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山首次發現「似木賊」化石 1.8億年前它是片巨大的湖邊森林

2021-01-09 上遊新聞

縉雲山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市民、遊客前來踏青賞綠。但你知道嗎?在1.8億年前,這座雄偉挺拔的高山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湖邊森林。

近日,北碚市民伍定金在縉雲山生態環道的一處石壁上,發現了一塊「奇石」,後經專家鑑定為1.8億年前的「似木賊」化石。結合今年6月在北碚自然世界公園內發現的遠古湖泊沉積所留下的流水波痕遺蹟,一個個關於歷史變遷的細節逐漸串聯在一起,勾勒出縉雲山的「前世」畫面——浩瀚無際的古巴蜀湖,湖邊分布有綠色森林。

伍定金髮現的「似木賊」化石

一朵來自1.8億年前的「雛菊」

今年59歲的伍定金是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中國觀賞石協會會員。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碚人,伍定金一直熱衷於探索當地的自然風情。此前,他曾在縉雲山首次發現遠古湖泊生物介殼(雙殼類)灰巖化石,還曾在北碚水土街道屋基村發現三疊紀早期海洋波痕遺蹟等。

12月的一個周末,伍定金在縉雲山景區山腳下城北健身梯附近踏青。當走到金剛村李子林附近的一處施工現場時,伍定金被一面裸露的砂巖石壁所吸引,停下了腳步。

「這面石壁約3米高,奇怪的是在砂巖中間夾了一米寬左右的頁巖層。」伍定金說,根據他「業餘考古」的經驗,這種現象很少見,說不定「有貨」。

果不其然,伍定金小心翼翼將頁巖一一掰開仔細查看,不一會就發現一塊石頭的表面上有一個直徑越1釐米的圓點。伍定金用放大鏡觀察發現,圓點周圍還有幾十道放射狀條紋,像是一個小太陽,又像是盛開的雛菊。

化石上的圓點就像一朵「雛菊」

這究竟是不是化石呢?回到家,伍定金將拍攝的照片發給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博士張鋒,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那朵「雛菊」正是生活在1.8億年前的蕨類植物「似木賊」。

縉雲山首次發現「似木賊」化石

為進一步揭開其中秘密,12月2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和伍定金、張鋒博士及幾名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生再次一道上山觀摩。

伍定金背包裡常常帶著各種「考古」工具

一行人從北碚城北健身梯出發,沿著正在修建的縉雲山生態環道一路步行,抬頭便看見來來往往的縉雲山景區索道。

發現化石的地點就在縉雲山索道下方正在建設的生態環道上

走了約一刻鐘後,記者就看到了發現化石的石壁。正如伍定金所說,石壁中間的巖石顏色與兩旁明顯不同,是典型的頁巖。

張鋒博士查看發現化石的石壁

據了解,頁巖形成於靜水的環境中,泥沙經過長時間的沉積,所以經常存在於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帶,在海洋大陸架中也有頁巖的形成,頁巖中也經常包含有古代動植物的化石。

到了現場,伍定金和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工具在頁巖中翻找起來,不到半小時又發現了好幾塊「似木賊」化石。

現場同學們又找到一塊「似木賊」化石

「似木賊」究竟什麼?張鋒博士介紹,這是一種遠古蕨類植物,始於石炭紀,最盛於侏羅紀。

重慶合川自流井有三種類型「似木賊」化石,標本被宜昌地質礦產研究院保存。

「化石形成條件很苛刻,發現化石更是可遇不可求,這次發現非常難得。」張鋒博士表示,此前相關科考記錄中,縉雲山並未存在發現遠古動植物化石的有關內容。這是首次在縉雲山發現「似木賊」化石,填補了這一空白,是較大價值的科研發現。

遠古時期的山城竟是一片澤國

在張鋒博士看來,這次縉雲山發現「似木賊」化石,如同打開一扇小窗,能幫助重慶人更詳細地了解遠古時期家鄉的模樣。

張鋒為伍定金和同學們講解考古知識

「今年6月發現流水波痕遺蹟的時候,我們就在推斷縉雲山裡面一定有相應的遠古動植物化石,這次發現驗證了我們的判斷。」張鋒一邊說,一邊以「似木賊」化石為窗口,向記者還原起1.8億年前的遠古場景。

「當時咱們這裡還不是今天這樣的地貌景觀,那時因為燕山運動,我國許多地區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四川盆地裡形成了一個一望無際的大湖,被稱為古巴蜀湖,縉雲山也屬於古巴蜀湖涵蓋的範圍。」

張鋒介紹,古巴蜀湖旁邊生長著茂盛的森林,與今天的森林不同,區別在於植物組成,當時主要是蕨類植物佔統治地位,似木賊就是其中一種植物,可能還包括如今人們熟悉的活化石水杉、桫欏和銀杏等等。

除了植物,張鋒還表示,當時古巴蜀湖附近也許還生活著以恐龍為主的中生代生物,包括鱷魚、烏龜等,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理論上,這些動植物的化石都有可能在縉雲山出現,當然這需要大家不斷地去探索。」張鋒說,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重慶主城的重要生態屏障,物種豐富、氣候溼潤、空氣清新,也埋藏著許多古生物化石的秘密。市民們在爬山踏青的途中,不妨注意一下身邊的石頭和巖層,翻開它們,也許無意中就會有一個驚奇的發現。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淳

相關焦點

  • 掰開石頭,他發現一朵1.8億歲的「雛菊」
    張鋒博士查看發現化石的石壁。化石上的圓點就像一朵「雛菊」。縉雲山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市民、遊客來踏青賞綠。但你知道嗎?在1.8億年前,這座雄偉挺拔的高山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湖邊森林。近日,市民伍定金在縉雲山生態環道的一處石壁上發現了一塊「奇石」,後經專家鑑定為1.8億年前的「似木賊」化石。
  • 美國發現3.85億年前森林化石 1.4億多年之後世界上才開始出現恐龍
    美國發現3.85億年前森林化石在美國紐約州一處已廢棄採石場中,科學家發現了距今最古老的森林化石,距今3.85億年。近日,學術期刊《現代生物學》(CurrentBiology)的一項研究報告了這一發現。論文提到,被發現的化石來自一種樹木,該植物有樹幹與樹葉,與當今的樹木類似。它是迄今為止僅有的三個已知泥盆紀化石森林之一,並將全球最古老森林化石的紀錄往前再推進了200萬-300萬年。美國發現3.85億年前森林化石該化石最早由紐約州立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發現,當時他在採石場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根狀結構。
  • 美紐約州現世界最古老化石森林 可追溯到3.8億年前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在美國紐約州的一個砂巖採石場中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森林,這將為樹木如何改變地球提供新的研究依據。據報導,在開羅鎮上發現的這片森林跨越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乃至更遠的地方,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3.86億年前。
  • (原創)走進3億年前的植物森林
    在參觀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遠古物種展廳中,你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由眾多植物化石標本組成的只見綠色,不見花朵的著名史前植物群——華夏植物群(圖1)。圖1, 3億年前華夏植物群生物復原場景圖地質歷史進入一個叫石炭紀的地質時代,地殼運動非常活躍,古地理面貌有著較大的變化,地球上各大陸之間逐漸連接起來(圖2,圖3),在距今約3.2—2.7億年前的石炭紀至二疊紀
  • 美科研人員發現森林化石:南極洲在2.8億年前曾有森林覆蓋
    美科研人員發現森林化石:南極洲在2.8億年前曾有森林覆蓋 科技日報微信公號 2018-01-08 09:46
  • 霧中的那片縉雲山,煙霧繚繞,似霧非煙
    縉雲山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古名巴山。縉雲山是7000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雲霧繚繞,色赤如霞,似霧非煙,磅礴鬱積縉雲山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
  • 美國發現3.85億年前森林化石是什麼情況?世界上最古老森林化石
    美國發現3.85億年前森林化石是什麼情況?12月20日,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在美國紐約州發現世界上最古老森林化石。化石最早由博物館員工在一處廢棄採石場發現,距今約有3.85億年歷史,比恐龍的出現都還要早1.4億年。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圖為幾乎完整的「甘肅玉門鳥」骨骼化石TOM科技訊 它看起來像鴨子,遊泳的樣子也像鴨子。只是我們無法了解他叫的聲音和鴨子是否相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不是鴨子。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羽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
    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羽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似乎在侏羅紀的北美洲沒有小型恐龍,不過最近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新恐龍,它成為北美洲發現的體型最小的侏羅紀食肉恐龍。躺在超龍身上新恐龍的發現要從一條巨大超龍(Supersaurus)化石談起:2001年,來自泰特博物館(Tate Museum)的一支考察隊進入懷俄明州道格拉斯鎮。
  • 綦江首次發現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我區古生物化石又有重大發現。近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一農民在勞作時發現一枚化石。6月12日,經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查勘鑑定確認,這枚化石是距今1.5億年前的蛇頸龜化石。這一發現,填補了綦江龜化石的空白。
  • 近4億年的遠古森林被發現,它見證了原始魚類爬上岸的場景
    雖然地球上生命出現的時間已經有40億年左右的歷史,不過事實上在生物的演化史中,巨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海洋中完成的,通過科學家們發現的最古老陸地生物化石可以得知,大約3.7億年之前,海洋生物才開始走向陸地,那麼,是什麼讓它們改變了呢?
  • 撒哈拉發現3.8億年前魚化石
    據英國《都市報》5月20日報導,一塊巨型魚化石在撒哈拉被挖掘出來,經證實,這是生活在3.8億年前史前海洋中巨大的濾食性脊椎動物。這種巨型魚被命名為Titanichtys。它的骨頭很大,曾一度被認為是恐龍頭骨。它只有閉上嘴才能吞咽,鰓部長梳狀結構用來捕捉和過濾食物顆粒,每小時可耗掉2000噸水。Sam Coatham在布里斯托大學攻讀古生物學碩士學位時進行了這項研究,他說:「據我們調查,Titanichtys的下顎超過0.9米,所以它肯定很大,與現代的浮遊生物有共同的特點,沒有牙齒,體型大,眼窩相對較小,下顎細長。
  • 新疆塔城發現的這片國內最古老「森林」,比恐龍出現還早2億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國內外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在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一片荒漠草原上發現了大量年代古老的植物化石群,研究團隊通過現代同位素定年方法研究顯示,這片植物化石群的年代距今已有3.71億年,是國內目前已知最早的森林,它們的形成時間比遠古森林大規模出現的時代(石炭紀)要早1000多萬年,比恐龍出現的時代還要早2億年。枝蕨類植物化石。
  • 今天的人類為什麼要感謝幾億年前的森林?
    來源:科學大院幾億年前的地球上,森林出現了。在幾億年之後的人類,用電、取暖、工業發展……我們依舊要感謝遠古森林。遠古森林不僅完善了地球生態系統,還造就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煤礦資源。那麼,森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煤與遠古森林又有什麼關係呢?遠古森林長啥樣?
  •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圖)
    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 "海洋暴龍"可吞下轎車 北極發現1.5億年前龍化石
         一個挪威科研小組2月27日稱,他們在北極島嶼上發現的1.5億年前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上龍,這種生活在恐龍時代兇猛異常的「海怪」體長約15米,牙齒巨大,撕咬力驚人,可一口吞下一輛小轎車。
  • 延安發現大面積矽木化石群 1.8億年前森林遺蹟
    中新社西安七月二十四日電(鳳音)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延安市寶塔區羅家坪近日發現一處佔地面積數畝的矽木化石群有關專家稱,該化石是距今一億八千五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松柏化石,對研究陝北地質地貌和古生物具有珍貴价值。
  • 1億年前的精子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精子,並且非常巨大
    Myanmarcypris hui介形蟲交配復原圖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研究人員在一塊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精子。這塊琥珀來自地球仍未被棘龍這些龐然大物統治著的時代。
  • 巴彥淖爾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珍貴化石!
    2020年9月,巴彥淖爾市地質公園管理局戴瑞明、賈勝等人與中科院古脊椎所開展「巴彥淖爾古生物化石調查」課題過程中,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海力素以南5公裡處寶日漢圖地區的一處石炭系海相沉積巖中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 10個史前的恐龍化石發現,震驚了無數科學家,揭秘了數億年前的真相!
    恐龍也許是統治這個星球超過1.6億年的最神奇的生物之一。這些兇猛的「 蜥蜴 」 從蜂鳥的大小到大型卡車和建築物的大小不等,曾經為統治地位而戰,但由於原因仍然未知而滅絕。 恐龍已經滅絕,但是由於它們的化石,有關恐龍的信息仍然很多。化石不易分解。因此,它們是有關史前星球生活的良好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