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和昆蟲的博弈--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11-25 中國科學技術館

./t20201027_1036300_taonews.html

《科學畫報》

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由中國科學社於1933年8月創刊,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科學畫報》在80年的辦刊歷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動、圖文並茂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形式多樣地普及科學技術的特點,對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水平,啟發青年愛好科學、投身科學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當今的不少著名學者、教授、科學家,青少年時代都曾受到它的薰陶和啟發。

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

2020-10-27 12:37:00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

  植物抗蟲的十八般武藝

  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昆蟲幫助植物傳粉,互惠互利。但植物和昆蟲之間,並不總是那麼和諧。

  植物的足跡遍布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各個角落,為動物和人類提供食物,是整個食物鏈中最主要的生產者。植物固著生長,無法主動躲避昆蟲的襲擊。於是,在漫長的自然選擇和協同進化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的防禦系統。

  一些植物在外表進化出厚厚的蠟質、尖銳的表皮毛等,從物理上減少昆蟲的取食和附著。另外,針對昆蟲的取食行為,植物能夠合成有毒的次生代謝物,或是在傷口處產生有毒的揮發物質,或是像「壁虎斷尾」一樣讓被咬的葉子死亡,從而阻止受傷範圍的擴大。同時,有的受傷植物會釋放類似「狼煙」一樣的信號,告訴周圍的植物:「敵軍即將到達戰場,請做好準備!」

  植物次生代謝物是一類小分子化合物,其中,萜類是植物次生代謝物中最豐富的一類。有些萜類具有揮發性,可吸引傳粉的昆蟲或害蟲的天敵;有些萜類具有抑制草食性昆蟲生長的活性,參與植物的直接防禦反應。

  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棉纖維是紡織工業主要的天然原料。在棉花的莖稈、葉片等組織表面有黑色點狀的腺體,那是植保素的儲存倉庫,含有大量棉酚、半棉酚酮等萜類衍生物。

  棉酚具有普遍的生物毒性,是棉花抵禦病原微生物和草食性動物的主要成分。經過多年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陳曉亞(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團隊解析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先後克隆了催化棉酚合成的3個關鍵合酶。

  昆蟲的適應策略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物的進化總是相輔相成,昆蟲大軍也發展了多種適應性策略來應對植物的防禦。它們有些長出了更細長、更堅硬的口器來吸取莖稈汁液,搗碎葉肉細胞;有些在自己肚子裡合成解毒劑,面對有毒的植物也不怕;有些不直接吃植物,而是把植物葉片切下來飼餵細菌,坐享細菌消化分解後留下的營養物質。

  按照昆蟲選擇的宿主植物種類的多寡,植食性昆蟲分為單食性、寡食性和廣食性三類。廣食性昆蟲擁有種類複雜的解毒酶,有了解毒酶,昆蟲就能迅速有效地對攝入的有毒化合物進行代謝解毒。

  棉鈴蟲是一種廣食性昆蟲,嚴重危害農作物生產。雖然棉酚具有普遍的生物毒性,但棉鈴蟲並不懼怕棉花中高度積累的植保素。低濃度的棉酚甚至還能促進棉鈴蟲的生長。

  陳曉亞研究團隊發現:取食含有棉酚的食物,會誘導棉鈴蟲P450基因CYP6AE14的表達,且誘導程度與棉鈴蟲對棉酚的抗性正相關。如果抑制棉鈴蟲P450的活性,就能顯著降低棉鈴蟲對棉酚的耐受性。

  抗蟲作物的改良

  為了緩解過度使用農藥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轉基因技術被廣泛應用於作物栽培,實現了更環保的生物防治。但這一技術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長期種植,有些害蟲對傳統轉基因作物產生了抗性。因此,需要發展新的抗蟲技術。

  陳曉亞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植物介導的昆蟲RNA幹擾(RNAi)技術:將與昆蟲基因匹配的雙鏈RNA在植物中表達,取食了這類轉基因植物的昆蟲的相應靶基因的表達會受到抑制。這一技術的顯著優點是能夠特異性地抑制昆蟲防禦基因的表達,從而抑制昆蟲取食,達到抗蟲效果。這為農業害蟲的安全有效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為開發新一代安全有效的抗蟲植物奠定了基礎。

  植物對昆蟲的抗性和昆蟲對植物的適應性都是相對的,沒有一種植物可以抵抗所有的植食性昆蟲,也沒有一種昆蟲能耐受所有的植物毒素。兩者在不斷地競爭和較量中協同演化,越來越多樣化和複雜化。對植物和昆蟲攻防互作的研究,不僅助力我們了解物種的多樣性,也幫助我們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去保護農作物不受蟲害的侵擾。

  文/毛穎波 陳雪瑩

本文來自《科學畫報》

loading

恭喜您完成註冊!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註冊失敗!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

相關焦點

  • 法布爾·昆蟲記 之荒石園--中國數字科技館
    就是那麼一塊地,並不算大,卻自然天成;一塊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陽烤得滾燙,卻是帶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蟲的好居所。那裡沒有過往行人的打擾,我可以對石泥蜂、土泥蜂進行調查,專心致志地從事難度極大的學術探討,我和昆蟲之間通過一種獨特的語言進行交流,那就是「觀察和實驗」。荒石園極其貧瘠,如果春天偶爾下場雨,地裡長些青草出來,羊才會到這地方轉悠幾圈。
  • 法布爾·昆蟲記 之食屍蟲--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章數 法布爾·昆蟲記
  • 這些劇毒植物就在你身邊--中國數字科技館
    根據所含毒素的不同,劇毒植物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門派,分別是少林、武當??不對不對,搞錯頻道了!應該是植物甙、生物鹼、毒蛋白和生物酚。也有少數天賦異稟的植物獨闢蹊徑或兼具眾長,毒性之猛烈自然更加出眾。各大門派都有實力不凡的劇毒植物各領風騷,分分鐘把我們的小命置於危險之中。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
    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植物抗蟲的十八般武藝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昆蟲幫助植物傳粉,互惠互利。但植物和昆蟲之間,並不總是那麼和諧。
  • 新發現的九個物種--中國數字科技館
    幾年前巴西一名植物愛好者在當地叢林拍下一張植物照片,後來發到臉譜網上,德國植物學家保羅·格內拉無意間看到後便展開調查,確認其為一個新種,並將其命名為Drosera magnifica。「Drosera」表示其屬於茅膏菜屬,該屬的很多種類都能捕食昆蟲,新種也不例外;而「magnifica」則表明它體型巨大,株高可達1.5米左右。
  • 中國古代的金屬冶煉--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發展金屬冶煉技術上,中國古人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生鐵  人類從很早就開始煉鐵了。早期冶煉出的鐵叫作塊煉鐵,它呈固體,夾雜著很多非金屬雜質。當冶煉技術提高後,人類冶煉出了生鐵。與塊煉鐵相比,生鐵呈液態,可以澆鑄成型,非金屬雜質比較少,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從塊煉鐵到生鐵的冶煉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 螳螂:我從不挑食--中國數字科技館
    雖然,個體較小的獵物不會影響螳螂們的食慾,即使是一隻小小的蒼蠅落在面前,它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信手拈來,津津有味地享受一番;但是,與比自己強大的對手較量,無疑更能展示它們的力量和技巧,加之「螳螂捕蟬」這一典故的渲染,使得捕蟬的螳螂成為昆蟲「角鬥場」上一枚耀眼的明星。
  • 神秘的「致幻師」--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辦、《小百科》雜誌社編輯出版的面向少年兒童的普及性百科知識刊物。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傳遞健康向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培養少年兒童讀書求知的愛好和習慣、探究未知、自主尋求解答的愛好和習慣為宗旨,將趣味性、知識性、權威性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辦刊特色,深受少年讀者及其家長、教育工作者喜愛和好評。一些欄目已成為刊物的品牌,多次獲得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出版集團期刊獎,獲中國少兒報刊協會第二屆報刊金獎。
  • 昆蟲的智慧--中國數字科技館
    科學家已經證實,不同類群的昆蟲其學習能力的大小是有區別的:昆蟲越低等,學習能力也就越差;社會性昆蟲的學習能力比獨棲性昆蟲強,如蜜蜂和螞蟻的學習能力較強,行為也較複雜。  另外,同種昆蟲在不同發育階段的學習能力差異也很大,並且各種昆蟲都有一定的學習臨界期限。
  • 超重和失重問題及其拓展--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章數 超重和失重問題及其拓展
  • --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單擺周期公式的理解和應用--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章數 單擺周期公式的理解和應用2009-02-14 14:14:21
  • 「長生不老」的動植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70多年來,雜誌秉承「科學大眾化、大眾科學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為提高中華民族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服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 導電的奧秘--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粉紅噪音--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地動儀--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2004年,多家博物館和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由地震專家馮銳任課題組組長,再次展開復原地動儀的工作。
  • 太空人新套裝--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註冊失敗!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 例析二分法的應用--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 例析烴的燃燒規律--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