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文藝||電子人的頌歌

2021-01-18 一天一篇經濟學人

聽力|精讀|翻譯|詞組

In praise of cyborgs

電子人的頌歌

英文部分選自經濟學人190727 Books and arts版塊

A life in science

傾注一生,只為科學


In praise of cyborgs

電子人的頌歌


A distinguished centenarian scientist prophesies the future

傑出百歲科學家的未來預言


Novacene: The Coming Age of Hyperintelligence. By James Lovelock with Bryan Appleyard. The MIT Press; 160 pages; $22.95. Allen Lane; £14.99

《新星世:超智能時代的到來》(書),由詹姆斯·洛夫洛克和布賴恩·阿普爾亞德合著。麻省理工出版社;160頁;$22.95。企鵝出版社;£14.99。


「My father was, in many ways, a hunter-gatherer,」 recalls James Lovelock on the patio of his cottage above Chesil Beach, on England’s south coast. In a poor household, the elder Lovelock not only scrabbled to feed the family, but taught young Jim the virtue of respecting nature and Earth. As a scientist, Mr Lovelock went on to develop Gaia theory, the idea that Earth is a single, complex, selfregulating system. Though initially rejected by life scientists, it became the main way many people conceive of the planet.


「很多時候,我父親靠狩獵謀生」,詹姆斯·洛夫洛克在位於英國南岸切西爾海海岸的鄉舍露臺上回憶道。在貧寒的家庭中,老洛夫洛克不僅要贍養家庭,還教導年幼的吉姆要尊重自然和地球。作為科學家,洛夫洛克先生建立了蓋亞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是一個單一又複雜且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系統。儘管最初蓋亞理論遭到生命科學家的質疑,但它最終成為人類認知地球的主要方式。


註: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是由詹姆斯·洛夫洛克在1972年提出的一個假說。簡單地說,蓋亞假說是指在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適合生命持續的生存與發展。


That is just one of his many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Mr Lovelock honed a method to look for life on other planets while at nasa in the 1960s. He found and quantified cfcs in the atmosphere in the 1970s, which led eventually to a ban on the harmful chemicals. His nomination to Britain’s Royal Society in 1974 cited a plethora of work in biology, chemistry and physics—all before the popularisation of the theory for which he is best-known (it is named after Gaia, the ancient Greek goddess of Earth).


蓋亞理論只是洛夫洛克先生對於科學的貢獻之一。20世紀60年代在NASA工作期間,他發明了一種探索地球外生命的方式;70年代,他發現並量化了大氣中的氟利昂,這最終催生了對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禁令。1974年他被提名為英國皇家學會成員,以表彰他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方面的卓越貢獻隨後他最著名的蓋亞理論才開始普及(蓋亞一詞來源於古希臘的大地女神)。


To coincide with his 100th birthday, he has published a slim book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ritten with Bryan Appleyard, a journalist. It is mind-stretching stuff. Mr Lovelock thinks the world is leaving the Anthropocene(ie, the current geological age, when human activity has a dominant impact on the planet), for the Novacene, in which 「cyborgs」 (AI systems) will play the central role.


一百歲生辰當天,他和記者布賴恩·阿普爾亞德合著出版了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簡易手冊。這本書觀點新穎。洛夫洛克先生認為,世界正在由人類時代(目前人類主宰地球的時代)向新星世過渡,那時「電子人」(人工智慧系統)會成為地球的主宰。


註:Anthropocene --- "人類世或稱人類紀"一詞是荷蘭大氣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P·克魯岑(CRUTZEN)提出,是從地質學詞彙借用而來,作為地質學時代系統中最新的一個分期的概念。作為人類活動幹涉自然環境和改變自然環境,成為一項地質營力的表徵,一個人類成為重要的、時常佔主導地位的環境因素的地質時代。


This is the next step in natural selection, he argues, because cyborgs can reproduce and evolve. They can think thousands of times faster than humans: they are as cleverer than people as people are than plants. Don’t panic, Mr Lovelock counsels, terrifying as this sounds. Cyborgs will have an incentive to conserve humans rather than wipe them out, since they will need life-forms to help cool the planet for their own survival—though mortals may be relegated to the status of pets and play-things. Cyborgs may 「exhibit collections of live humans」, he writes, just as today people 「go to Kew Gardens [in London] to watch the plants」.


他認為這是自然選擇法則的下一步,因為電子人能夠繁衍和進化。他們的思考速度比人類快數千倍:他們比人類聰明,就好比人類比植物聰明得多。洛夫洛克先生說,儘管聽起來很可怕,但不要恐慌,。電子人更願意與人類共處而不是消滅人類,因為它們在地球上生存,需要別的生物來幫助降溫——不過,到時候人類可能會淪落為電子人的寵物和玩偶。他在書中寫到,電子人可能會舉辦 「人類藏品展」,就像如今人類舉辦的「英國皇家植物園觀賞」一樣。


In the end, ai systems may save humankind as well as themselves. Besides climate change, Mr Lovelock fears other natural ways that Gaia—the principle that maintains the balance in the planet’s climate— could be destroyed, such as a severe volcanic eruption. Keeping the planet cool will make it more resilient to such threats, he contends; so, as well as preserving organic life, the cyborgs will probably enact other kinds of geoengineering that lower Earth’s temperature. Hence the Novacene is to be welcomed, not feared. 「Whatever harm we have done to the Earth, we have, just in time, redeemed ourselves by acting simultaneously as parents and midwives to the cyborgs. They alone can guide Gaia through the astronomical crises now imminent,」 Mr Lovelock writes.


最終,人工智慧大概率會在拯救人類的同時拯救自身。除了氣候變化,洛夫洛克先生擔心維繫地球氣候平衡的「蓋亞」準則可能會被其他自然災害摧毀,比如嚴重的火山爆發。他認為,保持低溫,能讓地球在遭遇威脅以後,儘快自我修復;因此,電子人在保護有機生命的同時,也有可能會實施其它地質工程使地球降溫。因此新星世將大受歡迎,而非讓人恐懼。 「無論人類將如何破壞地球環境,我們已經通過發明電子人來獲得救贖。。只有他們能夠引導蓋亞度過迫在眉睫的天文危機」, 洛夫洛克先生寫到。


As a thinker, he defies categorisation. He adamantly favours nuclear energy and rejects the Green movement as utopian. He considers work on autonomous weapons to be as foolish as it is deadly. He attributes his originality to a decision to abandon academia for independent research, which allowed his curiosity to roam. In 「Novacene」, his most impassioned argument is that humans are cursed by language because it forces causal, linear thinking at the expense of intuition, which is a truer way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作為思想家,他敢於打破分類壁壘。他堅定地支持核能,反對不切實際的綠色運動。他認為,研究自主武器的想法極為愚蠢,無異於自尋死路。他把自己的創新思維歸因於遠離學術界,並開展獨立研究,這讓他的好奇心自由馳騁。在《新星世》中他最激昂的觀點認為,人類被語言詛咒,因為語言摒棄了直覺,強推因果和邏輯思維,而直覺才是真正理解世界本質的方式。


He expands on this point on his seaside patio. Most of his own inventions came from intuition, he reflects on a warm summer day, not from following the logical steps from known science. A statue of Gaia stares back at him blankly from his garden. But it gets hot, and Mr Lovelock goes inside to escape the sun.


他坐在海邊的露臺上,闡述了這個觀點。在一個溫暖的夏日,他回想到,自己大部分的創造,都來源於直覺而不是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導。花園裡,蓋亞的雕像茫然地回望著他。天氣漸熱,洛夫洛克先生踱步屋內,任室外太陽高懸。


翻譯組:

Frank,男,小碩,經濟學人的死侍

Helga,女,筆譯民工,經濟學人愛好者


校核組:

Alex,男,工科研究生,文學與科學愛好者,經濟學人忠實讀者

Helen,女,坐標武漢,職業翻譯,翻碩已畢業英語二筆二口,愛好陶笛洞簫古詩詞


相關焦點

  • 《大地頌歌》湖南衛視新鮮首映,元旦足不出戶看歌舞劇
    據悉,電視劇版本的《大地頌歌》將於2021年1月1號19點30分在湖南衛視播出。今日,《大地頌歌》電視劇的主創人員總導演周雄、演員谷智鑫、劉迦、廖佳琳、張凱麗接受了媒體群訪和視頻採訪,為了大家展現了一幅真實而鮮活的扶貧畫卷。
  • 《大地頌歌》觀演指南來了
    9月21日中午12點 可以說是見證誰的手機是真5G網速的時刻 備受矚目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 此次《大地頌歌》售票的場次,是9月28日至29日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的兩場演出。 "快速售罄在意料之中。"
  • 經濟學人智庫:購買力日益增強的亞洲女性消費者推動電子商務發展
    在受訪者中,63%的人稱她們每天至少上網瀏覽商品與服務一次,近30%的人每天瀏覽兩次或更多。近90%的受訪女性網購服裝(39%的女性的大多數服裝來自網購),83%網購化妝品(29%的女性的大多數化妝品來自網購)。 我們研究中發現的許多趨勢都是由更年輕的一代在引領,這意味著總體上轉向網購、使用行動裝置購物以及偏好商家個性化服務等趨勢很有可能進一步強化。
  • 經濟學人商論
    經濟學人商論 資訊閱讀
  • 經濟學人 | 為什麼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少了?
    經濟學人 | 為什麼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少了?精彩回顧:經濟學人 | 高考是擋在窮人面前的一堵牆嗎?
  • 《經濟學人》高逼格發力病毒視頻
    一直以來,《經濟學人》以其高質量的深度經濟、政治類新聞研究報導為主要賣點,同時它獨具創意、大膽的封面也時常被人津津樂道。總的來說,在報導旅行、社會事件、科技、文化這些非經濟類的話題時,《經濟學人》仍以自己「經濟學人」式的獨特視角切入,進行製作。
  • 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集團卻偏偏出了一本新雜誌
    雜誌的名字看上去頗為奇怪,鄧肯在發刊詞裡解釋稱,「我們為雜誌起名《1843》,就是為了紀念《經濟學人》的創立日期與其深重的歷史,並體現兩個出版物的緊密關係。  「兩本雜誌的目標讀者都是同一個類型——那些對思想和文化好奇的人以及想要知道世界的各個地方在發生什麼的人。 」鄧肯寫道,「但是我們兩本雜誌會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這些內容。
  • 《經濟學人》雜誌關注亞洲企業:亞洲跨國公司將改變我們所有人的...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5月31日出版)的封面文章關注亞洲商業與企業,在封面上,騰訊、華為、阿里巴巴、聯想、海爾等中國企業的logo作為戰旗出現在顯著的位置,手握戰旗的是一些東方形象的騎兵,在黃昏時分陣容齊整地出現在豐沃的土地上。
  • 《經濟學人》:美團拼多多領跑中國數字經濟熱潮
    中關村在線消息:7月11日,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時政雜誌之一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美團點評和拼多多展現了激動人心的「數字中國」》。《參考消息》以《「數字中國」熱潮助新興企業崛起》為題,翻譯並轉載了《經濟學人》的該篇文章。《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繁榮的數字經濟催生了數以千計的初創企業。創立超過20年的「BAT」是中國網際網路首批巨頭公司,但「BAT」的標籤已經無法覆蓋中國數字經濟大潮,後來者們一直在努力重塑中國的網絡空間。
  • 《經濟學人》大讚阿里巴巴雲計算:偉大的中國雲
    《經濟學人》大讚阿里巴巴雲計算:偉大的中國雲2018-01-19 20:03出處/作者:驅動之家整合編輯:冒冒責任編輯:jiangli 1843年創立至今已經175歲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財經媒體界有著神一樣的地位。
  • 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原標題: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關於《經濟學人》 《經濟學人》是一本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力的英國本土雜誌,它的內容以國際政治和商業財經為主,其文章用詞準確、簡練,且注重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
  • 訂2020年《中國經濟學人》中英文期刊送電子版啦!
    2020-01-10 22:14:35 來源: 中國經濟學人 舉報
  • 科羅拉多州科學家用AI編寫聖誕頌歌,結果令人笑出了眼淚
    科羅拉多州的研究科學家Janelle Shane已經訓練出一套神經網絡(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希望由其自行編寫聖誕頌歌——至於結果,很有意思。 Shane訓練的算法模仿了《倫敦時報》所歸納的240首流行聖誕頌歌。AI通過不斷嘗試寫出新的頌歌,同時將其與數據集中的頌歌者準確性比較,如此往復修改循環即完成了其自我訓練過程。
  • 怎樣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附最新經濟學人電子版+音頻
    原標題:怎樣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我手頭有從2013到2015的兩年多一共90多期經濟學人,樣本數量足夠代表雜誌的總體用詞分布了(經濟學人的文章雖然沒有署名,但其作者數量並不多,且每個人的寫作風格,用詞風格也比較固定,因此這也為統計高頻詞提供了可能)。
  • 牛,歷史的印記與時代的頌歌
    家國情懷就如同一條柔韌的紐帶,將每個人的成長與家國緊密相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這種對國家和家庭共同體的認同、關心、熱愛、維護、奉獻和擔當,是中華民族精神演繹的主脈和內裡呈現的核心精髓,是中華兒女靈魂深處家國一體的情感共識,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心理基礎,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產生的倫理前提。
  • 黃大發又一首頌歌,《天路》姊妹篇《天渠》出爐,MV好感人!
    點擊觀看MV《天渠》 本網訊(記者楊義霞報導)2017年6月8日,由貴州省青聯委員、省交通運輸廳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蕭子靜作詞,貴州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貴州省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穆維平作曲並演唱的「時代楷模」黃大發頌歌
  • 英經濟學人雜誌新年開端關注阿里雲:超過亞馬遜成定局
    即使在網絡媒體的強烈衝擊下,這個近兩百年老字號的政治經濟類雜誌仍然有140萬份的全球發行量,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是全球精英熱捧的刊物,不愧為「影響最有影響力的人的雜誌」。在2018伊始,經濟學人雜誌就為中國的雲計算行業,以及阿里雲和點讚,延續了該雜誌對阿里巴巴持續關注並看好的態勢。
  • 《經濟學人》為何一月三次聚焦阿里:天貓雙11代表全球化「中國方案」
    這是權威雜誌《經濟學人》近一個月來第三次聚焦阿里巴巴。此前,《經濟學人》報導,以阿里為代表的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是中國手持的網際網路王炸,阿里還致力於提供跨境貿易的「中國方案」,屬於它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刊發的「特別報導」,在文章一開頭稱,「天貓雙11」已經不僅屬於中國,而是世界性的節日。  報導介紹,過去10年,國際電子商務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儘管去年全年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只佔全世界零售額的8.5%,但未來將出現可預期的爆發性增長。
  • 《經濟學人》外刊免費領取
    資源簡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創辦於1843年9月,創辦人詹姆士·威爾遜。雜誌的大多數文章寫得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又不失詼諧,並且注重於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
  • 揭秘丨《大地頌歌》道具師黃成:他是幕後的幕後 也是守護月亮的星星
    一部飽含家國情懷和人情溫暖,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為題材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即將揭開神秘面紗,與觀眾見面。近日,記者走進排練現場,對話臺前幕後,揭秘這場舞臺盛宴背後的動人故事。大竹筐、小背簍、花棉被……在長沙梅溪湖大劇院排練舞臺背後的道具間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