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顯微CT技術揭開軟舌螺動物斷殼之謎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動物外殼的出現是動物演化歷史中非常重要的革新事件,它對於塑造身體構型、保護脆弱的軟體以及實現生態擴張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不斷生長的殼體同時也會阻礙動物的運動並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一些帶殼動物演化出一種特殊的生存策略——斷殼,即通過分泌隔板及溶殼物質斷掉殼頂部分。儘管斷殼行為在現生及化石無脊椎動物中均有報導,如軟體動物腹足類,但關於其何時起源及如何演化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後孫海靜(已出站)和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雲南距今5.18億年前的玉案山組的碳酸巖夾層中發現了一類保存精美的新型軟舌螺動物——斷殼桶螺(Cupitheca decollata)。這些化石保存了斷殼的不同階段。作者採用高解析度顯微CT技術,結合掃描電鏡觀察,首次復原了斷殼桶螺完整的斷殼過程,為揭開斷殼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研究於12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古生物學雜誌Palaeontology上。

  斷殼桶螺殼體彎曲,橫切面圓形或亞圓形,殼頂具特徵的頸狀結構。新發現標本展示了完整的斷殼周期,依據殼體表面結構可識別出斷殼期及斷殼間期。研究人員在電鏡觀察的基礎上,採用高解析度X射線三維無損成像技術(microCT)對斷殼期不同發育階段標本進行了三維重構,復原了桶螺完整的斷殼過程。整個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1)殼體內部雙層隔板形成階段,殼體表面無變化,隔板與殼壁顯微結構相同,均由微柱狀結構組成。(2)殼體外側圓環形成階段,雙層隔板形成後,斷殼桶螺分泌溶殼物質,在殼體表面形成一圈穿透殼壁的小孔,為外套膜分泌圓環提供通道。隨著圓環不斷生長,上層隔板兩端向殼壁內側延伸形成未來的勁狀結構,同時圓環與頸狀結構之間的殼壁被溶蝕並被微柱結構充填。(3)殼頂斷落階段,當上層隔板與殼壁完全融合後,殼體沿下層微柱結構分泌溶殼物質,殼頂斷落。

  經推算,斷殼桶螺一生中至少斷兩次殼。對於在生存競爭激烈的寒武紀且處於食物鏈底端的桶螺而言,定期斷殼可以有效減少能量耗損、提高運動能力,從而躲避捕食者,間接指示了寒武紀大爆發不僅是動物身體構型的大爆發,也是動物生存策略的大輻射。

  桶螺的斷殼現象是目前關於斷殼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其複雜的斷殼結構和過程與地質歷史上以及現代的腹足動物斷殼過程均不相同,可能反映了其背後基因調控機制的差異,表明斷殼策略在不同類群中獨立起源了多次。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英合作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聯合資助。

  論文連結

斷殼過程復原

斷殼期殼體內部結構

斷殼期殼體外部結構

相關焦點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 6 月 13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
  • 南京古生物所破解上億年前微生物之謎
    近年來,得益於一批保存精美的標本和新技術在古生物學領域的應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梁豔副研究員等與來自愛沙尼亞、美國、英國和中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合作,就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開展了新的研究,並取得了新的認識。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已在國際地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在線發表。
  •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越冷門,越堅持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一個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小化石,被小心翼翼地從巖石中分離出來後,放到顯微鏡下,使用超高解析度X射線顯微斷層成像技術進行三維掃描,化石的立體結構就在顯示儀上得以重構。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2020-09-30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跳蚤的起源之謎被揭開之後,它竟然被「降級」了!
    事實上,黑死病通過鼠類傳播會相對較慢,但因為跳蚤將鼠類細菌傳染給人之後,疫情才會在人之間擴散造成大規模的疫情發生。 而如今,隨著跳蚤的起源之謎被揭開,它竟然被「降級」了,之前和長翅目(蠍蛉)和雙翅目(蒼蠅、蚊子等)平起平坐的蚤目,現在要被降級成為蠍蛉的小弟!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伴隨晚泥盆世弗拉期與法門期之交(F-F)的Kellwasser和法門末期的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層孔蟲-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別崩潰、消失。密西西比亞紀長期被認為是以微生物礁為主,缺乏後生動物礁發育。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的科學家在雲南澂江縣帽天山發現了寒武紀早期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也使「達爾文的困惑」變得更加「迷惑」。1999年,南京古生物所在帽天山建立了澄江古生物研究站,致力追尋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解釋「達爾文的困惑」。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李耀煌新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獲著作權證
    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後獲得的第四張著作權證。
  • 南京古生物所GBDB資料庫建設取得新進展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資料庫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創新2020」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的新興研究方向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樊雋軒研究員等人於2006年創建了GBDB資料庫(Geobiodiversity Database),並於2007年開始提供在線服務。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餘位專家和領導參加了在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的「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專家和領導主要有南京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德滋,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志炎、戎嘉餘、陳旭,中科院南京分院黨組書記張興中,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胡復生,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李君滸及南京古生物所楊群所長、朱懷誠書記、王海峰副所長等。座談會後,與會人員集體瞻仰了李四光新銅像並敬獻花籃。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首枚菊石琥珀 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5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日前,團隊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距今一億年的化石集群,而其中的「菊石」更令科學家感到驚喜,這一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研究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雲大科研團隊利用顯微CT技術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精細結構
    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一直以來,研究者們對澄江化石的形態學觀察主要局限於使用光學顯微鏡等傳統成像技術對化石表面上所保存的二維結構的觀察上,而保存在化石標本內部的動物身體結構信息則只能通過耗時且具破壞性的鋼針修理等方法進行研究。
  • 顯微CT鏡頭下化石什麼樣?可看到許多較大核狀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副研究員和朱茂炎研究員與來自英國、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化石進行了顯微CT掃描。其結果表明,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中較大尺寸的核狀亞細胞結構正是細胞核,而非其它細胞器或次生成巖作用導致的偽像。這將為探索地球早期真核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線索和證據。
  • 顯微鏡下 專家揭三星堆金沙玉器製作之謎
    昨日記者從第三屆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研討會上獲悉,專家通過顯微痕跡探索技術,已經基本找到了古代玉器的製作方法。這在研究玉器工藝、社會禮儀風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顯微鏡下揭開千古之謎  「顯微痕跡探索技術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顯微鏡觀察玉器上的痕跡,從而找到其製作方法。」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副研究員和朱茂炎研究員與來自英國、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化石進行了顯微CT掃描。其結果表明,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中較大尺寸的核狀亞細胞結構正是細胞核,而非其它細胞器或次生成巖作用導致的偽像。這將為探索地球早期真核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線索和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