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破解上億年前微生物之謎

2020-12-06 荔枝網新聞

  作為一類已滅絕的具有機質殼壁的海洋微體生物化石,幾丁蟲廣泛存在於奧陶紀至泥盆紀的各類海相沉積物中,在年代地層和生物地層對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被首次報導以來,關於這類小瓶小罐小棒狀化石的生物學屬性就一直爭論不休,未有定論。

  近年來,得益於一批保存精美的標本和新技術在古生物學領域的應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梁豔副研究員等與來自愛沙尼亞、美國、英國和中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合作,就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開展了新的研究,並取得了新的認識。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已在國際地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在線發表。

  該研究採用近紅外顯微成像、顯微CT、雙束電子掃描和場發射電子成像等多項技術手段,發現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畸變的特異標本實則是記錄幾丁蟲生殖瞬間的關鍵材料。這類特異標本的一大共性是在一個標本的反口極方向(俗稱底部)發育一個與該標本具有相同形態特徵的、個體略小的不完整標本。通過對20枚特異標本的深入研究,識別出幾丁蟲的兩種生殖模式:一個母體一次繁殖一個後代(Fig. 1A–E)或一次繁殖多個後代(Fig. 1F–G)。


(Fig. 1 顯微CT下的特異標本。均可在母體標本體室內清晰地觀測到子代的殼體。)

  這兩種生殖方式與出芽和橫裂生殖分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明顯不同。相對出芽生殖而言,幾丁蟲的子代僅在母體的底部「出芽」。雖然子代的體室以類似「出芽」的方式呈現在母體的底部,但在母體的體室內,子代的頸部也幾乎在同步進行生長。橫裂則是水螅體在生成水母幼體之前進行橫裂產生多個碟狀幼體的過程,其生成的碟狀體在形態上與水螅體和水母均有顯著區別,仍需進一步的發展才能發展成為一個完整個體。而一個幾丁蟲母體一次繁殖多個後代的生殖模式是通過子代複製母體的形態特徵來產生新的個體,新個體一旦發育成熟,脫離母體,就已經是一個與母體具有高度一致形態特徵的完成體。根據已有的材料和研究結果,項目對幾丁蟲的生殖過程進行了復原(Fig. 4)。

  高解析度下的超微結構分析顯示,無論是生殖標本內部出現的海綿狀構造(Fig. 2Q–U)、從狀或枝狀構造(Fig. 3D–T),抑或是緻密的殼表(Fig. 2J–K)或殼體(Fig. 3X–Y),均由直徑為幾十或百餘納米的球形顆粒組成(Fig. 5)。根據這些顆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形成各類形態構造,並最終發展成緻密的殼體。


(Fig. 2 近紅外顯微成像(A,L)和經雙束掃描電鏡切割後在場發射電鏡下觀測的超微結構。)

  根據本項研究對幾丁蟲的超微結構和生殖方式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幾丁蟲呈輻射對稱殼體的形態特徵、廣泛的古地理分布和生態分布、較為顯著的種內差異,幾丁蟲更可能為一類獨立的原生生物,而非後生動物的卵或卵囊。


(Fig. 4 幾丁蟲生殖過程復原示意圖。)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先導B項目、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愛沙尼亞基金委的聯合資助。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黃蒙 呂瑩瑩 編輯/韓瑜)

相關焦點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2018-06-0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雖然推測它們的祖先可能在6.35—5.41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已經出現,但在埃迪卡拉紀地層中一直沒有發現確切的化石證據。因此,大家普遍認為具有附肢的兩側對稱後生動物直到大約5.41—5.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才突然出現。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自然》報導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研究團隊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特的化石——「章氏麒麟蝦」(以下簡稱麒麟蝦)。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趙方臣是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長,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澄江動物群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化石庫,澄江動物群中化石豐富且保存精美,生動再現了5.2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2020-09-30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顯微CT技術揭開軟舌螺動物斷殼之謎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後孫海靜(已出站)和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雲南距今5.18億年前的玉案山組的碳酸巖夾層中發現了一類保存精美的新型軟舌螺動物——斷殼桶螺(Cupitheca作者採用高解析度顯微CT技術,結合掃描電鏡觀察,首次復原了斷殼桶螺完整的斷殼過程,為揭開斷殼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 這個中國礦工,成為破解二疊紀大滅絕之謎的第一人
    當一個煤礦工人,把自己的工作平臺從礦洞擴展到整個地球,沒人能料到,這個礦工日後能破解二疊紀大滅絕之謎,獲得地層學的「諾貝爾」,成為了這個項目亞洲乃至世界第一人。好在,中國礦業大學一個叫何錫麟的教授接收了他,從研到博,一直帶著他研究地層學和古生物。沈樹忠在西藏1994年,沈樹忠第一次赴藏工作,這一趟西藏行之後,他的工作就再也跟這裡分不開了,哪怕前行之路還伴隨著艱苦與辛勞。因為西藏,是研究地質運動和古生物演進最好的實驗室。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一個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小化石,被小心翼翼地從巖石中分離出來後,放到顯微鏡下,使用超高解析度X射線顯微斷層成像技術進行三維掃描,化石的立體結構就在顯示儀上得以重構。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就可以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每天的工作。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五眼大蝦」化石
    中新社南京11月5日電 (徐珊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日消息,由該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組發現5億多年前長有五隻眼睛的蝦形化石——「章氏麒麟蝦」。5億多年前,複雜多樣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這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從達爾文開始,「寒武紀大爆發」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澄江動物群」中化石發現表明,包括脊椎動物在內,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在5.2億年前都已經出現了。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伴隨晚泥盆世弗拉期與法門期之交(F-F)的Kellwasser和法門末期的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層孔蟲-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別崩潰、消失。密西西比亞紀長期被認為是以微生物礁為主,缺乏後生動物礁發育。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課題組在該地區大面積出露距今15億年前後的「中元古代」沉積巖石地層,使之成為全球揭示該時期地球演化奧秘的經典研究地區之一。該化石群最早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朱士興及其同事發現,含化石的地層稱之為「高於莊組」,因而可稱為「高於莊化石群」。化石以灰褐色的有機碳質膜的形式保存在巖石中。發現的化石包括帶狀、舌狀、楔形和長卵形等多種形態類型。
  • 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5.4億年前,氧氣含量控制了寒武紀大爆發
    西伯利亞勒拿河邊陡峭的寒武紀早期碳酸鹽巖地層剖面「寒武紀大爆發之謎」一直未解,是什麼控制著寒武紀大爆發的發生?近期,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Graham Shields教授領導的中英俄國際合作團隊,給這一科學難題提供了新的答案。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五眼大蝦」
    中新社南京11月5日電 (徐珊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日消息,由該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組發現5億多年前長有五隻眼睛的蝦形化石——「章氏麒麟蝦」。5億多年前,複雜多樣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這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從達爾文開始,「寒武紀大爆發」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澄江動物群」中化石發現表明,包括脊椎動物在內,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在5.2億年前都已經出現了。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五眼大蝦」!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日消息,由該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組發現5億多年前長有五隻眼睛的蝦形化石——「章氏麒麟蝦」。5億多年前,複雜多樣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這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從達爾文開始,「寒武紀大爆發」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
  • 寒武紀麒麟蝦:5億多年前長有5隻眼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最新發現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化石上的「蝦」就長有5隻眼睛,其身體還兼具巨型捕食動物奇蝦和節肢動物的多種特徵,被譽為寒武紀的「麒麟」,命名為「章氏麒麟蝦」,它是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11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刊發這一重要科學發現。
  • 揭開1億年前螞蟻捕食之謎!長著「大牙」和「獨角」,利用精密的耦合...
    揭開1億年前螞蟻捕食之謎!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具體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法國雷恩大學共同公布。「這些化石證實了我們關於1億年前螞蟻捕食工作原理的假設……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捕捉到獵物的方法就是螞蟻「陷阱-大顎」式上下移動,而這個方向與所有生活在現代的活螞蟻和幾乎所有昆蟲都不一樣。」據悉,該類螞蟻具有一對鐮刀狀大牙(大顎);其唇基向上延長,在頭上形成一個獨特的「角」。
  • 400年前就存在的橋,建造之謎至今無人破解
    400年前就存在的橋,建造之謎無人破解,網友:是趁兩座山不注意的時候建的嗎?現在的科學技術其實是很發達,但是其實也是有限的,很多東西其實我們至今都沒辦法解釋,甚至很多已經存在了的,都依然沒辦法,這其實就是地球的特性,充滿了未知,而這其實也是人們不斷探索的動力,因為人總是會有好奇心的。
  • 這種5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幹和分節的腿肢。因為其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就如同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瑞獸——麒麟,因此被命名為「c」。
  • 一隻5億年前的「蝦」,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幹和分節的腿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