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戈壁發現億年前恐龍化石 吃堅果似巨型鸚鵡

2020-11-24 科學網

畫家繪製的鸚鵡龍圖畫,好像一隻巨大的鸚鵡。鸚鵡龍有結實有力的上下顎,愛吃堅果,但是比鸚鵡在地球上生存時代要早6000萬年

 

鸚鵡龍的頭骨和現代鸚鵡頭骨的對照圖,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相似性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科研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一種距今1.1億年前的一種恐龍長有像鸚鵡一樣的喙,能夠咬開堅果,就像一隻吃堅果的巨大鸚鵡。

 

科研人員把這種恐龍稱為鸚鵡龍,屬於角龍的一種。角龍恐龍是一種鳥臀類草食性恐龍,活躍於白堊紀後期。明顯的特徵包括臉上的角及勾狀的喙與頭後方骨質的的皺摺。這具鸚鵡龍化石2001年發現於我國內蒙古地區的戈壁沙漠裡。最近古生物學家對這具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發現頭骨的一些特徵表明這種恐龍以堅果和種子為食。

 

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保羅-瑟雷諾說,「這具恐龍化石頭骨和鸚鵡頭骨的相似性非常接近,鸚鵡是恐龍進化發展的後代,而鸚鵡以喜歡吃堅果而出名。」保羅-瑟雷諾和兩名中國同事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會報B輯: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對這隻恐龍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科研人員還找到了另外的有力證據證明這隻恐龍喜歡吃堅果。瑟雷諾說,「這隻恐龍胃裡有超過50塊的小石頭,能夠研磨它所吃下的任何食物,而這是和它3英尺的體長不成比例的。」相似地,鳥類砂囊裡的石塊數量和大小和鳥類的食物愛好是相關聯的。砂囊裡的石塊更多、更大表明鳥類吃的食物更堅硬,比如堅果和種子。

 

瑟雷諾認為這隻恐龍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食,稱之為「傾斜角度」咀嚼。「鸚鵡龍的兩顎向後、向上張開,而不僅僅是前後張合。」瑟雷諾說,「其他草食性恐龍和派性動物是不是採用同樣的咀嚼原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研究出恐龍吃的是什麼是一件艱巨的工作,不過科學家至少兩次發現了恐龍體內的食物殘存。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隻暱稱為「萊昂納多」的恐龍胃部的食物殘存,表明它最後吃下了充分咀嚼過的樹葉。

 

相關焦點

  • 上千萬年前的巨型鸚鵡身高1米,鴞鸚鵡是它的近親
    沃西教授他們在紐西蘭奧塔哥島中部有個乾枯的古老湖床開展研究工作,這裡有中新世初豐富的化石沉積物,其中包括植物,鱷魚,蝙蝠和特別豐富的鳥類化石群。沃西教授他們用篩子在湖邊尋找化石,已經有20年了,發現了約40種中新世物種,其中包括鳥蛋和海鳥,有不會飛翔的鸕鷀,遠古鴿子,鴨類,鷹類,以及幾種小型鸚鵡等化石。
  • 紐西蘭發現巨型鸚鵡化石,身高可達1米,距今至多1900萬年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古生物研究人員7日宣布,發現一種大約2000萬年前生活在紐西蘭的超巨型鸚鵡,直立時身高可達1米,可能以其他鸚鵡為食。德新社報導,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和紐西蘭坎特伯雷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把這種已滅絕的鸚鵡命名為「意外赫拉克勒斯」,既反映它如神話中大力神一般的體格和力量,也說明發現它實屬意外。
  • 葡萄牙發現2億年前新種恐龍似巨型蠑螈[圖]
    原標題:葡萄牙發現2億年前新種恐龍似巨型蠑螈[圖]   在葡萄牙的阿爾加維地區,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蒙託龍,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古脊椎動物學雜誌上。這種蒙託龍體形龐大,類似火蜥蜴,大約生活於2.2億到2.3億年前泛大陸的熱帶地區。
  • 10個史前的恐龍化石發現,震驚了無數科學家,揭秘了數億年前的真相!
    恐龍也許是統治這個星球超過1.6億年的最神奇的生物之一。這些兇猛的「 蜥蜴 」 從蜂鳥的大小到大型卡車和建築物的大小不等,曾經為統治地位而戰,但由於原因仍然未知而滅絕。 恐龍已經滅絕,但是由於它們的化石,有關恐龍的信息仍然很多。化石不易分解。因此,它們是有關史前星球生活的良好證據。
  • 科學家在戈壁沙漠發現新恐龍物種:無齒、生二指猶如「巨大鸚鵡」
    本次發現的恐龍還原藝術圖。(網絡圖片)恐龍迷注意!科學家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一種獨特的無齒中小型雜食性恐龍,其獨特二指結構被認為在演化學上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古生物學家推測,這種恐龍外表可能類似巨大鸚鵡,生活在距今6800萬年前。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
  • 贛州一建築工地發現恐龍化石
    那麼,為何恐龍在江西「偏愛」贛州地區?  贛州發現恐龍化石或為6600萬年前竊蛋龍  12月1日下午5時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章貢區分局接到來電:沙石一建築工地發現一塊化石。該分局立即派工作人員與贛州沙石警方來到施工現場,工作人員發現這是一塊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化石,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排列了許多動物的骨骼,輪廓清楚。
  • 中國是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巨型汝陽龍」竟是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鄉有座「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發現的生活於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年至8500萬年間)的汝陽恐龍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晚白堊紀早期的一個重要恐龍物證,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研究上的空白,對研究大型蜥腳類和結節類恐龍的分布、遷徙、演化以及揭示恐龍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和最終的突然滅絕等具有重大價值
  • 山東出土鸚鵡嘴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濟南5月19日電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最近發現並發掘出土了一具較為罕見的鸚鵡嘴恐龍化石(上圖),為人們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進化及地球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據介紹,鸚鵡嘴龍是一種鳥腳類恐龍,形體似蜥蜴,因嘴巴彎曲成鉤狀,形似鸚鵡的嘴而得名,其身長多在0.8米至1.5米之間,是體形最小的一種素食類恐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  山東是迄今為止發現恐龍遺蹟較為集中的地區,這次發現鸚鵡嘴龍化石的諸城更有「恐龍之鄉」之稱。
  • 專家考察隊在甘肅省酒泉市發掘出大量恐龍化石
    新華網蘭州11月17日電(記者馬維坤、朱國亮)記者從甘肅省酒泉市古生物化石辦公室獲知,該市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聯合組成的恐龍考察隊,日前在該市肅北縣馬鬃山地區考察性發掘出大量恐龍及其他古生物化石。
  • 縉雲山首次發現「似木賊」化石 1.8億年前它是片巨大的湖邊森林
    在1.8億年前,這座雄偉挺拔的高山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湖邊森林。近日,北碚市民伍定金在縉雲山生態環道的一處石壁上,發現了一塊「奇石」,後經專家鑑定為1.8億年前的「似木賊」化石。結合今年6月在北碚自然世界公園內發現的遠古湖泊沉積所留下的流水波痕遺蹟,一個個關於歷史變遷的細節逐漸串聯在一起,勾勒出縉雲山的「前世」畫面——浩瀚無際的古巴蜀湖,湖邊分布有綠色森林。
  • 首個洩殖腔化石洩漏恐龍繁殖秘密|洩殖腔|恐龍|化石|鸚鵡嘴龍|陰莖...
    作者 |文樂樂洩殖腔是化石尾部下方黑色的脊狀區域。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最初在中國西北部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它的洩殖腔(排洩和交配的腔道)的形狀第一次清晰可見。這隻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不過,據《新科學家》報導,直到現在,由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Phil Bell領導的研究小組才正式描述了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
  • 江西一地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恐龍化石
    江西一地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恐龍化石 2021-01-05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羽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
    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羽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似乎在侏羅紀的北美洲沒有小型恐龍,不過最近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新恐龍,它成為北美洲發現的體型最小的侏羅紀食肉恐龍。躺在超龍身上新恐龍的發現要從一條巨大超龍(Supersaurus)化石談起:2001年,來自泰特博物館(Tate Museum)的一支考察隊進入懷俄明州道格拉斯鎮。
  •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新華網 | 2021-01-04 09:05:20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
  • 非洲發現巨型食肉恐龍足跡化石 或是2億年前地球霸主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導外媒稱,研究人員在非洲賴索托發現了長57釐米、寬50釐米的Kayentapus ambrokholohali恐龍足跡化石。西班牙《世界報》網站援引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期刊的報導稱,這種恐龍身長可達9米,身高可達3米。
  • 新知|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1億年前食毛類昆蟲...
    這時,一大滴樹脂滴落,幾隻小蟲連著羽毛被裹入其中……滄海桑田,億年之後,樹脂變成了琥珀,而小蟲和羽毛依舊留在琥珀中,從外觀上和千萬年前並沒有太大區別。2016年,這一顆來自緬甸的琥珀和另一顆琥珀被送往中國,一段被埋沒了億年的遠古昆蟲即將被科學家揭曉。  含有昆蟲的琥珀被人們成為「蟲珀」,特別是來自緬甸白堊系地層的琥珀,因為質地透亮、雜質少,近些年成為古昆蟲學研究的重點。
  • 中國發現長羽毛巨型恐龍化石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4月9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近日在中國遼寧省境內發現了一種新的長有羽毛的巨型恐龍。這一恐龍新物種是暴龍的遠親,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大型長有羽毛的動物。  古生物學家已經知道,恐龍家族的某些成員是長有羽毛的。但是,此前已知的有羽恐龍大多體形相對較小。
  • 盤點古生物學家,近十年內對於恐龍的9大最新發現!
    恐龍出現在這個地球上已經幾億年了,從輝煌到衰落,在地球上也留下了諸多的「痕跡」。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人類對於恐龍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隨著更多恐龍化石的發現,科學家們對恐龍家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今年4月末,他在田頭發現了一塊又像石頭又像骨頭的東西,由此引出一處大型恐龍化石出露點。目前,化石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遼寧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恐龍化石專家周長付說,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應屬義縣陸家屯層,距今約1.26億年,屬蜥腳類恐龍。這隻恐龍存活時,體長約15米,高約2米,肋骨約1.5米長,是目前為止遼寧省發現的最為完整的立體保存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