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山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市民、遊客前來踏青賞綠。但你知道嗎?在1.8億年前,這座雄偉挺拔的高山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湖邊森林。
近日,北碚市民伍定金在縉雲山生態環道的一處石壁上,發現了一塊「奇石」,後經專家鑑定為1.8億年前的「似木賊」化石。結合今年6月在北碚自然世界公園內發現的遠古湖泊沉積所留下的流水波痕遺蹟,一個個關於歷史變遷的細節逐漸串聯在一起,勾勒出縉雲山的「前世」畫面——浩瀚無際的古巴蜀湖,湖邊分布有綠色森林。
伍定金髮現的「似木賊」化石
一朵來自1.8億年前的「雛菊」
今年59歲的伍定金是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中國觀賞石協會會員。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碚人,伍定金一直熱衷於探索當地的自然風情。此前,他曾在縉雲山首次發現遠古湖泊生物介殼(雙殼類)灰巖化石,還曾在北碚水土街道屋基村發現三疊紀早期海洋波痕遺蹟等。
12月的一個周末,伍定金在縉雲山景區山腳下城北健身梯附近踏青。當走到金剛村李子林附近的一處施工現場時,伍定金被一面裸露的砂巖石壁所吸引,停下了腳步。
「這面石壁約3米高,奇怪的是在砂巖中間夾了一米寬左右的頁巖層。」伍定金說,根據他「業餘考古」的經驗,這種現象很少見,說不定「有貨」。
果不其然,伍定金小心翼翼將頁巖一一掰開仔細查看,不一會就發現一塊石頭的表面上有一個直徑越1釐米的圓點。伍定金用放大鏡觀察發現,圓點周圍還有幾十道放射狀條紋,像是一個小太陽,又像是盛開的雛菊。
化石上的圓點就像一朵「雛菊」
這究竟是不是化石呢?回到家,伍定金將拍攝的照片發給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博士張鋒,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那朵「雛菊」正是生活在1.8億年前的蕨類植物「似木賊」。
縉雲山首次發現「似木賊」化石
為進一步揭開其中秘密,12月2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和伍定金、張鋒博士及幾名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生再次一道上山觀摩。
伍定金背包裡常常帶著各種「考古」工具
一行人從北碚城北健身梯出發,沿著正在修建的縉雲山生態環道一路步行,抬頭便看見來來往往的縉雲山景區索道。
發現化石的地點就在縉雲山索道下方正在建設的生態環道上
走了約一刻鐘後,記者就看到了發現化石的石壁。正如伍定金所說,石壁中間的巖石顏色與兩旁明顯不同,是典型的頁巖。
張鋒博士查看發現化石的石壁
據了解,頁巖形成於靜水的環境中,泥沙經過長時間的沉積,所以經常存在於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帶,在海洋大陸架中也有頁巖的形成,頁巖中也經常包含有古代動植物的化石。
到了現場,伍定金和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工具在頁巖中翻找起來,不到半小時又發現了好幾塊「似木賊」化石。
現場同學們又找到一塊「似木賊」化石
「似木賊」究竟什麼?張鋒博士介紹,這是一種遠古蕨類植物,始於石炭紀,最盛於侏羅紀。
重慶合川自流井有三種類型「似木賊」化石,標本被宜昌地質礦產研究院保存。
「化石形成條件很苛刻,發現化石更是可遇不可求,這次發現非常難得。」張鋒博士表示,此前相關科考記錄中,縉雲山並未存在發現遠古動植物化石的有關內容。這是首次在縉雲山發現「似木賊」化石,填補了這一空白,是較大價值的科研發現。
遠古時期的山城竟是一片澤國
在張鋒博士看來,這次縉雲山發現「似木賊」化石,如同打開一扇小窗,能幫助重慶人更詳細地了解遠古時期家鄉的模樣。
張鋒為伍定金和同學們講解考古知識
「今年6月發現流水波痕遺蹟的時候,我們就在推斷縉雲山裡面一定有相應的遠古動植物化石,這次發現驗證了我們的判斷。」張鋒一邊說,一邊以「似木賊」化石為窗口,向記者還原起1.8億年前的遠古場景。
「當時咱們這裡還不是今天這樣的地貌景觀,那時因為燕山運動,我國許多地區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四川盆地裡形成了一個一望無際的大湖,被稱為古巴蜀湖,縉雲山也屬於古巴蜀湖涵蓋的範圍。」
張鋒介紹,古巴蜀湖旁邊生長著茂盛的森林,與今天的森林不同,區別在於植物組成,當時主要是蕨類植物佔統治地位,似木賊就是其中一種植物,可能還包括如今人們熟悉的活化石水杉、桫欏和銀杏等等。
除了植物,張鋒還表示,當時古巴蜀湖附近也許還生活著以恐龍為主的中生代生物,包括鱷魚、烏龜等,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理論上,這些動植物的化石都有可能在縉雲山出現,當然這需要大家不斷地去探索。」張鋒說,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重慶主城的重要生態屏障,物種豐富、氣候溼潤、空氣清新,也埋藏著許多古生物化石的秘密。市民們在爬山踏青的途中,不妨注意一下身邊的石頭和巖層,翻開它們,也許無意中就會有一個驚奇的發現。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