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留下哪些「氣象印記」?

2021-01-08 網易

2020-10-04 10:51:11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

  《詩經幽風七月》中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

  
講的是天氣變化,而記錄氣象、推算節氣、這些工作從古延續至今。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留下了多少氣象符號?

  
它們是怎麼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讓我們一起來探尋~

  
甲骨文上的「氣象符號」

我國最早有關文字記載的氣象觀測方面原始檔案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經研究發現,殷墟甲骨文卜辭中不但有天文、氣象、物象等觀測文字,還有天氣的預測和實況記載。從1936年出土的殷虛卜辭進行研究表明:公元前1217年中國不僅已作出10天的天氣預報,而且還有連續10天的天氣預測和實況記錄。
圭表

  
很早以前,先民發現影子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於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逐漸形成圭與表,用來度量太陽照射表時所投影子長短。周朝時先民已能立表定向,實際上或可推至更早時期。

圭表初期形式為木桿或為石柱,可以用來定方向、節氣、時刻、地域等。以表影長度確定節氣,是圭表在曆法制定中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曆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曆年以及二十四個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漢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日晷

  
圭表逐漸發展成日晷,又稱「日規」,古代的計時儀器。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設備,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

最常見的設計,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謂的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一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將跟著變動。其實,日晷可以設計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讓固定的指針產生陰影來測量時間。
《六韜》

對「二十四節氣」產生影響的,還有古代氣象學家呂尚。呂尚是中國古代有文獻可考的軍事氣象大家,著有《六韜》,充分論述了軍事統帥指揮和戰法戰術都要利用氣象環境和天氣變化。他創造了「三十節氣」系統,即太公古法,為秦漢時代「二十四節氣」定型起到引導作用。
《六韜》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張良、劉備、諸葛亮、孫權等軍事家都非常重視此書。歷史典故「草船借箭」便運用了天氣優勢,大霧天氣導致敵人不敢貿然出兵,利用風向——逆風而來順風而去,敵人不能及時阻截,從敵人手中帶回十萬多支箭。《夢溪筆談》

作者為北宋翰林學士沈括。沈括精通天文氣象,善於預測天氣演變,對氣候變遷有所研究,還用各地古生物化石說明滄海桑田的地理變化,推斷地質和古氣候變遷。曾對虹霓、蜃樓等大氣光現象做過科學解釋。
相風鳥

古人為了測風,還做出過不少發明。例如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烏,安裝在「靈臺」上使用。經過多次改造後,這種儀器變得越來越靈敏,小風來了也可以轉動。魏晉南北朝時候,人們則改用輕便的木頭來製造相風銅烏,這擴大了它的使用範圍,無論是城牆、庭院,還是旅途中的舟車,都可以用它來測風。
觀象臺

明清時期,建有「觀象臺」,進行氣象觀測,其中有著名的北京觀象臺和南京雞鳴山觀象臺。早在公元1279年(元十六年),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國門觀象臺北側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為北京古觀象臺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後,於1442年在元大都城牆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臺,放置了渾儀、簡儀、渾象等天文儀器,並在城牆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後又增修晷影堂。
天氣變化

  
對人們的生產生活

  
向來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儘管古代的觀測技術

  
不如現代發達

  
但正是這份不斷探索的精神

  
一直指引著我們前行

  
氣象領域的探索

  
還要走很長的路

  
多多關注氣象知識

  
了解天氣變化

  
為天氣預測技術不斷完善

  
持續努力!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氣象報、《生命與災害》、地球知識局

  
原標題:《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留下哪些「氣象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牛,歷史的印記與時代的頌歌
    屬「牛」的中國,性格溫和卻絕非懦弱、尊重規則卻反抗強權、愛好和平卻無懼鬥爭——憑藉這樣的「牛脾氣」,我們不但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更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歷史就是時間長河中的蝴蝶效應
    但是有個作者卻跳出了這樣的平滑角度,開啟了360度的立體的上帝視角來分析看待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讓讀者一下子就能明白,那隻推動歷史進程的蝴蝶翅膀是如何煽動的。他就是溫伯陵,歷史專欄作家。他擅長用當下最流行的語言,從新奇的角度結構不一樣的歷史觀點,讓讀者徹底看懂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已出版暢銷書《一讀就懂的中國史》。
  • 穿越五千年的時光,追尋你曾經的足跡
    良渚古城堪稱「中華第一城」,良渚遺址核心區良渚古城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總面積1433.66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這裡腳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掩埋著五千年的印記。 美麗的小洲 良渚的意思是美麗的小洲,這裡湖面廣闊,水草豐美,江南的秀麗在這裡展現,美麗的小洲一片生機盎然。白鷺飛翔、鳥鳴山林、花香蝶聚的景象隨處可見。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計算的?
    喜歡歷史的讀者,總會在歷史書中看到「公元前」、「公元後」的說法。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歷史書中所謂的「公元前」究竟是什麼意思?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究竟又是怎樣計算的?由於不清楚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這次將為大家科普這兩個歷史中常用名詞的真正含義。
  • 中華上下五千年 第一期 遠古時代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四個輝煌璀璨的文明,分別是發源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發源於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發源於恆河、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發源於長江黃河的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其他三個文明都相繼衰落,只有中華文明在歷經了王朝更迭、時代變遷後依舊薪火相傳,綿綿不斷。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杭州8月19日電 題: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記者馮源  引言: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國考古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中國考古學理論和方法不斷發展創新
  • 一枚「鞋印」,推翻中華五千年歷史?專家:這塊化石有上億年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在史書上記載的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也是根據近代的考古推測,但是在後來不斷有超過五千以前的遺蹟發現,這些證據在一步步的推翻中國只有五千年的這個歷史理論
  • 「一寸光陰,一寸金」跨越歷史的長河,探尋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時間的長河都不緊不慢的從上面流過,最後也經過時間的沉澱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寶物。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
  • 億年化石 留住生命的印記
    在中華奇石館,化石作為遠古生命留下的印記,安靜的出現在大家面前。這裡有曾經的世界霸主——恐龍,也有滄海一粟的昆蟲。
  • 從沒有斷過的民族,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從何時期算起
    從沒有斷過的民族,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從何時期算起。中國歷史悠久,都知道有著5000多年歷史,雖經歷許多磨難,她是唯一沒有斷過的文明。 從沒有斷過的民族,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從何時期算起。
  • 中國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預言奇書,你猜到了嗎
    中國經歷上下五千年的滄海桑田,在眾多經典中,流傳著玄學術數,觀天地之象,觀萬物生靈之象,為帝皇趨吉避兇,佔卜演算。在現代,這些具有玄學色彩的典籍依然在流傳,有甚者研究其中奧妙,在唯物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玄學究竟何去何從,值得深思?
  • 湖北荊州石首市的一個鎮,名字從字面上難理解,背後卻有歷史故事
    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而這些傳統的歷史文化,在很多地名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比如邯鄲、洛陽、開封等眾多地名,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存至今。 在湖北也有一個地名在歷史上享負盛名,那就是荊州。雖然現在的荊州市是歷史上的古荊州不完全等同,但這一悠久的地名卻傳承至今。
  • 上古第一大戰,黃帝戰蚩尤,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持續...
    《中華上下五千年》,已於近日登陸各愛奇藝、騰訊等各大視頻平臺。該片根據史實遴選出對中國歷史進程有過重大影響的事件,以典型人物的事跡為中心,以講故事的形式,用生動的鏡頭語言描述,引出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歷史畫面,再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明。
  • 國家寶藏: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
    國家 寶藏 承古人之創造 開時代之生面 「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
  • 南京這座飽含歷史記憶的城市,也在我心中刻上了深深的印記
    南京一個飽含歷史記憶的城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因此帶著走進它的心情,來了南京。中山陵位於鐘山中茅峰南麓,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從一條小道走進墓室,一個與真實比例的石棺雕像安放在中央,大家沉默地上前瞻仰,給孫中山先生獻花。
  • 讓國寶說話,《國家寶藏》玩轉上下五千年不能停
    也由此讓人感嘆,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確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這檔節目,真的可以一直做下去。讓文物動起來,《國家寶藏》帶你「沉浸」歷史長河讓國寶動起來,這是《國家寶藏》不同於一般鑑寶類節目的全新的演繹方式。通過生動的影像呈現,《國家寶藏》讓那些沉寂已久的國之重寶在節目中煥發新生,鮮活起來。
  • 心臟病發作會留下「基因印記」?
    心臟病發作會留下「基因印記」?烏普薩拉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心臟病發作可通過表觀遺傳改變我們的基因而留下「記憶」。研究結果發表在《人類分子遺傳學》雜誌上。我們在出生時就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基因。我們的一生中,DNA的化學修飾,關閉或開啟相應的基因,這即所謂的表觀遺傳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本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查了那些有過心臟病發作患者的表觀遺傳改變。
  • 河南洛陽再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為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
    專家認為,其對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隨葬品及喪葬習俗指明墓主戎人身份  12月2日,徐陽墓地考古工地寒風凜冽,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有序推進考古發掘工作。走近新發掘的墓室可以看到,黑灰色的泥土中,有不少當時的貝幣散落四處。
  • 「李存孝打虎處」印記竟是恐龍留下
    他是晉王李克用麾下一員驍將,也是李克用眾多「義兒」中的一個,因排行十三,故稱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號稱唐末第一猛將。景點石碑上這樣寫著:「相傳唐代十三太保李存孝力大無比,來此山為民除虎害,奮力打虎,虎跡逐滅。此處留下其足跡與虎蹄印各一。」但是這個景點真的是李存孝打虎的地方嗎?最近,古生物學家就指出:這裡的腳印既不是李存孝的,也不是老虎的。
  • 五千年文明的延續
    無數研究表明,為了達到地球自身生存的平衡,在幾十億年的壽命中,地球創造了各種生命,但又毀滅了各種生命,周而復始。而地球的各個組成部分為了生存,不停的互相制衡,甚至人畜無害的森林也在遵循著規律,控制著森林中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今天看到稱之為活化石的生物種類,也在自然界的平衡需求下,會被突發的各種疾病,食物,災害等等的打擊,最後頻臨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