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夫
昆蟲是怎樣理解它的自然及社會生活環境的?它們能否從自身的經驗中學習到某些東西呢?當一個個體解決生存環境中的某個問題時,它是否能抑制其平時的行為表現,並且能想出新鮮獨特的方法來呢?
有一種行為很複雜的泥蜂,在狩獵之前它先挖洞築巢,封住洞口,狩獵之後再把被麻醉的獵物放入洞中然後產卵於獵物身上。泥蜂的築巢、狩獵、麻醉、封口都是本能行為。不過,它們在短短的一生中也必須學習很多東西,如必須學會辨認每一個洞口的位置,以便狩獵後能準確無誤地把獵物帶回家。科學家在野外做了一個實驗:把泥蜂的巢用松果擺成的圓圈圍在中央,這樣它們每次外出狩獵歸來時都會準確地飛向這個圓圈,找到巢穴。如果將松果圓圈的位置移動,獵食歸來的泥蜂仍然會到松果圓圈的中央去尋巢。後來,科學家又用松果擺放了一個橢圓形和一個方形的圖案,當泥蜂再次飛回來時,它只會飛向圓形、橢圓形而不會飛向方形的圖案。
上面這個例子說明,昆蟲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即根據自然環境的改變不斷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它們能夠通過形成信息、記憶、再現等一系列步驟,處理來自周圍環境的信息,然後運用它們,使自己的行為適應環境的壓力和變化。
昆蟲會使用工具嗎?
很多昆蟲都需要進行遷移,其遷移過程至少要以一個巢穴等固定點為前提,離開這一點之後還應該能夠準確地找回來。這種行為必然要求一個昆蟲認識它在空間所處的位置與它要去的一個或幾個點的位置之間的路線關係,並由此形成「認知圖」。科學家描述過螞蟻、胡蜂、蟋蟀、蜜蜂等很多昆蟲運用相對初步的空間再現進行遷移的路線,這些昆蟲對它們經常通過的地點均具有構成圖像的能力。這些圖像以「瞬間成像」的形式被儲存起來並與它們後來處於另一個活動點的圖像相對照。通過對看到圖像和記憶中圖像進行比較並認定一致後,昆蟲就能確定自己在空間中的位置。不過,它們看到的圖像與儲存圖像之間的一致性並非絲毫不差。所以,在前面所述的例子中,泥蜂把擺成圓形和橢圓形的松果都認作是它們的巢穴入口的標誌。
昆蟲使用工具的典型例子是分布於北美洲的獨居的細腰蜂。雌蜂挖掘出管狀的長洞,把自己捕獲到並弄昏了的小蟲放入洞內。這些獵物將是幼蜂的食物,幼蜂也將在洞裡發育。當雌蜂產完卵並用土蓋上洞口後,就用它的大顎叼著一塊小石頭當作錘子,把洞口的土夯實。這個動作有兩個作用,一是夯實蓋洞口的土,二是檢查洞口是否確實完全堵嚴實了。
昆蟲會計算嗎?
昆蟲的數學本領如何?如果你看到蜂房的結構,就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讚嘆!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28',所有的銳角為70°32',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螞蟻有著很強的幾何能力,它能感覺出多個角度間的差異而選擇一條正確的路徑,因此在自己的領地上從來不會發生「交通堵塞」。科學家通過觀察廚蟻極有效率的食品運送過程,證實了這一點。這些廚蟻設計了一個「Y」形路徑模式, Y的莖幹或是通向它的巢穴或是離開它的巢穴。有的科學家甚至認為,螞蟻處理「交通」問題的能力超過了人類,對螞蟻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人們未來解決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
螞蟻的計算本領也十分高明。一位英國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一隻死蚱蜢切成三塊,第二塊比第一塊大一倍,第三塊比第二塊大一倍。在螞蟻發現這三塊食物40分鐘後,聚集在最小一塊蚱蜢處的螞蟻有28隻,第二塊有44隻,第三塊有89隻,聚集在較大一塊食物上的螞蟻的數量差不多正好比較小的一塊上的多一倍!
昆蟲用什麼「語言」來交流?
在昆蟲的交流中,科學家研究過的「蜜蜂舞蹈」經常被作為範例引用,以此來說明昆蟲的「語言」能力。蜜蜂已經發展出很多用來引導食源地點的信號。它們的引導系統極其靈巧和複雜,其運用的交流符號與人類的語言已頗有許多相像的地方。不同種群的蜜蜂甚至還有許多自己的「方言」。
發現蜜源的偵察蜂可以在蜂巢的垂直面上表演一種著名的「搖擺舞」,舞蹈呈現出「8」字形狀,即在「8」字的兩個圓之間來回搖擺。關於距離的信息是通過腹部振動的頻率和發射聲波來傳遞的。關於食物方向的信息是通過舞蹈中一段直線滑行與垂直形成的角度來傳遞,如垂直向右多少度就是指蜂巢與太陽的夾角是向右多少度(角度轉換與太陽的方向有關,其大小與地心吸力一致)。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實際上,它們不是用太陽本身作為指南,而是利用天空偏振光的狀態。蜜蜂的複眼是由成百個小眼組成的,每個小眼實際上是一個小的偏振光分析器。偵察蜂就是靠與蜂巢的角度,向其他蜜蜂傳遞它在單眼內的分析器所產生的明暗圖形。許多昆蟲和無脊椎動物的眼睛對偏振光都是敏感的,而人眼對偏振光則很不敏感。
偵察蜂還能靠飛舞的活躍性來傳遞食源儲量多少的信息。如果食源相當貧瘠,即蜜源內糖的濃度低、數量少,或食源距離很遠,那麼它只是以懶洋洋的方式作短時的飛舞。反之,如果食源豐富,即蜜源內糖的濃度高、量大,或食源的距離近,它的飛舞就會有力而持久。
螞蟻也有針對食物消息的精巧通訊系統。螞蟻群體中雖然有成千上萬個個體,但卻只依賴少數的偵察蟻去尋找食物。而偵察蟻是靠搖搖擺擺的跑動和舞動觸鬚來透露它們的發現,召喚工蟻去採集食物。
對螢火蟲的研究也大大地擴大了人們對這類昆蟲所產生的閃光信號的認識。它的基本的通訊系統是雄性發出一定型式的閃光,不大飛行的雌蟲經過一定時間間隔後才進行反應,而這段時間間隔的長短因不同種屬而異,然後雄蟲進一步以閃光回答並向雌蟲靠近。令人驚異的是在閃光期間飛行型式的改變,閃光節律的複雜性,以及應答反應的精確時間控制程序。許多人都認為,利用通訊信號進行欺詐的能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但是,有一種螢火蟲卻能通過模仿另一種螢火蟲的閃光,從而引誘其飛來,成為它的獵物。
昆蟲的學習能力如何?
學習能力廣泛存在於動物界中,昆蟲也不例外。例如,昆蟲的覓食行為不完全都是出自本能,它們也需要通過學習辨別食物的氣味。美國科學家利用一種氣味加糖水(菸草天蛾的食物)以及另一種氣味而無糖水,來訓練菸草天蛾尋覓特定氣味。他們將微電極植入菸草天蛾的大腦對其在訓練前、訓練中及訓練後的神經細胞活動和進食行為進行監測,發現它們的神經系統發生了劇烈的重組活動,從而將氣味進行編碼處理以便於大腦理解,表明菸草天蛾能夠學會辨別代表食物和非食物的氣味。
昆蟲的學習行為是比先天性行為更高級的一種行為,是它們不斷適應多變環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複雜的環境。科學家已經證實,不同類群的昆蟲其學習能力的大小是有區別的:昆蟲越低等,學習能力也就越差;社會性昆蟲的學習能力比獨棲性昆蟲強,如蜜蜂和螞蟻的學習能力較強,行為也較複雜。
另外,同種昆蟲在不同發育階段的學習能力差異也很大,並且各種昆蟲都有一定的學習臨界期限。對於寄生於寄主不同發育階段的寄生蜂來說,幼蟲寄生蜂在寄主搜索過程中需要感覺的信號類別多、變異大,需要決策的步驟也較多,故學習能力最強,尤其是對植物氣味的學習;蛹寄生蜂則次之,而且主要是對寄主氣味的學習;而卵寄生蜂的學習能力最弱。
印記是昆蟲學習行為的一個特例,只在其生命早期的一個被稱為「關鍵期」的短暫時間內發生。在關鍵期內,昆蟲如果獲得了對某種顯著刺激的記憶,例如寄主植物的味道、巢穴的氣味等,這種記憶就可以終生保留,並在需要的時候被重新喚起。如果蠅在含有蘋果提取物的人工飼料中飼養,則雌成蟲在尋找產卵地點時就會對蘋果表現出極強的偏好。
聯繫學習是昆蟲學習的一個主要類型。例如,黑芥子苷對菜粉蝶產卵具有刺激作用,可用黑芥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顏色的紙上產卵,一旦產卵後,它就特別喜歡在此種顏色的紙上產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時,也趨向在此種顏色的紙上產卵。這種記憶至少可存留1 天。因此,這種中立的刺激(顏色)就同有意義的刺激(黑芥子苷)聯繫起來了。在自然界,智利小植綏蟎可以把寄主植物化學信號與獵物聯繫起來,提高其捕食效果;一種捕食性的花蝽成蟲可以把梨木蝨取食誘導的揮發物與獵物出現聯繫起來,而在室內飼養沒有接觸到該揮發物的花蝽在嗅覺測定中不顯示偏好性;小花蝽成蟲會對其幼蟲期所處環境的視覺刺激產生定向行為,可以對視覺信號進行聯繫學習,提高其對獵物的搜索效率;七星瓢蟲也可以把氣味和顏色的組合與獵物蚜蟲聯繫起來,提高其搜索和捕食效率。
事實上,只有當學習能力不僅僅成為一種自動的反應,而是變成應對環境的更佳方式時,這種能力才會進化到更高層次。例如,有些種類的蜜蜂只依靠單一種類的花朵為生,它們利用自動的感觀刺激就能找到足夠的花蜜。而另一些蜜蜂能適應多種花期不同、形狀各異的花朵。英國科學家發現:學習能力強的大黃蜂比學得慢的其他種類多採集40%的花蜜。一般來講,食性越廣的昆蟲,面臨的棲息環境就越複雜,其行為可塑性也就越大,學習的能力也就更強。
蜜蜂是典型的社會性昆蟲。在一個群體內,蜜蜂個體各自高效地從事特定的工作,不同類別的蜜蜂對外部信號的學習能力也是不同的。對特定信號學習能力的專化不僅使蜜蜂個體在做特定工作時更加高效,而且群體也可以快速高效地對資源做出反應。科學家認為,蜜蜂的學習能力幾乎可以和脊椎動物相比。蜜蜂生活環境和生活組織的複雜和豐富,也為開展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的學習和智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的科學家甚至認為:蜜蜂有可能具有「想像」、「思考」等思維能力,在它們採取行動之前,很可能已經在頭腦中將某些情形詳細地演示了一遍。
昆蟲的智慧已經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興趣,成為目前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不過,迄今為止,這些大腦只有幾克重的昆蟲為什麼能夠做出如此複雜得不可思議的事情,還沒有得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有待於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