前文明的再現,驚險刺激的亞特蘭蒂斯水世界
    這次帶著年幼的孫子來到海南三亞,首選的目標就是帶他去三亞亞特蘭蒂斯水世界玩玩,看看那神奇的海洋王國。三亞亞特蘭蒂斯坐落在風光旖旎的海棠灣,2018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它是我國唯一一個全年開放的水上樂園。
  • 考古界的兩個新發現,史前文明或被證實?「進化論」可能被推翻?
    不過科學向來都是容得下質疑之聲,進化論提出至今,已經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特別是「史前文明」的出現。進化論認為,我們並不是所謂的「神造」,而是在原有物種的基礎之上進化而來的,我們的祖先被認為是猿。大家經常會聽到一個段子,「要不是我進化得快,在動物園裡被人看的就是我了。」這雖然是一個段子,卻也是進化論的風趣解釋。
  • 史前文明的證據!這些事實讓人不得不相信史前文明的存在
    其實世界上水下還有很多,但是印度的水下古城是距今9000多年以前,而9000多年前這個時間點剛好和某一個文明的覆滅時間差不多——亞特蘭蒂斯文明。以上這些照片裡的東西,似乎都有我們解釋不清的東西,又似乎都在指引著我們去相信史前文明的存在。比如水下古城,在印度的宗教聖書中居然也有記載。
  • 「遼河畔史前文明之花展」走進西安半坡博物館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趙爭耀)1月12日,記者從西安半坡博物館獲悉,由該館和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遼河畔史前文明之花-瀋陽新樂遺址展」近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館展出。
  •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1/2)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 →"翻頁 9月1日,海南省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形成新的家庭群並新添一隻幼猿
  • 地球真的出現過史前文明?美國首次登月前月球就有了史前文明遺蹟
    前言史前文明,雖然被現代科學界否認,但是世界各地確實發現了各種不同程度上的史前文明遺留的證據,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人類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說5000多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人類現在的文明,按照人類對地球的認知,地球的存在有50多億年的歷史,難道5000000000多年的時間,就只有誕生了一個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嗎?科學家認為,人類應該有過若干次文明。科學論述家,第一猜想:現在的人類是史前文明倖存延續。第二猜想:地球早有史前文明超越了人類現階段的文明發達程度。
  • 地球真的存在史前文明嗎?考古學家:人類文明可能並非第一代文明
    ,在地球上可能存在過比人類還早的史前文明,這不僅僅是猜測,因為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也找到很多疑似是史前文明的證據,包括傳說、遺物和遺址。最著名的史前神話傳說應該是亞特蘭蒂斯文明傳說,亞特蘭蒂斯文明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存在的一個史前文明,因為考古學家在葡萄牙海域找到了疑似是亞特蘭蒂斯文明遺址的海底城市和金字塔;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很多史前遺物
  • 人類文明或源於史前文明的意識轉移
    如果地球上幾億年前就有了文明的足跡,那麼人類就不可能由幾百年前的類人猿進化過來。如果幾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科技手段,那麼幾千年前在叢林裡茹毛飲血過著原始生活的又是誰?而更加詭異的是,審查這些史前文明留下的物品,我們驀然發現當代人類文明與它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人類這幾千年的文明成就,似乎只是在重演史前文明的輝煌。
  • 存在史前文明又添鐵證,考古發現多起證據,揭露外星人來過地球
    隨著世界各地越來越多上億上萬年前的文物出土,很多人開始思考,是否真的有史前文明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生物在史前時代就掌握了槍的製作和使用?他們認為,根據已有的出土資料,在人類文明史之前,地球應該存在史前文明。這種文明高度發達,但最後卻歸於毀滅。由於歷史實在太過久遠,我們只能從歷史留給我們的蛛絲馬跡中,看到史前文明呈現給我們的一種模糊的狀況。史前文明留給我們的疑點,需要更好的機遇和研究來加以證實。
  • 地球上到底存不存在史前文明?
    另一個是有沒有史前文明?第一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講,現在來聊一聊第二個問題。從人類僅僅幾百萬年的進化史來看,這麼久遠的時間距離,隨便掐出一小段,都夠無數個文明反覆起源、興旺再到滅亡了,然後又在地球反反覆覆的地殼運動或者行星撞擊中,被熔煉或毀滅得渣都不剩、痕跡全無。
  • 追思史前文明:人類可能失傳的技術
    從現已發現的史前科技文明判斷,史前人類曾具有極高的科技水平,許多技術甚至連我們現代人類也無法達到,然而它們是遠古時期的產物。史前人類對地理和天文知識的認識也可媲美我們現代人類的水平。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遺址保存良好,出土的實物資料,其堆積狀況、文化面貌、內涵特徵及時代均大體與河姆渡遺址相對應,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增加了對河姆渡文化發展環節的認識。 鯔山遺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