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妙法 | 五臺山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菩薩的化身

2021-01-13 騰訊網

五臺山一沙一石

一草一木都是菩薩的化身

所以我們來五臺山,就是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山河大地都是菩薩的化身,都是菩薩完美智慧的展現,能意識到這一點,那你就能得到好多的智慧。這就算五臺山沒白來。雖然古語有「登登五臺山的土,五百世不受苦」,可是呢,你不知道「土」是象徵啥意思。你就登了一氣土,什麼也不懂得。來過了五臺山,然後又還原了,依舊是過去的心地,舊病又犯了。來五臺山拜佛是要拜得你真身出現呢!要拜得你真心體現呢!要拜得你良心發現呢!要把心地拜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和燈一樣,文殊菩薩是智慧燈,那個燈要光光明明的、明明亮亮的。不要糊裡糊塗地來、糊裡糊塗地回。甚至呢,這兒挨一悶棍、那兒挨一巴掌,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還說打好了。(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五臺山:一片被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故事"清涼佛國″淨土
    石洞分為外洞和內洞,大洞套著小洞,外洞闊大,洞口敞開,高約三米,寬兩米多,進深幽暗,由外而裡漸漸收縮,在盡頭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內洞。內洞的構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圓狹窄,呈彎曲管狀,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進入葫蘆形狀的洞腔。這個扁圓石孔剛好能容一人爬鑽而入,洞腔裡可容納五六人。內洞有乳石和石筍,洞壁石色班駁。形狀凸凹,猶如人體五臟六腑形樣。
  • 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為何與龍王搭上關係,一個詞「滄海桑田」
    今天,小齊就來淺談下,隱藏於五臺山佛教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地質學故事,與文殊菩薩、龍王等兩個神話人物息息相關。對於「菩薩」一詞,很多人腦海裡就想到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而今天所談到的文殊菩薩不僅是仁慈的代表,還是智慧的象徵。因為在眾多佛經裡,他直接與「般若」掛勾,什麼又是「般若」?般若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佛教神話裡的大智慧、終極智慧。
  •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被譽為「智慧之山」,象徵平安順利,吉祥如意,又因佛菩薩有求必應,故自古至今,五臺山一直是廣大信眾朝山拜佛、平安祈福、許願還願的首選之地,一年到頭香火旺盛,往來香客絡繹不絕。但要說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地方,卻不是殊像寺,而是五爺廟,其中奧妙何在?得機緣巧合,恰逢五爺誕辰,與友人一起五臺山去祈福,有幸得見盛況,從中略知其中一二,現行文與諸公分享。
  • 五臺山的文殊祖庭殊像寺,供奉最大文殊菩薩,菩薩頭像蕎麥麵做成
    那時候,由於受「婦女要守節的封建道德信條的約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於是來到五臺山,當時的殊像寺被譽為「瑞象天然」,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又是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五臺山很有名氣的寺,三公主就住在了殊像寺。當時寺內有一個青年和尚,因遭受失戀的打擊,心靈受到重創,懷著一顆灰冷的心,來到這裡削髮為僧。由於這位青年和尚儀表堂堂,精通經典,所以常和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經文。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普陀山
    據《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33種化身,救12種大難。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觀世音主張「隨類化度」,他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
  • 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是智慧與善良的化身,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其形象多變,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
  • 文殊菩薩坐騎青毛獅子兩次下凡
    乘坐青毛獅子,左手持利劍,右手握經卷,這是文殊菩薩形象。又到高考季,不少家長祈願孩子榜上有名,而祈求的菩薩就是文殊。文殊菩薩被認為是智慧的化身,他的道場被認為在山西五臺山。在《西遊記》中,文殊菩薩曾兩次救取經僧,而惹禍的就是坐下的青毛獅子。烏雞國國王創立家邦第二年,天旱地荒,民生餒死。
  • 文殊菩薩的地位多高?連如來都承認,自己成佛全靠他
    佛教從創立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了2500年的歷史,可能連釋迦牟尼都不會想到,現在的佛教已經變成了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也有著6億多的信徒。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佛教裡面的文殊菩薩,他的身世和來歷是怎麼樣的。
  • 歷代名人與五臺山
    宋代高僧延一所著《廣清涼傳》卷上說,孝文帝「曾至五臺山避暑,往復宿此」北臺;又遊行於中臺,上置「小石浮圖」;還於清涼谷建清涼寺,又見中臺東南30餘裡的「小峰,頂平無林木,巋然高顯,類西域之靈峰……謂之化文殊臺」,「爰發聖心」,造大孚靈鷲寺,即今臺懷鎮顯通寺,為五臺山最大的寺廟;還於寺前「種華園地二頃,夏中發豔,狀同鋪錦,光彩晃耀,亂人心目」,並環繞靈峰「置十二院」,大大促進了五臺山寺廟的擴建和佛教的興盛
  • 盧臺長是什麼菩薩的化身?
    中國佛教史上的確有一些高僧大德被信眾尊奉為佛菩薩的化身,但都是後世佛教徒根據這些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事跡追認的,從來沒有哪位高僧大德在世時公開宣稱自己是某佛某菩薩的化身或代言人。無論是佛菩薩、阿羅漢,再來這個世界上,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上,始終也不會自己說,「我是真菩薩,你應該相信我的,我真的是菩薩。」
  • 今日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文殊菩薩,又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被稱為「三世諸佛之母」、「七佛之師」,釋迦牟尼佛的九世祖師,是大智慧的象徵,是般若智慧的化身,亦稱「辯才無礙」。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妙德」、「妙吉祥」,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頂,左手持青蓮華,右手持寶劍,坐騎為青獅子,智能威猛。
  • 康熙帝五次巡遊五臺山真正意圖是什麼?意在調適滿蒙藏漢關係?
    康熙帝總計五次巡遊五臺山。第一次為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二月十二日至三月初六日,計25天。拜佛進香,為秋季太皇太后巡視五臺山做準備。本次出巡命皇太子胤礽隨駕啟行。第二次是1683年九月十一日至十月初九日,計28天。奉太皇太后進香,拜佛還願。
  •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五臺山和韻》,雲旅遊山西忻州五臺山
    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為仙者之都矣。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臺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選址建寺很重要。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一切菩薩之母,身紫金色,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智慧猛利,能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獅子,象徵其威猛。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無上圓滿智慧的象徵,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道場 — 五臺山中國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世界佛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裡,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
  • 《妙法蓮華經》8句精華名言,濃縮的大智慧!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1.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四大名山朝聖指南:金色世界五臺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為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 中國佛教聖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
  • 文殊菩薩,妙吉祥,美妙、莊嚴的大菩薩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非常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 五臺山:文化名山 蔚為大觀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賈母出資二十兩令鳳姐為寶釵過生日,惹來鳳姐調侃:「難道將來只有寶兄弟頂了你老人家上五臺山不成?」《西遊記》則至少四次提到五臺山。其中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中,牛魔王被打敗要逃跑的時候,「早有五臺山秘魔寺神通廣大潑法金剛阻住……」當然,最廣為人知的還是《水滸傳》裡的魯智深醉酒大鬧五臺山的故事。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