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027_1036300_taonews.html
由中國科學社於1933年8月創刊,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科學畫報》在80年的辦刊歷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動、圖文並茂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形式多樣地普及科學技術的特點,對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水平,啟發青年愛好科學、投身科學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當今的不少著名學者、教授、科學家,青少年時代都曾受到它的薰陶和啟發。
文章數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
植物抗蟲的十八般武藝
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昆蟲幫助植物傳粉,互惠互利。但植物和昆蟲之間,並不總是那麼和諧。
植物的足跡遍布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各個角落,為動物和人類提供食物,是整個食物鏈中最主要的生產者。植物固著生長,無法主動躲避昆蟲的襲擊。於是,在漫長的自然選擇和協同進化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的防禦系統。
一些植物在外表進化出厚厚的蠟質、尖銳的表皮毛等,從物理上減少昆蟲的取食和附著。另外,針對昆蟲的取食行為,植物能夠合成有毒的次生代謝物,或是在傷口處產生有毒的揮發物質,或是像「壁虎斷尾」一樣讓被咬的葉子死亡,從而阻止受傷範圍的擴大。同時,有的受傷植物會釋放類似「狼煙」一樣的信號,告訴周圍的植物:「敵軍即將到達戰場,請做好準備!」
植物次生代謝物是一類小分子化合物,其中,萜類是植物次生代謝物中最豐富的一類。有些萜類具有揮發性,可吸引傳粉的昆蟲或害蟲的天敵;有些萜類具有抑制草食性昆蟲生長的活性,參與植物的直接防禦反應。
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棉纖維是紡織工業主要的天然原料。在棉花的莖稈、葉片等組織表面有黑色點狀的腺體,那是植保素的儲存倉庫,含有大量棉酚、半棉酚酮等萜類衍生物。
棉酚具有普遍的生物毒性,是棉花抵禦病原微生物和草食性動物的主要成分。經過多年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陳曉亞(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團隊解析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先後克隆了催化棉酚合成的3個關鍵合酶。
昆蟲的適應策略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物的進化總是相輔相成,昆蟲大軍也發展了多種適應性策略來應對植物的防禦。它們有些長出了更細長、更堅硬的口器來吸取莖稈汁液,搗碎葉肉細胞;有些在自己肚子裡合成解毒劑,面對有毒的植物也不怕;有些不直接吃植物,而是把植物葉片切下來飼餵細菌,坐享細菌消化分解後留下的營養物質。
按照昆蟲選擇的宿主植物種類的多寡,植食性昆蟲分為單食性、寡食性和廣食性三類。廣食性昆蟲擁有種類複雜的解毒酶,有了解毒酶,昆蟲就能迅速有效地對攝入的有毒化合物進行代謝解毒。
棉鈴蟲是一種廣食性昆蟲,嚴重危害農作物生產。雖然棉酚具有普遍的生物毒性,但棉鈴蟲並不懼怕棉花中高度積累的植保素。低濃度的棉酚甚至還能促進棉鈴蟲的生長。
陳曉亞研究團隊發現:取食含有棉酚的食物,會誘導棉鈴蟲P450基因CYP6AE14的表達,且誘導程度與棉鈴蟲對棉酚的抗性正相關。如果抑制棉鈴蟲P450的活性,就能顯著降低棉鈴蟲對棉酚的耐受性。
抗蟲作物的改良
為了緩解過度使用農藥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轉基因技術被廣泛應用於作物栽培,實現了更環保的生物防治。但這一技術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長期種植,有些害蟲對傳統轉基因作物產生了抗性。因此,需要發展新的抗蟲技術。
陳曉亞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植物介導的昆蟲RNA幹擾(RNAi)技術:將與昆蟲基因匹配的雙鏈RNA在植物中表達,取食了這類轉基因植物的昆蟲的相應靶基因的表達會受到抑制。這一技術的顯著優點是能夠特異性地抑制昆蟲防禦基因的表達,從而抑制昆蟲取食,達到抗蟲效果。這為農業害蟲的安全有效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為開發新一代安全有效的抗蟲植物奠定了基礎。
植物對昆蟲的抗性和昆蟲對植物的適應性都是相對的,沒有一種植物可以抵抗所有的植食性昆蟲,也沒有一種昆蟲能耐受所有的植物毒素。兩者在不斷地競爭和較量中協同演化,越來越多樣化和複雜化。對植物和昆蟲攻防互作的研究,不僅助力我們了解物種的多樣性,也幫助我們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去保護農作物不受蟲害的侵擾。
文/毛穎波 陳雪瑩
本文來自《科學畫報》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