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首次發現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2020-12-05 騰訊網

  我區古生物化石又有重大發現。

近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一農民在勞作時發現一枚化石。

6月12日,經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查勘鑑定確認,

這枚化石是距今1.5億年前的蛇頸龜化石。

這一發現,填補了綦江龜化石的空白。

6月12日,重慶208地質隊正在現場勘查 區國土房管局供圖

  據悉,出土的化石位於文龍街道通惠社區5組,據區國土房管局地質公園管理處主任謝顯明介紹,最先發現這枚化石的是通惠社區農民劉昌餘。在發現這枚化石後,劉昌餘輾轉報告給區國土房管局,區國土房管局於6月12日組織重慶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古生物化石專家專程前往現場進行查勘研究。經專家鑑定,確認這枚化石為距今1.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蛇頸龜化石。

在文龍街道通惠社區5組發現的蛇頸龜化石 區國土房管局供圖

  「這枚蛇頸龜化石保存完整,是綦江首次發現,填補了綦江龜化石的空白。」謝顯明表示,當前,綦江已發現的化石有恐龍化石、魚化石,龜化石的發現豐富了綦江古生物化石的種類。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區國土房管局將依照《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按程序將這枚蛇頸龜化石移至綦江地質博物館展陳,供科研科普和遊客參觀。

     蛇頸龜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連結:

  蛇頸龜

  據百度百科介紹,蛇頸龜是髭龜科動物,產於南美洲、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其收回頭頸的方法與側頸龜同,並非縮入龜甲內,而是彎向一側。有些種類的頸部特長似蛇。蛇頸龜在侏羅紀時期的四川盆地最為常見。

  蛇頸龜始見於侏羅紀,現代尚有生存。現生種類只分布於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側頸龜,有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盔側頸龜、亞馬遜大頭側頸龜等好多品種。

來源:綦江微發布|陳正策

編輯:付 毅

審核:夏昌銘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重慶綦江發現一枚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新華社重慶6月23日電(黎華玲、陳正策)近日,重慶市綦江區發現一枚古生物化石,經重慶古生物化石專家查勘研究,確認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在綦江區文龍街道通惠社區,村民劉昌餘勞作時發現一個類似烏龜殼的石頭,照片幾經輾轉被傳至綦江區國土房管局,初步認定為一枚古生物化石。為此,綦江區國土房管局組織古生物化石專家專程前往現場進行查勘研究。經反覆研究,專家確認了這枚化石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
  • 重慶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圖)
    蛇頸龜生存於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如今,仍有很多龜類快樂地生活在地球上,圖片中這隻澳大利亞長頸龜,可能跟億萬年前的蛇頸龜長得差不多吧。  重慶晨報訊 記者 傅柃暢 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球上有什麼生物?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會是恐龍。  而前幾天,渝北回興一工地挖出的烏龜化石,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實地勘察,確定正是來自這個時期。
  • 綦江南部地區古生物化石你了解多少?
    綦江南部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據介紹,在距今 4 億年以前,包括打通、石壕在1.3 億年的漫長地質時光中,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後,在綦江南部地區形成了絢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地上是多姿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是儲藏量豐富的煤炭。從地上到地下,都留下了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
  • 綦江地質探秘之三:綦江古生物 化石密碼
    (資料圖片)2004年12月,綦江文龍街道翠屏山馬桑巖發現木化石,總面積9.1平方公裡。木化石群出露於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是目前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化石群之一。出土的大小木化石有29根,木化石的枝條和碎塊60餘處。最長的22.5米。木化石有三大特點:一是稀有性;二是珍貴性;三是獨特性。
  • 貴州發現2.28億年前龜化石:出現喙保留牙齒 無甲殼
    北京時間8月23日凌晨,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銜,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學者聯合參與的國際合作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研究團隊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關嶺地區發現了2.28億年前的原始龜,保存於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這隻體長超過2米的巨型龜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隻開始出現喙的龜,且無甲殼。
  • 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重慶首次發現三疊紀波痕遺蹟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近日,古生物愛好者在北碚境內發現一面巨大的條紋石壁。據專家判斷,這是海洋波浪形成的波痕,可以推測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也是我市首次發現三疊紀時期的波痕遺蹟。據古生物愛好者市民伍定金介紹,他們當時登山的時候發現了這面石壁,它與周圍的環境明顯不同,像波浪一樣,醒目壯觀。波痕遺蹟本身並不罕見,但是海洋的波痕卻不多見。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專家張鋒博士告訴記者,這是重慶地區經歷最後一個海洋時期的直接證據,從周圍的巖石形態可以判斷,這一面波痕石壁距今2.5億年,屬於三疊紀早期。
  • 像蛇一樣長 綦江發現「史前巨蚯蚓」
    大多數發現這種生物的報告都在巴西。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型蚯蚓,最長的可達2米多。普通蚯蚓體長約60mm-120mm,體重約0.7-4克。比較常見,被稱為「釣魚蟲」。俗語說,曲鱔(蚯蚓)可拉到黃鱔長。現在,位於綦江縣、巴南區和江津區交界處,屬綦江縣新盛鎮的薄刀嶺水庫大壩附近,巨型蚯蚓被釣魚人偶然發現。
  • 1.5億年侏羅紀火山深藏廣州 有全球最古老火山頸
    原標題:1.5億年侏羅紀火山深藏廣州 有全球最古老火山頸   論壇的舉辦地三英溫泉就坐落在   劉金山:   廣州「龍脈」有全球最古老火山頸   退休前任職市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的地質學專家劉金山教授,首先提出了廣州地質「龍脈」的概念。在論壇上,他指出「龍脈」的歷史竟然最長達18億年。   「廣州為什麼是山水城市?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其成果也表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這是華龍網記者今(20)日從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獲得的獨家消息。結合在重慶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上遊永川龍、長壽峨眉龍、果殼綦江龍等等,以及綦江蓮花堡寨保存的距今1億年左右的大量恐龍足跡,這些證據說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重慶不愧為一座建立在恐龍脊背上的城市。  大足發現的恐龍足跡有何特殊之處呢?代輝透露,蜥腳類恐龍轉彎形跡首次報導是西班牙的一處恐龍足跡點,緊接著瑞士侏羅山、美國猶他州也相繼報導了恐龍轉彎形跡。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據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描述,琥珀蛇保存了長約4.75釐米的連續顱後骨骼,包括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膚——其中,97枚椎骨中的前87節加上肋骨構成了軀幹,剩餘10節構成尾部。「標本的單一椎骨非常小,軀幹椎體長約0.5毫米,尾椎長約0.35毫米。參照同時代的蛇類,如果標本完整,琥珀蛇的長度大約為9.5釐米。」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侏羅紀中期。
  • 山西陽泉首次發現2.54億年前二齒獸類新物種
    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 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 是蛇還是龜?巨蛇頸龜要做龜類脖子最長的,而且還不能縮頭!
    在不能縮頭的龜類中,蛇頸龜種類的脖子是最長的,其中巨蛇頸龜又是龜類脖子最長的的,它們龜殼最長能達到50釐米,巨蛇頸龜將頸部完全伸展開,其尾端至吻端的距離可達85釐米,它們是現存龜類脖子最長的,巨蛇頸龜也是澳洲最大的蛇頸龜品種。
  • 兩億年前開始出現!麗江這個地方發現三疊紀蛇頸龍化石!或為當時...
    在玉溪澄江帽天山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群,距今5.3億年,蘊藏著地球生物進化突變之謎。雲南還有1億多年前的「祿豐恐龍」化石,也展現了這裡遠古動物界的繁榮。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順州鎮板橋村委會河東村民喻榮昌,2013年在一塊巖石上發現古脊椎動物化石,經中科院專家初步鑑定為三疊紀蛇頸龍。
  • 一隻5億年前的「蝦」,首次被發現!
    日前,《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又一有力實錘。  那麼,它為什麼被稱為「麒麟蝦」?科研人員在哪裡發現了它?它究竟在生命演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它的科學意義在哪裡?
  • 5種億萬年前古生物,第3種被普遍認為未滅絕
    獅鼻鱷,一種小型鱷形超目動物,體長僅有一米左右,生存於白堊紀時期,其化石在馬達加斯加島被發現,其奇特的鼻子特徵跟獅子有相似之處,因此得名,專家還發現獅鼻鱷的口齒並不向食肉動物,因此獅鼻鱷可能為植食性或者雜食性。
  • "海洋暴龍"可吞下轎車 北極發現1.5億年前龍化石
         一個挪威科研小組2月27日稱,他們在北極島嶼上發現的1.5億年前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上龍,這種生活在恐龍時代兇猛異常的「海怪」體長約15米,牙齒巨大,撕咬力驚人,可一口吞下一輛小轎車。
  • 億年前的巨蛇有多恐怖?不用毒也能勒死恐龍
    在遠古時候存在著一種巨蛇 - 沃那比蛇,大概5到6米。它的化石被發現時,曾和一堆恐龍蛋在一起,並且還有恐龍的幼崽。據推測它是在5500萬年前「滅絕」的。但是在澳大利亞的納拉寇特洞穴國家公園也發現了這種蛇其他物種的蹤跡,原來沃那比蛇在其他地方因未知的因素而消失,但是唯獨在澳大利亞的物種生存了下來,當地人稱它為「彩虹蛇」,據說是當地原住民傳說在夢世紀的一種蛇,同時也被普遍理解為沃那比蛇創造了澳大利亞的主要景色。
  • 首次被發現!一隻5億年前的「蝦蝦蝦蝦蝦蝦蝦」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幹和分節的腿肢。