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是很常見的一種昆蟲。它扁平的頭,長長的脖頸,苗條的身驅披著綠色的長翅,兩條彎刀狀前足,長著銳利的鋸齒,如同削鉛筆的刀片彎入刀鞘內。
螳螂是捕捉害蟲的能手,不但食量很大,而且吃的害蟲也很多,如:蒼蠅、蝴蝶、蛾子、青蟲、蟬等,蝗蟲則是螳螂最喜愛的美食。
「祈禱的預言家」
螳螂姿態端莊、威嚴,走路時只用中、後足,長長的脖頸高揚起來,昂首闊步,氣派十足,很像一匹駿馬在漫步,所以很多人都叫它天馬。
螳螂英語的名字是Mantis,據說來源於希臘語,是「先知,預言家」的意思。原來,古希臘人把它高舉前足的姿勢,與預言家禱告時的雙手聯繫起來,所以叫它「祈禱的預言家」。而日本人則叫它「巫女」,說它的姿勢酷似壞心的巫婆正念咒語害人。法國人的叫法更有想像力,叫它「乞食蟲」,說它高舉雙手,很像叫化子要飯的可憐相。
其實,螳螂的這個經常性動作,是它警惕周圍環境,擺弄陣勢,做捕食前的準備呢。
當螳螂前面出現一隻蒼蠅,它馬上轉動著頭,先做瞄準,然後揮動長刀樣的前足,迅速出擊,前後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秒的時間,可憐的蒼蠅還沒有覺察到一絲聲響,就已經斷送了性命。
精確的「瞄準儀」
螳螂為什麼會有這種快速很準確的撲食本領呢?
一是螳螂有一對複眼,每隻複眼由幾千個小眼組成。當蒼蠅急速運動時,影像在螳螂複眼中快速移動,從一個小眼到達另一個小眼。有的小眼先看到蒼蠅,有的小眼後看到蒼蠅。它們把接受的圖像信號不斷送往大腦,因此,大腦收到小眼送來的電信號有先有後。
螳螂看到蒼蠅的運動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個個單鏡頭組成的電影鏡頭。因此,螳螂不但能看清蒼蠅,還能感受到蒼蠅飛行的快慢。科學家認為,這種眼睛是一種高超的速度儀,它能計算出蒼蠅的飛行速度。
二是螳螂的脖子也很奇怪,它由許許多多根纖維組成。當螳螂的眼睛跟蹤蒼蠅時,頭也隨著轉動。頭部向右轉動時,右側的纖維被壓彎,左側的纖維被拉直。纖維的底部與神經細胞相連,它們的運動可以刺激神經細胞,使神經細胞產生電信號。而左右神經感受到的差別信號,正是螳螂頭部旋轉角度的量度,這是極為準確的瞄準器。
根據眼睛和脖子纖維的共同工作信息,螳螂的大腦能測出小蟲的距離和角度,從而達到迅速、準確、百發百中。
對科學家的啟示
螳螂眼睛的瞄準原理,對科學家的啟示很大。經過試驗,人們發明了一種複眼速度儀,用來測量空中飛行物的速度。
複眼速度儀中也有許多小眼,它們是一個個光接收器。這些光接收器像小眼那樣,平行排列在一起,並與計算機相連。當飛行物出現時,它們像小眼那樣,有的先看到飛行物,有的後看到飛行物,由於它們看到目標的時間、位置、角度都不同,產生的電信號也各自不同,於是計算機收到了不同的信號,根據這種信號的差別,計算機能迅速測算出飛行物的速度。
高射炮在擊落敵機時,必須掌握敵機的飛行速度,根據飛行速度,瞄準它前進方向的某一點射擊,才能命中目標。高射炮安裝了複眼速度儀後,幾秒鐘之內就能瞄準敵機,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飛機上安裝了複眼速度儀後,駕駛員可以隨時了解飛機的速度。在著陸時,既不會由於飛得太快而滑出跑道,也不會因為飛得太慢而耽誤了時間。
在飛彈上安裝了複眼速度儀,能使它在飛行中,不斷測定敵機的速度,從而變化自己的速度,對目標窮追不捨,最後達到擊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