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雙角是刺破紅布的銳利,
牛的厚蹄是腳踏黃土的堅實,
牛的肩膀是夜以繼日的勤勉,
牛的胸脯是心懷萬物的博大,
牛的雙眸是仁愛無疆的包容,
牛的長鳴是喚醒世界的吶喊,
牛的熱血是家國天下的英魂。

牛,是中國的屬相——1949,己丑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屬「牛」的中國,性格溫和卻絕非懦弱、尊重規則卻反抗強權、愛好和平卻無懼鬥爭——憑藉這樣的「牛脾氣」,我們不但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更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牛,是農耕文明的縮影——作為六畜之首的牛,在農耕文明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華夏文明的初始時期,牛的身影就相當活躍,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即是「人身牛首」,這足以說明牛在先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由於牛在農耕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一直受到先民的尊崇和頂禮膜拜,以致於後來它在中華文化中充當了更為重要的角色,成為廟堂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犧牲。據考古發現,炎帝部落中極有可能存在著牛首圖騰。殷墟中的甲骨文除了刻在龜甲上之外,大多數都是刻在牛胛骨上的,生前在黃土地上力耕的牛,死後又用它們的骨骼承載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記憶。

牛,是家國情懷的象徵——曾走過綠茵花溪,也踏過枯骨萬裡,五千年華夏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家國情懷。「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牛既能為求小家和順而無怨無悔、勤懇勞作,同樣也能為保國家安定而奮起反抗、血薦軒轅。家國同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國情懷就如同一條柔韌的紐帶,將每個人的成長與家國緊密相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這種對國家和家庭共同體的認同、關心、熱愛、維護、奉獻和擔當,是中華民族精神演繹的主脈和內裡呈現的核心精髓,是中華兒女靈魂深處家國一體的情感共識,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心理基礎,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產生的倫理前提。牛所展現的濃濃的家國情懷,如春雨潤物,數千年來一直浸潤和滋養著中華兒女的情感和心靈,始終是鐫刻在中國人靈魂深處永不磨滅的印記。

輝煌於史、溢彩於今。牛,是新時代的頌歌、是承載千年的記憶、是億萬萬中華兒女的精神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